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治大明 第218節
原本明朝官吏的選拔十分嚴格,且有一套完整的運行機制。只是一小撥官員為了謀前程,亦或者是為了保官,于是采用借京債的方式行賄。 負責核查百官的官員終究不是圣人,而是一個rou體凡胎,自然亦是希望得到好處。面對侯官送來的賄賂銀,最終選擇了收下,而后官員的選拔幾乎都是向錢看。 其他地方官員看到選拔越來越不公平,亦是紛紛選擇效仿,舉借京債用于謀官,至于如何償還自然是回到地方再設法搞錢。 正是如此,揚州才會出現了李之清這種位居肥缺的大貪,亦有越來越多的地方官員通過壓榨百姓來償還債務。 王越亦是暗暗心驚,不由憤憤地表態:“既然墮落到此等地步了?” “京債盛行,必毀吏治!朕原本想由東廠cao持,但如今朕想要將此事交給你,望你能摸清所有的放債機構,朕要你一網打盡!”朱祐樘清楚地意識到京債的危害,亦是進行委托道。 王越再度感受到自身的責任重大,若說整治鹽政是讓百姓能吃低價鹽,而今清除京債則是要讓百姓免遭壓榨。 即便原本懷揣著治國安邦崇高理想的官員,一旦陷入京債的泥潭中,卻是只能鋌而走險,選擇貪污腐敗這一條道路。 現在最好的做法自然是切斷這個罪惡之源,讓那些懷揣治國安邦理念的官場新人不要被大環境所污染,而是能夠做一個為民做主的好官。 王越不再是一個沖動的人,顯得一本正經地道:“陛下,臣有一個請求!” “說!”朱祐樘看著王越一本正經的模樣,亦是認真地望向王越的眼睛。 王越咽了咽吐沫,便是提出要求:“臣希望今年從新科進士中挑幾個年輕官員進都察院充當觀政進士,讓他們來替臣辦事!” “你是不相信都察院的那些官員吧!只是說到此事,恐怕需要你親力親為了!”朱祐樘知道王越是真正想要做成事,卻是神秘地說道。 第二百六十章 京城暗涌,會考論雄 春雪紛紛,紫禁城高墻聳立。 自從因“天心下眷,累及太陽,太醫劉文泰等外官與內官懷念頻遞紙條被斬”,現在的宮墻內外宛如兩個世界般,已經很少有消息遞送了。 朱祐樘和王越談了好久,外界并不知曉這對君臣聊了什么。 在王越在離開乾清宮的時候,已經不像是來時的憂心忡忡,反倒步伐都輕快了幾分。 在家里焦急地等候消息的王煜和胡軍,在得知他們能以武職進入都察院的時候,忍不住興奮地喊了出來。 只是終究處于假期中,各家各戶都安心享受這一個難得的長假,特別弘治二年的第一場春雪來得很是及時。 作為帝王跟尋常之家并沒有太大的區別,朱祐樘在假期喜歡到觀景亭上賞雪,至于晚上自然是騎馬,搖鈴,唱曲…… 樹欲靜,風不止。 按說元宵節假期過后,大家最該關心的是會昌侯案子的判處結果,但另一件事情卻迅速喧囂塵上。 禮部在假期結束的第一日,便公布恩科會試十名考官的名單。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主考官人選并不是呼聲最高的禮部左侍郎劉健,亦不是歷年慣用的禮部尚書徐瓊,而是剛剛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王越。 王越是何許人也? 一個跟宦官眉來眼去的敗類。 一個曾經只想建功立業的主戰派。 一個昔日文官集團和賢監聯手踩到泥里的叛徒。 …… 在消息一經公布的時候,不僅刺激到很多在職官員,而且一些已經致仕或免官的詞臣都坐不住了。 自從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后,文官集團其實已經是群龍無首,只是經過這么多年的摸索,卻一致推舉往往頂著帝師頭銜的詞臣扛起文官集團領袖的大旗。 現在非詞臣出身的王越擔任會試主考官,不僅打破了他們原來的秩序,而且會無形中加強皇黨的實力。 其他人都可以商量,哪怕萬安和劉吉都行,但王越在地方上便是殺官不眨眼的惡魔,卻是萬萬不能出任會試主考官。 “會試主考官歷以詞臣為任,王越不過三甲末士!” “主考官以德行為第一要務,王世昌何德何能出任主考?” “由如此之人主持掄才大典,國家何以興盛?中興何時方至?” …… 面對王越被任命為會試主考官的消息,掌握京城讀書人輿論的大老們紛紛煽風點火,推動無數的讀書人跳出來反對王越。 正當他們組織應考的考生準備前往禮部衙門抗議,卻不等他們發動官員上書攻擊,一則新消息迅速傳播開來。 “二月一日,于順天貢院舉行恩科會試?!?/br> 隨著會試的日期迅速敲定,準備鬧事的考生率先清醒過來。 雖然大家都知曉會試的日期歷來都是二月,但朝廷此次選擇在一號便開考,讓很多考生是猝不及防。 所謂的正義,在功名面前,其實是一文不值。 說一千,道一萬,他們若是拿不到官場的入場券,朝廷變成什么樣都跟他們沒有半點關系,故而紛紛偃旗息鼓回去備考。 由于準備鬧事的考生回去備考,致使事情鬧不起來了。 大時雍坊,一個轎子穿街過巷。 幾名隨從身材高大,顯得十分小心地警戒后面是否有人跟隨,直到確保身后無人,這才進到巷道最里面的宅子中。 從轎子下來一個黑袍老者,老者將黑袍除去,正是原都察院左都御史馬文升。 馬文升雖然早已經請辭,但由于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早已經在京城置家安業,來到堂中已經有兩名老者在場。 即便已經致仕,但他的身份和地位并沒有改變,故而當仁不讓地坐到首座之上。 馬文升剛剛入座,便怒不可遏地拍在茶桌上:“可惡,皇帝此次分明是故意為之,黃道吉日哪有這么巧就在一號?” “馬大人,此次咱們恐怕是阻止不了的!”旁邊坐的老者年紀比馬文升還要大上一些,卻是直指核心地道。 另一個老者亦是默默地點了點頭,而今的朝堂已經被皇帝徹底掌握,這點手段壓根阻止不了皇帝在會試主考官人選上的一意孤行。 馬文升的眼睛一瞇,顯得憤憤地說道:“倒是便宜王世昌了!” 他之所以如此針對王越,不僅僅是為了朝廷的吏治清明,而且是為了清除文臣中的叛徒,更是為了心中的那股怨恨。 很多人都并不知曉,他跟王越其實是同年關系,只是王越的軍事才能遠在他之上,故而一直比他更加出彩。 當年大明邊地面對滿都魯等部落的入侵,王越因大捷向朝廷奏報,而他知曉邊軍有謊報軍功的情況,遂不甘落后派兒子謊報軍功。 只是朝廷對他們兩人的報功進行核查,結果發現王越的大捷無誤,反倒是他奏報的軍功并不真實,致使被朝廷處罰停發三個月的俸祿。 正是因為謊報軍功這個事情,自己成了邊地的一大笑柄,亦是從那個時候自己便恨透了王越。 好在自己很快得到某位朝堂大佬的賞識,亦找到了一個好靠山,于成化十一年取代王越出任總制延緩、寧夏和甘肅三邊軍務。 雖然后來王越因軍功被封侯風光了幾年,但卻因為跟汪直走得近,成為了文官集團所要清除的對象。 后來的發展都處在情理之中,在汪直倒臺后,王越被朝廷謫居安陸。 一個因罪而被謫居安陸的罪臣,而他馬文升卻一舉成為名滿天下的正人君子,跟王越可謂是云泥之別。 只是誰能想到,新君登基之后,卻是發生了一個難以置信的變化。 他雖然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但因上陳四事疏,一項是請求革職王越是要泄私怨,另一項則是為大明第一貪原戶部尚書敏辯罪。 卻是好巧不巧,朝廷查實李敏坐擁贓銀百萬兩,致使自己再無臉呆在朝堂之上,便灰溜溜地上疏請辭。 現如今,王越不僅已經名動天下,更是以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身份重返京城,而今更是打破常規出任會試主考官。 面對如此風光的王越,他自然是想要摧毀,但奈何此次是真的敗了,只能說而今的帝王過于強大。 “馬大人,你可別忘記那一位的話,咱們要針對的可不是王世昌!”年紀最大的老者顯得頗有智慧,卻是突然提醒。 一直不吭聲的老者接觸不到核心之事,當即好奇地詢問:“那是誰?” “這還用問嗎?”年紀最大的老者輕瞥一眼,伸出手指指向屋頂。 東升客棧,生意重新紅火起來。 雖然這里因命案而遭到考生嫌棄,但隨著開考日期臨近,而這里離順天貢院很近,故而很多考生重新入住這里。 “依我看來,陛下就是在包庇會昌侯!” “可不是嗎?焉有不將會昌侯斬立決之理?” “為了免會昌侯一死,竟然搬出子虛烏有的宮廷記載!” …… 溫書終究沒有抨擊時政來得有趣,幾個到前堂享用午餐的舉子再次聊起了會昌侯的案子,卻是紛紛將矛頭指向了當今皇帝。 從最近的種種跡象來看,朝廷釋放會昌侯的概率大大提高。 早在元宵節之時,會昌侯府請求釋放會昌侯孫銘回家過元宵,這個請求竟然得到了應允,而今假期已經過去,卻是遲遲不見朝廷的裁決。 以往有什么紛爭之事,朝廷都是采用這種靜處理的方式,先是將事情進行拖延,而后不受關注再做出定奪,那么自然就不會引起太大的輿論風波。 “簡直一派胡言!”正是這時,一個聲音突然間響起。 在場的幾人以譚博為首,譚博扭頭打量眼前這個有著一些傻氣的年輕男子,當即便沉著臉:“報上名來!” 周圍的人看到這里產生沖突,特別那個傻里傻氣的年輕人沖撞的是有些背景的譚博,不由得紛紛扭頭望過來。 “廣東舉子海寬!”海寬從不是一個怕事的主,亦是道出身份。 譚博上下打量著海寬的衣著,顯得不屑地詢問:“海寬?這么狂,竟敢如此指責本公子,不知你是何等出身?” “我祖隨太祖平定天下,乃廣東衛指揮使海遜之,我父海答兒乃瓊州左衛百戶!”海寬以自己的出身為榮,亦是自報家門道。 譚博的眼睛不由得輕蔑幾分,便是直接嘲諷起來:“軍籍,呵呵……若你考不上進士,你子子孫孫永遠都是軍籍,亦是永無出頭之日!如此低賤的出身,虧你還有臉在本公子面前耀武揚威!” “我會考上!”海寬是一個倔強的性子,當即很肯定地回應。 “我們并沒有耀武揚威,只是說出事實!若不是陛下親至順天府,支持順天府尹深挖此案,又有誰知會昌侯做出此等喪心病狂之事?”徐鴻跟海寬為伴,當即便認真地申明立場地道。 譚博上下打量著徐鴻,卻是同樣不屑地道:“你就是那位想要拐走錢家小姐的那個舉子吧?倒是伶牙俐齒,只是一事歸一事,而今不斬會昌侯便是包庇!” “英宗皇帝所給的丹書鐵券,難得當一張廢紙了嗎?”徐鴻發現這位公子哥當真不講理,便是認真地反問。 譚博看到這個愣頭青竟敢跟自己辯論,便是憤憤地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今會昌侯屠殺錢家十七條人命,焉有不斬之理?” “譚公子,你是真不懂還是假不懂?此事有國法,但亦有英宗皇帝給會昌侯府的丹書鐵券,故而事情并不可兩全。且不說案子至今還沒有定論,你在這里抨擊陛下包庇會昌侯,只不過是逞口舌之快。若是由你來判決,你又如何能確保案子能兩全?”徐鴻的并沒有絲毫退讓,又是進行逼問起來。 “推己及人??!” “咱們雖是舉子,亦該替陛下分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