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節
那小旗官雙手將火漆密封好的一份書信遞給朱高煦,朱高煦聞言也翻身下馬,接過捷報坐到了這官道旁驛站外的椅子上。 跟隨他而來的百余名騎兵紛紛下馬,為他抬來了驛站內的簡易遮陽布帳,同時護衛著他,并派人前去與驛站兵卒一同做飯。 在他們忙碌的過程中,朱高煦也將關內這幾日所發生的事情看了個清楚。 “我這便宜爹……” 朱高煦嘖嘖幾聲,也不知道是在說朱棣厲害還是在說老朱厲害。 老朱的安排不用多說,如果朱標沒有壯年而逝,那北方有朱棡和朱棣相互制衡,湖廣有朱楨和朱柏,朝外有沐春、宋晟、李景隆。 就這一群青壯年派,也就朱棡帶兵稍微弱些,但朱棡的手段卻不低,足夠牽制朱棣。 宗室叛亂有李景隆三人,外臣叛亂有宗室四人。 這其中,李景隆和朱棣還是能將兵二十萬以上的存在。 這群青壯派加上老朱留下的底子,朱標如果能順利活下來,以他不過四十四歲就能即位的年紀,哪怕只能活十年,也能帶著大明開疆拓土,打下一片大大疆域。 老朱對自己那個大伯的恩寵,還真是難以挑剔,也難怪自家便宜爹上位后不管怎么摸黑,都難以抹去老朱對自家便宜大伯的寵愛。 當然,即便這其中有不少人病逝,可朱允炆要是好好干,那保底也是一個治世等著他開創,只可惜他缺心眼。 “吸……”吸了一口氣,朱高煦不得不承認,有時候他真的很嫉妒朱允炆。 換做是他,如果老朱肯為他這么鋪路,他起碼能讓大明的國力強盛一倍。 只是這一切都化作了無,靖難之役到現在,從渤海到真定,已經戰死了不少于七萬人。 這些兵卒若是交給一員大將,配給足夠的物資,那足以滅亡一國,可現在卻紛紛死于朱允炆的愚蠢。 “殿下,我們還去錦州嗎?” 親衛百戶官見自家殿下看完捷報,當即上前詢問。 “不用去了?!敝旄哽銚u搖頭,目光平靜,思緒卻在飛轉。 眼下南軍遭受重創,即便派遣得力將領,也起碼需要幾個月時間才能將真定那六七萬人重新整訓一遍。 而且按照歷史上齊泰,黃子澄等人的思路,恐怕現在已經在復起洪武朝的老將,并且調動了整個南方的兵馬。 自己要等的機會,應該很快就來了,唯一的問題就是遼東水師的將領從何處尋覓…… 時局已經不同,自己更不是當初那個只能帶四五千人小打小鬧的渤??ね趿?。 歷史上朱允炆在耿炳文戰敗陣沒后之所以催促李景隆冬季北上,原因是要及時解決朱棣,為大寧運送糧草,以防大軍缺衣少食,投靠朱棣。 可眼下,沒有了大寧和遼東這兩處純投入的地方,盡管從軍事來看,無法繼續做到對燕軍四面包圍,但從經濟來看卻是大大的好事。 朝廷掙脫了大寧與遼東這兩個每年純投入近二百萬石的都司衙門,便可以省下許多人力物力來著手解決朱棣,并且對于解決朱棣的辦法也只剩下了一種,那就是穩扎穩打,徐徐推進。 “李景隆……” 朱高煦腦中閃過李景隆的面孔,眉頭緩緩皺起。 他對靖難之役中李景隆的cao作其實記得不多,為數不多記得的就是他不讓瞿能攻城是訛傳,以及他幾次差點利用南軍步兵機動性大面積迂回包抄朱棣,還有在北平之戰遭遇朱棣時,能夠指揮二十萬人徐徐撤退,致使燕軍連一個南軍指揮使級別的斬獲都沒有。 前面的所有他都可以忽略,但唯獨最后一條他無法忽略。 他是親自帶過四萬大軍的,結果是鐵嶺之戰他差點中了吳高的詐敗之計,而原因便是他麾下大軍無法進行兵團作戰。 往大了說,是四萬大軍磨合時間太短,往小了說,這是他本人準備不夠。 如果不是他眼光還算毒辣,看穿吳高詭計,那慘敗的就是他自己了。 正面指揮四萬大軍尚且如此困難,更別提撤退,并且是組織二十萬大軍撤退了。 古往今來,但凡將領指揮超過十萬大軍撤退而從容不迫撤退成功的,都能在史書上留下一筆,因為有太多因為兵馬太多而將撤退弄成大潰敗的事件。 有組織的撤退都如此,更別提李景隆是在與燕軍騎兵對峙階段才組織的撤退,并且還撤退成功了。 別說古代,就算到了近代能憑借電話、電臺組織大軍,但能在與敵人對峙階段撤退二十萬人,并且還未讓團級編制遭受重創的將領,那也是屈指可數。 與李景隆正面作戰,這顯然不是什么出路,至少他朱高煦不想這么做。 當然,他不想這么做的原因,除了忌憚李景隆外,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民生。 元末民生如何不用贅述,長江以北與長江以南的差距,簡直是天淵之別。 老朱花了三十一年才讓北方民生恢復到了眼下局面,朱棣和耿炳文的交手雖然聲勢浩大,但對于長江以北的百姓來說,卻并沒有影響太大。 真正重創了北方民生的,是建文二年到建文三年這個交戰最激烈的階段。 自己要做的就是避免這個階段,加快速度拿下朱允炆。 想到這里,朱高煦也不再休息,起身便對身邊的弟兄們吩咐:“撤回廣寧,另外讓廣寧的將領準備好各地塘報,我要第一時間看到全局最新的消息?!?/br> “是!”百戶官點頭應下,很快便吹響木哨,帶著百余名兵卒跟隨朱高煦上馬返回廣寧,只留下辛辛苦苦將一百人份菜洗好,站在風中凌亂的驛站小旗官。 百余騎在朱高煦的帶領下返回了廣寧,時值八月末的廣寧還未開始秋收,城外被安置了從大寧遷移而來的四千軍戶,約兩萬人左右。 吉林的耕牛挽馬還沒到,此刻他們以人力開墾荒田,效率十分低下。 在吉林城,每家每戶配給挽馬、耕牛后,若是辛苦些,一個月甚至可以開出二畝熟田,但廣寧的大寧移民憑借人力,只能達到每個月一畝,甚至一個半月才能開荒一畝。 騎馬從官道走過的朱高煦,不斷皺眉望著那些辛苦開荒的大寧百姓,盡管他們臉上洋溢笑容,可他本人卻并不滿意。 遼東的開荒必須要足夠快,這樣才能方便自己進行更進一步的移民工作。 大寧已經拿下,現在朱高煦想要的是山東、北平等地的人口。 山東有民五百余萬,就自己當初北上時的所見所聞,由于元末亂戰沒有重創山東士紳,當地的士紳兼并土地情況已經有些超出開國本該有的比例。 趁著這次南下,自己得想個辦法,把山東、江淮等地士紳遷往遼東。 此舉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土地兼并問題,也是為了遼東的發展。 遼東人文淺薄,既然如此,那就將數萬孔府子弟遷移遼東,讓他們來發展遼東人文。 至于名義,那就用保護“圣人”之后來將他們舉族遷徙。 朱高煦有了思緒,而他也帶著百余騎進入了廣寧城中。 一路上他們直奔廣寧指揮所衙門,由于縣官缺乏,現在遼東雖然已經在朱高煦的主持下設置三司衙門,但沒有合適縣官的他,還是沒有大舉改動指揮所衙門為縣衙。 “殿下!” “四方情況如何?!?/br> 眼見翻身下馬,值守廣寧城的千戶官當即迎了上來,在朱高煦的詢問中,他也將早早準備好的各條消息展示。 “殿下,這些都是四方送來的消息,廣寧中左所的吳昇、劉嵩二人前幾日組織了幾次突圍,準備前往海邊渡船南下,但都被徐同知率兵攔截,南邊山海關的吳壽安也是如此被孟同知所阻攔?!?/br> “東邊的九連城似乎已經開始撤軍,南邊的船開到了鴨綠江,走朝鮮水道南下繞往登萊,不過據我軍塘騎匯報,他們的船只數量不多,一次只能載走兩三千人?!?/br> “另外,沈陽城的南軍投降了……” “你說什么?”朱高煦腳步一頓,他沒想到耿瓛居然投降了。 見朱高煦停下,千戶官也跟著他停下,并解釋說道:“昨日耿瓛接到了朝廷的信,看過信后便自刎在了沈陽北城的城墻上,那上萬守軍眼見耿瓛自刎,便開了城門,紛紛投降了陳同知?!?/br> 千戶官說這話時有些唏噓,朱高煦聽后也同樣。 他就說耿瓛這樣的人怎么會投降,原來是自刎了。 “他是個將才,尋一處地方把他妥善安葬吧?!?/br> 朱高煦想到了剛剛陣沒于真定的耿炳文,不禁搖搖頭,也不知道該說這父子二人認死理還是被朱允炆的大義給弄迷糊了。 朱允炆這樣的人,著實不值得他們殉國效忠。 只是耿瓛一死,自己也接管了沈陽的大量物資和人力,這算一個好消息。 “沈陽城內軍民、糧秣還有多少?” 朱高煦詢問,千戶官也如實回答:“據陳通知傳來的消息,軍民合計不下五萬,糧秣不下十二萬石,只是全城房屋都被推倒,所有木料都被用于埋鍋做飯,便是劍鞘、刀鞘和長槍桿子都被他們用來做飯了,現在的沈陽可謂廢墟?!?/br> “廢墟就廢墟,大不了日后重建就是?!敝旄哽泐h首,然后吩咐道:“讓陳亨將大寧的移民早些分配到沈陽,另外等亦失哈南下,讓他立馬入沈陽準備修復城池,為百姓修建好火道和火炕?!?/br> “是!” 千戶官不斷應下朱高煦的吩咐,朱高煦自己也走進了中堂,坐到了主位上。 千戶官站在中堂內等待朱高煦吩咐,而朱高煦思緒片刻,最后還是決定暫時在廣寧坐鎮,等待攻破山海關和廣寧中左所后,從朱棣那邊搞來更多糧食。 “告訴孟章,不用再留手,全力猛攻拿下遼西那兩座孤城?!?/br> 朱高煦不想再為兩座孤城耽擱時間,他現在必須立馬拿下它們,然后繼續自己的計劃。 很快,千戶官便派出加急,將朱高煦的命令發往了錦州、寧遠前線。 得到消息的孟章、徐晟二人也不再留手,帶著從遼南運回的一百門野戰炮,聯合三百門野戰炮,對最容易拿下的廣寧中左所發起猛攻。 “轟轟轟——” 沉悶密集的火炮聲響起,不過二丈高的廣寧中左所在炮擊之下搖搖欲墜。 朱允炆等人所想的水師接應無法成功,因為南軍野戰在小股沖突時,完全不是渤海軍的對手。 吳昇、劉嵩二人多次組織突圍,卻多次被孟章用神機營挫敗。 強攻城池的第三日,城內兩千余守軍已經在多次突圍之中消磨殆盡,僅存不下七百人。 饒是如此,孟章還是穩健的沒有進攻,而是等到了第四日吳昇、劉嵩二人眼見突圍無望,自行打開了城門。 二人投降,廣寧中左所也成功被拿下。 孟章沒有理會他們,只是將他們交給了陳懋處理,自己和徐晟帶著神機營往南邊的山海關狂奔而去。 九月初二,他們二人開始炮轟山海關,而吳昇與劉嵩二人也被陳懋押送到了廣寧。 廣寧指揮所內,吳昇與劉嵩二人如斗敗的公雞,跪在了中堂上,不敢與朱高煦對視。 朱高煦見到二人這模樣,倒也沒有因為他們抵抗自己而生氣,反倒是起身走到他們身前,將他們二人扶起。 “此次起兵,只為清君側,除佞臣,你們身在朝廷,被佞臣驅使也是無可奈何?!?/br> “對于你二人的消息,我會向南邊透露,便說你二人陣沒于中左所,以此防備朝廷對你二人家人報復?!?/br> 朱高煦還是惜才的,吳昇與劉嵩雖然沒有指揮數萬人的能力,但指揮個萬人還是手到擒來的。 這樣的人,日后留著不管是開疆拓土還是鎮守四方都不錯。 他唯一擔心的也不是二人叛變,而是朱允炆那個瘋批得知廣寧中左所被破,二人被俘的消息后去報復他們的家人。 這種事情放在別人身上不可能,但放在朱允炆身上就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