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節
朱高煦對宋禮與金忠不滿道:“這擔子太大,百姓擔不動,只有讓朝廷擔著了?!?/br> 在朱高煦看來,十四年五百萬貫并不多,最少比起日后海外的七八百萬金銀來說,五百萬貫并不算多。 這些年市場上的假錢越來越少,被搗毀的假錢工坊也越來越多,漸漸鮮有人敢于鑄造假錢。 等永樂通寶徹底占據市場,屆時大明的經濟環境會好上不少。 “既然朝廷有錢了,那么云南的改土歸流也就加快進度吧,這次依舊是黔國公和曹國公掛帥,穎國公協從?!?/br> “除此之外,鎮遠、建昌、寧遠、隴川等侯伯爵一應參加,四川、湖廣、貴州、廣東、廣西、交趾等六個都司兵馬皆聽從三位國公節制?!?/br> 朱高煦對不遠處的班值太監開口,同時又對郭資道: “撥五百萬貫給三位國公,此戰要打得漂亮,我不希望再看到叛亂土司?!?/br> “臣領教令……”郭資爽快應下,畢竟現在國庫里確實充裕。 “明年募吏員五萬,教習十萬,對湖廣、福建、廣東推行新政?!?/br>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朱高煦終于將新政對向了剩下的三個布政使司。 不出意外的話,新政最遲在永樂十六年就會結束,朱高煦也會在那一年給朱棣一個滿意的答卷。 “殿下,是否要對西北、西南、東北進行鐵路勘察?” 工部尚書黃福突然站出來開口,在他看來朝廷現在確實有錢了,既然如此,那完全可以提前勘察另外三條鐵路的路線。 要知道這三條不比兩京鐵路,不管從地理還是地勢都難過兩京鐵路太多。 兩京鐵路的勘察都花了一年半,更別說這三條了。 “勘察可以,但修建還是等一等?!?/br> 朱高煦交代了一聲黃福,又對兵部尚書金忠道:“鐵道兵馬司可以籌建了?!?/br> “臣領教令……” 金忠作揖應下,朱高煦掃視眾人一眼,滿意點頭:“無事便都退下吧?!?/br> “臣等告退……” 夏原吉幾人作揖告退,朱高煦也坐在位置上,安靜看著他們離去。 坐了一會兒,他起身走出了春和殿,在南京紫禁城內走動起來。 巔峰時文武近萬,吏員數萬的南京城,由于遷都而變得冷清了起來。 殿閣的大學士前往了北京,紀綱和陳瑛等人也是一樣。 六部衙門和都察院北遷半數人,拖家帶口近二十萬。 雖然沒有走出紫禁城,但昨日南京的情況朱高煦已經看了,確實比之前冷清了些。 不管是在文華殿前的廣場上,還是在武英殿、奉天殿的廣場上,能見到的兵馬和官員數量都比曾經少了太多太多。 相比較外廷,內廷更加冷清,曾經的十幾位妃嬪和上千名宮女,兩千余名太監紛紛隨朱棣前往了北京。 現在維護內廷的,是朝鮮國王李芳遠上貢的三百朝鮮太監和五百朝鮮宮女。 不出意外,他們會在這冷清的南京宮城待一輩子。 南京的宮城會冷清,但南京城卻不會。 現在的南京再怎么冷清,十幾年后也會變回曾經的繁華,甚至超過。 遷都北京必須要走,而北京也是最合適修建鐵路的國都。 南京有長江,西安太貧瘠,洛陽面積太小,開封無險可守,唯有北京才適合大明,而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也將成為北京面對海上的炮臺。 只可惜,雖然各類條件都是北京占優,但是面對自己居住了十幾年的南京城,朱高煦還是不免發出唏噓。 “不知道我還能在這里住幾年,日后是否又還會回來?!?/br> 走在城墻馬道上,朱高煦腦中冒出這個念頭,卻又在片刻后被他笑著搖頭清空。 “去了北京又如何?”朱高煦站在一處女墻,眺望著宮城外的皇城,心里有些難受。 “不過是又換了一處‘囚禁’我的地方罷了……” 念頭落下,朱高煦轉身繼續在城頭馬道走動起來,背影越來越小,直至消失不見…… 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 “都動作快點,辰時以前我如果看不到你們收拾好進入河里,你們今天就都別想吃午飯!” 清晨,在一片叫罵聲中,數以千計的昆侖人,疲憊從簡陋的木板床上起身。 他們走到了帳篷外,而外面是一副熱帶景象。 熱帶的植被與一條三四丈寬,四五尺深的河流組成了這處簡陋的營地。 在營地里,高懸著一面旗幟,上書【有明朝鮮】四個字。 整個營地被身穿鐵札甲的上百名朝鮮士兵包圍,營地內則是近兩千名戰敗被俘的昆侖人。 很快,兩缸稀粥被打開,這兩千多人開始排隊喝起稀粥。 當稀粥喝完,他們便被朝鮮士兵驅趕著走下河床,用簡陋的工具在河中淘取砂金。 在他們淘金的時候,營地里一名身穿朝鮮武官服飾的男子走出營地中為數不多的一間木屋中,他目光掃視了這群昆侖人,隨后嫌棄的對身旁的另一名武官說道: “這些昆侖奴淘金的速度太慢,兩千多個人,每天只能淘到十兩黃金,一年下來最多三千六百五十兩,但是虞侯給我們定下的是四千兩,如果他們淘金的速度太慢,我們不僅完不成任務,還賺不到錢?!?/br> “過幾天出兵再抓點奴隸就行,兩千人不行就三千人,五千人!”旁邊的武官繼續道: “反正只需要三百兩黃金,就能養活一千人,五千人的成本也就一千五百兩?!?/br> “我也是這么想的?!绷硪幻涔冱c了點頭,隨后開始檢閱起了營地。 朝鮮建國前期,軍事制度以五衛制為主,分別是義興衛、龍驤衛、虎賁衛、忠佐衛和忠武衛,數量龐大。 平時,五衛輪流承擔宮禁警衛任務。 戰時,五衛赴前線作戰。 五衛制是一種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所屬人員平時為農民,戰時為士兵,士兵所需衣食兵器等物資全部自給自足,國家沒有養兵的財政負擔。 這一套,顯然是學習的中原制度,不過在明軍衛所長期保持戰兵的時候,朝鮮卻沒有保持戰兵,因此從洪武年間開始,長期承平的朝鮮軍隊戰力日漸下降,武官想要獲得軍功幾乎是奢望。 這樣的局面下,隨著大航海的開啟,昆侖洲淘金成為現實,得到回報的李芳遠立馬派遣了軍隊跟隨鄭和下西洋,并在抵達麻林地后向內陸探索。 從一開始的一千人,到現在的五千人…… 朝鮮的軍隊在昆侖洲日漸增多,掌控的河道和奴隸數量也越來越多。 在錯綜復雜的昆侖洲腹地,當下以大明江南、閩浙的錢氏、鄭氏等七大家為一方,朝鮮為一方,占城、蘇祿、滿剌加等國為一方。 三方勢力不斷沿著河道深入內陸,依托河道淘金,其中勢力最大的無疑就是江南七家。 七家雇傭奴仆和退伍的衛所戰兵近六千人,手下掌握許多河道,光是奴隸就有三萬之多。 其次便是朝鮮,擁兵五千,奴隸兩萬之多。 以后得便是滿剌加聯盟,擁兵兩千余,奴隸兩萬多。 他們三方掌控河道與一些被發現的礦場,每年都能開采數萬兩黃金。 不過這些黃金并非都能到他們手中,因為他們需要前往麻林地,在麻林地的明海軍官場購買“抗瘧粉”和糧食。 在海上,除了大明海軍有實力一口氣從北方運來十數萬石糧食外,再沒一個國家敢說能從海上運十幾萬石糧食。 至于“抗瘧粉”,那是唯一能治療瘧疾的藥材,但一份需要一兩黃金。 對于普通士兵來說,他們來到這么遙遠的地方,一年的俸祿也不過才三兩黃金罷了,哪怕是武官也不過七八兩,因此不貪是不行的,更別提糧食了。 大明駐扎在忽魯謨斯的波斯衛與西洋衛常年從帖木兒國內購買糧食,然后以三倍的價格販賣給麻林地的各方勢力。 五百文一石的粟米,他們轉手一賣就是一貫五每石,關鍵不買還不行,不買就沒吃的谷物了。 對于手下有幾萬奴隸的各方來說,他們可不敢放縱奴隸們去打獵,萬一跑了就沒地方哭了,因此只能高價買糧食。 每天兩斤稀粥,外加一些魚干和雜菜便是奴隸一天的伙食。 他們要付出的,就是每天起碼五個時辰泡在水里淘金。 類似朝鮮武官們的做法并不少見,甚至就連明軍也有外快來源,例如押運糧食便是他們的生意。 憑借每年押運而來的幾十萬石糧食,他們能收獲三四萬兩黃金,最后將黃金均分,普通士卒能多出五六貫額外收入,武官則是更多。 對于這種外快現象,類似楊展、陳瑄他們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要不涉及軍隊機密,偶爾的外快倒也不至于被軍法處置。 在時間推移中,昆侖洲三方淘金勢力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大,而他們帶回的黃金也越來越多。 滿剌加海峽作為大明最大關稅來源地,駐扎在這里的滿剌加千戶所無疑是一個肥差。 每年過往這里的商船足有上萬次,從中值得牟利的地方也不少。 哪怕每艘船只賄賂十幾文,一年下來也有上千貫的收入,更別提不會有商人會用這么少的錢來賄賂人了。 早在第二次下西洋結束后,海軍和南洋陸軍之中就傳播著一句話。 “滿剌加里干三年,傻子也能衣錦還……” 這句話說的一點不錯,因為就從王二虎當下看到的情況來說,事實確實是這樣的。 他親眼看著自家總旗官從對面海商手中接過了一袋沉甸甸的錢,隨后掂量了一下后,檢查了船上貨物,正常收取稅錢后便返回了戰船,并對商船放行。 “王武你們五個過來,把錢給你們下面的人分一分!” 總旗官劉瑜叫嚷著,同時將那沉甸甸的錢袋打開,從中拿出一吊錢后,又將另一吊丟給了王二虎的堂哥王武。 “就一貫??!” 王武長得矮壯,皮膚有些黢黑,拿到錢的時候臉上咧嘴露出大白牙。 總旗官劉瑜聞言點頭,隨后掂量手中的錢,將賄賂的一貫錢裝入懷里,至于另外一袋的稅銀則是提回了自己的船室。 很快,袋子中的一貫錢被五個小旗官各自分走二百文,他們留下一百文后,將手中剩下的一百文分給了下面的九個弟兄。 每個人分的不多,也就十一文,但架不住數量頻繁,一天下來總能遇到七八艘。 王武將王二虎放到了最后分錢,如此一來,王二虎拿到了十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