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節
老頭子撈到了功績,而自己撈到了自己想要的局面,自己確實是時候該上位了。 不過,在此之前,朱高煦還得讓新政再往前一步。 如果老頭子真的愿意退下去做太上皇,那借助編撰《永樂大典》這件事,自己興許可以重創江南文人,因為他們的把柄著實太多了,而老頭也可以幫自己背完這個黑鍋再走。 想到這里,朱高煦瞇了瞇眼睛道:“您既然這么說,那兒臣也就不瞞著您了?!?/br> “這個大位置,兒臣也想坐!” 朱高煦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這讓朱棣松了一口氣的同時,心里卻有些空落落的。 老二想坐皇位不奇怪,甚至他一直覺得老二很早就開始想坐皇位,因此他才會疑神疑鬼的。 現在老二將這件事情說了出來,他也可以憑借這次談話,將自己的心病給解決。 只是他盡管已經有了答案,但親耳聽到朱高煦這么說,他還是有些難受的。 “兒臣這么說,就是不想我父子生出間隙,因為當年打下南京的時候,兒臣便與您說過,父子之間沒有什么不能談的,兒臣也沒什么好隱瞞的?!?/br> 朱高煦直勾勾的看著朱棣,瞧著他臉色黯淡的同時,也不忘補充道: “當然,誠如爹您所說的,兒臣即便要坐這個大位置,也不是如今,而是未來?!?/br> “等您收拾完馬哈木,若是真的覺得乏了,那兒臣便頂上?!?/br> “您若是覺得您還能繼續干下去,那兒臣也繼續支持您?!?/br> “您若是當了太上皇,兒臣依舊孝敬您,不管是秋獵還是出巡、帶兵打仗,兒臣都不攔著您?!?/br> 當下的朱高煦,有底氣說出這番話,因為他即便把軍隊交給朱棣,軍隊會叛變的幾率也小的可憐。 細數一下,朱棣稍微有影響力的只有北平和山西以及陜西行都司。 這些地方的軍隊經過新政改制,頂多不會超過十二萬,而其它地方基本都被朱高煦麾下出身渤海的將領,以及李景隆等建文降將所掌握。 降將之中除了吳高與渤海關系不好外,其余關系都不算太差。 相比較之下,燕府和降將的關系可以說差到了極點,如果沒有朱高煦護著,李景隆他們這群人的下場比歷史上好不了多少。 屆時朱棣還是那個朱棣,燕府還是那個燕府,可南京城的皇帝可不是朱允炆那個容易被忽悠的家伙了。 更何況明軍當下的火器生產都在遼東,朱棣他們的火器只會越打越少,而自己軍隊的火器卻會越打越多。 這個道理,想必朱棣自己也清楚,所以面對朱高煦說出的這些他倒沒有半點懷疑。 “你要真的這么想,那爹倒也不是不能退去休息休息?!?/br> “只是現在你答應的好好的,到時候恐怕爹真的想帶兵去巡邊,你便不同意了,如當下一般?!?/br> 朱棣酸溜溜的說著,滿口醋味,顯然還在因為明年不能北征的事情耿耿于懷。 對此朱高煦卻不緊不慢,輕笑道:“并非不讓,而是準備更好的火器,更有效的對付胡人?!?/br> “老式的燧發槍您已經見過了,而新式的燧發槍卻并沒有?!?/br> “一旦新式的燧發槍開始生產并裝備部隊,那部隊中的情況也會發生變化,長槍兵將漸漸被淘汰出戰場?!?/br> 朱高煦這次來找朱棣,也是為了說這件事,因此他從袖中拿出了一張折起來的圖紙,并在拿出來后,將圖紙給拿了出來。 “這就是新式燧發槍,比起老式多了一些設計?!?/br> 當圖紙遞到朱棣手中,相比較上次朱棣見過的燧發槍圖紙,這份圖紙中出現了類似短刀的存在。 “這是刺刀,長度在一尺左右,加上四尺五寸的燧發槍,套筒刺刀上去后可以達到五尺五寸(176cm)?!?/br> “由于槍管外有一個突起的卡榫,因此士兵在套上刺刀后扭轉,就可以將刺刀轉入套筒的凹槽固定,能讓火槍手迅速轉變為長槍手?!?/br> “盡管相較于軍中一丈三的長槍規制來說很短,但您見識過線列戰術和排槍的威力,您覺得如果敵軍能突破排槍,那他們還能剩下多少軍隊,如何能保證隊形不紊亂?” 在朱高煦看來,北方的胡兵要是能做到突破排槍而陣型不亂,那都能打穿大明朝了。 畢竟那樣的軍隊,除了后世抗戰和開國的時候,其它時候他還沒見過。 “這個刺刀這么輕薄,上了戰場恐怕會出現問題,另外這下面的這個是什么?” 朱棣聽后,很快意識到了套筒式刺刀意味著什么,同時也看出了刺刀的缺點。 確實,以這個時代的冶鐵水平,刺刀經過戰斗后的確會出現刀身變形等尷尬的事情。對此朱高煦則是準備了后手:“有了刺刀,就沒有必要佩戴腰刀,因此可以常備兩到三把刺刀?!?/br> “至于下面那個……” 朱高煦看向了圖紙下方,而那里則是一支比上方燧發槍顯得更短的一把燧發槍。 在十八世紀,燧發槍分為步槍、手槍和馬槍三種。 步槍最長,長度從四尺到五尺不等,手槍的長度最短,長度不過一尺左右,主要用于近戰。 不過由于燧發手槍的準確度和射程有限,所以除了經常進行接舷戰和跳幫戰的海軍士兵,以及陸軍軍官們,絕大多數士兵是不用手槍的,畢竟燧發手槍的有效射程實在太近了。 許多手槍射擊十幾米外的目標都射不準,對于普通士兵來說實在是太雞肋了。 因此朱高煦并沒有弄燧發手槍,而是將裁汰了手槍,只采取了步槍和騎槍,而這便是朱高煦執意要讓朱棣裝備了燧發槍再北征的原因。 騎槍介于步槍和手槍之間的款式,長度三尺,重量五斤,就像是被故意截短的步槍一般。 除了很少裝備刺刀以外,其他方面都跟步槍很像,甚至也擁有步槍式的槍托,只是長度比步槍短了許多,稱之為卡賓槍騎兵更加合適。 盡管在歷史上,士兵們卻不太愿意使用馬槍,甚至拿破侖自己也承認胸甲騎兵在馬背上使用馬槍十分困難。 但是騎槍對于當下的明軍來說,可以說是錦上添花的存在。 它的裝備,可以使得明軍騎兵在面對一些質量較差的部隊時,可以不用發起沖擊就能直接開槍擊潰。 之所以它在歐洲沒有大放異彩,是因為當時的軍隊質量普遍差距不大。 不過就朱高煦這么多年的經驗來說,馬槍放在這個時代,很少有軍隊能面對它而不潰退。 盡管它的破甲射程只有二十步的距離,但這依舊比弓箭要好上太多。 “這是馬槍,長三尺,重五斤,破甲射程二十步?!?/br> “由于不需要點火手,因此燧發槍的射擊可以由士兵單獨完成,線列排槍時,隊伍的密度是之前的一倍,排槍齊射的威力也將會更大?!?/br> “同時,因為不需要幫手,騎兵也可以獨自完成彈藥裝填,而三尺長的馬槍剛好能讓騎兵們在河曲馬的馬背上裝填?!?/br> “如果騎兵裝備兩支馬槍,那就可以在戰場中使用回旋戰術,頻繁面突?!?/br> “對于一些士氣不行的軍隊,只需要兩三輪就能打崩對面?!?/br> “當然,面對同一水平的對手,那就顯得有些雞肋了?!?/br> 朱高煦解釋完,朱棣的目光也漸漸灼熱起來,愛不釋手的看著手上的圖紙:“什么時候能裝備軍隊?” 見朱棣詢問,朱高煦也指點道: “鄭和回來后,步槍大概復加工三個月就可以裝備北征軍隊?!?/br> “騎槍是從今年五月才開始生產,每個月產量在兩千支?!?/br> “按照大古剌送來的消息,鄭和應該會在冬月抵達大古剌,明年四月抵達京城?!?/br> “按照時間來算,如果加上步槍三個月的復工再生產,應該能裝備三萬支馬槍,按照一名騎兵兩支馬槍,也就能裝備一萬五千騎兵?!?/br> “好好好……”聽到這話,朱棣滿意點頭,至于步槍的情況他上次已經了解過了。 按照生產再復工,明年應該能生產出九萬支燧發步槍,以及三萬支馬槍。 這看上去很多,但前者卻是朱高煦從兩年前開始綢繆的。 大明當下的火槍產量,基本在年產六萬支左右。 相較于火槍產量,大明的火炮產量才比較嚇人,年產超過六千門,可以說一年的產量,就超過當下世界各國火炮產量的總和。 正因如此,遼東基本上是當下軍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光是從事軍工行業的工匠數量,便多達六萬余人,而且都是男丁。 這六萬男丁背后,便是六萬戶百姓,遼東近七分之一的人口都依靠著軍工生存。 除了軍工,還有鐵礦、煤礦等礦產業,從事其中的男丁高達兩萬五千人,年產熟鐵九百萬斤,占據全國鐵料總產的三成份額。 這看上去很多,但實際上僅夠滿足軍工廠和遼東百姓的需求,連出口諸省的條件都達不到。 一旦海軍需要擴建,那甚至需要從外省調撥鐵料給遼東的軍械局。 正如當下,幾乎全國一半的鐵料都投入到了遼東的軍械局。 由于路途遙遠,許多官員頻頻上疏,覺得不應該將這樣重要的衙門放在遼東,而是應該轉移至江南,距離京城越近越好。 只是對于這些奏疏,朱高煦根本懶得搭理。 以大明的開采方式和效率,遼東的鐵礦足夠挖到大明傾覆為止。 況且,等日后他父子二人遷都北京,那遼東反倒是顯得剛剛好。 不依靠這些產業,遼東遲早會被關內甩在身后。 “鄭和明年四月回來,復工三個月的話,那已經是七月份了……” 朱棣突然反應了過來,無奈的看向朱高煦。 朱高煦感受到后也輕笑作揖:“正因如此,所以出兵只能是永樂十一年五月?!?/br> “不過這樣也好,屆時軍隊能裝備更多馬槍和步槍,您應該高興才是?!?/br> “此外,這次北征,兒子定然會讓您打得盡興?!?/br> “遼東、渤海、大寧、北平、山西各處共有騎兵五萬,除山西需要保護河套外,其余四地的四萬騎兵盡數參與作戰?!?/br> “同時,大寧、北平、渤海各調兩萬馬步兵參與后勤護送民夫的任務?!?/br> “如今大寧的漠東三衛可征募民夫在四萬左右,但過后兩年間,關內罪犯都會盡數發配漠東三衛,趕在戰前民夫應該能達到六萬?!?/br> “屆時,再從大寧和渤海、北平、遼東征募二十四萬民夫,那便可以達到三十萬民夫的數量?!?/br> “如此多民夫,足夠將物資為您補給到忽蘭忽失溫一帶,甚至更往西?!?/br> 朱高煦今日格外大方,甚至大方的讓朱棣懷疑他是不是生病了。 “你這……老二啊……” 面對平日里“摳搜”的兒子,朱棣一時間居然不知道說什么。 “你這樣弄得,爹是不退位都不行了啊……” “怎么會?”朱高煦哭笑不得,不得不解釋道: “不管您退不退位,在兒臣預想中,這第三次北征都會是這個規模?!?/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