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節
“爹,你這鐵路就算修建好了,恐怕也得十年后去了,您確定要現在修嗎?” 朱高煦準備詐一詐朱棣,畢竟老頭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 “我現在五十六,雖說修了這條鐵路,我不一定能活到那個時候,但起碼有個盼頭?!?/br> 朱棣常年畫餅,不可能被朱高煦忽悠了,他說出自己的想法,隨后又道:“老二,你先跪下?!?/br> “嗯?”雖然很無語,但朱高煦還是跪下了,畢竟老頭是自己的爹。 瞧著朱高煦跪下,朱棣一臉哀愁道: “這次江西和浙江的事情,爹日后肯定會被人寫的不好受,你就當可憐可憐爹,修這條鐵路,算爹求你了?!?/br> “……”聽著朱棣的話,朱高煦低頭看了看自己跪下的膝蓋。 “您要修,我也是支持的,但若是中間沒錢了,那肯定得停東北鐵路,兩京鐵路是萬萬不能停的?!?/br> 朱高煦跪著給朱棣提了個醒,朱棣聞言立馬擺出笑臉:“當然……爹比你識大體?!?/br> “來來來,先起來,跪久了腿腳不好?!?/br> 朱棣把朱高煦扶起來,怎么看他怎么滿意,高興的直捋胡子。 在他的高興下,大輅也護送他們進入了宏偉的北京紫禁城中。 不出意外,在未來的數百年時間里,這里都將會是中原王朝乃至世界的中心…… 第458章 工業展開 “唱聲……”“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高煦抵達北京的第二天,來不及休息,朱棣便拉著他開始了父子二人在北京的第一場朝會。 在群臣推金山倒玉柱的跪拜唱禮中,朱高煦依舊穿著圓領袍,而殿上的群臣除了熟悉的六部尚書外,便是朱高煦多年未見的朱能、楊展、陳恭、王聰、王忠、李失、李察等人了。 “新政推行如何?” 朱棣坐在金臺上,開口詢問當下新政推行情況。 聞言,戶部尚書郭資站出來作揖道:“回陛下,湖廣、廣東、福建、云南都在推行新政,部份州府的《黃冊》與《魚鱗圖冊》已經更新?!?/br> “以戶部估計,大概明年的這個時候,國朝兩京十四布政使司就能完成新政推行?!?/br> “此外,當下國朝人口約在八千八百萬左右,耕地六億八千萬左右?!?/br> 郭資畢恭畢敬的將自己的預估給說了出來,坐在高臺上的朱棣聞言滿意頷首。 從洪武十四年的六千萬人口,到如今的八千八百萬人口,三十五年時間里,人口增長近一半,雖然其中大部分是隱戶,但清查丈量出來的卻是他朱棣。 這份功勞,不管怎么算,都得算在他朱棣的頭上。 面對這份功勞,朱棣已經十分滿意了,因此他也說起了這次朝會他想做的事情。 “朕在位一十六年,今老且病,久欲閑退,此事斷自朕心,非由臣下開陳,卿等當悉力以輔嗣君,開創太平盛世……” “陛下不可??!” “父皇三思……” 忽的,朱棣突然開始借口自己老邁生病來表示退位,群臣與朱高煦雖然早有準備,但還是被他這樣的舉動嚇了一跳。 朱高煦原本以為朱棣會等到年末再討論退位的事情,卻不想他突然就要退位了。 大明宮都還沒建好,他現在就玩退位,那兩父子的住處也成一個問題。 “陛下……” 群臣站出來紛紛勸諫朱棣,畢竟朱棣根本就沒有一絲老邁的模樣,五十六歲的他別說什么老邁生病,就連白頭發都不見多少。 這種年紀突然說要退位,任誰都不敢直接同意。 “父皇雖五十有六,但步履仗食如壯年時,何來疾病之說,請父皇勿要再議此言!” 不管是做戲還是真心,朱高煦都不準備一口氣就答應朱棣的退位,不然旁人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他逼朱棣退位呢。 “這……唉……好吧!” 朱棣一副無奈的表情,心里有些遺憾,卻也有些高興。 遺憾在于朱高煦沒直接應下,高興在于不管是朱高煦是做戲還是真心,他畢竟表達了自己的心意。 “太子,趙王與漢王到何處了?” 剛剛結束退位的話題,朱棣便把話題引向了朱高熾和朱高燧。 從去歲開始,朱棣便想著在退位前見見這兩個兒子,到如今大半年過去還沒見到,這主要是朱高燧患上風寒不能出遠門,而朱高熾那邊,云南改土歸流引發動亂,為了安全起見沒立馬讓他出發。 如今烏蒙山和大雪山的啰啰已經被瞿能招撫下山,朱高熾出云南的路也安全許多,因此朱高熾也早早在五百護衛下北上。 至于朱高燧也休養了一個月,與朱高熾在武昌會面,共同乘舟船北上。 “大哥與三弟已經抵達九江,大約一個月后便能抵達北京?!?/br> “好好……” 朱高煦回答了朱棣問題,朱棣也叫了幾聲好,隨后詢問道:“他們二人居住何處?” “居住十王坊,距皇城不過二三里?!敝旄哽憬淮?,十王坊是他設計的藩王入京落腳處。 雖然名字叫做十王坊,但其中卻有三十六座府邸,每座府邸占地十八畝五分地,有宮殿十余座,屋舍數百間。 除了府邸外,還有宗祠一所,里面存放各王府牌匾。 也就是說,不管日后藩王數量,只要進入十王坊,隨意挑選一座空閑的府邸,掛上牌匾就足夠。 當下大明有洪武冊封藩王二十位,永樂冊封藩王二位。 若是朱高煦即位,那藩王數量大概會超過三十位,畢竟他才三十六,但已經有七個男嗣了。 只是對于藩王和宗室增長,朱高煦個人卻并不擔心和在意。 以他之前定下的規矩,不管藩王旁系下有多少宗室,朝廷通通只給一萬五千貫,郡王只給三千貫。 郡王以下一概不管,而且郡王也不能世襲罔替,而是只能冊封一代人,至于其它宗室則是出五服便剔除玉碟。 按照明末的情況來說,活到明末的親王不過三十二位,郡王六百余位,宗室二十余萬。 如果執行朱高煦這套,即便親王翻倍,但郡王最多三百多人,至于宗室則是可以參考嘉靖年間剔除五服外宗室的情況,一下子只剩下不到三萬。 也就是說,在同等的人口增長情況下,大明宗室五服內的數量從嘉靖年間開始就一直維持在三萬人左右。 在朱高煦這套辦法下,宗室玉碟記載的宗室不會超過三萬人,而且朝廷只需要應付親王、郡王和公主、郡主就足夠。 即便發展到明末的數量,朝天每年支給的俸祿也不過二百余萬貫。 至于其它宗室的俸祿,則是全靠這些藩王支給,與朝廷無關。 況且對于宗室問題來說,宗室的問題不是俸祿問題,而是地方問題。 大量的藩王聚集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不僅限制了地方發展,還參與了土地兼并的戲碼,而地方官員雖然總是彈劾他們,但皇帝卻沒有嚴懲這群人,問題也就無法解決。 針對這個問題,朱高煦給出的《宗規》便是針對宗室的律法,就頒布的過去幾年時間來看,就連齊王這種混賬都在挨了板子后不敢輕犯,更別提其它了。 另外與歷史上朱棣的冊封不同,朱高煦的改封藩王,無疑把藩王冊封到了人口稀少的地方,這么一來對大明內部的危害就減少了許多。 就陜西、四川、湖廣、兩廣、云南這些地方來說,藩王如果能生幾十萬人,朱高煦反而會拍手叫好。 這套手段,也是老朱玩過的。 按照老朱冊封塞王的手段,只要塞王之中不出現朱棣這樣的強人,那塞王在邊塞繁衍的人口越多,對邊塞的經濟幫助也就會越大。 朱高煦的改封也是一樣的道理,只不過這次的改封不一定是最后的改封。 對于這些藩王,只要犯錯,便可以以此為借口,將他們改封偏遠之地。 例如齊王朱榑,如果他再次觸犯《宗規》,那朱高煦正好把他改封到云南的滇西或滇南一帶。 念頭落下,朱高煦也將思緒放到了現實中,而此時的奉天殿則是由都察院的御史們在不斷彈劾。 朱高煦稍微看了看,基本是以王回為首的一些六科、都察院御史在對江東、江西、浙西派進行圍攻。 也幸虧朱高煦沒把浙西往死里整,不然現在的三派估計早就被新政派解決了。 看了他們互相攻劾的戲碼,朱高煦只覺得現在的朝會過于頻繁,而且沒有什么效果。 “等我當了皇帝,這朝會一定得改改才行,扯皮半天,一件實事都沒做好?!?/br> 朱高煦瞥了一眼廟堂上的眾人,隨后主動在一場扯皮后站出打斷:“有事起奏,無事退朝?!?/br> 顯然,他懶得看這群家伙扯皮,而新政派一見是自家殿下開口,也紛紛知道自家殿下不滿意他們的做派,故此紛紛閉嘴。 “退朝” 瞧著新政派的模樣,朱棣舒坦開口,隨后便起身帶著朱高煦離去了。 至于身后那推金山倒玉柱的跪拜唱禮聲,則是被父子二人直接無視。 朱棣示意朱高煦跟他前往乾清宮,父子二人各自乘坐步輿向乾清宮趕去,路上朱棣主動開口道: “你的太學已經搬遷過來了,我也抽空去看了看,蒸汽機的熱效率提升的確是很快,按照王甫的話來說,已經有7%了?!?/br> “不過我要說的不止是這個,主要是你把我那孫子放在南京的事情?!?/br> 朱棣瞥了一眼朱高煦,不滿意的捋了捋胡子:“你讓他在軍校,即便學的再好,也不過就是千戶之才?!?/br> “不如讓他跟在我身邊,我時不時帶他出塞,起碼也能領兵數萬?!?/br> “先在軍校鍛煉,磨磨脾氣吧?!敝旄哽忝嗣约旱陌俗趾?,心里壓根不把老頭的這番話放心上。 歷史上朱棣也不是沒帶過朱瞻基,雖說朱瞻基本人也是一名優秀的騎將,并且在寬河之戰中以三千精卒擊垮兀良哈上萬兵馬,但朱瞻基本人的治國卻更偏近朱高熾,距離朱棣太遠。 朱瞻壑這小子,朱高煦還是準備讓他先了解了解軍隊基層情況,再讓他了解了解基層吏治情況,然后再召他回來學習幾年。 以朱高煦的估計,五年軍校里學習四年理論,最后一年前往大寧備邊,然后前往南方基層擔任兩年吏員,那基本上就可以回京理政了。 算上路程,基本就是九年或十年時間,到時候他差不多二十六七歲,時間正好。 “磨磨脾氣倒是沒什么……”朱棣聽了朱高煦的話,頷首道: “這次老大來京城的五百護衛軍,聽說是瞻基統轄指揮,你了解過沒有?” 朱棣擔心朱高煦多想,朱高煦卻輕松道:“學習學習總歸是好事,云南情況特殊,如果瞻基有能力,那對朝廷來說也是好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