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節
他連忙跪下作揖,朱高煦則是不予理會,直接開口道:“若說近,朝鮮距離天朝更近,可我天朝會宣稱朝鮮是天朝國土嗎?” 朱高煦說完,他干脆起身走到了金瞻面前,將他緩緩扶起的同時說道: “我知道權知朝鮮國事(李芳遠)無法節制廟堂上的不法佞臣,要不你看這樣吧……” 朱高煦佯裝思考,片刻后才說道:“你讓權知朝鮮國事派那群佞臣領兵去攻打遼東,天朝在遼東那邊還有一萬人,雖然不多,但天朝體大,人數雖少,卻與朝鮮相差不多?!?/br> “屆時讓這一萬人和朝鮮佞臣所率兵馬交戰,哪一方贏了,這東北部分就歸誰?!?/br> “啊……這……下國不敢!” 金瞻被朱高煦的話給嚇住了,畢竟朝鮮消息并不閉塞,他們也知道安南實際上已經被大明給攻滅,并且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鄭和所率的下西洋水師。 如果朝鮮調集兵馬去進攻遼東,屆時鄭和直接從海邊登陸,那朝鮮恐怕就不是在爭論一兩塊地的問題了,而是會不會滅國的問題。 鄭和的下東洋艦隊是何種規模的,消息早已在朝鮮傳開,朝鮮國主的李芳遠便十分忌憚大明的水師力量。 現在朱高煦這手,倒是好像利用朝鮮軍隊登陸遼東做借口,隨后一舉將其滅國的打算。 畢竟朱棣親率三萬大軍北上,誰知道這支軍隊是北上打兀良哈還是打朝鮮。 如果是朱棣親征朝鮮,留太子監國抓朝鮮把柄,那自己一旦答應,便是亡國之舉。 “臣考慮不周,希望可以返回朝鮮,與我國主商議后再出使大明,求見殿下天容?!?/br> 金瞻想要逃離春和殿,朱高煦見狀也笑呵呵的頷首道:“你回去慢慢商議,我等著你?!?/br> 朱高煦雖然笑著在說,但金瞻卻覺得這話是在威脅。 “臣告退……” 相較于來時的平穩,此時退場的金瞻顯得十分慌亂,似乎真的擔心朱棣親征朝鮮。 待他著急忙慌的退出春和殿,亦失哈上前遞來了茶水,朱高煦也抿了一口,對金瞻消失的方向不屑: “邊夷賤類,也配與我談條件!” 《明太宗實錄》:“五月庚寅,上至兀良哈禿城駐兵,搜尋兀良哈諸衛胡兵蹤跡?!?/br> 《渤海紀事本末》:“五月乙酉,朝鮮遣使欲謀合蘭、雙城等地,使曰:“此地距朝鮮甚近也”,上回曰:“朝鮮距天朝更近也”,使臣怯而奔還,上與渤海太監曰:“朝鮮者,邊夷賤種,不識王化,不足待以仁義?!薄?/br> 第332章 窮途末路 “上天之德,好生為大,人君法天,愛人為本。四海之廣,非一人所能獨治,必任賢擇能,相與共治……” 永樂三年五月二十二日,在朱棣出塞之前,他還不忘寫了一份圣旨,準備將自己的治國理念宣告群臣,以此表示他雖然遠離廟堂,可依舊關注廟堂的一舉一動。 奉天殿前的華蓋傘下,朱高煦聽著鴻臚寺卿說完一切,這才站在金臺前開口道: “陛下遠在漠東親征,仍不忘朝政,爾等身處京城,理當進行理政,切勿行小人齷齪之舉?!?/br> “近來不少官員都被檢舉貪污受賄,孤希望爾等之中都是清白之人,清白之身?!?/br> “即便不是清白之身,也可以早早更正,以免牢獄之災?!?/br> “臣謹遵教誨……” 朱高煦說罷,群臣紛紛作揖行禮,而他也繼續道: “六部準備草擬,即日起遷徙南直隸、江西、浙江、福建等無土地之民前往河南、安南等地開荒?!?/br> “戶部批條子,免流民一年賦稅,并可憑朝廷下發的條子,在當地縣衙兌開荒口糧,或領取熟地?!?/br> “若是開荒,便每人每月可憑著條子兌四斗開荒口糧?!?/br> “此外,調稅務司一千稅務郎入河南核實維護此政,凡是有包庇貪污行為之人,三族皆流放肇州?!?/br> 由于安南遷徙人口工作一直進展不是很順利,朱高煦也不得已開始強行移民百姓。 這政策下發下去,提到名字的各地衙門即便再怎么不情愿,可為了避免稅務司派人調查,還是不得不強征些百姓南下安南,北上河南。 這樣的政策對那群安居樂業的無土地流民不公平,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他們的犧牲只能靠朝廷的開荒口糧來彌補一小部分了。 維護好開荒口糧的事情,成為恢復河南民生的重中之重。 至于安南,雖然那邊還沒送來具體的《黃冊》和《魚鱗圖冊》,但當地無主的耕地數量恐怕已經多得種不過來了。 遷徙去安南的百姓,大部分都是生活在已經被開發的城鎮,不會有染上瘧疾和疫病的風險,完全可以直接從交趾都司手上領取無主耕地,直接生產。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會說免一年賦稅,因為移民過去就有熟地可以耕種,并且由于安南的氣候問題,移民也不用熬什么寒冬,一年可以種三季,這是北方比不了的。 交趾、河南、遼東這三個糧倉如果都能開發出來,那遷都北京對南方來說負擔就不算大,陜西和云南的負擔也會減輕。 歷史上明朝只開發出一個河南糧倉,結果還因為中后期的丈量問題而無法獲知河南的真實土地實力。 同樣面對旱情,西北的陜西挺了不到一年就民變了,河南還在過著隨禮都要隨數十文的舒坦日子。 要不是崇禎三年的大旱災波及太大,緊接著又來了蝗災和流民,河南說不定咬咬牙就挺過去了。 現在朱高煦大力修建水壩、堰壩、束水閘,為的就是讓黃河安安穩穩的不要決口。 只要黃河不決口,河南的開荒工作一定會非常順利,畢竟現在河南的問題是人不夠,而不是地不夠。 況且這些土地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精耕細作,拋荒不過就是這一二百年的事情罷了。 論開荒,它們可比渤海和遼東容易多了。 沒有樹根、石頭這些礙事的東西,一個熟手一個月就能開墾出一畝熟田,入冬前翻翻土,來年就能耕種。 只要有足夠的人,河南的大部分土地都能復耕,少部分只需要重新修建水利設施就能恢復兩宋時期的狀況。 人不管在哪一個時代都代表了一種資源,而河南缺的就是這種資源。 與它一樣的還有北平,至于陜西則是得考慮土地承載能力。 自唐代世界范圍內降溫開始,降水線就開始不斷向東后退。 明代陜西的土地承載能力已經遠不如兩宋,更不如漢唐。 唐代陜西在天寶年間人口達到四百六十余萬,但這只是在冊的紙面人口,并且當時關內道還有長安城這個人口百萬的負擔。 沒了長安后,即便沒有了河套,北宋巔峰時期的永興軍路、秦鳳路則是達到了七百余萬。 明代陜西面積比北宋大,但氣溫略降,可即便如此,按照晚明文人所說的各地真實人口是《黃冊》所記載三倍來算,明代陜西也養活了不低于七百萬人。 在天啟年間的旱情爆發前,陜西就已經有了民不聊生的情況發生,糧價只有臨近河南與四川的地方還算低,其余地方糧價都比關東要高出太多。 大明在陜西及甘肅有二百三十余萬口,但這個數據是洪武二十六年所記載的,距離如今已經有十一年了。 十一年時間,誰也不知道陜西和甘肅有多少人口。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陜西和甘肅的人口民族比例是極不合理的。 就朱高煦與朱棣治理大明以來的三年時間里,陜西和甘肅先后爆發了二十六次韃官和色目官員的叛亂。 這還是能呈奏到他們面前的次數,在五軍都督府那里恐怕更多。 色目與蒙古人在西北占據半數都算保守了,真實情況恐怕要更多。 遷徙西北色目、蒙古百姓入關東,甚至江南,然后遷徙漢人前往當地,這才能慢慢解決當地的問題。 “此外,遷徙色目、蒙古等百姓前往山西、湖廣、山東等地?!?/br> 朱高煦補充結束后,便不等群臣開口,直接示意鴻臚寺卿退朝。 “退朝——” “殿下千歲……” 群臣似乎早就習慣了朱高煦專斷獨行的朝會方式,也沒有人會來說他的不是,因為說他的人,已經被朱高煦利用陳瑛、紀綱二人給處理了。 洪武年間四大案的老味道,似乎又在南京空氣中飄散了起來。 乘坐金輅,朱高煦返回了春和殿,朝臣們則是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 他們有的走出宮去衙門辦事,也有的去文華殿班值,總之就是不想在奉天殿廣場上站著。 廟堂的氣氛讓他們渾身不自在,甚至不由得懷念起了朱棣執掌朝會的時期。 此時此刻,希望朱棣早些結束北征,返回江南的官員是越來越多。 不提他們的想法,返回春和殿的朱高煦便投入了處理政務之中。 一百六十余本奏疏批閱起來耗費精力,各地發生的戰事、賑災、蠲免等事情都需要他過目。 “貴州的苗瑤叛亂是愈發頻繁了,看樣子是搶上癮了,不知道天朝火器之威了?!?/br> 朱批了一本貴州瑤苗叛亂的奏疏后,朱高煦便調侃一句,并對亦失哈開口道: “讓顧成率兵奔赴貴州鎮壓叛亂,另在渤海、遼東訓練十個火炮營?!?/br> “殿下,十個是否太多了?”亦失哈詢問朱高煦,畢竟一營三千人,十營就是三萬人。 如今關外雖有二百余萬百姓,但男丁也不過就九十幾萬,一下子募走三萬人,確實有些太多了。 “不多,十個剛好足夠?!敝旄哽銚u搖頭,并讓亦失哈調撥錢糧給關外。 “戶部那邊,今年秋稅征收匯總后,再調山東、北平二地八百萬石稅糧給遼東?!?/br> “若是郁新說太多,那就告訴他朝廷明年要遷徙人口充實漠東,這些錢糧之中大部分都是為漠東準備的?!?/br> “其次,兀良哈驅逐后,將兀良哈禿城更名,并設為大寧都司治所,再置三個府,三個衛?!?/br> “衛所軍戶充實后,其余發配當地的就地開荒為民?!?/br> “衛所和府的名字,如果陛下有興趣,便讓他來取名,沒興趣就由我來弄?!?/br> 說罷,朱高煦將此事翻篇,繼續開始處理奏疏。 在亦失哈的圍觀下,那一百六十余份奏疏并沒有為難朱高煦太久,從辰時(7點)到下午的酉時(17點),所有奏疏被處理干凈,這讓亦失哈反應了過來。 “殿下,您差派給了北邊奏疏?” “我總不能獨斷朝綱吧,陛下是天子,理當處理奏疏?!?/br> 亦失哈才說完,朱高煦便站起身來伸了個懶腰:“去把赤驩牽來,我練練馬術?!?/br> “是……”聞言,亦失哈苦笑無語,而與此同時遠在數千里外的朱棣卻懷疑人生。 “今日的奏疏怎么這么多?” 兀良哈禿城內,朱棣看著已經處理完的九十多份奏疏,以及還沒處理完的二十幾本奏疏,不由得質問起了派送奏疏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