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節
“來了來了來了!” “我看看!” “這就是【大明報】???” “看看上面寫了什么?” 幾日時間很快流逝,江寧中學七班之中,隨著朱瞻壑拿著【大明報】、【南京報】出現,班級內的同學們瞬間便圍了上來。 江寧中學內的學子大部分都在十五六歲,年紀在十五歲之下的,基本上都是新政較早的學生。 在這個十五六歲就擔負家庭重任的時代,少年人們最大的興趣愛好自然與家國大事有關。 朱瞻壑分別買了五份報紙,四五人一組翻閱報紙。 他坐下將【大明報】打開,上面每一頁就是一個版塊,其正面兩頁則是朝廷政策方向。 【江西新政推新遭遇豪強富戶阻礙,豪強富戶煽動百姓,造成十四場軍民沖突,波及上萬人……】 “上萬?!” 這興許是朱高煦對軍隊改革以來,新政沖突最大的一場,學子們不免感到吃驚。 “在江西的新政推行和在西番推行的有什么區別嗎?” 一名皮膚黢黑的西番學子詢問朱瞻壑,朱瞻壑搖頭:“沒什么區別,對西番是對土司改土歸流,對江西則是對違規cao作的富戶豪強查收土地,將土地均分百姓?!?/br> “那我懂了?!蔽鞣瑢W子點了點頭,四周人紛紛看向他,他也解釋道: “當初我父親他們就被土司慫恿去抵抗朝廷的軍隊,說朝廷的軍隊到來后會搶奪我們的土地、牧群,所以當時很多人都和土司上戰場,并且死了不少?!?/br> “不過等朝廷的軍隊攻破納顏城的時候,他們并沒有食言,不管家中的男人是否去了戰場,土地都是按照人頭劃分?!?/br> “不過由于土地產出不足,所以我家和許多人家都被遷徙到了龍安府?!?/br> “到了龍安府后,朝廷給我們發糧食、耕牛,開墾荒地,還建設小學,所以我們才有上學的機會?!?/br> 西番學子解釋一番,眾多學子這才似懂非懂的將目光放到了這條消息的下方。 就消息來說,朝廷的軍隊和官員已經將新政推行到了南康府和南昌府、繞州府,幾乎三分之一的江西都開始推行新政。 這樣的速度并不快,因為這只是開始,而九江府也沒有推行結束。 “估計要一年多才能推行結束吧?” 有些人樂觀的想著,朱瞻壑則是繼續向下看去。 在下方,廣西的改土歸流消息格外顯眼,黔國公沐春在大藤峽大破殺叛軍數萬,曹國公李景隆也剿滅了太平府的許多叛亂土司。 就進度來說,廣西改土歸流的進度恐怕要比江西新政更快,畢竟廣西夏秋兩季最難打,反倒是春季和冬季比較好打。 在如此難打的季節都能打出這樣的戰果,等到了冬季自然不用多說。 “收拾完廣西的土司,接下來應該就是云南的土司了吧?” “你們看,云南果然有土司叛亂!” 伴隨著一個同學指點,許多人紛紛看向他指點的位置。 在那里,報紙上記載了元謀土司和阿迷州土司的叛亂,黔國公的弟弟沐晟率兵二萬平叛阿迷州,都督僉事王瑄率兵從蠻莫班師干崖。 除了這些,還有關于三宣十慰的事情,例如一些土官的矛盾,但大多都被云南都司的武官化解。 再往下看,基本就是經濟類的內容,例如哪里興建水泥場、礦場、煉鐵場,紡織場,還有就是昆侖洲發現大量金礦,前往當地的淘金者數千上萬,以及交趾、呂宋、舊港、大寧等地的移民政策。 民生一欄,主要就是修路,還有哪里道路垮塌,河段淤堵將被修復疏通等新聞。 許多人見到自己的家鄉上了報紙,恨不得拿放大鏡一字一句的觀看。 江寧、上元兩所中學學子雖然主要以勛貴、富戶人家為主,但貧苦的學子也并不少。 家鄉突然得到一項工程,這能解決家鄉數以千計鄉親的生計問題,畢竟不是每個地方都耕地眾多。 【福建布政使司上奏黃冊,戶數六十五萬二千六百七十二口,口數三百二十萬六千四百五十口,連續十三年人口持續下降】 “劉褚,你們福建怎么回事?下降那么多人口?” 朱瞻壑看到福建的民生消息,不免皺眉詢問自己身邊的同窗。 “為了生活都遷徙出去了?!?/br> 劉褚是一個比較清瘦的少年人,長相普通,出身福建泉州府晉江縣。 見同學對自己家鄉感興趣,劉褚便解釋道: “我們那里不比南直隸和你們北方,說是九山一水都不為過?!?/br> “我所處的晉江還好,反正生活在內陸的那些是挺慘的,聽我爹他們說,早年的時候,內陸府縣的百姓,一戶七八口人只有兩三畝地,根本不夠吃?!?/br> “朝廷雖然沒有在福建推新新政,但很早就從我們那里遷徙人口去廣東、廣西、交趾、舊港、呂宋那些地方?!?/br> “反正在我記憶里,過去十年就連晉江都被遷走了差不多兩三萬人?!?/br> “要說我,最好遷徙出去多些,留二百萬人就足夠了?!?/br> 劉褚想法比較激進,但對于他的話,眾人卻沒有太多懷疑,畢竟劉褚的父親是福建布政使司下轄經歷司的經歷,了解的情況肯定比他們多。 “我聽說福建只有一千三百多萬畝耕地,是不是真的?” 朱瞻壑詢問劉褚,劉褚詫異道:“郭壑你連這個都知道?” “還真是一千三百多萬畝,不過其中有三百多萬畝的坡地,產出很少,只能種點粗糧和蔬菜?!?/br> 劉褚和朱瞻壑的話讓四周人唏噓:“那豈不是說,就算沒有豪強富戶,也頂多就是人均四畝耕地?” “對啊,所以我才說人少點好?!眲Ⅰ覈K嘖幾聲: “如果不是南洋和交趾瘧疾太嚇人,估計福建好多人都要出去外面生活,畢竟那些地方開的移民條件太豐厚了?!?/br> 此時大明大部分人還不知道金雞納樹皮的事情,這件事只在廣西和廟堂傳播比較廣,因此瘴氣和瘧疾在他們看來就是患上就會死人的絕癥。 “看樣子得回去和爹他們說一聲……” 聽到劉褚的話,朱瞻壑若有所思,而此時上課的鐘聲也響起,眾人戀戀不舍的將目光從《報紙》上挪開,各自回了位置上,等待上課。 與喧囂的七班一樣,各班都有人去買了《報紙》前來討論。 買報紙的人,一般都是家庭比較殷實的人,而他們買報紙來供眾人閱覽評論,就是想通過評論找到一些有政見的人才。 雖然都是同窗,但每個人擅長的不一樣,有的人可能成績不行,但政見卻值得一聽。 郭紹也買了《報紙》,并且與江淮商量著一起看。 看的過程中,江淮并沒有表現出什么驚人言論,除了提了一嘴他家在距離蠻莫很近的西江鎮,并且提及了蠻莫對大明的重要性外,他便沉默看完了所有。 一節課上完,郭紹找到江淮小聲詢問道:“你覺得朝廷的方向是什么?” “方向?”江淮皺了皺眉,隨后才道:“朝廷的方向與天子有著密切關系,當今的天子與東宮傾向與報紙上一樣,接下來幾年應該都是對內推新行政,對西南進行改土歸流?!?/br> “這兩件事做好后,要么就是開發呂宋的金礦和銅礦,要么就是開采日本的銀礦,總之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增加財政收入?!?/br> “新政之中的教育體系對朝廷的負擔很大,如果沒有足夠的財政來支持,那這個教育體系并不能很好的繼續維持下去,興許幾十年后便會被裁撤?!?/br> 江淮說了一下自己的見解,隨后補充道:“當然,我們掌握的信息不足,因此也有可能研究的不透徹,你就當我胡說吧?!?/br> 江淮說罷站起來收拾起了書桌,郭紹也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不多時,他們便離開了教室,而與此同時的南京城街頭巷尾,也充斥著討論《大明報》和《南京日報》的百姓。 至永樂十二年,南京城人口達到七十六萬,雖然推新新政較晚,可南京城內識字的人卻不在少數。 男人們站在街頭巷尾,幾人一份討論報紙,而報紙在外售價則是五文一份。 即便價格如此,許多人卻還是購買了兩份來嘗鮮。 相較于適合吹噓的《大明報》,《南京日報》對于南京百姓來說,毫無疑問更有價值一些。 南京報上有官府的各類工程招工消息,例如修建【大報恩寺招募力工三十人,日工價三十文】就是其中代表。 除此之外,還有清理城中排水渠、打掃街道等等工作訊息,工價各不相同,但掌握手藝的工價最高,例如木匠工價就達到了單日一百文的高薪。 當然,給人打工往往收入不是最高的,一些小攤小販也不可小覷。 一個賣油郎,一年下來能存下二十幾貫,而且十分穩定。 “你們看,這上面還說可以打廣告……” “廣告是什么?” “這后面有介紹啊……店鋪商品宣傳,招募信息宣傳等就是廣告?!?/br> “估計不便宜……” 在報紙上,許多人都關注到了廣告一說,雖然早在宋代就有皇家幫大商戶打廣告一說,但這種把廣告弄在報紙上的做法還是第一次見。 一些嗅覺敏銳的商人,很快就通過各地報攤每日售出的報紙數量來判斷廣告價值,隨后前往報社詢問價格。 在得知廣告價格從一貫到十貫不等,許多商人便紛紛打起了退堂鼓,但也有做大生意的人開始打起了廣告。這些消息經過西廠匯總,最后交到了宮城中。 “《大明報》售出一萬七千四百二十七份,《南京日報》售出二萬九千三百五十七份,想在《大明報》打廣告的只有兩家,想在《南京日報》上打廣告的有十七家?!?/br> “大明報社今日報紙獲利一百四十貫三百五十二文,每份報紙盈利三文,廣告收入一百二十四貫?!?/br> 站在乾清宮內,亦失哈向飯桌上吃飯的朱高煦、朱棣二人匯報。 朱棣聽后,當即看向朱高煦說道:“你這大明報社有三千多個人當差,每年俸祿差不多六七萬貫吧?” “這錢都是從你東宮出,日后這報社盈利也是你東宮賺,那朝廷就什么都賺不了?” 報社的事情,朱高煦并沒有走朝廷,而是走東宮的國營路子。 按照今日的情況來看,大明報社每年應該能賺五六萬貫,刨除員工費用,基本能凈利潤四五萬貫左右。 這筆錢,按照朱高煦的意思是要進入東宮小金庫的。 “這筆錢,如果父親需要,那便交給父親也行?!?/br> “兒臣想了想,皇家修建宮殿和園林,本就不該從國庫之中拿錢?!?/br> “若是效仿古人建設皇莊,則有侵占土地的嫌疑?!?/br> “既然如此,那不如弄一些屬于皇家的產業,皇家有了產業,也就可以不與國庫爭利了?!?/br> “類似報社的產業,此前沒有,那皇家掌握倒也不算與民爭利?!?/br> “以兒臣估計,等日后各省報社先后建立起來,報社每年收入應該不低于五十萬貫?!?/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