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節
只是在他們走后,朱允炆的目光卻始終挪不開那份礦圖。 相比較云南,川南背靠成都平原,在開采金銀礦上的速度可比云南快多了。 只要這件事情一成,自己的位置就更加穩固了…… 第133章 讓利移民 “秦王既沒,便讓尚炳襲爵鎮守西安吧?!薄俺碱I命……” 武英殿里,伴隨著朱元璋對禮部尚書任亨泰吩咐結束,朱允炆與朱濟熺、朱高熾、朱尚炳四人也先后走進了殿內。 他們如往常般對朱元璋行禮作揖,但這次朱元璋卻叫做朱尚炳道: “你父親既然死了,那你也就收拾收拾,三日后襲爵前往西安出鎮吧?!?/br> “臣孫,領旨……”聽到自己終于得以出鎮,朱尚炳畢恭畢敬的作揖謝恩,但心中卻高興不已。 這條消息沒有出乎眾人意料,但當它真的來臨時,朱允炆卻還是有些失落。 在他看來,既然自家爺爺也知道自己要削藩,那應該幫自己把朱尚炳留下才對。 不過當下的朱允炆也明白,眼下最關鍵的不是朱尚炳襲爵的事情,而是川南的金銀銅礦。 他收拾了心情,準備在稍許坐下后找個機會與朱元璋說這件事情。 倒是在他收拾心情的時候,朱元璋目光一直放在朱尚炳身上。 望著他,朱元璋想到了殘暴的朱樉,因此不免提醒道: “你出鎮后不要學你父親,要對關中百姓恩恤,這樣才能讓關中百姓信服?!?/br> “此外,對于番人也不要似你父親那般仇視,他們既然入了大明,便是大明的子民,無罪不得處罰?!?/br> “臣孫謹記?!敝焐斜靡砸u爵,當下正開心,自然對朱元璋的話十分順從。 瞧著他乖巧的模樣,朱元璋也只能寄希望于他真的記住了,而不是像他爹一樣陽奉陰違。 “回府去吧,好好準備襲爵事宜?!?/br> “臣孫告退,皇爺爺萬福安康……” 朱元璋一擺手,朱尚炳便再次叩禮謝恩,而后起身緩緩退出了武英殿。 瞧著他退出去的背影,朱濟熺與朱高熾都露出了羨慕的神色,同時朱高熾也想到了遠在吉林城的朱高煦。 “也不知道老二過得如何了……” 他突然傷感起來,隨后與朱允炆二人先后入了座位。 望著桌上的奏疏,他重拾了心情,埋頭開始了處理。 如他一般的舉止的還有朱濟熺,但卻并不包括朱允炆。 朱允炆雖然在處理奏疏,但心思卻都在如何找機會與自家爺爺討論川南六府礦山一事。 只可惜自從徐輝祖平定儂貞祐開始,西南便再也沒了需要老朱親自過問的奏疏,因此朱允炆思慮許久,卻沒找到一點消息。 一個時辰的時間緩緩過去,朱允炆沒等來他想要的機會,反倒是等來了常伴老朱身邊的那名武官。 見到武官出現在殿門,朱元璋緩緩起身,三個孫子見狀也先后試圖起身,但卻被他攔?。?/br> “你們處理你們的,我出去走走……” 話音落下,朱元璋沒給任何人機會,抬腿走出了偏殿。 朱濟熺與朱高熾很是安分,在老朱走后如他吩咐的一般,繼續低頭處理奏疏。 倒是朱允炆略皺眉頭,只因他嗅到了一絲不對味。 往常這武官奏事,自家爺爺基本不會選擇回避自己,可這次…… 朱允炆心中疑惑,腦中更是不斷猜想原因。 只是相比較他的猜想,老朱卻已經與那武官去到了武英殿的另一處偏殿。 “說吧……” 老朱穩當的坐在偏殿內的一張椅子上,武官見狀也作揖回答道: “北邊的積雪化凍,吉林城的兄弟們也送來了消息?!?/br> “只是殿下這幾個月做的事情太多太雜,臣不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因此只能書寫面呈陛下?!?/br> 說話間,武官從懷里掏出了一份厚厚的奏疏。 對此,老朱也是略微驚訝的從他手中接過。 他很清楚面前的這人,不然也不會選擇他來執掌隱藏在暗處的錦衣衛。 這些年,他手中經過了大大小小許多案子,按常理來說不可能不知道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 他之所以這么說,恐怕是高煦那孩子做的事情都不是他能做主的…… 想到這里,朱元璋眉頭皺成了川字,順手也將奏疏打開了。 【二月丁卯,眾與渤海王往……】 情報的內容是從二月二十開始的,朱元璋算了算時間,正巧是朱高煦他們出了三萬衛地界的時候,接上了幾個月前他所看情報的內容。 察覺這點,朱元璋頷首滿意,很快沉入其中。 在這份奏疏中,記錄情報的錦衣衛將如何接近朱高煦,北行隊伍每日做出什么調整,還有他親耳聽到朱高煦說了什么話的內容給盡數記錄。 這一路北上,朱高煦說的最多的就是遼東的問題,而朱高煦看待問題的角度很多時候與朱元璋一樣,因此他也能夠通過這些角度來了解已經全境光復七年的遼東是何種狀態。 在錦衣衛的記錄中,朱高煦認為遼東這塊地方之所以需要山東供給糧草,主要在于元代并未好妥善的治理遼東,而后的元末動亂更是致使許多遼金時期的水利設施被破壞。 這是遼東困苦的原因,而之后大明統治遼東過后,除去蓋、海、復、金四州外,其余地方沒有正常的行政管理,致使遼東在廟堂上只能通過皇帝個人的意愿和想法來投入建設。 遼東的水利建設乏善可陳,雖然在朱元璋的旨意下,當地衛所的軍戶也有疏浚河道、修建船閘等工程,但主要是從軍事的角度出發,為的也只是保障遼河和松花江的航道暢通,以保證軍隊的物資供給,而不是從農業灌溉的角度出發。 因此,遼東本身的農業十分缺少抵抗水旱災害的能力。 加上遼東本地不能產棉,所有工匠都為軍隊服務,而當地又常常因為水利設施不足而鬧災荒,因此遼東的發展始終跟不上內地諸省的速度。 在朱高煦看來,如今遼東的軍戶賴于老朱“每人授田五十畝”的政策還算富足,可一旦衛所武官開始壓迫軍戶,那遼東的軍戶負擔就會比內地的一般老百姓更重,成了被禁錮在土地上的奴隸。 一旦軍戶貧瘠,那他們就只能開始想方設法的南逃,而軍戶南逃的現象一旦出現就很難挽回局面,遼東的武備必定走向廢弛。 只要遼東的軍備廢弛到一定程度,那蒙古、女真就會源源不斷的南下劫掠,破壞遼東當地的民生。 遼東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能力本來就低,財富積累速度很慢,被搶一次就得拿幾年時間來恢復,年年被搶,那就只有每況愈下,最后成為大明的一道傷口,不斷流血,繼而加重山東和河北百姓的負擔…… “這小子……”看著朱高煦這一路對遼東的評價偏向貶低,老朱自己都不由看著有些生氣。 好在他早已在去年習慣了朱高煦先抑再揚的評價方式,所以他強壓著脾氣繼續往下看了下去。 后續的內容不出他的預料,朱高煦在貶低過后,也開始褒獎起了老朱。 他認為老朱設遼東都司,對遼東實行軍管是一點錯都沒有的,因為當下的遼東還沒辦法承受太多移民,移民不夠的情況下,遼東自然也就沒辦法建設那么多民生方面的水利設施。 在這樣的條件下,控制遼東這樣各族混居的邊塞之地,軍屯是最好的辦法。 想要管理并同化當地大批不同民族的降丁,甚至還有許多從內地流放來的勞改犯,不用軍事化管理還真沒轍。 如果老朱不這么做,那遼東這塊地方就直接被這塊地方上的蒙古、女真、高麗三家民族給平分了。 老朱唯一做的有所紕漏的地方,就是沒有繼續擴大遼東南部的民管州縣,不應該僅局限在遼南四州,而是應該將目光轉向遼西地區,那里只要有人,便能開墾上百萬畝的耕地。 “可惜……”望著朱高煦的建議,朱元璋確實從中獲知了遼東的真實情況,但他也覺得很可惜。 當下不是他不想遷移人口前往遼東,而是他實在分不出那么多人口。 山東雖然還有五百三十余萬人口,但河北、關中、河西、河南等地都需要山東和山西對它們進行人口填充。 目前遼東還算安穩,但關中和河西走廊的甘肅等鎮卻屢次爆發叛亂。 遼東的幾十萬少民已經被朱元璋遷移到了河北,但河西走廊的幾十萬色目、蒙古人卻沒有足夠的漢人壓制。 事實上兩人都沒有錯,但朱元璋是站在皇帝的位置上看天下,而朱高煦看遼東便只看到了遼東。 “他若是坐在我這位置,那他的看法或許也會與我的類……” 朱元璋皺眉,很快將這種本不該存在的想法按下,繼續往下看了起來。 在接下來的情報內容中,錦衣衛將朱高煦對兵卒和百姓的政策盡數記錄,當朱元璋看到這里的時候,他的眉頭幾乎沒有舒展過。 朱高煦給兵卒的待遇是高規制,這點朱元璋有點意見,但不多。 比較之下,朱高煦每個月給兵卒以外的每個人發六斗米就讓他有些不高興了。 朱元璋從乞丐走上皇位,他比誰都清楚一個成人每個月的口糧是多少。 只需要五斗糧,一個人就能吃的很不錯了。 六斗糧,這是一些小富農才能過上的日子。 “這小子這樣養人,恐怕會把這群人養成……” 朱元璋批評的念頭還沒升起,眼睛便看到了朱高煦宣布這些政策之后的各種手段。 先是號召百姓們修建書院,整理城中道路,修建房屋…… 然后就是朱高煦和善出堡、弗提斤城做生意。雖然這名錦衣衛沒有探查出朱高煦要與這些女真人做什么生意,但朱元璋能猜到大概是毛皮和牲畜之類的貿易。 對于朱高煦的做法,朱元璋持保守態度,因為他得看得這小子把賺來的錢投入到什么地方才會選擇生氣或高興。 他繼續往下看去,看到了傅讓等人抵達吉林城,而后吉林城開始免費教授兵卒、孩童讀書,全城平民參與開荒運動,修建河渠,發現煤礦、鐵礦并進行開采。 可以說,在朱高煦的治理中,吉林城不像是一個郡王的封地,反而過得有些原始和淳樸。 當然,朱元璋很清楚,吉林城的軍戶能活得這樣舒坦,是因為朱高煦免除了他們的賦稅,并愿意拿出府庫中的糧食給他們均分。 不僅如此,遼東都司那邊還給朱高煦運輸了足夠吉林城軍戶躺平的糧食。 當下的情況,就是朱高煦用他的王府府庫來養兵,用遼東都司的糧食來養民。 他不壓榨百姓,而是選擇用工換糧。 他將軍屯田的糧食大頭給了百姓們,自己只拿了小頭。 盡管這么做,他自己無法享受到身為一個郡王該有的待遇,但他卻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