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當天安頓下來,隔天就下起雨,出行計劃只好取消。 主人家有個小男孩,叫陳奶奶“姑奶奶”,身量比于喬弱一些,也在上小學。 頭一天彼此都不熟,小男孩露面也是畏畏縮縮。第二天吃完早飯,那孩子就跟著于喬跑到他們屋來,嘀嘀咕咕的,沒一會就混熟了。 陳奶奶跑去跟她的姑姑聊天,于喬有了新朋友,倆人打得火熱,陳一天百無聊賴,從抽屜里翻出一臺廢收音機,對著窗外的光線研究起來。 快晌午,陳奶奶問陳一天,于喬跑哪去了,陳一天也一臉茫然。只知道于喬跟那孩子一起跑出去玩了。 陳奶奶說等雨停了,下午可以上山揀蘑菇了,可是于喬沒回來,只好再等等。 于喬正和她的新朋友抓魚。 兩個孩子還不知道對方名字,可是已經成了朋友。于喬聽親戚喊男孩小石頭,小石頭帶頭著她,順著一條小河岔往下游走,走到小河與大河交匯入,小河的水,在即將匯入大河時干涸了。眼前出現一大片鵝卵石鋪成的河床。 河床形成高低起伏的小丘陵,低洼的地方形成水坑,遠處的大河緩慢流淌,發出低沉的聲音,安靜的時候才聽得見,小石頭一跟她說話,她就聽不見河水聲了。 倆人在水洼里抓魚。 小河的水來自山上,是地下水,手伸進去挺涼。但是兩個水洼里確實有魚,一寸長到三寸長不等,全是黑色的脊背,成群結隊地閑散暢游。 小石頭見怪不怪,但是于喬有點興奮。 她在江蘇見到的水,除了望不到對岸的長江,就是湖或者沼澤,真正流動的小溪,她還是第一次見。 而且溪水清澈,奔流靈動,河里的石頭、新鮮的落葉,隔著水流都看得清清楚楚。 她從來沒見過這樣的水,也從來沒見過這種魚。 于喬的興奮點在小石頭看來不值一提。他讓于喬退后幾步,站到水洼兩米開外,四處撒摸,看到一塊人頭大小的青石,彎腰搬起來,朝水洼邊緣的一塊石頭砸去。 兩個石頭碰撞,發出骨頭碎裂的聲響。 于喬不知道他想干嗎,又退后一步,呆呆看著。 青石頭滾到一邊,碰撞處留下一道白印,像傷疤。 小石頭探頭去看,于喬也跟著看過去…… 于喬看的是被砸的石頭,當然,那塊石頭上也有一個傷疤。 “快撈??!還看!” 困惑地看小石頭,又順著他的目光看水里。 水里有兩條魚,一條有手指那么長,泛著白肚皮,漂在水面水,已經死了。另一條沉在水邊,努力保持脊背向上,想要朝深水處游,明顯受傷了。 于喬呆立三秒,伸手去抓那條受傷的。 水洼的最深處也不過一尺深,于喬激動得半只鞋都浸在水里,抓了幾把,沒抓到,那條魚掙扎著逃到水洼另一邊。 “抓那只死的?!毙∈^“嘖”了一聲,表示無奈。 死的容易,于喬兩只手拼成一個碗,把它盛了出來。 與此同時,小石頭半蹲半跪在水洼邊,一只手探進水里,在受傷的小魚身后潛伏。 氣氛有點緊張,于喬兩只手捧著魚,呆呆地看著,手心里的水不斷地漏出來,直到小魚在她手心里干蹦達。 小石頭沒埋伏多久,水中的手猛的往前一探,實實在在地抓了個滿手。 把魚抓出水面時,小魚還在掙扎,尾巴從小石頭手指縫露出來,東拗一下西拗一下。 動作行云流水,看得于喬一直在尖叫,手心里的小魚要被她攥缺氧了。 小石頭說,這叫震魚。 抓魚的方法有很多,震魚只是其中一種,因為不需要借助道具,特別適合小孩兒。 倆人玩開了頭,就忘記了時間。 大河剛剛經歷夏季的汛期,河邊的柳樹叢里沖積了爛木頭、碎泡沫包裝、破布條等,小石頭鉆進去,從可疑的白骨和腥臭味中翻出一個塑料瓶,把抓到的魚裝進去。 小瓶子很快裝滿了,倆小孩又去找新的容器。 于喬抓魚是無師自通。一開始,她還是看著小石頭抓,看了一會,自己就上了手。 她兩手一伸進水里,就有大魚小魚主動向她靠攏,圍著她的手打轉,膽大的還游上前來,啄她的手,連小石頭都看呆了。 轉眼間日頭掠過頭頂,又向西山斜著沉下去。 倆小孩褲腿卷得高高,額頭曬得冒了油,袖子高高地卷著,也全濕透了。 小鎮的傍晚始于午后4點多。 太陽西沉,河邊的氣溫率先降了下來。倆小孩挖了無數個水洼,魚塞滿了兩個塑料瓶和一個罐頭瓶。 小石頭開始是顯能耐,給于喬示范,于喬后來居上,他又不服氣,更加賣力氣地抓。 等他覺出河風的涼意,一屁股坐在石頭上,朝西一望,這下了不得了! 夕陽余暉下,大河水位退了,河兩岸的淺水處,銀光閃光,全是跳動的魚! 小石頭生于斯長于斯,也沒見過這自然奇觀。 他慌忙指給于喬看,于喬先跑到近處河岸,東南西北、四面八方,水位退了,全是未來得及逃到深水區的魚。 再往遠處看,河的上游、下游岸邊,此岸、彼岸,也全都是魚。 魚身光滑,跳起來銀光一現,沒有跳起來的,在淺水區焦灼地游,攪起了水底的泥,攪起了水面的漣漪,一派熱火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