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節
“瞻壑,你說怎么處置他們?” 朱棣心里已經有了打算,但還是想要考校一下孫子。 面對他的詢問,朱瞻壑沒有猶豫便回答道:“按照把禿孛羅給的消息,他們應該沒有帶來所有的部眾和兵馬?!?/br> “留著他們性命,派兩萬騎兵監督他們并將他們的部眾招撫安置在忽蘭忽失溫,兵馬遣散,將綽羅斯部的貴族都帶回京城?!?/br> 朱瞻壑沒有為了一時之快而殺了馬哈木三人,而是以掌權者的身份分析利弊,挑選出了更符合大明利益的選擇。 “好!”朱棣很滿意孫兒的選擇,畢竟相比較殺了三人,用他們將綽羅斯部剩余十幾萬人招撫,徹底解決漠西問題才更適合大明。 盡管綽羅斯部被招撫后,日后也會有新的中亞蒙古人東遷在漠西駐扎,但以大明鐵路的修建速度,頂多二十年,漠北就會成為大明朝的草場,屆時不管來多少蒙古部落盤踞漠西,也只有被擊潰招撫這一個下場罷了。 這樣想著,朱棣也看著馬哈木說道:“馬哈木,俺雖然不想你活著,但你要是愿意在天軍的監督下招撫你的部落歸入天朝,那俺還是愿意給你個伯爵的?!?/br> “臣愿意接受陛下的恩賜……” 朱棣如此說著,馬哈木也只能接受這在他內心認為屈辱的條件,或者說他根本不具備和朱棣談條件的資格。 盡管脫歡還有兄弟和子嗣在綽羅斯部,但殺了他們爺孫三人,也不過多發動一次北征就能徹底蕩平綽羅斯部罷了。 朱棣是不想繼續勞民傷財,不然他也不會給馬哈木一個伯爵。 另外,如果朱棣對阿力臺、馬哈木這群人都不下殺手,那無疑會給日后許多東遷的蒙古諸部留下一個印象,那就是投降就能前往大明享受更好的生活。 對于朱棣來說,養一群蒙古權貴不過消耗幾十萬貫,并且這筆錢還會隨著世襲降階而不斷降低。 對于這些蒙古人,除了把禿孛羅和也先土干這兩個功臣外,其余人朱棣可不會給他們世襲罔替的爵位。 想到這里,朱棣也調轉了馬頭開始南下。 與此同時,不足萬人的瓦剌騎兵被繳械,而西邊也傳來了一道道捷報。 阿力臺、太平投降被俘,官軍受降虜四萬余,部眾十六余萬,牛羊馬匹三十余萬,草料輜重無數…… 很快,一封封捷報就在朱棣的示意下送往了北京,而朱高煦得到這份捷報的時候,正是在八月初一的十日一次的常朝上。 “漠北大捷!漠北大捷!” 捷報的武官舉著捷報從奉天門跑入廣場,左右官員們紛紛朝他隱晦注視。 奉天殿前的金臺上,朱高煦看著武官跑了上來,亦失哈向他投來詢問的目光,朱高煦則是頷首回應。 在他的默許下,那武官沒有任何阻攔的就跑上了高臺,來到了這只有六部尚書、六軍都督、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和殿閣大學士及朱高煦的高臺上。 他跪下叩首,雙手呈上奏疏:“臣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王任,參見陛下,請陛下檢閱漠北大捷捷報!” “漠北大捷了?” 一時間,群臣面面相覷,顯然沒想到這次居然真的打出了效果來,只是不知道具體的效果如何。 “亦失哈,你念給大家聽吧?!?/br> 朱高煦穩坐釣魚臺,似乎這種事情也不值得他激動。 亦失哈聞言連忙上前接過奏疏,為眾人誦讀起來。 【洪熙八年秋七月己卯朔丁酉,太上率軍至忽蘭忽失溫,分兵破阿力臺、馬哈木等諸虜酋,俘降兵五萬余,部眾十六萬,獲甲六萬,牛羊馬匹數十萬,斬首兩萬余級……】 朱棣北征向來不寫捷報,畢竟捷報是寫給皇帝看的,而他自己就是皇帝,所以基本只要他過目就行,具體的死傷基本不會詳細記載。 這樣的做法,也就導致了后世對于他五征漠北的戰果很模糊。 不過在朱高煦的交代中,朱棣這一世在一開始就養成了北征匯報戰果并記錄《國史》的習慣,盡管匯報的十分簡略,但戰果可以直觀的展現在群臣面前。 “好,此乃國朝自北山壑后第一大捷,待大軍凱旋而歸,史官將其記入《國史》,務必詳細,不得有誤!” 朱高煦吩咐著六部,同時也開口道:“如今天下現在羈押多少囚犯?” “約兩萬人?!毙滩可袝鸺儏R報著情況,朱高煦聞言頷首道:“將這兩萬人不論罪行,發配捕魚兒海,改韃靼燕然城為東然城,在忽蘭忽失溫設燕然城?!?/br> “工部派人前往漠北調查各地礦藏,并規劃從海喇兒通往燕然城鐵路路線?!?/br> 朱高煦心里早就有了如何治理漠北的想法,無非就是修建鐵路,挖掘礦產資源,通過官營貿易來讓當地有所產出,以此來達到實控漠北的目的。 盡管這樣一筆支出對于大明朝來說無疑又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但對于朱高煦來說,他的身體狀況還很好,他有把握和自信能在自己離開前讓大明朝收支平衡,并為后代兒孫儲蓄足夠錢糧。 更何況,當下就有一件事情可以利用…… “殿閣大學士王回奉旨京察,如今已經在應天府開展,吏部和戶部要做好應對,切記?!?/br> 朱高煦平淡說出這句話,但這句話卻讓不少人心里一緊。 王回前往江南,說好聽點事京察貪官污吏,說不好聽點就是國庫錢花的太快,朝廷需要錢,而這種時候殺一批貪官污吏不僅能振奮民心,解決地方階級矛盾,還能充實國庫,用國庫的錢來扶持百姓。 國庫的錢,大頭都流向了北方,所以國庫有錢就是北方有錢。 江南官員死的越多,空出來的位置就越多,牽連的人數也就越多,錢糧也就越充足。 想到這里,不少官員隱晦看向了坐在金臺上的那位。 他們都知道真正想要錢的是這位,但誰都不敢說出來,而王回自己也清楚自己是把刀,但他就是愿意當這把刀。 “臣領旨……” 夏原吉與郭資站出來作揖,朱高煦見狀也道:“既然無事,那便退朝吧!” 話音落下,他便已經起身離去,群臣紛紛跪伏地上,山呼萬歲。 隨著朱高煦消失,他們這才緩了一口氣,緩緩起身,懷揣著沉重的心情離開了奉天廣場。 對于他們來說,漠北大捷確實很提氣,但朝廷也會隨之多出一筆支出。 在眾人心里,漠北只要打贏了就行,著實不用將其納入統治。 國庫本來就撐不了幾年了,現在又要修建漠北鐵路,這又是一筆支出。 而且漠北那樣的苦寒之地,后續不知道還要砸進去多少錢糧。 如果不是坐在那把椅子上的人是朱高煦,六科和都察院的言官們恐怕早就開始攻劾了。 正因為是朱高煦坐在那里,他們才不敢攻劾,因為這位是真的會廢了他們,而不是簡單的打廷杖。 懷揣沉重心情,群臣漸漸消失在了奉天廣場上,而乘坐步輿前往武英殿的朱高煦也見到了一路小跑跟上來的胡綸。 “陛下,這是王渙送來的信……” 胡綸遞上了王渙派人送來的書信,朱高煦接過將其打開,一目十行的將上面的內容盡收眼底。 他隨意將書信交還給胡綸,臉色卻依舊平常。 “陛下,太子殿下這次進步很大?!?/br> 亦失哈看著朱高煦沒有表示,當即為朱瞻壑說起了好話,可他話音才落下,朱高煦便瞥了他一眼。 “如果只是這種程度,那還不夠格……” 第511章 不甘人下 “從主官開始,包括他三族在內的所有人,查他們的田地宅院,查他們的銀行存折,查他們的地窖,查他們的……總之可以查的一切都給我查清楚,這點事情還需要我教你們嗎?”八月初十,在下一刊《大明報》還在準備宣傳漠北大捷事情的時候,身處應天府的王回卻帶著三千多各級官吏開始了浩浩蕩蕩的京察行為。 南京城都察院衙門內,王回一身常服坐在主位,上掛“正大光明”四字,面前站著一群正六品以上的京察官員。 面對王回的話,都察院的一名正四品官員卻作揖猶豫道: “閣臣,貿然對官員及其親屬京察,這么做不符合規矩啊……” “規矩?”王回眸光沉了下來,掃視著衙門之中這數十名官員,將手放到了一旁的扶手上。 “張孟存,你腦子糊涂了吧?” “《吏律》之中有沒有說過,為官者及其三服皆受皇恩這句話?” “這……說過?!睆埫洗媛曇舳疾挥尚×藥追?。 王回干脆道:“為官者清廉自守,縱使千百人來查又有何懼?” “朝廷這次讓你們南下就是查出這群貪官污吏,你們瞻前顧后的,是不是要等著國庫拿不出錢來,官員連俸祿都沒有吃的才知道去查案子?” “閣臣息怒……”張孟存連忙道歉,王回卻起身走到張孟存身前,來回渡步掃視了所有正六品以上京察官員一眼。 “告訴我,你們身上穿的是誰的衣服,吃的是誰的糧?!” 聞言,眾人爭先恐后的開口:“自然是朝廷的官服,吃的是陛下的糧……” “好!”王回停下腳步,目光如猛虎狩獵般掃視: “既然吃的是陛下的糧,穿的是朝廷的官服,那現在讓你們幫朝廷做事還推三阻四,你們想干嘛?想造反嗎?!” “我等不敢……”眾人可不敢擔那么大的罪名。 “不敢?”王回氣笑了,直接道:“不查貪官污吏,吏治不清,新政就推行不下去?!?/br> “新政推行不下去,稅就收不上來?!?/br> “稅收不上來,國庫就沒錢?!?/br> “國庫沒錢了……”王回走到張孟存面前看著他:“你們告訴我……你們吃什么?” “我等自然節衣縮食,報效朝廷恩情……” “狗屁!” 張孟存的話還沒說完就被王回粗俗的打斷,這樣粗俗的表現讓眾人猛地看向他,顯然不相信這種話會從閣臣口中說出來。 只是面對眾人目光,王回卻冷笑道:“國庫沒錢,你們的俸祿就拿不到?!?/br> “這種時候,為了不被餓死,就只能去接受下面人的孝敬,從不作為的官員變成貪官污吏?!?/br> “朝廷里那群自以為是的清流,每個人都把清廉掛在嘴上,實際他們的手比你我還要黑得多!” “朝廷沒錢,發不出去俸祿,那貪官污吏就會越來越多,貪官污吏越多就越收不到錢,收不到錢就發不了俸祿,這種循環的道理還用我提醒你這個永樂十七年山東中學第一的張孟存嗎?” 王回幾乎把張孟存貶低的體無完膚,但張孟存卻不敢發作,因為王回說的都是事實。 “只有朝廷有錢,你們的俸祿才能有所保障,才能過著現在滋潤的舒坦日子?!?/br> “拿著幾十幾百貫俸祿,去心疼那些潤筆就能到手幾千貫的貪官污吏……先撒泡尿照照自己配不配!” “你們也有親戚在北方的一些工地上任職吧,不止是你們,就連南下的許多吏員也是這樣吧?” “既然是這樣,那你們告訴我,要是朝廷沒錢了,工地停工了,你們那些北方的親戚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