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節
這一刻他還挺想罵人的,畢竟武英殿內的爭權奪利又和他沒關系,自己再怎么奮斗,這大明朝也不是自己的。 誰想爭儲誰就爭唄,干嘛卷他這條沉寂已久的咸魚。 不過暗罵歸暗罵,明面上朱高煦還是得賠笑:“我如此,想來太孫與三位兄長的政務也更為繁忙?!?/br> 他這話一經說出,除了朱允炆外的其它三人面色有些尷尬,全因他們桌案上僅有二十來份奏疏,僅有朱高煦桌上的一半,連朱允炆桌上的五分之一都沒有。 顯然,朱允炆并不太想讓他們干涉朝政。 這樣的場景,朱高煦都不由的嘆了一口氣:“合著我是幫他們三個人的活分擔了啊?!?/br> “好了,都坐下處理奏疏吧,待爺爺開完早朝,這些奏疏都要供他閱覽?!?/br> 朱允炆不想過多糾纏,他只是想對三位世子彰顯了自己的權力罷了。 如今目的已經達到,那再耽擱下去就有點欺負的意思了。 因此,朱允炆草草安排眾人坐下,而他也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坐下后的朱高煦掃了一眼,此刻武英殿內有六張理政的桌子,其中主位是老朱的,下首左位是朱允炆的,右位是自己。 朱尚炳和朱濟熺在朱允炆之下,朱高煦之下則是他的好大哥朱高熾。 這樣的位置安排很不妥當,尤其是將朱高煦放在朱高熾前面一位。 要知道,以朱高熾的嫡長身份,日后的燕府不出意外將由他繼承王位,而朱高煦只能是他之下的一名郡王,平日用度護衛都得看他臉色。 朱允炆的這種安排,無疑是在離間他們兩兄弟。 見狀,朱高煦本想起身讓位置,但坐在他三步開外的朱高熾卻樂呵呵笑道: “離爺爺太近,我有些吃不住壓力,高煦你替我擔著些?!?/br> 他的話一經說出,對面的朱允炆三人都抬頭看向了他們。 面對目光,朱高煦不由感嘆朱高熾在人情世故上的處理能力,因此點了點頭:“好……” 見兩兄弟沒有因為位置先后問題吵起來,朱尚炳與朱濟熺二人失望低下頭,朱允炆倒是早有預料,所以只是對兩兄弟笑了笑便低頭處理奏疏。 看著三人的舉動,朱高煦與朱高熾對視一眼,而后低頭開始理政。 在理政的同時,朱高煦也不由佩服朱高熾。 “難怪我這大哥能在靖難之役前夕讓朝中大部分人都為他說好話,甚至還讓朝廷將他們返回北平,僅他這份處世能力,前身斗不過他倒也不奇怪?!?/br> 思緒間,朱高煦已經處理了多本奏疏,速度之快,讓剛入武英殿理政的朱高熾三人略微驚訝,倒是朱允炆已經習以為常。 朱高煦處理奏疏有著自己的思路,這是他奏疏處理快的原因。 此前朱元璋便夸獎過他,當時朱允炆還有些嫉妒,但眼下三府嫡長入了武英殿,朱允炆反倒是有種幸災樂禍的感覺。 朱高煦能入武英殿是憑借自己的優秀,僅憑這點,朱允炆還是佩服他的。 相比較之下,朱高熾三人就為他所不喜了。 不過這份不喜他也沒從臉上表露出來,而是自顧自的處理奏疏。 要知道自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后,皇帝幾乎要憑一己之力解決大明二百余府,一千二百余縣的所有政務,每日需要處理的奏疏接近三百份。 朱元璋精力充沛,不代表所有人都有他那么充沛的精力。 朱允炆等人若是跟不上朱元璋的速度,那也是要被提醒,甚至訓斥的,因此朱允炆和朱高煦手上工作很快,僅僅半個時辰便處理了二十余份奏疏。 “陛下萬歲!”辰時三刻,當武英殿門口響起唱禮聲,殿內所有人紛紛起身,對著門口作揖唱禮。 一身常服的朱元璋走進了殿內,僅是一眼便將殿內情況收入眼中。 相比較朱高煦和朱允炆,朱高熾三人理政速度慢的可憐,桌上僅有八九本處理完的奏疏,顯然還沒有抓住處理奏疏的重點。 不過朱元璋也并不覺得奇怪,畢竟誰都要有一個適應的時間:“平身吧!” 他回應一聲,便往自己的龍案走去。 待他入座后,六十余本經過處理的奏疏被交到了他的面前,他也不多廢話,拿起奏疏便開始閱覽。 這樣的舉動讓朱高熾三人有些緊張,但朱允炆與朱高煦卻在他入座后便坐下處理奏疏,絲毫不受影響。 朱允炆不用多說,理政兩年有余的他,早就習慣了武英殿內的氛圍,而朱高煦前世更是當了七八年的社畜,自然不會被影響。 見他們二人如此放松,朱高熾等人也小心翼翼坐下,而后開始聚精會神的處理奏疏。 不多時,武英殿內便只剩下了奏疏的翻閱聲與研墨聲,偶爾還有一些端茶遞水的聲音。 如此過了一個時辰,朱元璋便已經將他們先前處理完的奏疏處理完畢。 在他面前,那六十余本奏疏被分到了左右,左邊是他滿意并通過的奏疏,大約四十余本,右邊是他不滿意的奏疏,大約二十本不到。 朱元璋命人將不滿意的奏疏交回五人各自桌案上,同時將他們剛剛處理完的奏疏搬回自己的龍案上。 兩個時辰的時間,朱高煦已經解決了手上的四十六本奏疏,因此他只需要將朱元璋批回的奏疏做出修改就足夠了。 不過,這個過程往往沒有他的事情,因為他的理政觀念與朱元璋的觀念高度相似。 他將事情分為輕重緩急,急一些的奏疏,諸如地方受災之類的,朱高煦會先撥發一部分糧食賑災,然后命令都察院官員前往當地視察災情是否屬實。 只有確定了災情屬實,戶部才會按照奏疏章程走賑災蠲免的流程。 至于不是那么緊急的奏疏,朱高煦則是如上一般,也讓都察院走一趟。 不得不說,這樣的理政方式對地方官員處事不太方便,但卻確保了事情的真實性。 對于本就不信任文官的朱元璋來說,他就覺得朱高煦辦的不錯。 但對于都察院的官員來說,他們就覺得朱高煦浪費精力,因為他的緣故,都察院最近一個多月外派的次數幾乎翻了一倍。 只要是縣、衛級別的事情,朱高煦都要都察院從京城派京官下去核實,這在交通極為不便的這個時代來說,確實有些折騰都察院的那群御史。 不過面對他們的不滿,朱高煦卻并不在意。 盡管明代官員俸祿很低,但那是在明代中后期通貨膨脹,以及朝廷以物抵俸的環境下。 在明初,老朱給官員們的俸祿還是比較合理的。 依照眼下洪武二十七年的官員俸祿待遇,如知縣及都察院監察御史的俸祿是月支米七石,歲支米八十四石。 按照今日米價折俸,約為月俸一貫余七百五十文,年俸二十一兩。 以今年的金銀價來兌換,差不多是五兩左右的黃金,是正常南京百姓三倍的年俸。 要知道百姓還得在衣食住行上花費,但這群官員大多都可以在衙門解決,因此一年到頭少有能夠花錢的地方。 哪怕是到了明代中后期嘉靖年間,這份俸銀也不算低,更別提朝廷還增加了許多正俸以外的其它福利銀。 諸如后世熟知的清官海瑞,其貧窮原因也是因為無子嗣而先后續了三妻二妾,花費數百兩之多的緣故。 如果沒有“折鈔”和“以物抵俸”的政策,那明代正七品官員的俸祿還是足以養活十一二口人的。 因此在朱高煦看來,拿了朝廷的俸祿就應該辦事,拿多少銀子辦多少事。 一群御史整日坐在都察院里喝茶,偶爾才能辦兩件正事,這工作成果與工價完全不成正比,就應該將他們外派,巡查地方才行。 朱高煦對文官的態度,與老朱不謀而合,這才是他少有被駁回奏疏的原因。 相比較他,對面的朱允炆就不太行了。 由于他對文官態度以柔和為主,因此許多奏疏都偏向文官。 這樣的施政態度為老朱所不喜,因而被駁回了十余本奏疏。 瞧著被駁回的奏疏,朱允炆雖然已經習以為常,但還是下意識看了一眼朱高煦的桌上。 不出他的預料,朱高煦桌上干干凈凈。 “沒你的事情了,你自己去外面尋個東西吃,好去宋國公府學本事?!?/br> 朱允炆還沒收回目光,朱元璋便沖著朱高煦擺手,示意他可以卷鋪蓋走人了。 “孫兒今日想在宮里吃?!?/br> 面對朱元璋的話,朱高熾三位嫡長都驚訝抬頭,卻不想朱高煦這廝反而蹬鼻子上臉,要求在宮里吃。 “嗯?”聽到朱高煦的要求,饒是朱元璋也不由側目,而朱高煦則是笑呵呵道: “孫兒無俸,每日花銷都是大頭,留在宮里吃,少一分開支咧?!?/br> “你這廝……”朱元璋聽的無語,瞪了他一眼:“宮里給你的賞賜還少了?缺這份飯錢?” 說話間,朱元璋還看一眼朱允炆,顯然知道東宮給朱高煦送禮的事情。 “咳咳……”朱允炆被看的有幾分緊張,不由咳嗽,而后對朱元璋笑道: “高煦多半是嫌棄外面沒宮里做的好吃,爺爺且容他吃完東西再走吧?!?/br> 朱允炆這話說對了,作為從乞丐走上廟堂,坐上龍椅的人物,老朱別的東西不一定知道,但論吃還沒幾個人比他更懂。 朱高煦要是想在宮外吃到如宮里的膳食,那每頓飯少不得得花二三百文。 要是在宮里吃,這份飯錢可就省下來了,日后能用到自己的護衛身上,豈不美哉。 “都沒吃吧?” 瞧朱允炆開口了,朱元璋也掃了一眼朱高熾等人。 朱尚炳和朱濟熺還猶豫不敢說,倒是朱高熾大膽作揖:“回皇爺爺,還未吃?!?/br> “那就提前傳午膳吧?!笨粗鴷r間也到了巳時六刻,朱元璋便招呼起了一旁的隨身太監。 “奴婢領命……”隨身太監應下,而后走出殿里,命人傳膳去了。 “你幫你大哥看看奏疏,免得無事可做,擾亂秩序?!?/br> 見太監傳膳,朱元璋也不放過朱高煦任何一點時間,讓他去幫朱高熾看奏疏。 “孫兒領命?!敝旄哽阈χ鹕響?,隨后便走到朱高熾身旁,將他還未處理的三本奏疏打開看了看。 這三本奏疏內容都是地方開墾荒地,希望朝廷蠲免賦稅的奏疏,處理起來倒是很簡單。 朱高煦看了一眼朱高熾正在處理的奏疏,果然也是同樣的內容。 不過這內容之下,朱高熾所寫的批文卻有些不盡人意。 對于這些蠲免賦稅的奏疏,朱高熾沒有確定內容,便寫下了準允的話,也難怪老朱會駁回奏疏。 見狀,朱高煦低下身子,指著奏疏內容與朱高熾小聲交代: “大哥處理的甚好,不過最好還是在前面加上一句‘派都察院御史核查’,如此方能保證地方官員不會欺上瞞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