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節
倒是楊文聽后沉吟片刻,隨后才道:“楊俅父子確實是水戰悍將,只是平倭的話,楊俅或楊展任意一人便可?!憋@然,楊文對于這兩個與自己同姓,并且還隨著自己從浙江打到廣西的部下還是很喜歡的。 “楊俅老成些,便派他任兩廣水師指揮使平倭吧?!?/br> 關鍵時刻,朱元璋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朱允炆聞言也沒有再說什么,楊文也松了一口氣。 “你去了北邊之后,一切號令皆由燕王定奪,你只管奉行便可,切不要有疑心,好好與燕王學學如何對付北虜?!?/br> “臣領命!”楊文作揖回禮,朱元璋也擺擺手:“你準備準備,本月就出發吧?!?/br> 見皇帝這么說,楊文也在一句“臣告退”后離開了武英殿。 只是,他才走不久,武定侯郭英卻出現在了武英殿門口,這讓朱允炆與朱高熾臉上流露詫異。 “臣郭英,參見陛下、太孫、世子……” 朱元璋體諒郭英,因此他不必五拜三叩,只需要作揖便可。 在他起身后,朱元璋沒有與老兄弟寒暄,而是交代了召來他的原因: “朝廷雖然太平,而胡虜也遠遁久矣,但說到底胡虜還有兵力sao擾邊塞,因此不可不防?!?/br> “今日召你前來,是任命你為總兵官,率都督劉真與吳高二人領遼東都司除守備外軍馬步兵,與遼王共同前往全寧衛,擇險要屯駐堤備,一切號令悉聽燕王節制……” 朱元璋的話,讓朱允炆心里一沉。 如果說前者派楊文協助朱棣節制兵馬他還可以接受的話,那派郭英帶遼王參加北巡,同時聽從朱棣節制,他就有些不淡定了。 郭英這人的三女嫁給了遼王朱植,長孫女則是嫁給了渤海王朱高煦。 如今他要是去了北邊,與朱棣這個親家結好,那自己日后削藩…… 朱允炆心情漸漸不好了起來,至于郭英倒是沒想那么多,面對朱元璋的旨意,他只是詢問一句:“臣請問何時前往遼東,又何時率兵出塞屯駐?” “盡早動身,最好在五月出兵,那個時候高煦那邊應該已經積雪融化,可以出兵了?!?/br> “臣領旨……”見朱元璋交代,郭英接旨退下,朱元璋也在他走后,將目光放到了桌上的奏疏上。 想了想,他讓太監取來紙張,自己提筆在紙張上寫下了一份家書。 【朕觀成周之時天下治矣,周公猶告成王曰:爾戎兵安,不忘危之道也?!?/br> 【今雖海內無事,然天象示戒,夷狄之患豈可不防?】 【朕之諸子,汝獨才智克堪其任,秦晉已薨,汝實為長,攘外安內非汝而誰?】 【已命楊文總北平都司行都司等軍,郭英總遼東都司并遼府護衛,悉聽爾節制?!?/br> 【爾其總率諸王,相機度勢,用防邊患乂安黎民,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托之意,其敬慎之勿怠……】 洋洋灑灑百余字,盡是對朱棣的交代。 待朱元璋寫完,他看向了朱高熾:“此信算是家書,你派王府護衛送與你父親吧?!?/br> “孫兒領命……”朱高熾畢恭畢敬起身,來到龍案前接過了家書。 望著那份家書,朱允炆十分不舒服,但卻只能眼睜睜看著朱高熾拿著家書走出武英殿。 他以為自家爺爺會對自己說什么,可出乎他的預料,朱元璋在寫完家書后,便全身心繼續投入到了政務的處理上。 至于那封家書,則是在經過幾日的奔波后,被燕府護衛送回了北平的燕府之中。 得到家書的朱棣,很快就開始開始準備北巡事宜。 同一時間,人在黑水城的朱高煦還不知道關內發生的各種事情。 “四月了,算起來我那三伯應該走了吧……” 黑水城箭樓上,當朱高煦感嘆著朱棡恐怕已經薨逝的消息,擺在他眼前的,是遠處的漸漸轉綠的青山,以及那已經化凍大半的黑龍江水。 “一二一!” “一二一!” “一!二!” 在他感嘆之余,城外響起了激昂的口號聲。 他低頭看去,只見在黑水城外,數千身穿鴛鴦戰襖的兵卒正在黑水城面前的道路上跑步前進。 他們的隊伍拉的很長,從城東拉到城西,每排一小旗十人,隊伍拉長近一里都還沒能看到尾巴。 過了一兩分鐘,朱高煦才看到了隊伍的尾巴,而這時他身后的樓梯口也走上來了一道身影。 “剛才來的那批女真人都安排好了嗎?” 朱高煦頭也不回的詢問,而走出樓梯口的孟章也臉上掛著笑意:“都安排好了,一百二十七戶,四百一十六口人,可參軍的男丁有一百一十六人?!?/br> 他走上前來,站在朱高煦半個身位后,眺望著城外那井然有序的隊伍:“算上這一百一十六人,黑水城的預備役就達到七千九百二十七人了?!?/br> “快八千了?!敝旄哽泐h首,對這個募兵速度已經很滿意了。 只是相較于他的滿意,孟章卻覺得壓力很大,他猶豫著開口:“雖說快八千人了,但他們的家眷也未免有些多了,末將算了算,足有三萬二千余人?!?/br> “確實很多,但也沒有辦法?!?/br> 朱高煦眺望著遠處,這一刻他很不舍,因為他想到了老朱。 “如果爺爺還能再活幾年,我的時間或許還有很多,但現在已經不夠了……” 他在心中感嘆,同時也對黑水城的情況感到擔憂。 “黑水城的糧食還夠吃多久?” “不足兩個月?!?/br> 二人對話間,將朱高煦的壓力展露無遺。 人口對于他來說是負擔,可不募兵他就沒有辦法實現自己想要做的那些事情。 如今黑水城每個月要支出兩萬石的軍糧和口糧,算下來一年就是二十四萬石。 吉林城那邊的情況,整個冬季里都有能熟練在江面走雪橇的使犬女真人來回傳信,因此吉林城和其它兩座城池的情況,他十分清楚。 肇州城還是軍堡負擔就是軍糧和軍餉,安東城經過一個冬季,城內招撫的女真人口達到了一萬二千余人,每個月要消耗近五千石口糧。 吉林城那邊則是更為困難,整個冬季里,不斷有小部落從東南方向逃來。 自從朱高煦斷了糧食互市,許多部落都難以為繼,便是吉林城的鄰居,東邊的善出堡都舉堡接受了吉林城的招撫。 眼下,除了六城的女真人還能勉強度日,其余規模稍大的女真部落都已經接受了招撫。 可這樣一來,吉林城的人口數量在這個冬季突破到了九萬,每個月支出的口糧達到了三萬六千石。 算上還沒有北上的長春所一千軍戶,渤海軍的正規軍數量已經達到了一萬三,加上眼下的八千預備役,每個月要支出一萬三千余貫錢,三萬石軍糧。 從洪武二十八年到如今,朱高煦沒想到,自己也成為了一個有民十五萬,擁軍兩萬一的存在。 只是這樣的勢力,背負在他肩頭的,是每個月軍民工匠近一萬六千貫錢,口糧九萬二千石的財政壓力。 人口和軍隊的增加,讓渤海的府庫只能撐到六月初,而這還只是平時。 一旦戰事爆發,自己該去何處尋覓糧食,這或許是自己最應該擔心的事情。 距離歷史上自家父親起兵還有十四個月,按理來說自己應該等到那個時候,可吉林城的府庫已經支撐不到那個時候了。 毛皮生意因為老朱的遷移富戶政策而中斷,自己失去了最大的經濟來源,只能通過販賣部分羊群來堅持。 不出意外的話,接下來的幾個月里,老朱會給自己運來二十幾萬石行糧和月糧,而自己只能靠它們撐到九月初的糧食收割。 雖說可以收割五十余萬石糧食,但這批糧食頂多只能讓自己撐到來年三月。 哪怕再販賣羊群,也頂多在付了軍餉后,撐到四月罷了。 自己在實力膨脹中迷失了自己,漸漸落入了老朱給自己布下的局中。 現在的自己似乎只有兩條路,要么就是提前靖難,然后再六月到九月這三個月的時間里擊敗遼東都司,奪取遼東軍屯糧和常平倉糧,以戰養戰。 要么,自己就只能暫時裁軍,減少百姓口糧,等到明年即將起兵時再募兵…… 前者起兵容易,可朱允炆還未削藩,湘王還未自焚,自己一旦起兵就失了大義。 沒了這份大義,自己就會從旁人惋惜的藩王,變成一個可憎的反王。 這條路走不通,那自己或許只剩下了裁軍這一種選擇。 朱高煦看著城外的近八千兵卒,他眼中糾結。 花費了他大半年練出來的八千兵馬,難道真的要就這樣裁撤嗎? 朱高煦不舍,而不舍的原因在于他心里有一個辦法還未實施,因為他覺得未必能成。 不過事已至此,不管能不能成,他都得先跨出那一步才能知道。 他轉過身,往箭樓下走去。 “明日,便返回吉林城吧……” 《渤海紀事本末》:“洪武三十一年四月,上撫北山女直,編男丁八千為軍” 《明世宗實錄》:“洪武三十年冬,野人饑寒而投,上獲女直男女數千余人,又恐四周野人進犯,編數百男丁為軍,備之” 第203章 柳暗花明 四月初九,當黑龍江上的冰面化凍,朱高煦率十余艘馬船逆流而上,往吉林城而去。期間,朱高煦在安東城停留了一下,下船看了看陳昶將安東城經營的如何。 陳昶沒有讓他失望,整個安東城的經營十分不錯,并且由于阿者迷地面的許多女真人出山接受招撫,安東城的防御壓力銳減。 為了執行朱高煦的女真漢化政策,他此刻正在率領軍民修建衛學。 這衛學一旦修建起來,全城十五歲以下的女真孩童都會接受漢化教育。 不過,這么一來,朱高煦也就有了新的問題。 不止是黑水城,就連安東城和吉林城都需要大量的吏目來進入衛學教學,而且這次需要的數量不少。 原本的好心情,因為陳昶的這句話而被破壞,但朱高煦并未表露。 沒有錢糧人才,他不應該怪下面的人,若是只知道怪下面的人,他與明末那幾個不敢擔責任的皇帝有什么區別。 招撫命令是他下達的,他早就做好了接受后果的準備,只是他沒想到招撫工作居然那么順利,招撫了那么多人。 興許是感受到了肩頭的擔子更為沉重,朱高煦在安東城倉促逛了一個時辰后,便返回了舟船上,繼續向吉林城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