獨治大明 第283節
在那個時期,華夏已經擁有通過新生小牛等小動物培育牛痘病毒的技術,即不需要采用百姓的耕牛便可獲取大量的牛痘,從而大大降低生產牛痘疫苗的成本。 即便是以后世的交通條件,政府在1950年便明確根治天花,但在推廣過程中同樣遇到種種的不配合,直到1961后才完全消滅天花。 現在的科學和交通條件其實遠遠不及后世,所以朝廷想要通過種植牛痘來消滅天花,可以說是天方夜譚之事。 只是牛痘無法推廣,但痘衣法、痘漿法、旱苗法和水苗法未必不能貫徹下去。 “陛下,臣以為現在朝廷并不具備實施治根之法的條件,可退而求其次采用治本之法!”李嗣的眼睛閃過一抹智慧的光芒,顯得一本正經地表述。 朱祐樘其實并不提倡妥協,顯得不動聲色地詢問:“如何治本?” “朝廷于各府設痘科郎一職,由痘科郎學習防治之法,在地方推廣種痘之法進行預防。若地方出現天花疫情,則效仿北京的防疫之法控制天花肆虐!雖地方時而出現天花疫情而難免有所死傷,但地方可自行防控天花疫情蔓延,此舉足可失小保大!”李嗣知道事情需要有所取舍,當即提出自己的方案道。 劉瑾的眼睛微亮,發現這個方案雖然并不完美,但卻是以最小投入取得最佳的效果,不由默默地準備給皇帝添茶。 朱祐樘不由苦澀一笑,知曉自己確實無法拯救得了天下人,只是心思活躍地道:“既然無法根治外部,那么咱們便防外吧!” “陛下,何為防外?”李嗣顯得困惑地道。 朱祐樘深吸一口氣,直接拿出帝王的氣魄道:“凡下南洋或至東海的人員,通通都需要種痘方能出海,如此便可杜絕他們攜帶天花歸國!” 以目前的資源確實無法做到全國人種痘,但朝廷卻能夠讓所有出海的人員種痘,此舉便可以有效地杜絕天花進入華夏。 另外,若是要求他們種痘再出海,這樣亦可以提高他們在海外的生存能力,不至于在海外感染天花而致死。 “陛下圣明,臣這便cao辦此事,務必貫徹陛下的防外之策!”戶部尚書李嗣的眼睛微亮,顯得十分敬佩地施禮道。 朱祐樘知道李嗣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能臣,亦是進行表態道:“防外之事便有勞李卿了,至于防內便依李卿所言:朝廷設痘科郎一職,只是痘科郎該如何選拔,又有何等待遇,你們戶部拿出一個具體的方案吧!” “臣遵旨!”李嗣看到朱祐樘采納自己的建議,亦是興奮地道。 朱祐樘看到天花的事情商討完畢,便認真地叮囑:“后天召開最高會議商議奢靡稅的具體條款,你們戶部務必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爭取奢靡稅的事情順利出臺!” 現在疫情已經控制,京城并沒有出現大的傷亡,亦沒有造成大的傷亡,那么奢靡稅自然是要擺上日程。 其實此次的疫情反倒幫了朝廷一把,由于權貴們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天花疫情,而朝廷的防疫措施得當,致使朝廷的威望再上一層樓。 如今憑借朝廷的威望出臺奢靡稅,必定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臣及戶部同僚定不負陛下所望!”李嗣現在便指著奢靡稅來夯實太倉,當即顯得十分自信地道。 朱祐樘將李嗣打發離開,而后召見了內閣首輔萬安。 權力使人年輕,這話放在內部首輔萬安的身上,卻是一點都不參假。 雖然萬安今年又老了一歲,但整個人顯得比去年還要有活力,臉上顯得十分紅潤,而眼睛似乎少了幾絲渾濁。 盡管內閣的權柄已經大大降低,但內閣首輔的寶座卻坐得更穩了,萬安仍舊是大明名義上的百官之首。 萬安對現在的身份和地位十分的滿意,甚至還慶幸自己去年果斷燒宅,跟隨劉瑾進來便恭恭敬敬地見禮。 “萬閣老,剛剛刑部來報!”朱祐樘給萬安賜座,而后心情復雜地道。 萬安是一個擅于察言觀色的老狐貍,當即捕捉到朱祐樘表情的變化:“陛下,可是刑部大牢有什么不好的消息?” “馬文升等幾個重要骨干均感染天花,幾人已經在獄中病逝了!”朱祐樘暗嘆一聲,便將消息分享道。 在通過崔太醫將馬文升等人一網打盡的時候,他以為躲在京城的勢力被自己徹底根除,但現在看來并不是這么一回事。 首先這股勢力的背后還有一個稱為“袍首”的人,其次是馬文升等人感染天花過于蹊蹺,更像是有人對馬文升等人殺人滅口。 另外,從崔太醫的嘴里得知他們擁有一個秘密培育天花的實驗室,但錦衣衛趕到的時候已經是人去樓空。 現在馬文升等重要骨干感染天花而死,那個神秘培育天花實驗室人去樓空,充分說明馬文升的背后還有人。 朱祐樘原以為自己將錦衣衛清洗干凈,但從此次行動的反饋來看,錦衣衛很可能還存在著別人的暗子。 若早知道是這么一個結果,他定然直接動用都察院的搜查廳,而不是這一支早前跟各種勢力糾纏在一起的錦衣衛。 萬安聽到馬文升的死訊,便認真地猜測道:“陛下因此事召見老臣,恐怕是想要聽取老臣對此次事件的處理意見吧?” “不錯,朕正是此意!”朱祐樘知道萬安從來都不是一個紙糊閣老,顯得認真地點頭道。 馬文升自然難逃一死,不管是感染天花還是被推上斷頭臺都已經變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情該如何進行定性。 在這場疫情中,其實存在著一個很大的難點。 雖然這場疫情的源頭已經調查得一清二楚,但其實不適合公之于眾,特別崔太醫制造天花疫情的手段不能讓天下人知曉。 只是朝廷不將真相公開的話,那么對馬文升等人的罪名很難定奪,甚至讓馬文升等人逃過歷史的譴責。 現在馬文升等骨干突然染天花病逝,反而讓朱祐樘更加的猶豫不決,是否要將這一場人禍公之于眾。 萬安認真思索片刻,便認真地表達觀點道:“陛下,老臣倒有一法!” “什么方法!”朱祐樘當即來了精神道。 萬安并沒有直接道出,而是故意賣一個關子道:“陛下可還記得原禮部右侍郎倪岳?” “自然記得,三年內奪門嘛!”朱祐樘想到那一場早朝鬧劇,眼睛閃過一抹怨恨和嘲諷地道。 萬安迎著朱祐樘的目光,當即進行獻策:“陛下今無子嗣,而馬文升等人秘密謀事確是意圖謀害陛下,馬文升跟崔太醫亦是往來信件為證,故可定謀逆罪!” 朱祐樘的眼睛微微一亮,當即意識到這個處理方法確實精妙。 經過這個事情,他亦是理解后世的執政者因何要隱瞞真相,確實是有一些犯罪事實不宜全部公開。 像馬文升被譽為當朝的正人君子,若是讓世人知曉這位賢臣最看重其實是自身利益,不僅影響到官員們的良好形象,亦是給現在的朝廷抹黑。 當然,最重要還是天花疫情能夠人為擴散的事情不宜傳開,這個事情很可能誘發一些人效仿而出現地方疫情。 大明王朝像是一艘巨艦,在朱祐樘的掌舵下,駛過了初春京城的天花疫情,正朝著春暖花開的時節而去。 第三百二十二章 一件被當事人遺忘的大事 天壽山,漫天遍野的野花已經盛開。 長陵仍舊坐落在山腰處,方城上的明樓沒有一點改變,相同的建筑物格局和相同的松樹景致仿佛已經將時間停滯在此處。 “陛下,今年的風大,當心著涼了!”梁芳又蒼老了一歲,顯得十分關心地上前提醒。 張永等太監隨駕而來,正站在后面守護著眼前這位大明之主。 身穿龍袍的朱祐樘的眼神堅定,整個人越發具備帝王之威,正居高臨下地看著沐浴在夕陽下的祾恩殿。 眼前的一切宛如往昔,今年的風確實要比往年更大。 或許正是這一點,讓他清楚地知道并不是這里的時間沒有流逝,而是這里的一切將很難發生改變。 帝王的陵園,似乎注定是皇帝一個人的風景。 朱祐樘并沒有離開避風,而是仍舊欣賞眼前的風景道:“梁芳,你不該勸阻!朕只有站在這里,才能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放松,什么煩心事在此時都仿佛煙消云散!” 張永等太監默默地交換一個眼色,卻是知道眼前的帝王心懷天下,不然這位皇帝不可能會這么累。 “不瞞陛下,奴婢有時亦來這里,但不曾有過這種感受!”梁芳知道朱祐樘是將自己當作知心人,顯得苦澀地說道。 朱祐樘嗅著春風的味道,顯得十分愜意地道:“可能是你已經放棄了所有,現在已經沒有煩心之事吧!” “依奴婢之見,陛下是憂慮太多了!陛下登基三年,雖然每一年都不平靜,但陛下不僅處理得極好,而且還能讓帝國變得欣欣向榮,這都是陛下cao勞的成果!”梁芳雖然不在朝堂,但亦是時刻關注著朝廷的動態。 正月的那一場疫情,雖然大明都歸咎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天災,但他卻知道那一場必定是人禍,甚至有人想要將天花傳染給皇帝。 在這個王朝,敵人往往不只處在外部,內部其實更加的驚心動魄。 即便到現在,他仍舊覺得劉文泰存在很大的問題,正是年富力強的成化帝僅僅因為一場風寒病便駕崩了,這事聽著便不合理。 夕陽西下,輕輕搖曳的松樹似乎在訴說不一樣的故事。 朱祐樘聽到梁芳略顯恭維的話,心里并沒有太過于得意。 雖然他此次成功地闖過這場天花疫情,但想要帶領華夏走上強盛之路,仍舊還有很多的困難要面對。 特別現在才是弘治三年剛剛開春,還不知有著什么樣的棘手問題等著自己,又有什么樣的難題令自己左右為難。 三月的京城,已經恢復往日的熱鬧。 “本店新開業,優惠大酬賓了!” “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 “朝鮮人參又大又粗,快過來瞧一瞧?!?/br> …… 鼓樓一帶是京城最繁華的商業區,這里的商鋪和地攤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商品,甚至還有來自各國的土特產,各種吆喝聲音不絕于耳。 雖然所有商品經過崇文門要繳稅,但朝廷給他們營造一個公平的商業環境,致使現在各間店鋪的成交額不降反升。 “尋女織工若干名!” “包食住,工錢面談!” “急招,三餐有rou,月薪五張布票!” …… 得益于海外對棉布的需求的持續增長,特別天津造船廠推動航海業發展,致使大明棉布已經打開了南洋的海貿市場,所以用工需要越來越多。 值得一提的是,南郊已經不再限于皇家織布廠和聯合織布廠,一些由權貴和巨富興建的織布廠宛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當高利貸為主業的金融業遭到朝廷管制后,京城的資本根本擰不住朝廷的粗大腿,自然而然地進入最容易賺錢的實業。 從種種的跡象來看,大明的紡織業已經形成了產業效應,且正處于增長期。雖然沒能搭上紡織業的起飛期,但現在進入其實并不晚。 正是如此,京城南郊已經一舉成為大明王朝最大的紡織生產基地,而且正呈現著不斷放大的趨勢。 夜幕降臨,亮起了盞盞燈火。 雖然經濟欣欣向榮,但唱主角戲的還是政治,在廣東會館前廳聚集著廣東新科貢士和落弟舉子,其中還有一幫官員。 雖然文人團體一直聲稱君子不黨,但早在他們入仕之前,很多同鄉便已經開始拉攏關系,甚至努力培育自己的鄉黨勢力。 廣東在這個時期并非科舉大省,明朝開國至今已經百余年,但僅僅劉存業僥幸成為明朝的第一位廣東狀元。 現任戶部尚書李嗣是廣東南??h人,雖然這位戶部尚書是當朝的重臣,但并不熱衷振興廣東鄉黨。 只是廣東人擅于經商,粵商不僅主動修建了這座供赴京舉子備考之用的廣東貢院,而且還時常組織同鄉會。 徐鴻現在仍舊在兵部任職,此次受到廣東會館方面的邀請,來到這里顯得十分意外地見到了張遂。 “你啥時回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