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節
見朱高煦這么說,鄭和也松了一口氣。 這次下東洋他經歷了幾次風暴,如果不是朱高煦提供的地圖夠詳細,恐怕艦隊會遭遇不小的麻煩。 現在朱高煦說他已經準備了下南洋的沙盤,這也就代表他已經對南洋有過調查,倒是省去了鄭和不少麻煩。 “去吧去吧,喝的盡興些!” 朱高煦拍拍鄭和肩膀,那力道讓鄭和齜牙咧嘴,卻不得不擠出笑容:“奴婢告退……” 瞧著他那副模樣,一旁的楊展與王瑄、崔均三人面面相覷。 對于朱高煦高興上頭時的力道,他們似乎深有體會。 《明太宗實錄》:“十月,鄭和下東洋而歸,所獲金銀香料商貨數百萬之巨?!?/br> 《渤海紀事本末》:“元年十月壬寅,三寶太監歸應天,所獲金銀銅錢等商貨二百余萬?!?/br> 第301章 父慈子孝 “此次下西洋,需要先滅安南,經占婆、高棉、暹羅、滿剌加、蘇門答臘、滿者伯夷,并在當地設立舊港宣慰司?!薄敖Y束后,艦隊留駐南洋艦隊三千人,而后北上勃泥、蘇祿,在呂宋設立呂宋宣慰司,留駐南海艦隊后北上泉州,返回江南……” 永樂元年十月二十日,當朱高煦站在沙盤前用教條指指點點的同時,他也將此次的下西洋路線給圈了出來。 跟著他將沙盤圍起來的足有二十余人,朱棣、沐春、何福、瞿能、鄭和、楊展等人皆為其中之一。 能讓他們圍起來觀看的沙盤長寬皆兩丈,囊括了長江以南的諸省與中南半島,還有整個東南亞,以及更南邊的南州(澳洲)。 這個沙盤是朱高煦吩咐東宮工匠根據自己所繪地圖而制作,雖然沒有后世那么詳細,但依舊可以說是這個時代乃至過后數百年里最為詳細的立體沙盤。 畢竟作為本職專業與地質地理有關的人,別的不說,手繪地圖還是信手拈來的。 小的島嶼記不住,但只要能手繪大島嶼就行,至于大陸的高原、平原與丘陵也只需要弄出個大概就行。 即便如此,這份沙盤還是讓眾人開了眼界。 看了這沙盤之后,他們才明白了為什么朱高煦說對安南政策必須強硬。 就安南那狹長地形與突破諒山后一馬平川的地形來說,一旦遭遇不利的戰事,許多殘寇確實可以很快鉆進西邊的群山之中。 這種地理壓制就好像云貴高原能時刻威脅四川盆地一樣,哪怕打不過你,時不時冒出來偷襲幾下也足夠惡心你了。 “這呂宋、南洋、中南等地的面積不比我大明小,還有這南洲……” 朱棣掃視著這沙盤,可以說只是一眼就已經將這玩意視為了自己的禁臠。 “殿下,這諸島為何顏色不一?” 鄭和詢問朱高煦,并用手指向了用染料刷上綠色、深綠和紅白色的沙盤。 大海是藍色他能理解,那這些呢? “綠色是平原,深綠是熱帶叢林,紅白色是干旱地區?!?/br> 朱高煦拿南洲來舉例子:“南洲面積廣袤,但只有約二成是森林和叢林,剩余八成都較為干旱,難以支撐森林的成長?!?/br> “除了北部沿海、東部沿海和南部部分沿海,以及西南沿海地區適合開荒居住外,其余絕大部分地區都不適合開荒居住?!?/br> “不過這塊大陸以我翻閱古籍來看,它的各類礦山應該是比較多的,就是過于分散?!?/br> 朱高煦還沒說完,朱棣便詢問:“有金銀銅礦嗎?” “有,數量比日本更多,但是更為分散,而且距離我們太過遙遠?!敝旄哽阒钢鴱V州劃向南洲南部: “從廣州沿海前往適合宜居的南洲南端,起碼有兩萬里,并且經過滿者伯夷后,起碼有一萬里海路沒有能夠補給食物淡水的集鎮?!?/br> 朱高煦一句話,便讓朱棣心都徹底涼了。 倒是不像他那么見錢眼開,鄭和比較好奇南洲的情況:“這么大的一塊土地,上面沒有人與國家嗎?” “有人,基本以昆侖奴為主,整個大陸分成幾個部落,cao不同方言,各占一處劃定邊界的狩獵地區,以獵取海陸哺乳動物及采集貝殼類動物和植物為生,武器以石器為主,但數量不到百萬?!?/br> 朱高煦說罷,沐春也主動開口詢問了一些他感興趣的事情:“這中南半島上,朝廷的三宣六慰就是這些插著旌旗的地方嗎?” 借著他的話,眾人將目光投向了中南半島,而整個中南半島包括云桂等地都有顏色深紅、淺紅和各色旗幟插著。 “深紅為國朝可以派遣流官的地方,淺紅就是土司與土官自治的地方?!?/br> 朱高煦這一說,眾人便知道大明在中南半島的勢力如何了,可以說占據了三分之一的中南半島。 如果再拿下安南,那整個中南半島就只有南邊暹羅、高棉、占婆、滿剌加等繁雜的小國了。 這些小國除了滿剌加沒有朝貢,其它都臣服在了大明的朝貢體系下,因此他們的旗幟也是紅邊的,只有滿剌加是純雜色。 “這么看來,整個中南只有安南、高棉和暹羅、緬甸宣慰司這幾個地方有較為寬闊的平原?!?/br> “這面積,恐怕不比成都八百里平原要小?!?/br> 沐春大致對比了一下,不過朱高煦卻搖頭:“是要大得多,不過因為派系紛雜,加上各國除安南外無法集權管理,因此開發的地方不算很多,大部分地區都是充滿瘴氣的叢林,悶熱潮濕,還有許多蛇蟲鼠蟻?!?/br> “想要根治這瘴氣,其實就是砍伐可以開發平原的樹林,燒毀叢林,讓瘴氣沒有可以生存的地方?!?/br> “數百年前,這閩粵湖廣一帶還不是被人視為充滿瘴氣的地方,可隨著人口南下焚毀樹林,開墾荒地,這湖廣也就成了魚米之鄉,閩粵也鮮有人聽說瘴氣為何物?!?/br> 朱高煦解釋了中南半島的情況,同時為了避免眾人畏懼瘴氣,也同時解釋了瘴氣如何消除的辦法。 聞言的沐春深有體會:“這瘴氣確實在悶熱的叢林之中才會出現,我便染上了一次,幸好治愈了?!?/br> 想起患上瘴氣而無法及時得到救治,只能病死在兵營之中的兵卒們,沐春便覺得心里蒙上了一層陰霾。 西南明軍征討刀干孟的戰事中,麓川死傷近十萬人,明軍也死傷近一萬五千人。 這其中死在戰場上的不過六千人,剩余九千多人都是因為水土不服和瘴氣、疾病而病死的。 這還是從四川、云南、廣西等地調來的兵卒,如果是直接從北方調派兵卒前往西南甚至中南作戰,那恐怕因病而死的人會更多。 “沒錯,這瘴氣必須提防,因此日后對中南作戰的兵馬,盡量還是以云南、廣西為主?!?/br> “就算從二地選兵,也盡量以滇南、滇西南和廣西西南一帶的男丁為主,他們對瘴氣比其它地方的人要更具抵抗力?!?/br> 朱高煦嘴里不斷蹦出新詞,但好在都比較白話,不難理解。 “這安南,走陸路就只有那幾條路,倒是走海路可以隨便突破?!?/br> 瞿能掃視了一眼安南的情況,這也是他第一次發言。 對于歷史上這個差點陣挑朱棣,結果被朱高煦側擊陣挑的猛將,朱高煦本人還是十分欣賞的。 沐春、何福、顧成、瞿能及其子侄兄弟所組成的西南將領兵團,在不考慮任何火器,且朱棣與自己不下場的情況下。 朱高煦還真難找出能將擊敗他們的將領,更別說中南半島了。 就連張輔、孟瑛都能把黎利這個跳梁小丑壓著打,何況洪武后期表現亮眼的沐春。 “打安南有黔國公和幾位,朝廷是十分放心的?!?/br> 朱高煦開口吹噓了一下西南諸將,然后又說道:“不過云南并不穩定,我聽說云南有幾個土司趁著諸位離開云南之際叛亂了?” “是!”沐春也不掩飾,直接道:“云南南部和西南的許多土司自持實力強大,唯懼我等?!?/br> “眼下我等離開,他們便以為朝廷對付不了他們,但云南尚有王兆、王魁、沐晟、瞿郁、瞿陶等將領鎮守,想來用不了幾日就能平定?!?/br> 沐春如此說著,朱棣也撫了撫大胡子:“俺對你們放心,這種小事不用回稟,你父親是俺們兄弟的大哥,你也就是俺的家人?!?/br> 沐春實際只比朱棣小了三歲,但從輩份來說,他確實是朱棣的侄子,對此他也沒有反駁。 就這幾日的交談來說,沐春已經對曾經幫過自己忙的朱高煦,以及曾經熟悉的朱棣臣服了,畢竟他也與朱允炆書信往來過。 總體來說,朱允炆的性子并不軟弱,可許多事情卻沒有自己的主見,尤其是軍事上,所以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走。 對于習慣了朱元璋這種有主見有思路皇帝的沐春來說,他與朱允炆確實不是很合得來,而且朱允炆也從未將他視為家人來看,這不免讓他有些失望。 他之所以盡忠職守,除了因為父親的遺命,還有就是朱元璋對群臣的那句話。 “這孩子是朕的家人,不用試任?!?/br> 僅此一句話,讓沐春怎能不專心戍邊? 如今這句話被朱棣以另一種形式說出,不管是不是做戲,但總歸讓沐春心里高興不少。 “西南那邊,各土司都愿意出兵,其中麗江的木氏愿意出兵三千,不過他們軍紀還算嚴明,臣便沒有讓他們參與?!?/br> 沐春提起了木氏,這讓朱高煦想起了木氏這天然的高原兵。 麗江木氏自明洪武十五年歸附明朝后,便被朱元璋賜漢姓為‘木’,并封其為麗江土知府。 由于從木氏手中拿走了南邊的一些土地,因此朱元璋為了補償他們,便授予他們世襲土官知府,永固石門、鎮御蕃韃,節制麗江及北部青藏一角的權力,并準許他們在當地開采金銀礦。 有了朱元璋和明代歷代皇帝的準許,木氏土司也開始在當地開采銀礦,同時用武力向北與昌都、三塘等地的吐蕃人爭奪金礦、鹽礦,用獲取的金銀來興修水利,發展麗江的農牧業及手工業、商貿業。 朱元璋在事后還為納西族開辦儒學,讓木氏漢化加深,到成化年間便以知詩書、好守禮義而著稱,與蒙化、元江并稱為云南三大土府之一。 不過與蒙化、元江土司野心勃勃不同,木氏倒是秉持小族不鬧事的想法來過自己的小日子,每當大明遭遇戰事,也積極向朝廷捐餉銀、戰馬,多次派士兵幫助朝廷征戰,成為全省土司之首。 努爾哈赤起兵后,木氏也急忙捐餉銀一萬兩,上疏愿意出兵,不過當時的理塘等地番人作亂,萬歷就沒有同意他們出兵。 薩爾滸戰敗后,木氏也多次向朝廷捐餉銀,不過在南明日薄西山時,木氏也秉持小族不鬧事的想法投降了清朝。 對于他們投降清朝,朱高煦倒是不覺得有什么,畢竟以納西族的情況來說,如果真的頑強抗清,那很有可能會慘遭滅族。 就他們身為云南三大土司而有明二百余年不搞事的處事方法來說,木氏的家教不用多說。 這樣的小族,剛好可以成為大明日后控制青藏的代理人。 “木氏我聽過他們的事情,據說他們不似其它土官抗拒漢化,反倒是主動接納儒學,族人知詩書、好守禮義?!?/br> 朱高煦開口說起木氏的情況,也變相在為朱棣介紹。 朱棣聞言便明白了朱高煦的意思,故而將目光投向了沐春身上。 沐春見狀也頷首道:“木氏確實乖順,土知府木初對朝廷調令從不抗拒,深明大義?!?/br> “那是好事,不過他們不善在叢林打仗,還是別去了?!敝扉崃藫犴?,同時對旁邊的王彥開口道: “賞麗江土知府木初錦緞五十匹,綢緞一百匹,錢五百貫,以此嘉獎其忠心?!薄笆恰?/br> 王彥應下,朱棣也將目光投向了廣袤的南洋地區。 “這次下西洋,只在南洋周轉一圈?” 他詢問朱高煦,朱高煦也指著海上插著的那一面面紅色小旗說道:“如此一圈,便有兩萬余里,且海軍還要參與平滅安南之戰,艦隊還需要再舊港、呂宋設置宣慰司與南洋、南海二衛,這一來一去恐怕要整整一年?!?/br> “一年?”朱棣盤算了一下,差不多就是他打完兀良哈回來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