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書迷正在閱讀:[綜] 福運郡主、【強制np】人生存盤失效后、詞不達意(骨科,姐弟)、騙局(勾引,出軌)、兄弟倆太愛我怎么辦(強取豪奪、1v2)、壞毒(真偽骨科)、裙擺風(同居1v1)、至若春和景明(gl)、惡毒大小姐今天也在爭取完美結局(NP)(西幻)、天臺(一個月后,我們一起死去 1V1)
嬴稷以甘龍、杜摯等人對他不敬為由,將這些人全部貶了官??粘龅奈恢?,則由他帶來的人暫時頂上。 雖說范雎、蔡澤等能臣沒跟著嬴稷一并來到此處,但嬴稷麾下許多將領都允文允武,暫時拿他們來應急是不成問題的。 在剛剛接手這些工作時,這些人對于戰國初期的諸項事務還有些手生,但他們很快便對這些工作熟稔了起來。 他們紀律嚴明,處理公務的速度比原有的卿大夫們快了不止一倍,這也讓嬴渠梁嘖嘖稱奇。 嬴渠梁向自己的孫子虛心請教道:“你是如何敦促這些人干活的?” 身為秦君,嬴渠梁可太清楚手底下的人拖拉起來是什么樣了。 這些人處理起公務來居然不需要嬴稷監督,便能自發自覺地賣力干活,嬴渠梁自然感到驚訝。 “是秦法?!?/br> 當著嬴渠梁的面,嬴稷也沒有賣關子,徑直道:“商君與大父第一次變更的律法名曰《墾令》,《墾令》中的第一條,便是要求諸位大臣當日事當日畢,不得拖延到第二日。如有違背秦法者,必將受到嚴懲。如此一來,官吏自然養成了高效處理政務的習慣。幾代過后,官吏們也習慣了我秦國的風氣?!?/br> “原來如此,這新法看來當真是好東西?!辟旱?。 “新法能夠令我秦國國力大增,能夠讓我秦國黔首變得驍勇善戰,自然是好東西?!?/br> 對于嬴渠梁的話,嬴稷表示贊同。 “也不知,你口中的‘商君’究竟是誰,何時會來助寡人變更我秦國律法?!?/br> 從嬴稷口中聽多了變法之后的美好未來,嬴渠梁不免對“變法”一事心生向往。 “其實,稷也可助大父完成變法。畢竟我秦國如今所奉行的律法,就是當初商君所變之法。不過,變法非一朝一夕之事,稷又不能在此地久留。這事兒還是交給商君來辦吧?!?/br> 這是嬴稷第一次提到“離開”這個話題。 嬴渠梁當然知道,嬴稷身為國君,不可能離開他的秦國太久。但好不容易才見到的孫子,這么快就要離開了,也讓嬴渠梁心中生出了淡淡的不舍之情。 “大父放心吧,稷雖不會在此地久留,但既然稷接了大父的《求賢令》,稷至少會助大父奪回河西失地?!?/br> 嬴稷已經盤算過了,等到那批在秦國游歷的士子們重新回到此地,他正好可以將那些從老氏族們手中奪來的職務交給那些士子。這時候,白起練兵也應該能夠看到一定的成效了。 他和白起將崤山和函谷關屏障奪回來,讓秦國有天險可依,他們的使命,就算初步完成。 沒有嬴稷的襄助,史書中的嬴渠梁都能夠咬著牙從那樣艱難的境地中熬過來,有了他的襄助,秦國的發展只會比從前更加順當。 當然,這也會讓秦國提前進入魏國、齊國的視線范圍之中。但風險一向與機遇并存,他們絕不會畏懼風險! 這時,手底下的人來報,道是趙成侯和韓昭侯送來了求和書。 嬴渠梁將這封求和書打開的時候,嬴稷就在一邊跟著一起看。 當他看完這封求和書后,面上布滿了陰霾:“看樣子,寡人打他們打得還不夠狠,他們居然覺得出些錢財,就能將俘虜換回!” “趙侯和韓侯無非是在試探我秦國罷了?!辟旱溃骸叭粑仪貒淮饝麄兲岢龅囊?,他們才會一點點往上增加籌碼?!?/br> “大父耐心好,稷卻沒什么耐心?!辟ι砼缘氖拐叩溃骸叭ジ嬖V趙侯和韓侯派來的人,趙國與韓國需要一家割讓十座城池給我秦國,否則,休怪寡人與他們翻臉!這十座城池必須是地段好且與我秦國接壤的城池,不可隨意拿一些邊陲小城來充數!” “還有,我秦國不養閑人,趙侯和韓侯拖延一日,便需為這些俘虜提供一日的糧草!他們若是不想要這些俘虜,這些俘虜可就隨我秦國處置了!” 第11章 經過一番交涉之后,秦國最終得償所愿。 趙成侯和韓昭侯按照秦國方面的要求,以十座城池,換回了他們被虜的統帥、軍官以及兩萬精兵。 至于其余的八萬士兵,他們決定不要了。 這些人在秦國呆了一個多月時間,消耗了不少糧食。趙成侯和韓昭侯若是想要將這些人帶回本國,不僅需要將這些糧食盡數補給秦國,還需要承擔來回路上的糧食。 對于趙成侯和韓昭侯而言,這八萬士兵只是臨時招募起來,進行過一些訓練的農夫,與那些養在軍營中專程為他們打仗的精兵地位大為不同。這樣的兵卒,他們要多少有多少,不值得花費大代價將這些人贖回。 當兩萬精兵隨著趙侯和韓侯派來的人離開時,其余的八萬兵卒就那樣木愣愣地看著他們。 明明都是同一個軍營中作戰的兵卒,卻在這一刻被劃分成三六九等。 白起見狀,對他們道:“莫要難過了。趙國和韓國不要你們,我秦國要你們?!?/br> 他這話一出,立刻引來了趙國使者和韓國使者的怒目而視。 這都是誰害的??! 若不是秦國獅子大開口,索要的糧食數量太多,趙侯和韓侯豈會忍痛決定放棄這些兵卒? 對于趙國使者和韓國使者的目光,白起只當看不見。 他對留下的趙國兵卒和韓國兵卒道:“日后,你們就是秦人了。若你們有家眷,可一并接到秦國來。在我秦國,有功必賞,有過必罰。若能在戰場上立下功勞,便能獲得相應的爵位,可分得農田,減免徭役,抵扣刑罰,豈不比幫著趙國和韓國賣命來得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