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直到坐進車里,陳一天才想起司機的身份來。 前段時間于喬參加籃球比賽,打群架受傷,就是這司機把她送的醫院。 滿沈陽城里找,這樣的巧合肯定也不多。 林小詩哪里是冷場的人。 她心情相當不錯:“聽說你要辭職,我就想著,你終于想通了……” 陳一天想:聽誰說的。想想作罷,不是大炮又會是誰呢。 林小詩:“原來這就是你上班的地方???蛟龍入泥潭?!?/br> 陳一天指著辦公區外的廠房:“那邊是廠區,辦公區不起眼,其實這廠規模還挺大的,主營制造?!?/br> 林小詩不以為意:“一天,我替你感到高興,我沒看錯你,你之前只是被俗事纏身,你的眼界和能力都在更高處?!?/br> 陳一天坐副駕駛,他感覺林小詩往他身后挪了挪,說話的聲音近了些。 “我就想著,你辭職是個轉折點,得稍微壯壯聲勢,不能悄無聲息。我跟他們說好了,先接上你,咱們直奔新疆飯店吃頓好的?!?/br> 新疆飯店是東北工業大學的校辦企業。 當年允許高校辦經營,新疆飯店就在東工校門外,本校教職工就餐有優惠,做的菜也地道,消費檔次不低。 陳一天沒有積極響應,可今天他也不怎么想回家。 大黑車駛出岔路,李遠航漸漸適應了陳一天的壓迫感,車子平穩提速,漸漸逼近觀音像轉盤。 日影西斜,觀音像拉出長長的影子。 陳一天太熟悉這段路,他眼看觀音像由遠及近,視線里依次是石像的正面——左側面——背面——右側面。 然后,觀音理應消失在視線里。 可是車子雙繞了一圈。 觀音大士腫著眼瞼,闔目微笑,手里還是那支殘破的楊枝玉頸瓶。 林小詩神思歸位,輕聲提醒:“小李,你怎么開車的?怎么又繞一圈?” 李遠航慌亂中踩了剎車。 林小詩又尖聲斥責:“干嗎呢你!快走!右邊那條路!” 李遠航原地扭了方向盤,優質輪胎與地面摩擦,喀嚓嚓崩起幾個小石頭子兒,大黑車揚長而去。 第74章 紅羅帳共話纏綿-74 2003年夏,“非典”病毒勢頭漸弱, 電視、報紙不再連篇累牘, 相關報道漸漸稀疏時, 陳一天決定出差。 那一年, 國家出臺相關政策,要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 政策出臺不久, 國資委出重拳, 從老牌工業集團抽出幾家單位, 另起爐灶,成立國有集團,總部設在上海, 其下屬最大的總裝廠也在上海。 新集團承接新上馬的國家項目,力圖擺脫老集團在技術上、人力上的束縛,積極尋找新的供應商, 嘗試與民營企業合作。 這樣一來, 不僅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還能帶動民企參與高端裝備制造。 一時間, 與陳一天相熟的幾個海派人士摩拳擦掌, 各顯神通, 一邊打通人脈關系, 一邊招賢納士、建廠房、進設備,積極爭取與新集團的合作。 這個客戶是主動找上門來的。 陳一天在海鷹機械時,給客戶的公司干過一個小活。 這次客戶聯系陳一天, 陳一天如實相告,說自己已經從海鷹機械離職了。如果他有什么需要,可以給他其他設計人員的聯系方式,或者直接與李健林接洽。 客戶也沒想找別人,便擱下商務議題,有一搭沒一搭地跟陳一天探討技術可行性問題。 這客戶就是“海派人士”之一,在機械設計圈子里,東北的看不上上海的,覺得他們做事不講情分,斤斤計較;上海人跟東北人接觸起來,碰壁的也不少。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地域性格。 江浙滬的風格是把價錢談好,把周期規劃好,按合同付費,按工期交付。 可是東北設計幫頗重哥們情義,有些項目是酒桌上談成的,難免執行起來有出入,活干到一半發現賠了讓甲方追加付款,這種情況在東北人眼里也屬正常。 陳一天給這客戶留下的印象很好。 他醉心于技術,一切報價、周期都是從技術角度出發,利潤幾近公開透明。 這次客戶要的東西,正是給新上馬的國家項目做的試驗工裝。 他剛剛跟人合伙建了廠,實際上并不滿足試驗工裝的制造條件,他想先把活拿到,再外包制造。 無論如何,先在集團那邊掛上號,將來取個資質,做了合格供應商,就不愁未來十幾二十年的生意了。 二人又聊了聊國家項目帶來的影響,前景光明,可謂難得的時代機遇。 最后,客戶明確表示,不打算聯系海鷹機械了,問陳一天愿不愿意來滬一趟,實地考察一下他的新廠,順便評估一下,陳一天設計、新廠制造這一方案的可行性。 陳一天沒做積極回應,說自己不懂制造。 客戶說那也沒關系,是讓他做產能評估,又不是讓他主管制造。 還許諾帶陳一天見一見某集團采購與供應商部的對接人,而且,往返食宿費用報銷,享受顧問待遇。 掛了電話,陳一天有點小興奮。 老客戶再次聯系,本身就是對他技術的認可。 況且客戶身在上海,帶來的消息更新鮮一些,幾句話提點了陳一天,他此刻腦子轉得飛快。 龐傲光著上身,只穿一條長及膝蓋的籃球短褲,佝僂著背專注地打游戲,聽陳一天掛斷電話一直沒作聲,百忙之中轉過頭來看他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