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治大明 第166節
黎氏政權和陳氏政權的后人得到了喘息之機,在黃福等官員推行儒學之時,他們則是默默地蠱惑百姓積攢力量。 雖然到任的交趾鎮守太監意識到這里的百姓不服統治,但一切都已經為時太晚,叛軍早已經成了氣候。 事實證明,儒家的教化感動的只能是自己。面對沒有獠牙的官府,在黎利的帶領下,很多百姓紛紛加入了這場搶掠和造反的盛宴中。 面對戰事不斷失利的交趾,大明朝廷亦是采用了強硬措施,當即派成山侯王通前往鎮壓。 結果這又是一步錯棋,王通是寧國公王真的兒子不假,但其實是一個慫包。在面對黎利的時候,竟然暗中派人許諾為黎利乞求封號。 最終,大明駐軍連連失利,王通更是選擇跟黎利結盟,而后擅自撤出安南。 至于被擒的黃福,亦被黎利釋放,派兵送到了云南。 黃福在安南為官多年的好名聲并不能助大明平叛,倒是將身上所攜帶的金銀主動交公,說是叛軍所贈。 事情到了朝堂,黃福毅然是晉升為工部尚書,王通雖然獲罪但最后被文官集團成功營求,而罪責卻是要由到任兩年的鎮守太監馬騏以“激變一言”之罪下獄。 在當政者看來,只要不主動去惹事,黎利必定會乖乖做一個順民。 由于彼時文官集團已經得勢,而他們更向往共享太平之福,故而朝堂便出現為黎利乞求封號的聲音。 賢臣楊士奇和楊榮在朝堂的聲望極高,他們一起提議大明從安南撤軍,冊封黎利為安南王,承認安南國獨立。 當時在位的已經不是太宗朱棣,若是太宗在位的話,估計能將這兩位賢臣當場斬了。 明宣宗剛剛兩年不到繼位,在國家大事上選擇倚重楊士奇和楊榮這種擁有賢名的重臣,故而決定給黎利封號。 至此,大明朝廷因用錯了人,更是在一眾賢臣為黎利乞求封號之下,致使這一片領土再度從華夏脫離出去。 朱祐樘每每想到此,心里亦是憤恨久久不能平息。 這亦是一種無奈的結果,文官集團一直所向往都是共享太平之福,在意的始終是他們能否封妻蔭子,與此身后之名。 像黃福去世后,英宗一直沒有給予贈謚,群臣便紛紛議論不平。直到憲宗即位,不明所以的憲宗給予黃福追贈太保,謚號“忠宣”。 事實證明,文官集團向往的其實是一個虛偽的和平,本質還是一種向惡勢力妥協的鴕鳥思想。 大明王朝雖然妥協地給黎利封號,但亦點燃了中南半島的戰火。 黎朝一直以“擊敗”大明王朝為榮,加上他們國內的資源確實有限,故而走上了一條采用武力對外擴張的道路。 黎朝保持10萬的常備軍,不僅侵略南邊的占城、老撾、柬埔寨和馬六甲等小國家或地區,同時向他們索要巨額的貢品。 雖然黎朝接受儒家文化的洗禮,但其實是武將當道,而一直奉行的是掠奪的執政思想,一些做法更是聳人聽聞。 像侵入占城京都后,黎朝軍屠殺了六萬居民,同時將剩下的鄉村居民全部趕走,而后將自己的國民進行移民。 正是通過這種殘忍的作戰方式,黎朝的地盤從中南半島的東海岸線一直向馬六甲延升,亦是黎廣度一度敢于不將大明放在眼里的原因。 現在的安南國王黎圣宗是黎利的孫子,確實稱得上是一位中興之主。 只是早些年還能“御駕親征”,但現在過慣紙醉金迷的生活,野心亦變小了,故而對南邊的擴張已經逐漸停了下來。 跟南邊的土地相比,自然還是大明的土地更加肥沃。畢竟華夏的水利做得更加的完善,且處于內陸的土地受臺風的影響很小,無疑顯得更誘人。 近些年以來,黎朝對大明邊境的領土可以說是虎視眈眈,更是不斷派遣使者跟廣西的土司取得聯系。 由于地域和歷史的關系,不少廣西土司的分支在安南,致使兩者有著一座良好的溝通橋梁。 黎圣宗倒沒有老糊涂,即便他在南邊的作戰是無往不利,但僅憑著自己麾下的十萬大軍想要挑戰大明王朝還是很難。 盡管黎朝沒有主動進犯,但挑釁的小動作是層出不窮。像黎朝軍戶強霸廣西龍州、上凍崗等地民田,而云南邊境的訴訟同樣層出不窮。 只是面對安南這種挑釁的小動作,邊境的官員通常都選擇息事寧人,致使黎朝成為得益的一方。 不過今年的朝貢事件,安南遭到明廷狠狠扇了一個響亮的耳光。 由于黎廣度私攜大明的違禁品離京,且殺害天子親軍犯下謀逆之罪,因而在大明都城被凌遲處死。 雖然這個判決在大明看來是理所應當,但事情傳回安南國內的時候,當即激起黎朝軍方相當高的主戰情緒。 黎圣宗黎思誠當時便派遣大將在廣西邊境聚兵,只是早前受主戰派蠱惑的豪情已經慢慢冷靜下來,卻是知道邁出這一步很可能是萬丈深淵。 且不說現在黎朝的地盤需要分兵駐守,哪怕他召集舉國十萬大軍進犯大明,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勝算。 在安南境內還能依靠地利跟明軍周旋,若是進入廣西的腹地,自己又能依仗什么呢? 雖然黎思誠最終退縮了,但黎朝的主戰派仍是磨刀霍霍,不僅頻繁sao擾大明邊境,最近更是屢次假冒海盜洗劫采珠船。 燈火璀璨,整個東暖閣亮如白晝。 朱祐樘聽著外面庭院噼里啪啦的雨聲,此刻眼神中閃現一抹nongnong的殺意。 由于此前懷疑是安南假冒海盜洗劫采珠船,故而當時著令地方錦衣衛和鎮守太監著重調查安南近些年的所作所為。 原以為安南方面最可惡的是這幫人洗劫了自己的采珠船,只是不查不知道,一查當真是嚇了一跳。 在兩年前,龍州土司抓獲一伙越界洗劫村莊的黎朝人交給龍州州衙,結果黎朝太子黎鏳親自帶人前來圍城,龍州知州選擇息事寧人將那伙人給放了。 若僅僅只是一起則罷,偏偏黎朝軍隊圍城的事情竟然有多起,而黎朝的軍隊掠劫大明村莊的事件時有發生,至于黎朝軍隊跟邊民的沖突不下百起。 結果呢?這些事情全都給當地官府給壓了下來,亦或者遞送上來的折子并沒有得到朝廷的重視。 朱祐樘發現自己對黎朝的侵略行為還是低估了,且不說昔日種種的恩怨,而今黎朝的行為便已經不可饒恕。 自己的珠子則罷,但犯自己大明領土,屠自己大明的百姓,那么只能是要用他們的人頭來祭奠了。 朱祐樘捻袖潑筆揮墨,便決定給兩廣總督王越修書一封,內容僅僅只有短短的兩個字:備戰。 外面的雨勢漸漸變小,只是這并不像是雨過天晴,而是要在沉默中用時間釀造一場史無前例的狂風驟雨落向安南的土地。 一陣鈴聲輕響,身穿紫紅色長裙的佳人款款而來。 藩金鈴的五官精致,畫的兩道眉毛修長而動人,那雙漂亮的眼睛宛如秋水般,渾身多了一種嫵媚。 她端著一碗雞子湯過來,看著燈下正在認真處理政務的朱祐樘,眼睛中不由得流露出溫和的愛意,但心里亦是不由得發出一聲嘆息。 雖然作為一個負責皇帝起居的宮女到如今的蓮美人,可以說是邁出一大步,更何況她現在還是當今圣上最寵愛的兩個女人之一。 只是人難免是貪心,倒不是她要追求更高的地位,而是眼看著三百佳麗明日入宮,她以后跟皇帝相處的時間無疑會少上一大截。 “今晚的湯誰熬的,此次火候是剛剛好,還挺好喝的!”朱祐樘這才發現時候不早,便喝著剛剛送過來的濃湯并稱贊道。 藩金鈴還沒有說話,旁邊的宮女便鼓足勇氣道:“這是蓮美人記下所有的步驟,盯著劉一刀的徒弟照著做,還在旁邊盯的火呢!” “蓮美人,這種事情以后交給他們做便好!”朱祐樘又勺了一口湯放進嘴里,很喜歡這種湯的味道道。 “臣妾怕是沒有這種機會了!明日那三百個小妖精進宮,還不知能不能再來乾清宮了!”藩金鈴小心觀察著朱祐樘的反應,故意裝著可憐地道。 “所以你今晚得好好表現,朕喜歡的是小妖精,而不是醋罐子!”朱祐樘吃著一顆香甜的雞子,便淡淡地鼓勵道。 藩金鈴舔了舔自己性感的下唇,這終究是自己的強項。 今天的大雨過后,烏云已經慢慢散了開來,夜空中出現一輪潔白的圓月。 整座都城此次已經安靜下來,仿佛沉沉睡去的姑娘般,位于紫禁城中央的乾清宮的燈火明顯變得昏暗不少。 一只小花貓叫了一聲,這里的老鼠已經被它清理完畢,正懶散地趴在一根臺柱上。 乾清宮深處,二樓的某個房間金鈴夜響。 想到安南這些年的種種越界行為,朱祐樘今晚的心情確實不佳。 經過這么長時間的治理,大明王朝雖然離盛世尚遠,但如今大明鹽政得到改善,清丈田畝已經取得實質性進展。 結果呢?一個小小的安南竟然還如此的不安分,搶了自己那一顆南珠王則罷,竟然還意圖指染大明的領土。 雖然他們這些年侵占的土地不算多,但我堂堂華夏鐵血男兒,又豈能如此窩囊? 即便是寸尺山河,亦要安南血流成河。 藩金鈴緊緊地咬著自己的下唇,發現今晚的朱祐樘又像是吃藥了,頓時有些受不住,突然意識到將青月拉過來才是明智之舉。 朱祐樘今晚沒有憐香惜玉,卻是默默地咬緊牙關。 雖然他對安南近些年的所作所為十分憤怒,但并沒有徹底失去理智,亦是知曉軍隊后勤的重要性。 因何自己派出的神盾營對建州女真只能點到而止,正是遼鹽開中法已經徹底敗壞,遼東糧倉已經空了。 若是沒有足夠的糧食供應,即便大軍再如何勇猛,一旦處于彈盡糧絕的境地,那么所有將士都很可能陣亡。 這亦是為何自己對建州女真痛恨,但還是選用了軍事才能不顯的劉宣,由劉宣來完成夯實遼東糧倉的神圣使命。 即便自己現在想要對安南動兵,那亦得在西南籌備好足夠的糧食,這樣才有足夠的本錢支持自己的大軍殺進升龍城。 藩金鈴緊緊地咬著自己的下唇,那雙漂亮的眼睛噙出淚花。 她卻是條件反射般舉起自己的粉拳,結果最終不敢落向身上男人的胸膛上,卻是只能一個人默默忍受。 在這一刻,她的狐貍精技能仿佛通通失效,只有自己受欺負的份,不過是痛……并快樂著。 次日清晨,紫禁城正北的玄武門徐徐打開。 三百佳麗迎望著眼前的皇門,在前面女官的帶領下,懷著復雜的心情走進這一座世間最富麗堂皇的皇宮。 她們繼續向前,便是宮后苑的順貞門,取自“恭順、貞潔”之意。 園內建筑以欽安殿院落為中心,只是跟南邊滿是百年槐樹不同,北邊的區域明顯是多了花花草草,有著氣派的觀園亭子。 即便是出身名門的秀女看到這里的風光,亦是希望能夠得閑之時,能夠來到觀景亭欣賞這里的風光。 能夠走到這里的秀女都是懂規矩的,雖然有人忍不住用眼角余光打量周圍,但大多數的秀人還是默默地低頭跟隨女官前行。 在到達宮后苑南邊區域的時候,便看到了前面的坤寧門。 現實是殘酷的,她們三百名秀女中,有且僅有一位能從此門入主坤寧宮,成為母儀天下的大明皇后。 不過現在誰都沒有資格從坤寧門進入,三百佳麗跟女官由瓊苑西門進入西六宮區域,只是這里的宮殿現在都空著。 她們只是從這里的宮道經過,而后一直向北,來到位于西六宮北面的乾清宮西五所。 每一所都有南北三進院落,而三百名秀女會在五座院落中生活。 乾清宮西五所離仁壽宮并不算遠,只是進到宮廷便已經不再是距離的問題,而是她們的地位所決定的。 “奉太后懿旨,眾秀女即日起習宮規、記女訓、抄五經,由宮正司宮正,尚儀局尚儀、六局二十四司掌督教眾秀女德行、才情、女紅、韻律。眾秀女宜謹聽教訓,不得驕縱,不得忤逆!”一名女官打開太后懿旨,便認真地宣讀道。 眾秀女知道新的競爭已經悄然開始了,便默默地稱是。 不論她們的家勢或富或貧,或貴或賤,在這里只剩下一條真理:得帝心者,得后宮。 第二百零九章 帝遣使擇,誰能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