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節
黃權見馬謖拒不奉令,氣得差點腦淤血。 經一番深思熟慮之后,黃權為了顧全大局,率太史亨、莫護跋潛出盧龍道。 馬謖自以為兵出蠮螉道無人曉得,殊不知鞠去源為了防備漢軍突襲,早已在諸道派遣斥候。 五月下旬,鞠去源得到馬謖兵出蠮螉道的消息,大喜過望,率部眾出征。 五月末,馬謖所部行軍上千里,兵馬疲憊不堪之時,卻突然遭遇鞠去源的進攻。 兩軍戰于險峻谷道,漢卒將士倉促無備,馬謖無隨機應變之能,根本不是鮮卑士卒的對手。 經半日鏖戰,因馬謖臨陣潰逃,漢軍大敗而逃,被鞠去源斬俘甚眾。 幸慕容木延精通軍事,率本部數百騎在山嶺間虛張聲勢,嚇退欲乘勝追擊的鞠去源。 因馬謖不知蹤跡,諸將推舉漢將靳豐為帥,而靳豐多有事則咨詢慕容木延。 在慕容木延的建議下,靳豐率各部徐徐后撤,并向幽州匯報兵敗消息。 與此同時,在鞠去源伏擊馬謖之時,黃權率部潛行盧龍道,日夜兼程行軍,竟然在鞠去源得勝回到部落前,率先至錫林郭勒草原。得知鞠去源不在部落,黃權率騎襲擊了鞠去源營地并從俘虜口中得知鞠去源伏擊馬謖的消息,今或許已得勝回師。 得聞消息,黃權大體料到馬謖兵敗。為了擊敗鞠去源,黃權在其回師途中的險峻設伏。然因鞠去源回師太快,黃權伏擊計劃失敗,兩軍在陽嶺遭遇。 不過由于鞠去源沒料到黃權行蹤,其部比漢軍的準備更加倉促。 兩軍鏖戰大半天,黃權待鮮卑兵疲之際,以陷騎蹈陣,大破鞠去源,俘虜數萬口。鞠去源兵敗而逃,太史亨率兵追殺百余里,終將鞠去源斬首。 得勝歸幽州之后,黃權在了解馬謖兵敗前后之經過,并得知馬謖擔心被懲罰,已逃回長安。黃權惱怒不已,遂向諸葛亮上疏彈劾馬謖三罪,即忤逆軍令,臨陣脫逃,孤軍擅入。 六月,黃權屯兵幽州,籌備征討平州事宜。 與此同時,大破鞠去源與彈劾馬謖的奏疏,同時送到長安尚書臺。 尚書臺內,諸葛亮得知馬謖兵敗并且臨陣脫逃,當下還不知蹤跡,大為震怒。 諸葛亮臉色陰沉,一言不發;各部尚書與侍郎噤聲而坐,等候著諸葛亮發話。 諸葛亮環視眾人,沉聲問道:“今據黃驃騎言,馬謖敗逃回長安,亮不知其蹤跡。不知諸公是否有所了解?” 馬謖兵敗之后,擔心被黃權治罪,遂逃回長安,準備通過兄長與自己人脈關系運作,以赦免他罪責。 眾人面面相覷,他們同樣不知馬謖去處。 見眾人不語,諸葛亮語氣放冷,說道:“馬謖不從軍令,畏罪潛逃,當通緝之,以死罪論處?!?/br> 向朗猶豫幾許,說道:“天下初安不久,馬謖治潁川有功,不知丞相是否赦之,將其貶為白身,免其死罪!” 諸葛亮神情嚴肅,厲聲說道:“馬謖下軍令狀出征,今不僅有違軍令,更是臨陣脫逃,陷大軍于險境。今若不以有司論處,安能取信于民!” 說著,諸葛亮語氣略有緩和,說道:“亮知諸君中有與馬謖友善者,然今若包庇,亮絕不姑息。如能早勸馬謖服罪,亮或能既往不咎?!?/br> 馬謖兵敗而逃,讓諸葛亮失望至極。他本以為馬謖歷練多次,以其天賦或能成為大將,然馬謖貪功心切,且還毫無擔當,實在讓諸葛亮后悔選他為副將。 諸葛亮在失望之余,卻又有慶幸。幸虧他沒同意馬謖出任主帥,而是選黃權為主將。今馬謖雖忤逆軍令,但卻幸因黃權出色的軍事才能,扭轉了戰事的不利。 向朗心中有事,不再問話,而是低頭思索馬謖之事。 馬謖在兵敗之后,第一時間逃到向朗府上。而向朗出于與馬氏兄弟深厚的友誼,選擇庇護馬謖。今諸葛亮怕是猜到了馬謖被他們庇護,故給出了最后的警告。 “咳咳!” 趙昂咳嗽幾聲,說道:“丞相,今馬征北雖臨陣脫逃,但大軍卻破東部鮮卑,宜當下詔封賞?!?/br> “善!” 諸葛亮微微頷首,說道:“派人告訴黃驃騎,如能征伐平州,望盡快征討。至于是役立有戰功將士,尚書臺將不日下令封賞?!?/br> “諾!” 第773章 蝮為姓 在諸葛亮的施壓下,向朗勸馬謖負荊請罪,看能否得到赦免。但馬謖卻寄希望于兄長,希望馬良能夠上疏為他請求。 可惜馬良深知諸葛亮憤怒,也明白馬謖犯下多大的過失。 如果馬謖僅是兵敗,并未臨陣脫逃,能請黃權稍微美言幾句,加上荊北諸卿的勸說,或許能免死罪。 但如今馬謖愚蠢的選擇了臨陣脫逃,不僅惹怒主帥黃權,反而還襯托出馬謖的無能。 馬良深思之下,寄書信與馬謖,勸馬謖先行投案,之后他會發動人脈盡量為他求情。 得到兄長的書信,馬謖背負荊條,主動向尚書臺投案。然出乎馬謖意料,諸葛亮拒絕見馬謖,僅讓潘浚負責馬謖一案。 潘浚雖為荊州江夏人,但卻與南陽士人瓜葛不深。在潘浚的審問下,馬謖如實將他前后經過坦白。 期間,為了減輕馬謖的罪責,馬良、向朗嘗試寫信與潘浚,希望潘浚能手下留情,免馬謖死罪,改判流放之類,然潘浚并未給予回應。 甚至考慮到霍氏與潘浚有久,馬良寫信與步練師,望步練師能否出面與潘浚溝通下,或是讓黃權高抬貴手。 畢竟在諸葛亮欲懲治馬謖下,能讓馬謖免死之人,唯有負責審判的潘浚,以及作為主帥的黃權。 步練師猶豫不決,詢問霍弋?;暨媚蟛粶?,轉而請問蔣濟。 蔣濟雖未深度不參與馬謖案,但也明白諸葛亮懲治馬謖的用意,提醒霍弋別參與這件事,并讓步練師想辦法拒絕馬良。 得有蔣濟的指點,步練師以婦人不得干政為由,委婉拒絕了馬良。然雖說拒絕,但步練師卻讓馬良,向劉禪或諸葛亮求情。 馬良上疏于劉禪,而劉禪為了維護諸葛亮的權威,對其奏疏視而不見。 與此同時,潘浚與有司商討多日,以馬謖臨陣脫逃、違背軍令為由,判處馬謖死刑。 此消息一出,馬良、向朗聯名寫信與諸葛亮,希望諸葛亮能暫赦馬謖。然諸葛亮卻以司法公正為由,含淚回拒了二人,并下令處死馬謖,以正軍法。 后續幾日,潘浚向諸葛亮檢舉向朗的包庇之罪,以及馬良的走通人情之事。 諸葛亮為正典刑,下令,罷免向朗的官職,勒令其歸鄉反??;馬良罰俸兩年,考核記大過一次。 秋七月,馬謖被判處死刑,臨刑前寫遺書與諸葛亮,為自己所為而后悔。諸葛亮含淚回信,表明他待馬謖之情,今之所以懲處,實因律法公正,不得已而為之,并承諾他會照顧馬謖家眷。 馬謖案若是放到劉備執政時期,以劉備的性情,無非冷藏幾年,絕不會如此大動干戈。 但如今情況不同,不僅是因諸葛亮執政,更是因天下一統,出現了不少走通人情,最終改判的案件。如果諸葛亮赦免了馬謖,下面的官吏有樣學樣,南漢官場風氣將會嚴重惡化。 7月10日,馬謖因觸犯軍法被斬,向朗因包庇罪而被免官,馬良因走通人情而被罰俸記過。 13日,駐守幽州的大軍,得聞馬謖受刑處死,軍士上下為之慶賀。 14日,黃權向諸葛亮請罪,表明自己委任不明,輕信馬謖,險些導致兵敗。 17日,諸葛亮代交黃權奏疏,并表示自己點將失職,請求劉禪治罪。同時表彰潘??絾栍泄?,請劉禪賞賜。 劉禪非常識趣,先下詔削減黃權俸祿、食邑,而后通過下詔將所罰食邑、俸祿加了回來。針對潘浚審判有功上,劉禪賜珠寶、蜀錦以為封賞。 至于諸葛亮,劉禪以黃權擊敗東部大人鞠去源有功為由,以功過相抵,不追究諸葛亮的責任。 見上下相關責任人都被問罪,朝野官吏無不肅然,百姓無不稱贊諸葛亮執政公允,凡惡必糾,凡善必賞。 諸葛亮執政手段極其特殊,在政治上諸葛亮采用寬和,在律法上卻格外嚴苛。并且經常性問責自己,嘉獎有政績突出之人。 如此不一樣的治國手段,方造就了刑政雖峻而無怨者這一特殊現象。 不僅于此,諸葛亮更是有功必賞,從不看對方與自己關系遠近。以劉番為例,因他治理儋耳郡有功。諸葛亮提高了儋耳郡的規格,從八百石郡提高為千石郡,仍由劉番繼續治理。 正因諸葛亮‘有功必賞,有罰必判’的手段,這才有南漢開國以來,即便年年邊塞打仗,但人口依舊歲歲增加,府庫錢糧越來越多。 八月三日,黃權與霍范將水陸并進的出征平州方略上報中央,諸葛亮批準了二人的方略。 同月十日,黃權率兵出旁海道,霍范浮海出征平州。 九月,霍范擊敗遼東水師,在樂浪郡登陸,降服朝鮮半島上的樂浪、帶方二郡。 黃權出兵連克數城,破昌黎郡,逼臨遼澤。 孫權率步騎兩萬拒守遼澤,采納劉曄緩兵之計的建議,上表至長安,請求諸葛亮準他歸降。 區區緩兵之計,黃權怎會看不出來。為了擊破孫權,黃權故意佯裝中計,三十日間不見動作。 一月之后,黃權在慕容木延的指引下,忽然率漢胡騎兵出征,暗中從遼澤上游渡至對岸,出其不意地突襲孫權,遂大破之。 孫權兵敗之后,逃入襄平城固守,寫信于黃權希望歸降。為鏟除禍患,黃權拒絕了孫權的請求,并暗中勸降孫權部下。 時襄平令孫咸見大勢已去,偷開城門,放漢軍大部入城。 孫權、劉曄二人逃脫不及,被漢軍兵馬所殺。黃權將二人首級及族人送至長安,交由諸葛亮處理。 諸葛亮將二人頭顱傳首北疆,因考慮死刑殘酷,僅將二人族人流放云貴,以豐邊塞漢民人口。 劉禪則是因芥蒂劉曄,以助紂為虐之人,不可以劉為姓,遂將其族人改姓為蝮姓。 與此同時,隨著孫、劉二人被解決,昌黎、玄菟、樂浪、帶方、遼東四郡盡數歸降,周圍蠻夷紛紛向漢上表請降。 因霍峻遺囑之故,蔣濟則與霍范、黃權聯絡,詢問東北環境如何,能否將霍氏藩國改封至遼東。 霍范本因顧忌遼東蠻荒,遲疑改遷封國,但見樂浪地形環繞山海,水土肥沃,可種水稻,如在亂世可為太平之所,遂改變了原有想法。 得到二人的建議之后,蔣濟遂拜會諸葛亮。 第774章 后繼者 當蔣濟找到諸葛亮,提出為霍氏遷改封國,諸葛亮態度上有所遲疑。 這個遲疑不是諸葛亮不愿,而是憂思南漢日后的政治局勢是否真會惡化。 畢竟霍氏放棄肥沃富庶之地,轉遷未開化的樂浪郡。其之用意不難理解,無非是難料南漢未來的政治走向,故而避走東北,以求保留封國。 理解歸理解,但樂浪為蠻荒之所,如果諸葛亮準許霍氏遠遷封國,恐會落人口舌。 為了照顧霍氏,諸葛亮提出為霍氏改遷到長沙郡或是犍為郡。但蔣濟堅持以遵循霍峻遺令,為國鎮守東疆,希望為霍氏改遷至東北。 見蔣濟堅持不變,諸葛亮則登門拜會步練師,看步練師之意如何。 步練師雖有意留在中原,但也明白夫君霍峻的用意。中原雖好,但或許僅能保全數代富貴;如遠走他鄉,子孫富貴或能延續數百年。 在面對諸葛亮的勸說,步練師的態度與蔣濟保持一致,依舊希望將封國改遷到樂浪郡。 見步練師與蔣濟態度一致,作為霍氏政治伙伴的諸葛亮也不愿阻止。 臨走前,諸葛亮示意由步練師代霍氏上表,他將會壓下朝中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