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節
身穿朝服的張玉站出來作揖,將群臣們從遐想中喚醒。 “奏!” 朱棣威嚴開口,張玉聞言也躬身作揖,而后開口道: “六軍都督府去歲有屯田子粒二千余四十萬石。軍馬五萬九千六百七十二匹,乘馬二十萬四千三百匹整,草束三千六百四十七萬余束?!?/br> “歲支軍糧二千七百萬石,軍餉二百三十萬九千四百貫,草束殆盡?!?/br> “今歲需朝廷調撥糧食六百六十萬石,軍餉二百三十萬九千四百貫,另需發徭役割草束三千萬束,需朝廷撥豆料二百萬石?!?/br> “準奏!”對于六軍都督府的需求,朱棣不假思索的就選擇了同意。 不過如此一來,也讓正旦朝會成為了去歲的年末總結大會。 戶部尚書郁新走出一步作揖:“去歲百官及地方歲支一千九百四十七萬六千余石,存一千二百五十余萬石?!?/br> “今歲朝廷營造北京、補貼遼東、疏通河道、修建黃河上游束水閘及吳淞二江,下西洋需支三百萬貫,糧九百萬石……” “算上積存的府庫倉糧,可調用錢七百二十三萬貫,糧三千七百二十萬石?!?/br> 郁新把大明朝的底子說了個大概,不過由于去年沒有蠲免天下過半,賦稅正常,因此去年積存錢糧各二百余萬。 算上老朱的積存,大明朝的底子還很厚。 這筆錢糧就算丟到明末,那都足夠崇禎十七年的崇禎支付完天下積欠軍餉、俸祿,可見朱元璋積存之厚。 “去歲,為過去四載唯一積存,臣為陛下賀……” “為陛下賀——” 郁新說罷,群臣紛紛躬身唱禮,朱棣也自滿了起來。 “可還有事物啟奏?” 朱棣想要結束早朝,畢竟今日的大朝會只是他和朱高煦為戶部與六軍都督府新計算方式站臺罷了,如今戲唱完了,也該散場了。 “陛下,臣禮部尚書李至剛有事起奏!” 李至剛站了出來,不過他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廟堂之上的大部分人。 “準奏?!敝扉β园櫭碱^,隨后便見李至剛作揖道: “陛下,朝廷自洪武三十年丁丑科后,已經四載未辦科舉,如今為第五載?!?/br> “臣請陛下定下明歲科舉,以此安天下人心……” 李至剛說罷,朱棣也皺了皺眉,因為他昨日才與朱高煦討論過這件事。 昨日朱高煦就說過,今日群臣一定會請朝廷舉辦科舉,如今看來他預料不錯。 至于科舉一事,他與朱高煦仔細商量過后也覺得應該辦,不過需要開始有些變化了。 “科舉理應舉辦,但明年舉辦過于急迫,朕定永樂四年為甲申科,六部及三司官員提早兩年開始告知天下士子?!?/br> “此外,甲申科以太子少師姚廣孝為主考,翰林院侍讀學士解縉為副考?!?/br> “此前科舉的鄉試成績作數,不過今年的院試和鄉試、會試考卷由東宮出卷?!?/br> 朱棣將科舉時間挪到了永樂四年,這讓廟堂之上的群臣皺眉,可還能接受,畢竟承認了建文年間科舉院試和鄉試的成績。 不過將下次科舉的考卷交給東宮出卷,這就讓群臣有些受不了了。 “陛下,太子雖博學,可對經史典籍熟知多少卻無人了解,臣請問太子,甲申科考卷是否與過往科舉考卷類似?” 李至剛作揖詢問,也問到了群臣所關心的問題。 誰都知道遼東的五年官學教育是學的什么,如果朱高煦到時候把那些東西搬上考卷,那南方學子必然會吃虧。 想到這里,眾人紛紛隱晦的看向朱高煦,朱高煦卻直接開口道:“類似,不過也有細微調整?!?/br> 說罷,他不等群臣開口詢問,便主動開口說道: “自甲申科起,全國分為南北中三卷,定進士額為三百?!?/br> “南北取士分配比例為南人十之五,北人十之四,西南十之一?!?/br> “北卷范圍為渤海、遼東、大寧、北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陜西、陜西行都司,取士一百二十人?!?/br> “南卷范圍為南直隸、浙江、福建、江西、湖廣、廣東取士一百五十人?!?/br> “中卷范圍為四川、廣西、云南三省,取士三十人?!?/br> 南北分卷,這個是朱高煦為數不多認同好大哥頒布的有用政策,并且影響了大明及后世六百多年。 南北分卷毫無疑問是防止國家分裂的政策,畢竟眼下經濟重心已經徹底南移,大明又是自南方起兵,因此江南受到元末戰亂的影響最小,其次是北方,最后是漢化不算深入的廣西及西南。 論經濟,毫無疑問也是這個排名,因此經濟落后的地方必然教育落后,而教育落后就肯定考不過教育先進的江南一帶。 這樣的經濟、教育局面下,如果“統一考試”那么絕大多數進士名額都會被南方籍貫占據,長此以往北方以及部分南方省份必然離心離德。 明初洪武四年的科舉舉辦過后突然暫??婆e的原因就是因為朱元璋發現了北方和西南及江南的差距太大,所以在暫??婆e的十三年時間里,朱元璋一直忙于對北方和西南的官學建設,直到洪武十七年才重開科舉。 此后四次科舉中,北方占據進士席位常年保持在三成,西南偶爾一成,其余也就被江南和中南地區壟斷。 南北中三卷,是朱高煦結合了歷史上大明最終完善的政策。 在這種南中北分卷下,并不會造成三地士子官官相護、結黨營私的情況。 畢竟明朝的科舉是各省組織鄉試考出舉人來,然后朝廷組織會試考出進士來。 南中北卷的名額分配是固定的,但是三卷各省可沒有固定的名額分配,因此很難形成三地黨爭的局面。 哪怕到了萬歷、天啟年間黨爭最為嚴重的時候,其實也沒有北方和西南什么事情,而是南卷諸省的爭斗,也因此形成了明末特有的籍貫派系爭斗。 南直隸由于被拆分為十八個直隸的州、府,因此也需要內部競爭,所以無法形成如淮西、江東一樣的黨派。 整個晚明里,南卷籍貫的官員形成了以蘇州為首的江東昆黨,宣州為首的宣黨,浙江的浙黨和湖廣的楚黨。 相較于他們,山東的齊黨和陜西、山西的秦黨并不算什么有實力的黨派。 不過這種局面與朱高煦無關,眼下的他只要能確定南北中三卷制度就行,至于其他的齊楚浙宣昆等諸黨如果冒頭,那反倒是利于皇帝平衡廟堂,不至于一家獨大。 “一百五十席位……” 奉天殿內,群臣默不作聲,作為大學士的解縉則是在分析利弊。 他與楊士奇隱晦的對視一眼,顯然他們對于南卷一百五十席不是很滿意。 江南一京二省的人口占據天下近半,可卻還要與湖廣、廣東、福建來爭奪一百五十個進士名額,這無疑是對他們的限制。 相比較之下,北方和西南雖然加起來才有一百五,可他們的人口加起來都不如南直隸和江西二省多。 顯然,朱高煦此舉是明顯的偏向北方和西南。 “殿下,分卷是好事,可南卷進士額是否太少了些?” 解縉站出來作揖道:“南卷一京五省人口四千萬,而北卷和中卷二千六百余萬,如此均分容易遭到詬病?!?/br> “殿下,臣附議……”楊士奇等人先后站出來,不止是他們,甚至連李至剛他們都紛紛作揖唱禮。 面對此情此景,朱高煦倒是沒有慌亂,他原本就沒覺得僅憑自己三言兩語,就能從南卷諸省手里奪走一成名額,因此見此情景,他主動開口:“那你們以為如何?” “臣以為,理當南卷一百八十位,北卷九十位,中卷三十位?!?/br> “臣附議,亦或者增加名額給南卷,或者將廣東、湖廣撥給中卷?!?/br> “臣附議……”朱高煦一開口,群臣便爭先恐后的開口要求對南卷增加名額。 他們之所以沒有反對三卷分考,是因為他們知道這是朱高煦的底線,不然沒有必要提出三卷分考這種政策。 換而言之,政策必須執行,但內容可以商量。 這里的內容,就是各省分配名額,以及各省歸屬哪一卷的范疇。 為此他們提出了三種想法,不過不管怎么提,始終是南卷占總名額六成,北卷三成,中卷一成。 這種占比與洪武年間科舉結果差不多,除了動了手腳的洪武三十年那場科舉外,其余都是這個占比。 維持這個占比,南卷各省的利益才不會受損。 “陛下覺得如何?” 朱高煦見群臣的底線已經露出來,便轉身向朱棣作揖,并演戲道:“兒臣覺得還是維持原策比較好?!?/br> “這個……”朱棣沉吟一聲,群臣紛紛看著他們,盡管知道他們是在演戲,卻還是不得不配合。 “南卷人口確實太多,不如定進士額為三百二十位,北卷和中卷不變,南卷一百七十位如何?” 朱棣一開口,便讓雙方各退一步,南卷占比五成五,其余北卷和中卷四成五。 “陛下,臣覺得可以提升至三百五十位,南卷占二百位,北卷與中卷不變?!?/br> 解縉作揖開口,顯然他們的底線就是六成。 見狀,朱棣也與朱高煦交換了眼神,隨后才緩緩開口道:“既然這樣,那就定科舉三百五十位,南卷二百位,北卷一百二十位,中卷三十位?!?/br> “陛下圣明——” 群臣唱禮,朱高煦見狀也眼神示意了鴻臚寺卿。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鴻臚寺卿一聲唱禮,可廟堂之上群臣無動于衷。 “散朝……” 最終,伴隨著鴻臚寺卿的唱禮聲,永樂二年的第一場朝會宣告結束。 朱棣與朱高煦率先離開了奉天殿,在后殿更換冕服為常服后,父子二人沒有休息的時間,各自乘坐步輿便前往了武英殿。 道路上,朱棣示意車輿慢些,與朱高煦車輿并行同時開口道: “下西洋的商貨和征討安南的糧草都處理的如何了?” “都已經準備妥當,只等過幾日船隊開拔南下便能運抵欽州?!?/br> 朱高煦回應的同時,便看到了穿著冕服前往武英殿的黔國公沐春等人。 兩支隊伍擦肩而過,沐春等人紛紛停下腳步,對車輿行禮。 待朱高煦他們離開,他們才抓緊跟上。 一刻鐘后,等他們趕到武英殿,朱高煦和朱棣已經令人將沙盤抬到了正殿,并為眾人準備了桌椅板凳。 沐春、楊展、鄭和、王瑄、孟瑛、張輔、瞿能、何福、顧成等熟悉或不熟悉的面孔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