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9節
“是?!瘪R車上的胡季點頭應下,隨后小心打開車窗,將消息告訴了帶兵的將領。 朱能被留在了伊犁河谷,朱高煦委任他為安西大將軍,賞礦山三座,節制西域三個都司,等開春再離開。 陳懋被拔擢為安西都指揮使,拔爵為寧陽侯。 朱勇為北庭都指揮使,賞銅山一座。 毛忠被封伏羌伯,任河中都指揮使。 除此之外,許多立功的兵將也紛紛得到拔擢,其中還有不少朱高煦熟悉的人。 孫鏜、楊洪、劉玉、石亨等四人都算是他耳熟能詳的正統年間名將,盡管楊洪在土木堡的舉動值得詬病,但朱高煦也并沒有苛待他,都給予了他們應有的封賞。 為了歷練他們,朱高煦也將它們放到了北庭、河中這兩個容易爆發戰事的都司任職。 有這群人在,再加上自己主抓大方向,西域的選將還是沒有問題的。 由于戰線前移,所以朱高煦調甘肅的三個衛前來河中戍邊,調漠北和山西、北平各一個衛前往北庭戍邊。 除此之外,還需要新募三個衛駐守安西。 三個都司加起來,合計是九衛五萬余四百人。 看上去并不多,但這已經是大明現如今能在西域常備的最大兵力了。 就這還是因為火車直通西州,不然連三萬人都費勁。 思緒間,馬車抵達了陰山城。 這座矗立在夷播海東部的城池周長不過六里,城高不過二丈,夯土夯實,內有百姓一萬多人,四周還有游牧的兩萬多牧戶。 陰山城內依舊保持著東察合臺汗國遺留的風格和建筑,這些東西日后都要推平重建。 但就眼下而言,在鐵路未修建好前,只能放任他們野蠻生長。 “陛下,戶部加急送來了奏疏?!?/br> 走下馬車,朱高煦剛剛進入了曾經海岬力總督府內,便得到了劉勉送來的加急奏疏。 他邊走邊看,好在這個所謂總督府并不大,片刻后就走到了有類似壁爐的屋子內。 朱高煦坐到了主位,朱棣坐在他的身旁,手里依舊拿著朱高煦所寫的書翻閱。 朱高煦皺眉打開戶部的奏疏,內里內容與朱高煦預想的差不多,但正因如此,他的眉頭反而皺得更深了。 “怎么了?” 朱棣察覺到了朱高煦的態度,朱高煦則是嘆氣合上奏疏道: “百姓們的日子變好了,但也不愿意折騰了?!?/br> “朝廷招撫百姓遷徙三個多月過去,只招撫到三千多戶,不到兩萬人,而且路上又有許多百姓返回不去,最終送抵西州的只有不到一千七千人?!?/br> “按照這個速度,恐怕要一百年才能做到徹底掌控西域……” 朱高煦可沒有一百年的時間等待,朱棣也知道,所以他合上書問道:“你想怎么做?” 面對朱棣的詢問,朱高煦沒有片刻的猶豫,直接開口道: “江西今年遭了長江水患,幾個縣百姓需要安置?!?/br> “既然如此,便將這幾個縣的百姓遷徙西域吧?!?/br> “幾個縣?”朱棣略皺眉頭,朱高煦頷首道:“三個縣,大約二十余萬百姓?!?/br> “另外,今年兩京、山東、山西、河南等地糧食突然豐產,明年恐怕會發生旱情?!?/br> “倘若真的發生旱情,凡受災百姓,也盡數遷徙西域?!?/br> 朱高煦記得宣德年間爆發過一場規模不小的旱災,但他不確定是哪一年。 只是按照時間來算,現在差不多是宣德八年。 今年已經快過去了,所以不是明年就是后年爆發旱情,早做準備也是好的。 趁著這個機會,剛好可以將這些地方的百姓遷徙到西域安家。 這般想著,朱高煦讓胡季準備了朱筆,很快便寫下了批復。 “咳咳……” 這時朱棣咳嗽了幾聲,朱高煦見狀對胡季道:“宣御醫王完者前來診脈?!?/br> “是!”胡季作揖并接過奏疏退下。 不多時,王完者便前來替朱高煦和朱棣診脈。 “陛下的風邪倒是被驅散許多,不過太上皇的風邪……” 王完者沉吟片刻,朱棣卻開口道:“不用遮遮掩掩,我活到這個年紀還有什么承受不住的?” 朱棣現在看上去還很有中氣,但王完者聞言卻對朱高煦道:“陛下,大軍還是在此地休息兩個月為妙?!?/br> “好!”朱高煦聽后,不假思索的便答應了下來。 在他答應過后,王完者才對朱棣繼續說道:“太上皇,事情倒也沒有那么糟糕,只要避過寒冬就行?!?/br> “好?!敝扉c了點頭,隨后便沉默了下來。 “你先下去吧?!敝旄哽闶疽馔跬暾呦氯?,隨后與朱棣笑道:“父親這些日子看書,有沒有看出什么想法?” 他試圖與朱棣聊天來緩解氣氛,朱棣聞言卻嘆氣道:“你這書寫的面面俱到,我還能有什么想法呢?!?/br> 朱棣拿著那本書,目光有些渾濁。 “我覺得你說的兩點很重要,第一點是分配問題,第二點就是警惕官僚結黨問題?!?/br> 由于朱高煦是以類似紀年為主干,其余為分支來書寫,一本書也基本代表了大明未來五十年的進程,所以讀起來并不會那么快。 朱棣看了一個多月,也才看完了第一本,剛剛開始從第二本開始看。 第一本書是以洪熙十五年開始,如果按照西歷來算,那就是1432年開始,1482年為第一本書的結束。 這五十年時間里,首先北方要經過工業投資而從重農轉變為工農均衡。 在1482年的時候,大明朝的人口必須達到兩億,財政收入必須達到一億五千萬貫,耕地開墾不得低于十億畝。 如果以秦嶺淮河為南北分界線,北方財政貢獻需要占比全部財政的40%左右,農業產出需要占到35%的產出。 由于人口過于集中,江南會在五十年左右率先出現貧富、階級等矛盾,這是當時在位皇帝可以實驗并解決的一個矛盾,因為在大明廣袤的土地上,還有著大量的資源可以緩解這種矛盾。 只要把分配解決,江南的矛盾就不是矛盾。 之所以說可以在江南實驗解決矛盾,則是以此來試探民意,看看江南百姓的想法到底如何。晚明由于江南人口過于集中,加上地主對奴仆壓榨過甚,所以爆發了奴變。 這種背景下,晚明才會出現那么多思想家,甚至出現均天下、反專制、對君權批判等思想。 隨著人口不斷增加,這一過程會加快出現,很大可能會在五十年后出現。 正因如此,朱高煦建議當時的皇帝看看百姓的想法,根據百姓的想法來決定應該如何引導百姓,引導輿論。 一味的壓制輿論并不是一件好事,大明報社要做的不是壓制輿論,不給百姓說話的空間,而是引導百姓的輿論,這是很重要的一次實驗和經驗。 當然,這具體能不能施行,朱高煦自己也不知道。 如今的大明沒有可以抄寫的對象,東西方意識形態與思想都有問題,能給朱高煦提供思路的,只有晚明的思想浪潮。 至于清末的思想浪潮,對朱高煦來說反而意義不是很大。 畢竟清末算是各種缺點都集合了,不管是從民族還是階級,清朝都不存在能存活下去的可能。 相比較之下,大明起碼沒有民族問題,只有純粹的階級問題。 也因為如此,所以想要推翻漢人帝制是比較困難的。 如果五十年后的江南財富分配可以繼續下去,那大明朝就能以此手段,不斷的發展下去。 均產之所以強大,重要的就是財富分配。 一旦財富分配失衡,甚至失衡到了遠遠超過資本主義比例的時候,那不管是什么意識形態,都得轟然倒塌。 這就是朱高煦越抄家大明百姓越富裕的原因,重要的在于“分配”。 晚明的倒塌有一點,那就是整個吏治系統的腐化蛻變,這個問題包含了許許多多問題,甚至連此時的朱高煦自己都說不清楚。 任何一個人都可能犯錯,任何一個集體也有可能犯錯。 犯錯不可怕,一旦改正就會重回正軌。 可怕的是,當一個人一個集體犯錯的時候,那就沒有人也沒有辦法來糾正。 當無法糾錯的時候,就只會在錯誤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直至沖進懸崖。 這點是朱高煦也無法改變的事情,哪怕有他所寫的這些書來驚醒后世之君,但事情卻始終會發生。 當大明朝出現了一個特權集團、官僚集團,那也就代表他們掌握了大明朝的要害部門。 他們會為了個人撈取大量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在這些個集團之外的官吏和普通百姓是沒有什么權利的。 面對這些獨立于集團外的官吏和百姓,他們不僅不會聽這些人的意見,甚至會在這些人提出意見后打擊迫害他們。 這兩點,便是朱高煦提出的兩個問題。 朱棣凝視著朱高煦,緩緩開口道:“你說的很有道理,這點從你爺爺開始到現在,官員結黨成群體的事情屢禁不絕,可依舊存在,甚至比較嚴重?!?/br> “當今天下是你在掌控,可類似你書中這些群體對其它人打擊迫害、假公濟私的事有沒有?” “有?!敝旄哽泓c了點頭,同時目光看向胡季:“胡季,你說有沒有?” “陛下,臣……”胡季沉吟片刻,不知道該說什么。 不等他開口將問題說出來,朱高煦便嘆氣道: “這樣的事情,你們知道得比我多,但你們也總是報喜不報憂,而這也是我們需要警惕的做派?!?/br> “當官有特權、有政治需要、有人情關系,有攀比心理……這些很容易造成吏治的腐化和僵化,我們需要小心的就是這些?!?/br> “如果官員只代表一個階層的利益,不代表廣大百姓的利益,那朝廷就危險了?!?/br> “官做大了,錢掙多了,拉開了與百姓的距離……最后生活在群體營造的環境中,便會自然而然的忽視真正的大環境?!?/br> “去年有不少官員都在說,現在有了鐵路,官道就沒有必要修建了?!?/br> “他們這么說,是因為他們現在出遠門都是坐火車,根本不坐馬車,所以他們認為官道沒有必要繼續修建?!?/br> “可現實的問題是,官道不是修給他們的,而是修給百姓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