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楊秋瑾跟著他走進去,四處打量大棚。 去年她就曾經聽鄭教授說,他打算學習日本那邊的技術,在邊疆也搞大棚種植,那樣就能在邊疆生產反季瓜果蔬菜,實現讓邊疆職工們冬季有新鮮蔬菜吃,不再像以前那樣,好幾個月都吃不到新鮮蔬菜,一個個吃著耐儲存,干巴巴的蘿卜白菜,洋蔥土豆啥的,全都嘴上吃起燎泡。 她還以為農場不會支持鄭教授的做法呢,沒想到翟書記不但支持鄭教授的做法,還搞了這么一大片大棚出來。 進去一看,大棚修建的都是這年頭少見的鋼骨架子,高度都有三米多,上面覆蓋著國外進口的厚塑料膜,底部留著氣口,避免棚里溫度過高,悶死作物,同時外面還掛著保溫棉氈子,這樣入夜之后,有它們進行保溫,作物才不會凍死。 他們進的這個大棚,是種植反季黃瓜、番茄、豆角等等作物的大棚。 里面的作物都已經到了成熟的時候,成串長長的綠色豆角、紅彤彤的番茄、跟小孩手腕一樣粗的黃瓜,沉甸甸的掛在插了柳樹支架的架子上,里面正站著幾個頭發花白的教授,拿著剪刀在給作物封頂。 瞧見于聰帶著楊秋瑾進來,其中一個戴著眼鏡,頭發花白的教授,一眼看到楊秋瑾,高興地喊她:“小楊,你來了,好久不見,你肚子都這么大了?幾個月了?快過來,嘗嘗我們種出來的大棚番茄?!?/br> 他說著,摘下一顆巴掌大小的番茄,從中間掰開,露出里面紅中帶沙瓤的番茄rou,遞到楊秋瑾手里,“嘗嘗?!?/br> “鄭教授,好久不見,孩子已經五個月了,我身子比以前笨重了不少?!睏钋镨獜泥崫掷锝舆^一半番茄,吃了一口,不住點頭,“好吃,酸甜可口,還有細沙的口感,跟夏季種在外面地里的番茄沒什么兩樣?!?/br> 鄭濟同笑了起來,“這是我們大棚種得第二茬番茄,我們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過改良,更適合在大棚里種,也比之前的種子更加抗寒。之前我們賣了一批大棚瓜果蔬菜,總有人說味道不如在露天地里種得,所以我們讓于副場長帶你過來,讓你試試口味,聽聽你的意見?!?/br> 另一邊,身子骨比起前幾年長好,硬朗許多的蔡正茂教授,從一處黃瓜架子上,摘下一根翠綠的黃瓜,遞到楊秋瑾的手里,滿臉笑意的喊:“小楊,嘗嘗,沒打農藥的,安全的很好?!?/br> 他身后幾個身高不一,年紀在40-60歲之間的各個領域的教授們,都一臉期待的看著她吃黃瓜。 楊秋瑾吭哧吭哧吃掉兩口黃瓜,很公正的道:“味道挺好的,又脆又嫩,回口微甜,我感覺比之前露天種得黃瓜還好吃啊,為什么會有人說它們不好吃呢?!?/br> 幾個教授互相看了一眼,鄭濟同推了推眼鏡,嘆著氣說:“小楊,你知道嗎?翟書記的年紀擺在那里,任期快到了,有消息說,上頭可能會把他調走,從另一個地方調一個新的書記過來。 你也知道的,翟書記是個嘴硬心軟的人,當年他冒著風險,聽取了你的意見,大老遠的把我們這群老骨頭調檔來到邊疆,在農場大搞科研,一直優待我們。 這讓不少激近份子一直看不慣我們,總是給我們和翟書記使絆子,說我們大棚種得瓜果蔬菜不好吃,只是其中一個借口。他們就是想逼翟書記就范,把我們這些老骨頭趕去牛棚?!?/br> 蔡教授接話說:“小楊,我們可以不要優待,也可以一直住在牛棚,可是農場的研究不能停,我們已經在研制更好的棉花種,如果實驗成功,明年我們的棉花產量就可以翻兩倍,可以讓農場獲得更多的收益?!?/br> 楊秋瑾頓時覺得手里的黃瓜不香了,“鄭教授、蔡教授,明人不說暗話,說吧,你們叫我來,想干啥?” 鄭教授不自在地咳嗽了一聲,看了看站在大棚門口,離他們挺遠地方的于聰說:“聽說于副廠長的父親,在首都領導班子挺有t話語權,小楊,你看,你能不能讓于副場長跟他爸開口,讓上面的人,暫時不要調離翟書記,讓我們幾個老的再為農場做幾年貢獻,做出一番成績以后,我們再該怎么著就怎么著?!?/br> 蔡教授說:“還有一點,我們農場的激進份子實在太多了,外面的形式已經漸漸平定,反而我們農場的激進份子,總是逮著牛棚的那些下九流,不是批判這個,就是審判這個,給我們工作帶來很大的影響,還不斷破壞試驗田,讓我們無法正常工作?!?/br> 另一個背有些駝的教授說:“我們苦點累點沒關系,但是耽誤、破壞我們的實驗成果,我們實在難受。小楊同志,我們也是沒辦法,這才找人托話,請于副廠長帶你過來,讓你幫幫忙?!?/br> 楊秋瑾也明白了,鄭教授他們身份特殊,農場稍微對他們好一點,就有人眼紅嫉妒,從而搞破壞,想逼走支持鄭教授他們的翟書記。 說實話,楊秋瑾不明白那些激進份子腦子里裝得是什么,明明鄭教授他們是在為天山農場,甚至是整個邊疆種植業無私奉獻,種子產量提升了,對大家都有好處。 然而那些人只顧得眼前的利益,比如看翟書記讓教授們住進地窩子里,比住牛棚稍微舒服點,經常偷偷給他們小灶,比如給些糧食,米面,分些羊rou、雞蛋、牛奶啥的,給他們補補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