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節
如果刨除文武官員俸祿及軍隊餉銀,那想要湊足這筆錢,也起碼要花費五年。 黃福之所以將治理分三個階段講出,就是覺得朝廷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這個問題。 “這樣吧,朝廷每年調六十萬貫給你,十年內將吳淞江和太湖的問題解決,讓松江府百姓享受太平?!?/br> 面對水患,朱高煦向來是十分重視的,并不會因為江東六府的鄉紳富戶厭惡自己而停下對當地的建設。 吳淞江和太湖水患的問題一旦解決,江南這個魚米之鄉也能更上一層樓,朝廷也能得到更多惠利。 從長遠來看,這是肯定要做的事情。 “黃河與運河的疏通和修葺,工部估計要動工二十萬,耗費五年才能解決現在的問題?!?/br> “不過若是日后黃河繼續泛濫,那運河依舊會淤廢,因此必須在解決問題后,每年固定撥發一筆錢糧來維護?!?/br> “臣與工部算過,如果按照朝廷的新政,不發動徭役的話,那起碼需要四百萬貫,每年約八十萬貫?!?/br> “除此之外,后續的維護大概需要耗費二十萬貫來維護?!?/br>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黃福把黃河和運河的事情一并說了,不過那耗費聽的朱高煦就想要把兩宋皇帝拉出來鞭尸。 兩宋三易回河和決口黃河的鍋,倒是輪到他來修補了。 “還有什么其它耗費嗎?一并說了吧?!敝旄哽憧粗S福,略微頭疼。 “主要還是地方修建水泥場,以及各地修建塘堰、陂渠與堤岸,官道的事情?!?/br> 黃??偨Y了一下:“臣算過,除江南以外的工項,大約三萬四千項,如果動用徭役的話,耗費應該在八十萬貫左右,不動用的話,那大概在四百萬貫?!?/br> 僅徭役是否動用的問題上,大明就需要面對三百二十萬的支出,故此朱高煦聽后也有些猶豫。 拿不定主意的他詢問黃福:“你覺得,朝廷是否要動用徭役?” “以臣之見,能不動用最好不動用,寧可延遲,也不要耽誤農事?!?/br> 黃福依舊以民為本,朱高煦也是這種想法,不過對于這些工程他還是做出了安排:“這些事情,工部將其分為輕重緩急,先把緊急的事情做了,再慢慢把不急的給做了?!?/br> “朝廷今年的開支也大,戶部那邊找過我多次,因此只能如此了?!?/br> 永樂三年注定不會太平,北征與南討同時進行,國內還有一項項大工程。 對于今年的財政情況,朱高煦是不準備看到任何積儲和結余的,只要不吃老朱的老底,他就謝天謝地了。 黃福也心知肚明,所以才會說能延遲就延遲,因為他知道朝廷財政壓力很大。 “既然如此,那臣現在就返回工部,將事情做出排列,隨后與戶部清點?!?/br> 他沒有逗留春和殿,而是在商討了事情后作揖離開。 在他走后,朱高煦也開始全身心投入了對奏疏的處理。 這樣的日子,恐怕要持續到朱棣返回南京為止。 如果不是朱高煦已經將太學今年的課程在寒假中教導結束,那此刻他興許已經急的火燒眉毛了。 “戶部尚書郁新求見殿下……” “宣!” 殿門唱禮聲傳來,朱高煦也不假思索的回應。 不多時,郁新拿著奏疏走進了殿內,并將奏疏交給了司禮監的太監,由他轉呈朱高煦。 朱高煦打開之后,當即便皺起了眉頭。 “殿下,過去三個月朝廷走海運運糧總量為二十二萬六千余石,安全運達的只有十九萬四千余石?!?/br> 海運的弊端被郁新提了出來,不過朱高煦看后卻詢問道: “國朝海運糧食都在走近海航道,即便沉沒也可以打撈,為何損耗會這么大?” 見狀,郁新也解釋起來:“主要是欽州自安南,以及江南至直沽,江南至隱歧的損耗較大?!?/br> “況且這錢糧損耗,比起高皇帝時的海運損耗要降低了不少,主要還是賴于馬船的技術進步,得以營造五千料馬船?!薄澳闶窍胝f這損耗不可避免?”朱高煦抬頭詢問郁新,郁新也只能頷首。 “好吧?!比嗳嗝夹?,朱高煦只能認下這筆損耗。 走海上被掀翻一成,總比走陸路被沿途官員貪墨三成要好。 “還有什么事情嗎?” 見郁新沒有要走的意思,朱高煦放下批紅的奏疏詢問,郁新也猶豫著抬手作揖:“臣老邁,想于歲末乞老歸養?!?/br> “……”聽到郁新想要回家養老的想法,朱高煦下意識就覺得郁新是受到了壓力,但片刻后他又反應過來,郁新確實在永樂年間沒干幾年就病死任上了。 如今算來,他也沒幾年壽數了,應該是真的感受到了身體大不如前,所以才來乞老歸養。 “除了夏原吉,你還有能舉薦的人嗎?” 朱高煦也想放郁新回家多活幾年,只是朝中確實缺人,尤其是缺他信賴的人。 孫鋮起碼要到明年年末才能從遼東和山東脫身入京,郁新這種節骨眼上要走,確實讓他有些無奈。 “布政使孫鋮……” 郁新舉薦到了朱高煦的人,對此朱高煦十分無奈:“孫鋮起碼要到明年歲末才能入京,你還有其它人可以舉薦嗎?” “北京行部尚書郭資?!庇粜聼o奈說出如今負責北京行在工作的尚書郭資。 郭資是朱棣的人,這也是郁新沒有一開始提及他的原因。 不過他低估了朱高煦,朱高煦并不在意郭資是誰的人,畢竟戶部之中大部分是他的人。 “這樣吧,等北征結束,我調郭資南下,你帶著他熟悉熟悉,來年開春再歸養?!?/br> “多謝殿下隆恩……” 得到朱高煦的答案,郁新松了一口氣。 他雖然有心想為朱高煦做更多事情,可他的身體已經不允許這么繼續下去了。 人都是怕死的,郁新也不例外。 現在的他只想好好回家歸養,享受一下最后的幾年。 “我會派御醫每月都前往戶部為你診脈,你不要有太大的負擔,好好照顧身體?!?/br> 看著不過五十八歲的郁新,朱高煦只能感嘆戶部確實耗費精力,能在戶部任上活到六十的都算是了不得的人物了。 要是郁新能活到七十幾,那自己會少去大半的財政壓力。 只是可惜…… “臣告退?!?/br> 瞧著郁新緩緩退出春和殿,朱高煦感嘆頗深,搖了搖頭便繼續處理起了奏疏。 在他處理奏疏的時候,時間也在一點點過去。 三月初九,龍舟北上的第九日,這支備受矚目的隊伍總算越過了徐州,進入了山東境內。 朱棣如一開始所說的一樣,在抵達山東境內后,便以運河淤堵,船隊難以行走作為借口,帶著徐氏下船乘坐了車輿北上。 這是山東執行新政的第三年,不過對于兗州府的百姓來說,這不過是第二年,因為新政的政策,是在永樂二年才在當地執行。 作為北方人口第一大省,即便遷徙了百萬百姓遷往遼東,山東之地的人口相比較北方各省也依舊稠密。 從夾溝水驛下船開始,隊伍一路北上都能看到在官道兩旁務農的百姓。 這個季節的山東百姓依舊在忙著春耕,為了了解他們,朱棣特意帶著徐皇后換上了細紗材質的衣服。 雖說百姓可以穿細紗,但這種材質的一身衣服便頂農民兩畝地的收入,除了一些小地主舍得穿外,普通的富農和百姓是絕對舍不得買這種衣服穿著的。 隨著朱棣乘坐馬車在幾十名騎兵的護衛下來到遠離官道的鄉里,當地的里長與糧長也得到了消息,連忙前來迎接二人。 “小溝河村里長張平(糧長王武),參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作為小溝河村的里長與糧長,張平與王武從沒想到自己居然還能見到皇帝和皇后。 他們匍匐在土地上,等待皇帝的發話。 “都起來吧,對百姓就說俺是知縣,俺就是想來看看山東新政如何了?!?/br> 朱棣脫口而出的“俺”讓張平和王武愣住了,二人面面相覷,顯然沒想到皇帝居然以俺作為自稱。 “你們倆這個年紀就當上胥吏,擔任里長和糧長了?” 朱棣看著只有十八九歲的二人,不免有些疑惑他們為什么這么年輕。 “回陛下……”反應過來的二人看著被騎兵護衛的朱棣與旁邊慈善的徐皇后,頓了頓后解釋道: “渤海畢業擔任胥吏的學子,多以十五到二十五為主,臣二人已經算是年紀較大的了?!?/br> “喔?”這倒是令朱棣有些詫異,一旁的徐皇后也開口詢問道: “你們這個年紀就要對付鄉野的百姓,為他們丈量田畝,齊民編戶,收取賦稅,就沒有遭遇刁難嗎?” 徐皇后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人,她很清楚鄉野百姓之中也有難纏之人,故此知道在鄉野辦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像張平二人這般年紀,正是被人輕視的時候,想來也吃了不少苦頭。 “回殿下……” 王武作為收糧的里長,見徐皇后詢問便回答道:“一開始是有,不過遇到這些人,我們便分出一人前往鎮上,請軍中弟兄前來,罰鬧事之人徭役半個月?!?/br> “長此以往下來,村里便再沒有人鬧事,況且朝廷收的糧食并不算多?!?/br> “十賦一還不算多嗎?”朱棣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他一直覺得自家老二對山東盤剝甚重,故此才會說要來山東走一走。 “比起洪武年間已經少了很多了?!蓖跷湟娀实坶_口,當即便解釋起來。 只是面對他的解釋,朱棣是一點都不相信,直接對身邊的徐增壽、王彥等人說道:“你們派兩個人看著他們,其他人跟俺進村看看?!?/br> “臣領命!”徐增壽等人應下,朱棣卻瞪了他們一眼:“叫俺知縣?!?/br> “是……知縣?!毙煸鰤叟c王彥面面相覷,憋著笑點了點頭。 “知縣,我們不進村,恐怕村民不會輕易與你們交談?!?/br> 張平與王武見皇帝要派人看守自己,當即便作揖提醒起來。 “哼!”朱棣聞言卻冷哼道:“俺看你們是怕百姓告訴俺實情,所以才故意這么說?!?/br> “你們讓俺帶你們一起去,俺偏不!” 說罷,朱棣便趾高氣昂的走進了小溝河村,倒是徐皇后沒有跟上,詢問二人道:“為何百姓不敢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