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節
朱高煦坐在金輅上坦然開口,并指導道:“你要做的,就是在發現這些人與我們分道揚鑣后,將他們裁換就足夠?!?/br> “是!”孫鋮鄭重點頭,朱高煦也微微頜首。 他確實重感情,可他的第一身份是大明王朝的儲君,第二個身份才是臣子們的殿下。 他確實容易驕傲自滿,可面對事情的時候卻會能冷靜下來。 他在老朱手底下當了那么些年孫子,早就鍛煉出來了。 “北直隸、山西、河南這三地你走訪過了吧?” 朱高煦詢問孫鋮,而孫鋮居然點頭了。 “臣秘密去的三地,所見的情況也讓臣對當地的新政推行有了新的想法?!?/br> “說說來看?!敝旄哽銇砹伺d致,孫鋮也沉思片刻,整理了一下思緒后開口道: “說實話,三地情況各有不同,其中以山西最為不同?!?/br> “山西由于在至正年間遭受戰火較少,境內山脈較多,太原以北河流較少,故此耕地其實已經開發了八九成,繼續開發也不會取得太大成果?!?/br> “臣去了山西的長子縣,翻看了《黃冊》和《魚鱗圖冊》,內容基本都是抄舊的洪武二十六年,實地情況來說,增加的耕地并不多,而口數的話,以臣判斷來看,長子縣口數應該不低于六萬,遠超黃冊上記載的四萬七千口?!?/br> “臣走訪其它地方,大多也是耕地增長較少,人口增長較多?!?/br> “據臣判斷,山西的口數,比《黃冊》所記載的四百萬要多,最多能達到六百萬口?!?/br> “以六百萬口種四千萬畝耕地,看上去是比較富裕,但實際上并不富裕,當地的鄉紳富戶和衛所兼并田地數量起碼占據全山西的四成?!?/br> “這樣的兼并有好處也有壞處,壞處就是百姓人均耕地不足,好處就是便于穩定,容易收稅?!?/br> “不僅是山西,在整個天下,臣的觀點都是這兩個?!?/br> 孫鋮的話讓朱高煦點頭,事實證明,地主兼并土地較嚴重的地方,確實容易穩定,例如晚明的江南就兼并土地嚴重,可除了崇禎年間江南海水倒灌而引發的糧食漲價導致社會短期不安定外,剩下的就是大順攻陷北京后的江南奴變行為。 這兩種不安定因素,都建立在社會經濟下滑的局面下。 前者因為地主土地被海水吞沒,佃戶失去了收入來源,后者是因為被壓迫太甚而導致的起義。 奴變是因為明初制度沒能繼續執行,朝廷放任富戶購買奴仆所致,這是可控的,而前者的佃戶收入來源則是得做好準備。 “山西這種地方,如果放任土地兼并,那能收容沒有土地農民的便只有煤窯,而煤窯工人待遇偏低,整個山西百姓的生活環境除了這幾年降低田賦而稍微舒坦些,前些年一直都不好過?!?/br> 孫鋮說著這樣的話,并對朱高煦繼續道:“相比較山西,北平和河南河流、湖泊繁多,許多兩宋時期的耕地都因為人口不足而被荒廢?!?/br> “臣特意去尋訪過,許多農民即便粗放耕種田地,也頂多人力耕種十余畝,畝產不高且不提,干起活來也不比精耕細作輕松,只是到了年末收割時能多收割百來斤糧食?!?/br> “但即便如此,河南和北平還是有許多耕地荒廢,這些耕地復耕容易,只是由于當地人口不足導致拋荒?!?/br> “如果能給山西百姓發開荒糧與耕牛,并遷徙他們前往北平和河南,那山西的環境能變好,河南和北平的復耕工作也能快速進展?!?/br> “偌大的河南,居然只有不足一千七百萬畝耕地,這實在是極大的浪費?!?/br> 孫鋮如此說著,金輅也停在了東宮門前。 朱高煦下了馬車,同時對身后的孫鋮交代道:“你稍許回去后擬個章程給我,我要詳細看看、” “臣已經擬好了?!睂O鋮下了馬車后將懷中奏疏拿出,朱高煦也接過走進了東宮之中。 只有恢復北方經濟,才能讓北方從看江南臉色吃飯的身份,轉變為平等的身份。 因此,孫鋮的這份奏疏十分重要…… 第379章 家國難掌 “眼下,黃河得以疏通,束水沖沙也見成效,黃河自建文二年以來從未決口,因此移民彰德、衛輝、開封、歸德都是可以的?!薄氨逼降脑?,考慮到遷都問題,因此移民主要還是在靠太行山的保定、真定,而將運河兩岸留給日后的江南移民?!?/br> 春和殿內,孫鋮與朱高煦說著他的一路所見所聞,以及河南和北平情況。 朱高煦一邊聽,一邊讓人尋來了大明的沙盤。 在沙盤上,可以看出明初的河南、北平各縣距離較遠,不如江南稠密。 永樂開朝的時候,朱高煦曾經命人重新編撰《元史》,而這本《元史》歷經四年,在永樂四年冬月編撰成功,朱高煦當時便翻看過。 在《元史》至正年間的記載中,至正二十八年間,河南曾十七次遭災,加之戰亂,居民十亡七八,以至于“淮以北鞠為茂草”,大部分地區荒無人煙。 由于人口劇減,朱元璋在拿下河南后,將十二個州改為縣,將六十個縣合并管理,就連當時兩宋時人口稠密的開封府也由上府降為下府,可見河南情況多么糟糕。 相比較之下,當時受戰亂較輕、水旱蝗災較少、人口集中的山西就成為了向外移民的首選,其次便是山東。 不過由于山東支撐起了東北地區的移民,加上新政已經開始推行,山東百姓安居樂業,再去擾亂反倒容易出事,而山西人口過于稠密,百姓負擔過重,必須由朝廷來合理調整當地生產資料結構才行。 “太原府、平陽府和潞、澤、遼、沁、汾五州人口稠密、交通方便,完全可以遷徙百萬山西之民前往北平、河南?!?/br> “臣估計,大概需要一次性從關外調五萬頭馴化耕牛,十五萬匹挽馬,以及每年從江南調動五百萬石口糧?!?/br> “如此維持兩年,移民能開墾不少于五百萬畝耕地?!?/br> 所謂五百萬畝,這還是孫鋮往少來說,畢竟山西的荒地往前數一百年都是肥沃的耕地,只要把雜草處理,那完全就是上好的耕地,頭年開墾,冬季凍死一批蟲卵,來年就能播種作物。 有耕牛、挽馬的幫助,他們恢復生產也只需要兩年。 “一口氣遷徙這么多,恐怕有些困難?!?/br> 朱高煦看著地形沉吟開口道:“這樣吧,今年和明年河南和北直隸的田賦與軍屯自留?!?/br> “等四月過后學子抵達各地,新政開始就發動百姓移民?!?/br> “一開始先鼓勵他們主動移民,派軍隊護送,如果效果不好,再強制移民?!?/br> “此外,不僅是山西需要移民,其它地方也需要?!?/br> “關中的隴西之地我看過《黃冊》,色目人占當地六成人口,這未免過多了,并且不容易管理?!?/br> “這次移民,讓陜西布政司強行從隴西之地遷徙二十萬色目人進入河南生活,由朝廷發放耕牛和挽馬、農具及口糧?!?/br> “你挑選些人,派得力的幫手從鑄幣廠帶四十萬貫前往當地,從他們手中購買田地和牲畜,同時讓陜西布政司從西安、延安、鳳翔等府遷徙百姓進入隴西,就地安置?!?/br> 朱高煦可是記得延安府百姓困苦的事情,由于缺乏水源,這里也是晚明爆發起義最多的地方。 從西安、延安、鳳翔遷徙百姓前往隴西,不僅可以改變當地民族結構,還能減輕延安負擔,這也是一大善政。 “是!” 孫鋮畢恭畢敬的作揖應下,朱高煦見狀也提起了貴州的事情。 “今日廟堂之上貴州的事情你聽到了吧,有了解嗎?” “聽到了,臣這些年一直與四川的學子通信,去年陛下有意在貴州設置三司的時候,臣便已經關注貴州了?!睂O鋮回答道。 “朝臣們說貴州口數不下四百萬,而朝廷則是要遷移貴州百姓外出?!?/br> “臣以為,遷出容易,遷入困難?!睂O鋮繼續道: “從貴州山區遷徙百姓前往四川,開墾兩宋時的荒地,這很容易,但只是如此,還不足以改變貴州情況?!?/br> “貴州的情況,依舊是少民多而漢民寡,沒有足夠的漢民支撐當地衛所?!?/br> “因此臣覺得,殿下想說的,莫不是遷移百姓進入貴州?” 孫鋮很早就關注了自家殿下的移民政策,尤其是將靖難罪臣擴大并遷徙云南滇西一帶的事情,更是朱高煦移民手段的高明一棋。 南北榜分卷中,中卷為什么反對的人少,多是以反對北卷居多? 說到底,還不是因為滇西的那批靖難罪臣嗎? 朱高煦給了這群罪臣子孫科舉的機會,而這些罪臣大部分與現在廟堂上的群臣沾親帶故,可以說中卷完全有利于這群滇西罪民。 事實也是如此,上次的科舉中,中卷三十名進士里,有十四名來自云南,十名來自四川,交趾與廣西各有三名。 在云南的十六名進士里,又有十二名分別由大理、永昌、南甸、隴川四個府均分。 如果仔細去查,這十二人基本都是靖難罪臣的后人。 他們中了進士后,全家脫了罪籍,如今已經在南京安家了。 不過罪籍并非那么好脫的,朱高煦規定的脫罪籍只限父母、兄弟、妹嫂與子侄。 或許在后世人來看,這已經囊括了一個家庭,但在大明這個以家族為主的時代,被發配的大部分都是以家族形式發配。 也就是說,一個家族想要脫罪,起碼得出十幾個乃至幾十個進士才行。 當然,除了這個脫罪籍的方式,朱高煦還給了當地罪民其他脫罪籍的方式。 例如開辦私塾,教出一名進士的話,那整個進士可以幫助一名教習全家脫罪籍。 這條政策的設立,讓滇西在過去八年時間里,私塾數量從原本的七家,一口氣增加到九十二家,文風興盛。 正是因為這樣的背景,才導致了云南居然能在科舉上占據中卷魁首。 云南的移民政策,是很值得貴州、廣西、交趾學習效仿的,畢竟三地和云南一樣都是漢少土多的地區。 交趾可以不著急,但貴州必須進一步,這樣才能和云南一起來影響廣西,進而影響交趾。 孫鋮理解朱高煦的做法,可現在卻沒有那么多大罪名安插,也沒有機會弄幾十萬識字人口發配貴州。 “紀綱、胡綸、陳瑛已經在cao辦了,雖然不可能有先前那么多,但波及上萬不成問題?!?/br> “除此之外,賦稅和戶籍問題也是問題?!?/br> 朱高煦緩緩開口,孫鋮也眼前一亮。 他麾下可是有不少前往稅務司的官員,往來書信中,他也得知了江南賦稅和戶籍的問題。 這些問題,可是都可以拿出來做文章的。 如果自家殿下心狠一點,波及個幾十萬人完全不成問題,不過那樣的話,自家殿下恐怕就會被天下儒生所針對了。 “殿下準備從什么方向著手?” “鹽茶鐵課?!敝旄哽悴患偎妓鞯幕貞藢O鋮,目光也看向了殿門。 他聽到了熟悉的腳步聲,而下一秒殿門口也傳來了唱禮聲:“殿下,吏部尚書夏原吉求見?!?/br> “宣!” 朱高煦回應一聲,亦失哈也連忙示意殿內太監抬來椅子。 只是幾個呼吸,換上了官員常服的夏原吉便走入殿中,并與朱高煦作揖后入座。 來到春和殿就能入座,這已經是六部官員都知道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