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節
平日里農民的三餐主要是用醬油調水的味噌和用白蘿卜做的腌菜,主食也以小米、粟和燕麥做成的粥。 即便如此,金銀島上的很多百姓依然在溫飽線上掙扎。 倒是明軍到來后,他們立馬就組織上野氏的平民們播種從大明帶來的蔬菜種子,并開始給上野氏百姓發放稻米。 盡管只是每人每天一斤半的稻米,可這樣的口感的食物還是征服了他們。 不僅如此,港口的馬船每日都會從海中捕獲上萬斤魚。 明軍吃不完的魚,也會集中發放給他們。 一時間,金銀島上的平民對明軍感激涕零,而楊展則是需要他們在島上為大明開采金銀礦。 佐渡島有金沙,但產量一直不高,所以一直不被幕府所重視。 如果不是朱高煦下令勘探,恐怕這里的金銀礦得到二百年后才被人發現。 不過現在好了,這里的金銀礦將成為大明的禁臠,大明不僅會好好照顧金銀島上的百姓,還會從朝鮮、東北募集人口,通過鯨海登陸金銀島。 “果然是金沙!” 站在河邊,看著從河中淘出金沙的上野平民們,楊展下意識與崔均對視,隨后拉著他走到一旁。 “你稍許派人去上野的集鎮,將那里改名為北海鎮,同時對他們登記造冊,把島上的耕地也登記造冊?!?/br> “島上的人,愿意改姓的就改姓為金,你帶幾個吏目為他們取名,同時建設學校,并告訴他們半個月后停止發放救濟糧?!?/br> “宣布之后,再從平民中招募礦工,每日工錢十斤米?!?/br> 楊展的想法活絡,他很清楚要拿出足夠多的利益才能讓這群礦工心甘情愿的被大明驅使。 每日十斤米,一個月就是二石,一年就是二十四石。 對于土地不算肥沃的金銀島來說,想要種出二十四石米,最少要二十畝田,然而細數金銀島上的耕地也不過五千多畝。 這點數量的耕地根本沒辦法保障島上人的生存問題,因此島上時不時就有餓死人的事情發生。 現在給大明當礦工,一個人一天就能賺到足夠全家人吃飽的糧食,試問誰還愿意去種地。 這兩千多人如果都當礦工,那一年頂多也就五六萬石米,可他們挖出來的金銀礦經過冶煉,卻能價值數萬乃至十數萬貫。 這還是他保守來想,如果真的按照自家殿下的話,那佐渡島每年出產的金銀礦,價值不下百萬貫。 正因如此,他才會著急的把消息送往大明。 眼下有這大筆金沙作證,相信鄭和也明白應該如何上奏。 想到這里,楊展便將目光投向了那被稱為相川的大山。 翌日,帶著淘出的金沙,一名千戶官率領一艘戰船和兩艘馬船向隱歧進發。 經過五日的奔波,他們最終在六月二十二日抵達隱歧后島。 當他們的船只進入港口??繒r,隱歧后島的港口已經修建得足以容納五六十艘千料馬船。 那嶄新的混凝土港口上熱鬧非凡,來往許多隊伍,都是前來隱歧做生意的諸國守護治下商賈。 他們帶著勘合符在港口處經過明軍的檢查,隨后駕馭矮小的馬車,帶著一箱箱白銀、銅錢,亦或者是大明所缺的銅、硫磺等貨物進入隱歧。 經過半個多月的時間,隱歧后島原本的低矮房屋基本都被拆了個干凈,取而代之的是正在營造的新集鎮。 上千明軍穿著鴛鴦戰襖,在工匠們的指揮下干得熱火朝天。 在集鎮不遠處,一個被木柵欄圍起來的地方成為了明日市舶的貿易點。 千戶官可以看到許多商人帶著貨物與銀錢在貿易點清點交易,隨后換走一車車的大明商品。 他們的臉上洋溢著笑容,因為從隱歧買走的商品,他們轉手一賣就能在本州賣出一到兩倍的高價。 對于他們來說,他們才不在乎什么稱臣丟失尊嚴的事情,他們只知道他們不用再遠渡重洋去大明進行走私貿易,不僅安全得到了保障,貿易的利潤也沒有減少太多。 “鯨海衛千戶官王佐奉越國公(楊展)軍令求見正使!” 王佐走到了鄭和的營帳處,并從懷中拿出來鯨海衛千戶官的牙牌和楊展的軍令牌。 經過檢查,他得以進入鄭和的營帳,而此刻的鄭和正在營帳內與楊俅煮茶論道。 見王佐進來,鄭和詢問般的看向他,而王佐也將懷中一個嬰兒拳頭大小的布袋拿出。 “金銀島有了進展,請正使派船隊護送末將返回應天!” 王佐一開口,鄭和與楊俅便連忙起身,帳內的兵卒也從他手中接過那布袋,轉身交給了鄭和。 當著楊俅的面,鄭和打開了那布袋,隨后便見到一把金燦燦的砂金。 “好!”鄭和激動攥緊了那袋子,隨后對王佐吩咐道:“明日卯時出發,我會派一名隨軍宦官與你回去,向陛下啟奏此事?!?/br> 說罷,他將布袋小心翼翼的放到了一個木盒之中,再三叮囑道:“這砂金一定要交到殿下與陛下面前,此外我會讓人將日本國主的國書一同送往應天,你要妥善保管?!?/br> “末將領命!”王佐雙手接過木盒,隨后緩緩退出帳內。 待他走后,鄭和還未從激動中走出,倒是楊俅撫了撫短須:“這下,廟堂上的那群人無話可說了?!?/br> “呵呵……”鄭和聞言笑了笑,目光似乎透過營帳看到了千里之外的南京城。 “何止是無話可說,恐怕此事過后,沿海商幫將被一網打盡!” 第295章 籌謀安南 “日照天臨,大明式朝萬國。海涵春育,元化爰乃四方。華夏蠻貊歸土,草木蟲魚遂性。恭惟大明皇帝陛下,神文圣武,曾智慈仁……”“臣源道義誠惶誡恐,頓首謹言?!?/br> 永樂元年七月末,當奉天殿前禮部尚書李至剛臉色難看的念出足利義滿寫給朱棣的國書,不止是他的臉色難看,而是群臣的臉色都十分難看。 在他們臉色難看之余也不由抬頭看向了朱棣,而作為正主的朱棣卻拿著一個小袋子,里面裝著嬰兒拳頭大小的一堆砂金。 不明日本情報的群臣想破腦袋也想不通,為什么太祖高皇帝耗費心力三十年都沒能讓日本稱臣,可當下朝廷只是派遣一支兩萬人規模的艦隊下東洋,就能讓日本臣服的同時,同意在隱歧和佐渡開展市舶貿易。 市舶貿易的開展,代表沿海商幫最大的走私伙伴從良,僅此一件事,就能讓沿海商幫折損上百萬貫。 當然,讓他們最為難受的還是隱歧的市舶貿易數額和金銀島黃金開采的事情。 他們的難受被站在朱棣身旁的朱高煦看在眼里,忍不住輕嗤。 “這才哪到哪,你們的好日子還在后面呢?!?/br> 朱高煦側目看向了朱棣手中的砂金,他并沒有交代金銀島的金銀產量,但群臣也能猜測出并不少。 “隱歧市舶司出海三月,第一批和第二批貨物已經貿易結束,朝廷共獲馬一千匹,銅錢十二萬七千余貫,硫黃二十六萬斤、蘇木五萬四千斤、生紅銅十五萬斤?!?/br> “經戶部計算,僅此二次市舶貿易,便使朝廷獲利二十二萬六千余貫?!?/br> “此外,金銀島產出金銀雖然還沒有得出具體,但越國公上奏應該不少于十萬貫?!?/br> 面對奉天殿廣場上的百官,以及高臺之上的六部五府等高官,戶部尚書郁新持著笏板走出來作揖,并匯報了對日市舶的情況。 一句‘獲利二十二萬六千余貫’,便足夠朝廷維持對日市舶的政策,畢竟鄭和帶去的那批貨物成本價才四十余萬貫。 現在貨物售出不到一成半就獲利如此豐厚,等接下來的貨物貿易結束,那去除成本價,朝廷起碼獲利一百二三十萬貫。 要知道大明的田賦商稅和雜項盡數折色后,財政收入也不過二千六七百萬貫,如今一個對日市舶就能增加如此多的收入,那下南洋呢,下西洋呢? 江南閩浙的官員臉色難看,江西出身的官員卻默不作聲。 朱棣雖然目光在手中砂金上,但他卻隱晦的注視著群臣的表情。 眼見他們的表情難看,朱棣心里也多了幾分高興。 他突然理解了他爹的想法,推人到前面做事,自己坐享其成這種事情實在太舒服了。 抓住這個機會,自己也可以組織下西洋了。 想到這里,朱棣將目光看向了一旁的自家老二,心里催促:“老二,快開口啊?!?/br> 他的目光被朱高煦察覺,對此朱高煦只覺得無奈,但還是走出來作揖道:“陛下,下東洋已然成功并走上正軌,以此次市舶速度來看,僅隱歧市舶司一處每年可以給朝廷帶來近二百萬貫錢糧?!?/br> “臣以為,待艦隊返回江南,理應籌備下南洋一事?!?/br> “這……有些cao之過急吧?!敝扉室庋b作很為難的樣子。 他這話說出來,朱高煦立馬瞥了一眼朱棣:“這便宜老爹裝上癮了吧,從即位裝到現在?!?/br> “陛下,臣以為太子言之有理!” 好在支持朱高煦的人也有,戶部尚書郁新也不怕得罪人,直言開口附和。 此前他覺得下東洋和下西洋耗費錢糧,那是因為還沒能見到成果。 可現在下東洋大獲成功且不提,太子還將下東洋貿易所得盡數歸入戶部,這讓戶部的腰桿子更硬了一些。 要知道在洪武年間,戶部與其說是財政部門,更不如說是一個統計部門,因為朱元璋本人精力旺盛,能力出眾,所以他可以調配各部資源,戶部掌握的財政不過是國家財政的一部分罷了。 朱元璋的這套班子只適合強人皇帝,一旦皇帝能力平庸,那根本無法調配各部資源,更無法發揮大明的稅收潛力。 朱高煦自然清楚大明財政系統有多么繁雜,因此他現在就在解決部分繁雜問題,讓大明的財政班子變得不是那么復雜。 作為戶部尚書,郁新太清楚新朝新政給戶部帶來的變化了,因此他才會選擇支持下西洋。 “陛下,臣以為太子言之有理!” 在郁新走出后,稅務司的金察,工部尚書黃福,吏部尚書夏原吉等人紛紛站出來附和。 五軍都督府的眾人沒有參與進來,因此剩下沒表態的只剩下了禮部尚書李至剛,刑部尚書蹇義、兵部尚書劉雋。 其中,蹇義是四川籍,劉雋是湖廣籍,下西洋并不能危害到他們的利益,因此他們不贊成也不反對,唯有李至剛是著實被侵犯了利益,但他不敢站出來做這個出頭鳥。 “既然如此,那就由太子你主持下西洋一事吧?!?/br> 朱棣裝作為難的模樣,朱高煦倒是大方作揖應下,心中吐槽老頭的腹黑。 在他應下并退回位置上后,郁新等人也紛紛回退位置上。 瞧著群臣無反應,朱棣也開口提起了其它事情。 “西番茶馬一事,自太祖高皇帝開始便為朝廷貢獻大量馬匹,現在國朝馬匹不足,故而朕準備繼續進行茶馬貿易,同時派遣太監侯顯巡視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俄力思軍民元帥府?!?/br> 或許是朱高煦理財得當,亦或者是老朱留下的錢糧沒有被朱允炆揮霍一空,因此朱棣將許多計劃都提上了進程,例如眼下派侯顯巡視西藏并組織茶馬貿易就提前了十年不止。 “不知陛下要調動多少兵馬,多少錢糧?” 郁新敏感上前,朱棣卻撫了撫胡子:“帶三千兵馬就足夠,至于錢糧就按照三千兵馬六個月所需來算?!?/br> “若是如此,臣以為可行?!庇粜滤闪艘豢跉?,他最擔心朱棣把下東洋貿易所得一口氣全消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