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節
見武官直奔朱允炆,諸王與王子交頭接耳的猜測。 他們大多都覺得是西南出了事情,朱允炆也是如此。 因此當他側頭聽了武官來到他耳邊低聲說出的答案時,他臉上的表情忽的僵硬幾分。 “皇爺爺不在這里,你去乾清宮把這奏疏傳過去吧……” 瞧著武官遞來的奏疏,朱允炆笑容僵硬的讓他離開,武官見狀也作揖告退。 “怎么了?” 遼王朱植看著朱允炆表情變化,好奇詢問,朱允炆卻假笑道:“茲事體大,得皇爺爺看后才能知道能不能往外說……” 他如此說著,目光卻盯著那離去的武官背影,內心不知盤算著什么。 至于諸王,他們也面面相覷,似乎意識到了事情的重要性。 不過他們聯想的地方錯了,因為事情并非是壞的那一面,或者說這事情對大明朝來說并非是壞的一面。 離開華蓋殿,武官尋著蹤跡往乾清宮的乾清門趕去,并在一刻鐘后抵達,雙手將手中重要的奏疏遞給了班值太監。 不過多時,這份奏疏就送入了乾清宮內,而此刻剛剛返回乾清宮不久的朱元璋則是坐在自己的拔步床上,手中拿著一幅畫。 畫上所畫之人,是已經崩逝的孝慈高皇后馬氏,盡管這畫上之人與朱元璋記憶中的那人相差許多,但這或許是他唯一能看到那人容貌的存在。 “那華蓋殿里人再多,也沒這屋子和這床有人情味……” 看著手中的畫,老朱躺在了床上,姿勢輕松,不再端著。 “陛下,左軍都督府有急報?!?/br> 忽的,殿內響起了班值太監的聲音,朱元璋聞言也嘆了一口氣:“真是片刻不得休息……” 他起身坐起,將手中的畫重新卷了起來,同時對外道:“進來吧!” 聲音落下,腳步聲就響了起來。 老朱將卷起來的畫放到了床頭,坐在拔步床上坐了片刻,便見到班值太監帶著一本夾著信的奏疏走了進來。 “陛下,左軍都督府急報,另外還有一份手書,奴婢沒有看,還不知道是誰的?!?/br> 班值太監雙手呈上奏疏,朱元璋聞言也滿意頷首,同時伸出手去接過奏疏,打開后所見到的內容讓他的原本僵著的臉露出了半點溫情。 【孫兒朱高煦親啟爺爺】 手書的信封留名讓老朱不自覺的就高興了起來,原本在華蓋殿受到的人情冷落,似乎一下子就被這一行字打散了。 此刻老朱心里有種先看手書,再看奏疏的想法。 不過他的帝王本能和習慣,還是讓他拿起手書,目光看向了奏疏。 【九月戊戌,渤海王領馬步兵千余北征,行陸路經剌里、崔哈河等處林地?!?/br> 【戊申,渤海王渡松花江,入大黑山嶺,次日命吉林衛指揮使傅讓設伏兵六百,伏西陽哈,破敵斬首六百余級,陣斬西陽哈之子舒爾哈,西陽哈聞子陣沒,率部北逃】 【己酉,渤海王領騎二百余橫穿大黑山嶺,襲西陽哈部萬人,西陽哈率騎千余與戰,渤海王獨率百騎沖陣,復射沒敵數十人,西陽哈陣沒,其子禿查哈東逃,俘其部眾八千余口,牛馬牲畜近萬……】 【庚戌,渤海王復卜顏堡,更其名為安東城,留駐馬步兵五百防備西陽哈長子阿臺外蘭……】 一封詳細的軍報奏疏出現在老朱的面前,盡管亦失哈避重就輕的落筆,但卻瞞不過老朱這雙眼睛。 其中,尤以朱高煦率百騎沖陣千余讓他最為驚心。 幸虧朱高煦沒出什么事情,并且還擊斃了西陽哈,不然老朱恐怕要讓亦失哈他們給朱高煦殉葬。 “事情倒是辦的不錯,不過恐怕又要與他爹一樣來討好處了……” 老朱心情好了不少,即便知道那手書內容是朱高煦哭窮的借口,但他還是放下奏疏打開了那手書。 【已至吉林半載,未與大人報平安,今孫頓首、頓首、再頓首……】 【九月初,今孫率軍出吉林,得大人垂福,為大人除東虜叛賊,今關外泰安,終得臉面與大人手書】 【聞大人今歲以來多染風寒,今孫日夜難安,不審近日如何?身體若未壯健,須安生休息,給今孫為大人頤養之機會也!】 【今東虜稍平,然隱伏者尚難測,老奴數子據忽喇溫勢未少減,恐卷土再來,復設安東城以御東虜】 【此戰雖有所獲,然糧餉之不繼,馬疋乏絕,護衛日疲,賊寇覬覦,吉林城殆】 【望……】 不出意外,朱高煦先是賣了一波孝心,關心了一下老朱的身體,隨后又開始哭窮。 即便他已經在捷報上寫了個清楚,說繳獲了牛馬近萬,俘虜人口八千,但在家書中他還是像一個撒潑打滾的孩子般與老朱哭窮。 當然,他信中所說的一些事情也不是妄言,例如西陽哈的兒子們勢力沒有減弱太多,依舊有威脅吉林的能力。 至于糧餉不繼,馬疋乏絕和護衛日疲這些事情,想來也假不了太多,畢竟關外缺糧,朱高煦又俘虜了那么多人馬,吉林城原本的糧食自然是不夠吃的。 此外,突然接收了那么多女真人口,吉林城的平衡也被打破了,這些種種事情,對于吉林城來說都是一種挑戰。 正因如此,這小子才會在最后向自己哭窮,希望遷移一些軍戶充實吉林城人口,同時請增吉林城撥糧數額。 “吉林城那邊的情況如何,入冬前有消息送出嗎?” 朱元璋沒有直接做出回應,而是抬頭對寢宮一角開口詢問。 他這一開口,寢宮一角的屏風背后就走出了一名四旬太監朝他作揖: “回陛下,九月二十六有信送抵南京,眼下吉林已有挽馬耕牛近六千余頭,今歲所開荒地近三萬畝,來年畝產恐怕不下一萬四千石?!?/br> “至于其它的……恕北邊兄弟的官職不高,并沒有打探出來,只是上報俘虜牛馬人口皆近萬?!?/br> 朱高煦的話,于公于私聽上去都沒有破綻,可即便如此,老朱還是詢問了自己手中的錦衣衛。 對于太監的回答,老朱并不是很滿意,因為近來吉林城錦衣衛匯報的消息越來越馬虎了。 盡管內容屬實,但確實有些春秋筆法。 不過對此,朱元璋也并不打算撤回他們,畢竟這樣做容易打草驚蛇,即便他十分信任朱高煦,但他卻也不得不防備朱高煦。 “草擬旨意,讓戶部從山東遷民戶一千前往吉林城,此外將吉林城的歲輸提高到米七萬石,馬豆料五千石,草料十五萬束,行糧三萬石,撥鹽五萬斤,棉布一萬匹,綿花三萬斤……” 老朱一句話,便讓朱高煦每年從遼東都司可獲得的糧食提高到了十萬石,其余各類歲輸也紛紛提高乃至翻倍。 當然,這些歲輸物資的數額還是被老朱緊緊把控著的。 如今的吉林城有軍民一萬九千余人,算上即將遷移過去的一千戶,差不多也就是兩萬五千人不到。 十萬石糧食雖然多,但即便加上朱高煦的歲俸,也只夠供給兩萬人,剩下的五千人,便要朱高煦用吉林城的耕地來養活了。 這么一來,即便朱高煦想要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他也沒有太多糧食來達成想法。 念及此處,朱元璋臉上的笑意雖然收斂,但手中緊握朱高煦手書的動作卻并未放松。 望著朱高煦那獨有的字跡,老朱不舍的將它緩緩合上,同時嘆了一口氣。 局勢,始終在他的掌控中。 只是這樣的局面并不是他個人想要擁有的,但他是皇帝,皇帝就必須掌握這樣的局面。 《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辛酉朔冬至,上聞渤海王平奴賊西陽哈,甚喜之,詔賞兵馬數千,白金數萬,與左右言‘安遼東者,吾孫也?!?/br> 第148章 悶聲做事 冬至過后,朱高煦擊斃西陽哈的消息開始傳開,這代表著由西陽哈引起的遼東北邊之亂終于得到短暫的平息。至于這遼東北患能不能徹底平息,還得看阿臺外蘭走什么路線,以及渤海軍能不能守住安東城,抑制住阿臺外蘭等人的野心。 可不管怎么說,最少在當下,遼東的軍戶們得到了喘息的機會,而朱高煦的這一舉動,也自然引來了某些人的不滿。 “他倒是還真有本事!” 東宮之中,剛從武英殿返回東宮的朱允炆在面對殿內兩班十數位大臣時飽含深意的傾述自己的不滿。 對此,暴昭也作揖說道:“雖說陛下提高了吉林城的歲輸,并要從山東遷移民戶一千前往,但吉林之地畢竟貧瘠?!?/br> “何況我等也都觀看過歲輸的事情,以當下歲輸的情況,吉林城只能依附于朝廷,因此太孫您大可放心?!?/br> “我就是太放心了……”朱允炆心中有些不滿,但終究沒在臉上表露出來。 不過從他的話中,眾人也不難聽出他的想法。 “如今看來,那西陽哈之子的阿臺外蘭恐怕在短時間內無法與吉林城為敵?!?/br> “當下需要注意的,還是蘇溫河地面的兀良哈諸部?!?/br> 齊泰一直對朱高煦十分在意,如今見他取得了功績,勢力也逐漸扎根關外,齊泰自然要想辦法遏制朱高煦的勢力擴張。 因此在朱允炆表達不滿后,他便拿著笏板作揖道: “如今通往吉林的道路已經被大雪覆蓋,想要輸送旨意也得等到來年三月末?!?/br> “因此,臣建議讓吉林城在開春后對阿者迷殘余的七部女真圍剿,如此既能保障我遼東之安危,又能將渤海王牽制在阿者迷地面?!?/br> “渤海王手中護衛即便算上這次遷移的一千戶,也不過兩千余人?!?/br> “兩千余人對付處于阿者迷廣袤山林之中的七部女真,恐怕沒有那么容易……” 齊泰的話已經說的很露骨了,就差沒把削弱朱高煦這幾個字寫在臉上了。 不過對于他的話,春和殿內兩班的大臣們卻毫無任何反應,似乎這一切都是應該的。 藩王勢大,本就該遏制,朱高煦不過一郡王,坐鎮關外擁兵兩千余眾已經是不得了的局面了。 如果不是吉林城孤懸關外,他們甚至都想抓住朱高煦的痛腳,狠狠參他幾本。 “事情,就按照先生說的辦吧?!?/br> 朱允炆看著難得附和自己一次的齊泰,原本不太好的情緒也稍好了一些。 他將這件事情交給齊泰來辦,自己則是與其余大臣商談起了廟堂之上更為重要的事情。 “廣西和貴州、四川行都司等地的蠻寇圍剿如何了?” 朱允炆談起了因為金銀礦而引起的西南叛亂一事。 自七月金銀礦消息擴散開來后,大明與土司之間的土地矛盾也日益加重。 八月,廣西奉議、慶遠,湖廣沅州,貴州鎮遠等地先后有苗瑤入寇劫掠,為此朱允炆不得不將顧成調回貴州,同時負責圍剿貴州和廣西的蠻寇。 此外,湘王和楚王也被朱允炆調去平定沅州瑤寇。 這些叛亂還沒結束,廣西平川等三十六源猺賊和彬桂山賊又趁機作亂,劫掠府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