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節
朱棣繼續開口,而這次入宴的就是朱高燧、朱瞻坺、朱月英等本家宗室了。 隨著他們入宴,朱瞻基率先以長孫身份攜孫氏上前行禮,而后先對朱棣遞茶,聽朱棣訓話,其次對朱高熾遞茶,聽朱高熾訓話,最后才到朱高煦面前遞茶。 “太子殿下請喝茶……” 朱瞻基與孫氏遞茶來,朱高煦接過茶水,也不知道懷著什么情緒飲下。 “這次總不能還能養出一個戰神了吧……” 瞧著這小兩口,朱高煦心里有些忐忑。 待他飲茶結束,隨便說了兩句話,便讓這對新人起身入宴去了。 在朱瞻基之后,自然便是朱瞻壑與他的妃子沐氏了。 相比較朱瞻基可以自己選擇,朱瞻壑就沒有那么多可能了。 他的妃嬪早就被朱棣與朱高煦定下,那便是十三歲的沐氏。 沐氏是沐春之女,歷史上的沐春三十六歲病逝軍中,幾個子嗣都基本上幼年夭折,所以沒有留下后代。 不過這一世,沐春不僅有了子嗣,并且還是二子一女。 沐氏雖然只有十三歲,但長得亭亭玉立,皮膚雖然不如中原女子白皙,但勝在五官動人。 李文忠、沐春,這兩人都是少年出名,容貌俊秀的代表,沐春年輕時也十分俊朗,其女兒自然高挑美麗。 “爺爺您喝茶……” 朱瞻壑迷迷糊糊的跪在朱棣面前遞茶,朱棣十分高興的笑著對朱瞻壑說道: “當年沐英還叫朱文英的時候,我沒少被他調侃,現在要是他知道他孫女嫁給我孫子,不知道會是什么表情?!?/br> “哈哈……你們要相敬如賓,這沐氏小女子說起來也算我的侄孫,你要好好待她,她若是不好受,我也不饒你?!?/br> 朱棣這個時候倒是想起了自己和沐英的關系,同時不忘教訓著朱瞻壑,生怕這廝對沐氏不好。 “爺爺放心吧,孫兒秉性純良,自然不會對……” 朱瞻壑說著說著撓撓頭:“爺爺,這皇孫的妃子怎么稱呼?也是王妃?” “額……”朱棣頓了頓,瞪了他一眼:“自己問你爹去!” “喔……”朱瞻壑尷尬起身,帶著沐氏走到朱高煦與郭琰面前下跪,五拜三叩。 “爹娘,你們喝茶?!?/br> 朱瞻壑與沐氏先后對朱高煦與郭琰遞茶,朱高煦接過飲了一口,無視了朱瞻壑,目光放在了眉宇間英氣十足的沐氏臉上。 “嫁給我這頑劣子,算是委屈你了?!?/br> “殿下哪里的話……”沐氏回答落落大方:“能嫁給皇孫,是妾身的福氣才是?!?/br> 朱高煦聞言,嘴角雖然掛著笑,卻搖搖頭道: “這廝還要在軍校就讀三年半,然后戰場實習并入伍三年,之后還得下放地方做吏員三年,算下來差不多十年?!?/br> “這十年時間,你若是愿意,便與他他東奔西走,若是不愿意,便安心在宮中休養,等他回來便是?!?/br> “額……妾身……”沐氏顯然沒料到朱瞻壑身為皇孫,居然還要經歷那么多事情。 在她看來,一個皇孫,就讀五年中學已經十分可以了,現在還得讀軍校,參軍和下放地方。 一時間,沐氏也不知道怎么評價自家這個公公,支支吾吾也不知道該怎么說。 她也是從小嬌生慣養長大的女子,如果跟著朱瞻壑東奔西走,她還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接受。 “不要緊,回去慢慢想便是?!?/br> 郭琰見沐氏被問住,連忙笑著開口打圓場。 “好了,去給你大伯遞茶吧?!?/br> “是……” 在郭琰的提醒下,朱瞻壑帶著沐氏去給旁邊脖子伸老長的朱高熾遞茶。 朱高熾喜笑顏開的接過,笑呵呵夸贊了朱瞻壑一表人才,沐氏知書達理后,便讓他們入宴了。 朱高熾其實挺中意沐氏的,不過他們漢王府與黔國公府需要相互制衡,根本不可能聯姻,所以面對現在的結果,他也只能選擇接受了。 “傳膳吧!” 朱棣側目看向王彥,王彥連忙點頭,隨后唱禮傳膳。 父子三人與郭琰坐在主位用膳,簡單吃完后,朱高煦便率先一步離開了華蓋殿。 老頭子可以安心吃東西,他可不行。 不出他的意料,剛剛返回春和殿,他便見到了堆積如山的近三百份奏疏。 “現在的奏疏是越來越多了?!?/br> 瞧著這堆奏疏,朱高煦對身旁的亦失哈感嘆,亦失哈也笑道:“疆域變大了,自然事情也就多了?!?/br> “以國朝當下的情況,即便漢唐兩代也拍馬不及?!?/br> “嗯……”聽到亦失哈的話,朱高煦倒也沒有反駁,畢竟在他眼中,現在的大明已經成為所謂的“日不落”。 從東邊的美洲到西邊的非洲,不管是陸地還是海上,都能找到大明的商品與旗幟。 實控加羈縻的土地,也僅僅比蒙古帝國要少罷了,就連大唐最大的疆域版圖都不如當下的大明朝大。 不過對比西北疆域,大明朝還是略微弱了一些,因此西北鐵路必須貫通。 朱高煦得在有生之年內,將鐵路修到伊犁去,這樣才能保證大明朝可以控制中亞。 只要鐵路修到伊犁,那帖木兒國是否存在就不那么重要了。 想到這里,朱高煦開始沉浸在奏疏的處理中,而朱瞻基與朱瞻壑兩人也在幾個時辰的宴席中醉酒下桌,被人扶著返回了十王坊的漢王府,以及春和殿里的長壽殿休息。 兩對新人溫存了數日,便被通知要陪同朱棣北上燕山狩獵。 不過在出發之前,北邊卻傳來了不太好的消息。 六月中旬,馬哈木與太平、把禿孛羅與阿力臺在忽蘭忽失溫爆發沖突,雙方各領騎兵三萬在忽蘭忽失溫鏖戰三日,燕然都指揮僉事王戎率三千騎出海喇兒城,奔至忽蘭忽失溫,勒令雙方罷手。 馬哈木與阿力臺見狀,只得罷手回師。 這場戰事中,雖然兵力相當,并且韃靼部的軍械裝備遠多于瓦剌部,可韃靼部的阿力臺完全被馬哈木壓著打,因此王戎此舉無疑偏向韃靼部。 馬哈木等人返回漠西后,對王戎此舉十分不滿,派使臣南下上奏此事…… “你們的事情我知道了,你們都是大明的臣子,我不希望看到你們雙方廝殺?!?/br> 坐在武英殿內,朱棣坐在椅子上對馬哈木派遣南下的使者勸慰道: “這樣吧,朝廷這邊撥五百斤茶葉和兩千個鐵鍋讓你帶回去,你告訴馬哈木,就說這是朝廷幫韃靼部向你們支付賠償,這件事就這么算了?!?/br> “另外,朝廷已經在亦集乃筑城,用不了幾年,你們就可以前往亦集乃互市,暫時再忍受兩年委屈?!?/br> 朱棣一開口,那使者便無奈跪下叩首:“謹遵皇帝陛下圣旨?!?/br> “好了,你先去休息吧,稍許我讓禮部的官員帶你在北京好好走走?!?/br> 朱棣一開口,那使者也只能無奈離去,而坐在一旁圍觀了整場的朱高煦則是嘆氣道: “可惜,阿力臺能力不足,不然這場戰事,瓦剌應該會損失不少?!?/br> “無礙,到時候我親自領兵去征討瓦剌?!敝扉γ鎸δ钡故鞘肿孕?。 見狀,朱高煦只能感嘆馬哈木運氣好,如果朱棣沒有抓走阿魯臺,那馬哈木這一仗本該被韃靼重創身死才行?!巴哓菰馐苤貏?,實力卻恢復的比韃靼還快,恐怕是吸收了東遷的一些部落?!?/br> 朱棣很了解漠北的情況,正常情況下,瓦剌的實力恢復的絕對不會有那么快。 現在看來,除了河中部落東遷被馬哈木討到了便宜,便也沒有其它可以解釋這種情況了。 “陛下,戶部尚書郭資求見?!?/br> 班值太監的聲音打斷了父子間的對話,朱棣見狀也頷首道:“宣!” 隨著朱棣開口,戶部尚書郭資的身影也就出現在了武英殿內。 他朝父子二人走來,最后跪下五拜三叩,唱禮起身。 “陛下,各布政使司及都司的稅糧文冊已經上交,這是匯總……” 郭資雙手呈出一本文冊,王彥見狀上前接過,并交到了朱棣的手上。 興許是在北京更舒服些,朱棣在北京理政的精神也好了不少。 他將文冊翻開,不由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朱高煦本以為老頭子會在看完后,直接把文冊遞給自己,卻不想他直接道: “這個家你自己在管,你覺得今年的情況如何?” 朱棣沒有給朱高煦看,而是讓他猜,不過朱高煦也能大致猜出今年的情況,因此作揖道: “田賦應該在六千萬石左右,軍屯籽糧應該不足三百萬石,商稅及雜項、礦稅約一千二百萬貫,算上官營的貿易利潤,今年歲入應該在四千二百萬貫左右?!?/br> “人口的話,應該不會超過九千萬,約在八千九百余萬左右,耕地的變化應該不會太多?!?/br> 朱高煦將自己的預估給說出,朱棣聞言看了看,頷首道:“和你預估的差不多,但支出也很多?!?/br> 他將文冊遞給了王彥,王彥轉交給朱高煦翻閱。 朱高煦簡單反應,確實發現各類情況和自己所說的差不多,但同時支出也很大。 兩項鐵路同時開工,材料的運輸無疑是最大的耗費,相比較之下,平整道基反倒是顯得沒那么麻煩。 兩京鐵路經過的地方都有足夠的人力,招募工人也并不困難。 只要錢給的夠多,頂多半年時間,兩京鐵路的道路地基就能挖掘平整并建設好。 真正的難題,是運輸和鋪設鐵軌,以及獲取枕木。 枕木從遼東、琉球府獲取,運輸到淮安府、河間府后炮制,鐵軌則是各省鑄造運輸。 僅僅七個多月時間,鐵路上便已經花費八十萬貫,一年下來一百五十萬貫實屬正常。 不過按照這樣的速度來看,兩京鐵路興許用不了七年時間。 “鐵路進展到什么程度了,各地的鐵軌、枕木儲備如何?” 朱高煦詢問郭資,郭資聞言也作揖道:“臣正要稟報此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