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節
豆秧比小麥和水稻難割,第一天從早割到晚,第二天醒來渾身酸疼,咬著牙也得去地里繼續割。 如果種二十畝地的豆子,就得割上一個月,一天兩畝是最好的時候計算的,天天割,身體扛不住。 一個月顯然不行,耽誤種小麥,那么家里的老人和媳婦兒、孩子都得上陣。 現在好了,等著這邊的兩臺設備,還有另一邊的一臺設備幫忙。 三臺大家伙,一天就能割出來五百畝,大家看看哪個地方的不好用機器去割,一起拿著鐮刀給解決掉。 “陛下,咱留下人手,再組裝兩臺吧!把零件用上,與其放著零件,不如給大家使喚?!?/br> 里長盤算一下,還有不少地,種大豆的時候這邊的人富裕了,舍得下種子,估計今年等著收,都可能要雇人。 這大面積種植,沒有設備真干不動,能把人活活累死。 “你村子那里也要收大豆了,難道讓咱的人拿著鐮刀給你收?哎呀!這個仗打的,天災人禍,把人打沒了、地打荒了?!?/br> 朱元璋提起下丘村,那里還有大片的大豆種植呢!那里的大豆會當成種子給別的地方,產量就是高。 “下丘村有冶煉的地方,咱們的工匠多,到地方用小蒸汽機做點設備,數量多了,效率一樣高。所以咱們要珍惜不打仗的時候,看看何處不安穩,盡量提供吃的和穿的?!?/br> 里長有辦法,只要有工匠和材料,其他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同時他跟著說戰爭的事情,這場戰爭打了十七年。 而且打仗之前屬于天災不斷,黃河都決口,干旱的地方干旱、發水的地方發水,加上官員腐敗,終于有人承受不住了。 這個過程當中,很多土地都是集中在少數人的手里,兼并嚴重。 一番連續戰爭打下來,各路軍隊跑來跑去,他們路過村子和縣城的時候保證有人手上不干凈的。 不參與的百姓想好好生活是不可能的,趕上夏天要收獲冬小麥的時候,一路軍隊路過,正愁沒有糧吃,順手就把地里的小麥給收了。 如果來的軍隊晚了一個月,看到小麥已經收完,更好,不用自己收,去敲門喊老鄉。 在這等情況下,百姓不愿意種地,種了自己吃不到,還白白受累搭種子,干脆咱也參軍打吧! 接著就是等各方勢力形成,開始發行自己的貨幣,穩定后方,這時百姓才算安穩。然后這些勢力再打,有一個勝出,其他地方的百姓又完了。 當下是大明建立的第五個半年頭,算六個吧!百姓在努力地恢復著戰爭留下的傷疤。 里長的意思是,現在朝廷糧食多了,可以給窮的地方發一部分,怎么發需要一些智慧。 直接給人家百姓顯然不行,百姓不能習慣了不勞而獲,可以通過表彰,或者讓百姓干一點百姓自己就要干的活兒,給他們提供飯吃,再額外給糧食當工錢。 比如一個村子前面有條河,河上的橋年久失修,百姓早想修了,一個是沒有大的木頭材料,另一個是不會。 這時把糧食和工具、材料給百姓,要求百姓干活,不干不行。 百姓一看,呀?給自己村子修橋?然后給自己飯吃,最后給糧?太好了,那還有條路,咱也想修…… 如此百姓出行方便,糧食增加,再有人找他們造反,他們絕對不答應,眼看好日子來了,造反有活路? …… 本地的百姓不知道他們的陛下跟下丘村的里長說的話題多么沉重,他們圍著篝火唱歌跳舞。 這篝火都是他們自己割的大豆的豆秧點的,豆秧好燒,喂牲口不差這一點,機器收的不能燒火,碎了。 晚上全是魚,蒸的、燒的、燉的、煎的、炸的、烤的…… 朱棡也吃到了松鼠魚,朱聞天給他做的。 “還是江南好??!不冷,換成北地,現在許多地方就涼,再過一個月晚上在外面呆不住的,能凍死?!?/br> 朱樉剛吃完一條用面包渣裹著炸的魚排,評價起南方和北方的氣候。 現在石臼湖的所在,晚上還熱呢!別看大豆都枯黃進入收割的時候,不冷。 朱標喝口酒:“今年北地的牧民應該容易過冬,咱們留下的東西多,一夏天加上秋天,鹽保證不缺,甚至還能供應到別處?!?/br> “他們冬天能夠進到土堡里,牲口多就在外面搭好牲口棚子,土堡周圍有水,種了糧。 到時候咱派一支隊伍過去給他們送點東西,比如蠟燭和護膚品,還有棉布,他們不種棉花。 還有啥?肥皂和香皂?文房四寶?對,藥材,治療傷寒和風寒的藥材,他們也總壞肚子,又可能會打噴嚏、發熱。 加上茶葉,發酵的和不發酵的全給他們送一些,綠茶喝著也不錯?!?/br> 朱樉盤算起為北地的牧民提供什么東西好,去年他在那里呆著,與牧民們同甘共苦。 今天他回來了,牧民們依舊要過寒冷的冬季,他總覺得大家是‘朋友’,自己這里東西多,啥都不缺。 那么應該給牧民們送,以后說不定還要過去,比如說陪三弟去看封地,順便往北走走。 朱標聽著二弟說,同樣跟著想,補充:“竹筒和油紙的水果罐頭、果干、果脯、尤其是單獨的冰糖,想來他們愛吃,整天喝奶,不夠甜?!?/br> 第635章 自然更迭人性琢 天蒙蒙亮,百姓們起來就著咸菜喝兩碗粥,紛紛跑回家換衣服、拿工具,又沖進田里干活。 兩臺半夜組裝的收割機早已加入到工作的行列中,另外就是蒸汽機掛著的旋耕機了。 旋耕機本身沒有動力,依靠蒸汽機上的傳動軸來提供動力,這個對軸承和曲軸的強度要求高。 對于l型的旋耕刀同樣得具備一定的結構強度,否則自己就先變形了。 旋耕機可比正常的犁厲害,它一次就把地個耕完、耙平。 當然也可以不耙平,直接就起壟溝了,種小麥的話…… “里長,今年咱們村子的冬小麥種壟溝,試一下,看好不好用,好用后推廣,單獨留出來幾十畝壟溝冬小麥與高粱套種?!?/br> 朱聞天現在整天在琢磨套種和輪作的事情,每一個地方的套種與輪作是不一樣的。 他只是想把每一種都試試,然后根據具體情況來安排,有的地方人力、畜力不足,非要叫人家那么種,累死也干不了。 就像最處的下丘村,沒有大牲口,還想輪作?肥供應不上,套種? 里長實際想,搖頭:“憨憨,高粱怎樣過冬?” “高粱不過冬,先起壟,在壟上種冬小麥,來年開春,再壟溝種高粱,可以種密一點。 等天漸漸暖和,壟溝里的高粱就長起來苗了,把這個苗拔出來移栽到其他地方。 利用冬小麥幫著高粱抵擋高粱蚜,它倆套種,高粱蚜就很少。 然后收完冬小麥,在冬小麥的地方種大豆,讓高粱幫大豆抵擋陽光?!?/br> 朱聞天把步驟說出來,都是一次次失敗被人總結出來的方法。 百姓是最不愿意改變原來耕作模式的,有的人是習慣了,有的人是害怕變了后就絕收。 絕收一季,一家人就可能餓死,一年頂一年的,頭一年的糧食吃到青黃不接之時,都等著新糧下來。 如果干旱,完嘍!大家逃荒去吧!沒吃的了。 有人告訴這樣的百姓,你換個方法種,百姓問,我換了種不出來,我餓死?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一個地方有個經驗豐富的種田人,每當田里出了問題,大家會去問這個人。 如此一來,他有了權威,有人說出來一套新方法,顯然會讓他的地位下降,他會說出許多種理由煽動其他人不接受。 下丘村最開始并不去主動教別人,而是自己增產、增收,其他人看到了,屬于成功。 后來才跟著學習,看著下丘村天天吃rou,實在是羨慕。 此刻朱聞天要試試,成功了,朝廷能夠在適合的地方推廣,大不了承諾一個減產補償、絕收全給的保證。 里長想一想,點頭:“咱發現種地越來越難,成??!下丘村你說得算?!?/br> 于是這邊留下了旋耕機,隊伍前往下丘村。 告訴百姓一聲,說回來還要路過,百姓便不哭著跪著送行了。 進入丹陽湖后,順流,速度快,抵達村子,村子這里的碼頭還是上次修建的,正好用上。 村子里寧國府的衙門主要官員,其他縣的主要官員和二十一個村子的里長全在。 他們不知道朱元璋跑過來,他們是要看下丘村收割,去年他們就來了,下丘村又增產了。 今年看看是否比去年的產量有所提高,順便把種子預定下來。二十一個村子的糧俱是種子,跟朝廷換,然后他們不種自己的,要下丘村的。 路修好了,各村一群大牲口,他們每一旬都要安排人跑過來看看,哪怕是增產半成的可能。 結果他們等到了特殊的隊伍,陛下帶著整個后宮跑來游玩? 大家先跪一下,迎接陛下、太子等人。 “到家了,咱上次住在哪來著?”朱元璋讓人起來后,尋找位置。 這邊也裝修好了,主要是電燈的線路、上下水、十二個時辰的洗浴熱水。 現在再讓朱元璋用凈桶,他會很難受,倒不是不能堅持。 收拾衛生間的宮女太監們也一樣,他們不愿意再有凈桶,凈房都是犯錯的人給罰進去干活。 南京不允許把排泄物直接弄進河里,河水是飲用水。 整個南京七八十萬人,全往河里排,想想就感覺……恒河? 其他人去安置,朱元璋在上次與人開會時的地方召見官員。 寧國府六個縣,其他的五個縣的知縣先提供數據、回答問題,每一知縣都對答如流。 他們知道上回宣城縣的官員是如何應對的,凡是涉及到本縣民生的,必須會,陛下的意思是以后給升官。 他們就努力學,果然,今天用上了,否則就不是升不升官的問題了,會要命的。 五個縣問完,李知縣、鄭主簿、關縣丞、王典史四個人看著朱元璋,滿臉期待之色。 “你們不用了,咱信得過,還有你們,這五個縣以前沒問過,都很好?!敝煸安辉敢饫速M時間。 李知縣等人:“……” 朱元璋轉頭看在下丘村百貨商店負責總數據整理的李信和李言:“你倆還行?” “陛下,我們很好?!薄氨菹?,行呢!”二人一同回答。 “歇一歇,喝口茶。中午吃什么?天熱,喝羊湯吧!天冷咱吃殺豬菜,殺豬菜要不要改下名? 算啦!叫習慣了,咱小時候也盼著天天吃殺豬菜,就吃過一次,還是別人吃完剩的施舍給咱的。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