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節
書迷正在閱讀:穿成黃油游戲主角受、攝政王懷了我的崽、在渣攻的魚塘里渾水摸魚、逃荒:我靠美食交換系統極限求生、離譜!誰家軟O一口一只蟲族啊、神豪養成系統:管家男友竟是主神、皇上如狼似虎,病美人貪官逃不掉、燃案行、醒醒、這炮灰床伴我不當了!【NPH】
若說人人都是帶著罪孽與虧欠降生,那么,這二十多年來,她該受的苦、該贖的罪、該報的恩,也都該一筆勾銷了。 事到如今,慕容部的燕國已然滅亡,她無力復國,也根本無心于此。 就讓一切都隨著阿謙的戰死結束吧,也許這一切,都不過是慕容氏入侵中原的報應,實在不該再繼續了。 她想:“從今以后,我要做自己了。我終于可以做自己了?!?/br> 第203章 自盡 戰場上的讓步便如同人心一般, 若是沒有極佳的定力與實力,就只能一步讓、步步讓。 太昌十年四月,兗、青二州的戰事已然塵埃落定,可西線戰場卻正是激烈的時候。 春日河水化凍后, 摩拳擦掌準備了許久的女軍, 迫不及待地渡過黃河, 拿下定陽郡與三城,直打到了前秦與胡夏的邊界去。 駐守北境防線, 直面匈奴赫連氏建立的胡夏軍隊, 將成為女軍新的挑戰。 而遲眉也終于成為了江左赫赫有名的將軍, 自此以后,江左每個看到輿圖的軍旅之人,都會想起, 在遙遠的北境, 有一位女將, 有一支女軍,在駐守邊防, 保家衛國。 潼關的戰事很是艱難, 桓元不斷增兵, 與謝墨率領的北府軍在潼關外展開激戰。 幾次落入下風之后,桓楚軍隊開始閉關不出,北府軍只能從狹窄的黃巷坂展開進攻。 可黃巷坂一次能容納的將士太少,潼關天然便占著地利之便,即便北府軍用火器攻擊, 也難以像在其余城池那樣, 輕易取得勝利。 就這樣,潼關的戰事一時陷入了僵局。 郗歸去信謝墨, 告訴他攻打潼關不急于一時,讓他不要焦躁,好生練兵,等到夏日燥熱之時,再配合火器加以攻擊。 潼關的僵持固然不算順利,可桓楚絕非只有這一個地方可以攻打。 無論如何,桓元能夠調用的軍隊總是定數,此消彼長,潼關的守軍多了,其他地方就會變少。 襄陽已圍了許久,一旦順利拿下襄陽,便可進入南陽盆地,與前期收復的潁川諸郡連成一片、守望相助。 還有荊州,武陵、天門、涪陵三郡,以及巴陵以西的大片土地,如今仍在桓氏手里,巴蜀土地肥沃,礦產豐厚,只有攻克荊州,才能順勢拿下巴蜀。 郗歸沉吟著,吩咐南枝起草信件,打算命朱庠借著對襄陽城與桓氏守軍的了解,集中火力攻城。 等桓氏增兵江南之際,何沖再逆流而上,沿江取巴陵、南平、江陵等地,一路往西陵峽打去。 太昌十年六月,何沖在大江沿線打得如火如荼,朱庠也依舊不間斷地圍攻襄陽,同時還利用對襄陽軍的了解,時不時地施展些攻心戰術。 與此同時,曾在三吳推行分田入籍之事的溫述,帶著這幾年在江左施行新政的經驗,前往洛陽、滎陽一帶,察看北方新收復地區的情況。 就在何沖與朱庠打得桓楚兵馬東走西顧、左支右絀、疲于奔命之際,在長久的沉寂之后,謝墨率領的北府軍,突然在一個炎熱的夜晚,準備好霹靂彈等一眾火器,出其不意地對潼關展開了強攻。 潼關守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即便有天險可守,也仍是在接連不斷的火器攻勢與北府軍將士英勇無畏的進攻下節節敗退。 太昌十年六月廿七,北府軍攻克潼關。 消息傳至長安后,桓元立時震怒不已,氣得摔了好幾個茶盞。 “豈有此理?豈有此理?!”他狠狠瞪著立于階下的堂兄桓意,質問道,“潼關那樣的天險,如何竟只守了區區半年?!” 桓元一字一頓地問道:“你當初是怎么跟我保證的?我調了荊州守軍過去,冒著荊州失守的風險保關中,為的就是這樣的結果嗎?” 桓意臉上一陣紅一陣白,額上冒出了冷汗:“陛下,再給我三萬人馬,我保證,保證不會讓北府軍更進一步!” 桓元銳利的眼光看向桓意:“最后一次機會,要是再攔不住北府軍,你也不必回來了!” 然而,桓元的震怒并不能挽留桓楚的頹勢。 潼關的失敗令桓楚軍中士氣大減,李虎、高權所率軍隊一路西進,與謝墨所部匯合之后,銳不可當地直奔長安而去。 桓氏親信勸桓元回荊州暫避風頭,可桓元早已輸紅了眼,如何能愿意離開長安這個代表權力的古都? 他不顧身上反反復復發作的舊傷,執意御駕親征,與北府軍決一高下,逼得幾個忠心耿耿的桓氏部屬不得不紛紛開口請命——為了勸桓元放棄這個以身試險的打算,他們只好自己帶兵出城,拼命攔住北府軍。 長安城中的氣氛一日比一日凝重,桓元的脾氣更是越來越差,動輒就要砍砍殺殺。 然而,桓氏部屬或許仍舊忠心,可長安城中,還有不少根深蒂固的關中大族。 這些大族在此綿延多年,即便苻石在時,也因推崇漢化的緣故,很少對他們施以刑罰,誰料想一朝變天之后,新上位的桓氏皇帝竟是個瘋子? 緊張的氣氛在長安城中蔓延著,大族們表面唯唯諾諾,心里卻盼著北府軍快快攻進長安,好殺了桓元這個喜怒無常的皇帝。 桓元大約也知道事不可為,他本著一股自己不好過也不讓別人好過的瘋勁,可著勁在長安城內折騰,誰的勸告都聽不進去。 終于,北府軍兵臨城下的第三日,世族們合計一番,糾集各自的私兵部曲,勾結了幾個或是心中生怨或是畏戰懼死的小將,竟是自內而外,破開了長安的東城門。 震天的吼聲傳進宮墻的時候,桓元剛剛自一場宿醉中醒來。 他最近總是反復做一個夢,夢里他在建康稱帝,滿朝世家唯唯諾諾,無不俯首稱臣,他則龍袍加身,好不快哉! 那夢里沒有郗歸,也沒有謝墨,郗途不過是個文官,北府軍也是一盤散沙,算不得多大的威脅,不像如今,竟硬生生將他逼到了絕路! 廝殺聲越來越近,桓元哈哈大笑,面目猙獰地喊道:“不該有郗歸的!不該有郗歸的!是她害了我!是她誤了我!” 他掃落了面前的一案珍饈,打翻了不遠處的燈盞,滿心不甘地吼道:“大歸在家的婦人,如何能建立起這樣一支軍隊?要是沒有她,如今在建康說一不二的就是我了??!” “妖孽,一定是有妖孽作祟!”桓元昏昏沉沉地在宮殿中橫行,一把一把地揮落碰到的所有東西。 碎裂聲一聲接一聲傳來,有燭臺落到地上,引燃了來自西域的珍貴地毯。 桓元一把扯下重重的帷幕,去尋找背后那個并不存在的人影:“是你!是不是你?郗嘉賓!是你回來了對不對?你埋怨父親的退縮,所以要借著郗歸之手來害我!是不是?你說話??!” 熊熊的烈火燃燒起來,映紅了長安城上空的半邊天。 趙復瘋狂地沖進火海,在煙熏火燎中尋找著桓元的身影。 他的臉被煙火熏得發黑,雙眼不住地流淚,嗓子也喊得嘶啞,可卻仍舊在尋找桓元。 好不容易找到桓元,卻見他雙目無神地躺在地上,被一旁掉落的實木博古架壓了個正著。 “主公!”火越燒越烈,趙復擦了把臉,用力去推那博古架,“主公,你再堅持一會,我這就救你出去!” 桓元摔在地上,流了不少血,意識已經開始模糊,求生的欲望也在消散。 他無力地說道:“趙復,我早知道會輸,我早就知道會輸??!” “北府軍實際控制的地方越來越多,戰績越來越輝煌,早已超過了父親當年的勢力。南北大戰之后,我就知道,自己是贏不了了?!?/br> “主公您別說了,別說了!再堅持一下,我們很快就能出去了?!?/br> “當初對戰苻石,我是退縮了??晌矣钟惺裁崔k法?軍隊是我立身的根本,若是全部耗在南北大戰之中,等大戰結束,豈非人為刀俎我為魚rou?” “誰不想保家衛國?誰不想青史留名?可我也不能為了一時的意氣,就不給自己留后路??!” 趙復重重點頭,應和桓元:“我明白,主公,我們都明白!” “不,他們不明白,我知道桓氏有不少人恨我,恨我錯失先機,更恨我貿然稱帝?!?/br> “當初立國之時,他們明明也都與有榮焉,可到了今日,卻將一切都怪到我的頭上?!?/br> 桓元被嗆得連連咳了許多聲:“這群蠢貨也不想想,郗歸野心勃勃,勢必容不下桓氏,縱是我不稱帝,他們又能有什么好日子過?” “阿復,我沒有錯,我沒有錯!”桓元雙目圓瞪,喃喃說道,“江左本該是我的江左,郗歸根本不該執掌北府軍,是郗岑陰魂不散,從中作梗,報復于我,才令我到了這番地步,不是我的錯??!” “我是大楚的皇帝,我是皇帝??!” 桓元的聲音越來越低,只喃喃重復著一句句“天要亡我”。 趙復急得落淚,博古架實在太重,他怎么都抬不起來,眼見火勢越來越大,干脆放棄努力,緊緊抓住了桓元的手:“主公,兄弟們已經在救火了,你堅持一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咱們還有襄陽,還有荊州??!” “襄陽……荊州……”桓元扯出一個難看的笑容,“阿復,不要管我了,你回去吧,帶著兄弟們,回襄陽,回荊州,做個普通人……至于我,我雖敗死,卻也是大楚的開國皇帝,這一輩子,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不!主公!你再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 火不斷燒著,宮殿內越來越嗆,趙復明知堅持也是徒勞,卻還是無法看著桓元死在自己面前,只能一遍遍祈求他不要閉上眼睛。 直到桓元的腦袋無力地偏向一邊,趙復握在掌心的那只手也變得無力,他才不得不接受桓元已死的事實。 “不!”悲戚的吼聲穿越烈火,傳到了宮殿之外,隨之而起的隆隆雷聲,仿佛也像是應和他的悲痛似的。 太昌十年七月十六,桓楚國主桓元自·焚于長安。 親信趙復救之,不可,死之。 未幾,長安大雨滂沱,徹夜不休。 第204章 西域 長安的失守與桓元的自盡, 令桓楚徹底陷入了無可逆轉的頹勢之中。 北府軍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便收復了所有被桓楚割據的國土。 江左的疆域一時擴充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處處皆是一副欣欣向榮、革舊鼎新的好景象。 新收復的各州均在加緊開展丈量土地、劃分田畝的工作,新年到來之前, 所有村縣都已報上了新的三長名冊, 溫述持續在中原和關中地區推行新政, 郗如與南燭則基本完成了兗、青二州的工作,由南燭回建康復命。 宋和成立了專班隊伍, 從江左原有諸州開始, 帶著北府軍的帶刀護衛, 逐個巡視新政推行結果,凡有欺上瞞下、以權謀私者,均審問記檔, 當場撤職, 等候處置。 徐州府學的第一批學子已然畢業, 顧信帶著府學中的教習與博士,綜合考慮學子們的學習成績與實習表現, 擬出了一份去向名單。 需要審定的名單很快就被呈給了郗歸, 郗歸翻閱之時, 發現盡管府學并不以門第分別人才,可成績優異的學子中,仍以世族子弟為主。 在這個階級之間涇渭分明的時代,珍貴而稀有的知識,已經被世家大族壟斷了太多年。 當初府學初立之時, 前來就學的僑姓世家很少, 倒是有幾家三吳世族,因為北府軍在三吳的動作而送了子弟過來。 與徐州本地的諸多學子相比, 這部分人本不算多,可如今卻占據了極大一部分首批畢業生的名額。 鐵一般的事實告訴郗歸,過去數百年的知識壟斷,如今依然在學校中發揮著“余威”,貧民學子依舊無法與出身高位者站到同一條起跑線。 郗歸知道,要想打破“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的壟斷,就必須讓貧民出身者有機會進入官場,接觸權力。 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讓他們公平地獲得讀書識字明理的機會。 然而,即便北府軍早已開設了數所公益蒙學,建造了可以閱書抄書的書樓,可推廣知識,普及教育,仍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業。 更何況,除了書本上的知識外,那些世家大族司空見慣的待人接物之道與官場上錯綜復雜的關系,也都是貧民學子無法輕易學到的東西。 自利是人的天性,人人都希望兒女子孫能夠過得更好。 江左的疆域越來越大,涉及到的人與權也越來越多,郗歸若想讓這封名單日后變得更加公平,就要邁出比如今更大的步伐才是。 心中的對手,以及欲望的誘惑,未必比戰場上的敵人更好對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