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節
同行京畿官吏,神情苦笑連連。 他們因三門峽水道險峻為由,希望能讓霍峻走崤函道入關中,然卻被霍峻以識水情為由,拒絕從陸道入關。 眾人本以為霍峻見到三門峽會頭疼,不料從小見慣了大江急流的霍峻,絲毫不畏懼三門峽險灘,反而是興致盎然點評其形勢。 “相國身游大河江湖,膽氣駭人,非我北人可比!” 魯芝拱手說道:“然北人多不習舟舸,漕運走行三門峽,舟舸多有沉沒,人員錢財多有損失。如能解三門峽險灘之難,則黃河漕運無憂矣!” 霍峻手撐龍鱗劍上,問道:“可有知兩漢漕運之事者?” “有!” 京兆尹顏斐拱手說道:“稟相國,前漢為通三門峽,遣人開三門峽棧道,令纖夫拖拽漕船逆行,歲歲整修,故能得關東漕糧。彼時運關東谷入長安者,因河流湍悍,一石米能有八斗入關,則為善事?!?/br> “徐、淮錢糧漕運,因路途遙遠,損耗頗多,不比冀、兗,故而次之。揚州糧輜入關,其故如上,更次之?!?/br> 不論是黃河三門峽,亦或是長江三峽,在漕運逆行時,大多會用纖夫拉船,在纖夫的幫助下,將漕船渡過水急險灘。 漢唐以關中為都時,在治理三門峽河道時,無不是采用開鑿棧道,常派人維護險灘。 霍峻沉吟少許,笑道:“諸君為北人,不識南北水勢,江船不得入淮,淮船難入汴,汴船不得入河。故之所以沉沒,非因水勢險峻,而因外人不識水情,唯鄉人深知利弊?!?/br> “欲解關東漕運入關,可行分段漕運,為江、汴、河,水情不同,不宜以一船行千里,當因各水情造船,置漕官,教水卒,以為漕運?!?/br> 頓了頓,霍峻整理了下思路,繼續說道:“以孤之見,江船至江都,淮船至彭城,汴船達河陰,河船至渭口。若渭與、河水情不同,當造渭船達長安。其間各所置倉庫,互相轉運?!?/br> 天下江、淮、漢、濟、河,霍峻皆有走過,可以說是對不同地方水情非常了解。 或許在外人眼里,天下都是河水,沒有什么不同。但作為率兵北伐的霍峻,可以非常負責地說,天下河水各不相同,江船可以入黃河,但是其中條件苛刻,必須河水大漲才能通行。 如想解決漕運帶來的問題,必須采用專業化管理,即因地制宜,建造相應的船只,專門訓練漕吏用于漕運。 并在各河的交匯點上,設立由中央垂直管轄的倉庫,一段一段向下轉運,用專業船只,專業官吏,負責漕運問題,以解決錢糧入關中的漕運問題。 至于三門峽河段,依舊可以使用西漢的政策,用纖夫拖船過險灘,然僅將舟舸、水卒專業化,專門用于航行三門峽河段,這將極大減少船只沉沒風險,減少漕糧的損耗。 聽著霍峻講述新漕法,曹魏舊官瞬間明白其中的利害之處,培訓專門漕吏運糧,將會因長期工作的專業性,從而保證漕運的通暢,盡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更別說專門設計貼合河道水情的船只了,論造船技術之發達,船匠之專業性,南漢居當今世界之首,設計符合河道的漕船不成問題。 魯芝、顏斐、長孫楊等魏人舊官,互相對視幾眼,臉上不得不露出敬服神情。 魏亡的不冤??! 困擾關中與關東、江淮的漕運問題,在霍相國手里竟這般輕易解決,難怪陛下在詔書里言,盛贊霍相國文武并濟世無雙。今仗不僅打得猛,治政水平也是一流水平! 實際上,霍峻所提出分段轉運的漕運法,不得不說是漕運史上的創新點。 因為在唐中期之間,漢唐因關東水情不同,一直未采用專船專運,導致漕運損耗不小,以至于唐皇室經常要到洛陽就食。 直到裴耀卿、劉晏二人上任,經二人推廣新漕法,采用專船、專運,無斗米因水事而沉覆。加上其他的政策配合,關中糧草得以大規模囤積,這讓唐皇室不再需要前往洛陽就食。 北宋延續舊策,在與西夏連續上百年的戰爭中,關中從未出現缺糧問題。 今霍峻所欲推行的分段漕運,足以讓南漢未來很長時間內,不會因關中凋敝,京師缺糧,又不得不返回洛陽就食的尷尬性問題。 司馬芝拱手而拜,問道:“新漕法雖好,但欲造專船,還需從吳楚抽調船匠北上造船?!?/br> “善!” 霍峻思考片刻,說道:“彭城、江都、河陰需要大倉,各水需有舟舸。令揚州船匠造千艘河船,汴、淮、江三水,因需造水船,以便漕運?!?/br> 說著,霍峻看向尚書仆射蔣琬,問道:“孤欲為國置轉運使,負責四水漕運轉運,不知公琰可有舉薦人選?” 蔣琬斟酌幾許,說道:“稟明公,琬以為侍中費祎才智過人,可令其負責督辦漕運?!?/br> “善!” “今表費祎為兩河轉運使,盡快推行漕運新法。陛下平河北,最早今歲入關中,最晚明歲入長安,令費祎不得有誤?!被艟f道。 “諾!” 費祎在歷史上本因被諸葛亮欣賞,繼承馬謖地位,快速升官。但今別說馬謖了,費祎在人才濟濟的大漢中,實在排不上名號。幸蔣琬依舊賞識費祎,今特舉薦費祎為轉運使。 關中與關東、江淮的漕運問題,因新漕運法的施行而得到解決。當下入了關中,便是關鍵的關中現狀問題。 關中今之現狀,需要面對小冰河時期給關中帶來的氣候影響問題。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屬于小冰河時期。但幸運的是,南漢未來不是處于下行的小冰河時期,而是屬于上升階段。 小冰河時期,王朝因面臨大規模的自然災害問題,加上國內內部矛盾激化,最終導致亡國。 但在霍峻看來,之所以許多王朝在小冰河時期亡國,并非小冰河直接導致王朝亡國,而是小冰河作為催化劑,加速了王朝內部矛盾,最終導致其滅亡。 簡單而言,小冰河時期最大的影響就是土地產出減少,許多種水稻的田只能改種小麥,種小麥的地方改為種粟。 土地產出減少,國內政治動蕩不安,官吏腐敗橫行,而百姓人口數目卻在增加。糧消人多之下,因饑餓爆發大規模起義,則是不足為奇了。 如果是新興王朝,遇見小冰河時期,或許情況則就不同了。 因為新興王朝人口稀少,土地拋荒嚴重,遠遠達不到上限。以滿清為例子,開國雖遇見小冰河,但因開局人口少,加上氣候恢復,以及作物改良問題,維持了三百年上下。 今關中坐落于北方,小冰河直接影響其農業產出,當今下自然做不到漢唐巔峰時期的人口上限,擁有數百萬人口。 但別忘記了,南漢所管轄的關隴,經歷了三次羌亂,兩次軍閥混戰,關隴戶籍上的人口僅四十余萬人,距五百萬的農業人口上限,差了快有十倍。 更別說日后如果恢復河套、陜北諸郡,關西疆域面積進一步增加,所承受的人口上限,將會進一步增加。且隨著氣候的趨近溫暖,人口承受將會上升。 小冰河對南漢的影響,對當下而言或許不利,但隨著時間推移,氣候的逐漸恢復,反而有利大漢。未來關西人口承受不住,漕運無法解決糧食供應問題,則就是后任者之事。 小冰河時期所帶來的氣候不穩定,需要大漢建設更多的水利設施,大規模推行小麥種植,以確保小冰河的氣候對關中農業降到最少。 畢竟漢末時期的關中水土尚在,陜北、河套被游牧盤踞,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恢復生態。日后大漢也可以推行種樹政策,盡可能維護關中生態。 故此番霍峻西入關中,更多是要恢復關中水利設施,建設關隴邊郡的防御體系,以及思考是否重建長安城, 第735章 魏胡合污 在霍峻西入關中的同時,漢滅曹魏之役,已是大幕拉開。 在劉禪、諸葛亮于二月親征之時,曹叡決意御駕親征,與司馬懿南征。 與此同時,軻比能應曹叡之所求,率五萬鮮卑鐵騎,從雁門郡南下,直入河北,協助曹魏作戰。 得知鮮卑鐵騎南下,龐統、全琮二部向大軍靠攏,以確保主力有充裕的兵力。 天下之形勢,陸遜對付曹真,劉禪、諸葛亮征討曹、馬二人,霍范再戰曹洪。 二月,諸葛亮率主力渡過黃河,降服河內郡守劉靖;三月,漢軍主力破朝歌,進駐淇園,與魏、鮮卑聯軍隔淇水對峙。 劉禪并未從軍,而是去見了劉協。 劉協在禪讓與曹cao之后,被封為山陽縣公,食邑有萬戶之多。其山陽縣位于河內郡,今漢軍降服河內諸縣,劉協自然歸順南漢。 從東漢皇帝成為亡國之君,再從亡國之君成為漢室臣子,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諸葛亮為避嫌未見劉協,而由劉禪親自接見劉協。兩個大漢皇帝相見,反差感實在太強。 劉協算明事理,見到南漢天子劉禪,乖巧行君臣禮拜見。并表示東漢已亡,他已非中漢天子。今天下當由季漢統治,劉禪當為天子,他則為臣子。 劉禪寬宏大度,安撫已是老人的劉協,表示中漢與季漢為同宗關系,好似為兄弟。今中漢雖亡,但季漢深受中漢遺恩。今讓劉協勿憂,漢依舊以萬戶縣公待之。 話是這么說,年輕劉禪仍為此而擔心,故讓丁奉率羆虺軍看守劉協,并準備改授藩國,將其遷到關中。 實際上,因本位面關系的特殊,中漢與季漢的繼承理論,不能再通過五行學說解釋。 故在霍峻執政時期,因支持孟子的民本思想。故大膽提出理論,向外界解釋季漢與兩漢關系,雖同為漢室,卻非為同朝。 兩漢之所以滅亡,實因治理百姓上出了問題,如水舟之間關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高祖秉承民意,攜斬白蛇之劍,起兵推翻暴秦;西漢末年,民不聊生,世祖如高祖般,奉承民意,起兵建立新朝。今東漢治民不善,導致民怨四起,舟已覆沒,故中祖起兵建新朝。 用民本思想與漢朝更替綁定在一起,算能勉強解釋了三漢更替的原因。但不是沒有問題,其中最大的漏洞,即為何劉姓出面拯救江山。 關于這個話題,霍峻不想過多提及! 為何不提及去解釋,則是霍峻明白當國家治理出了問題,百姓根本不管國家多么神圣,他們注定會起兵反叛,因為他們要生存。 周秦時期,以血緣親疏出任官吏,繼而統治百姓。然陳勝吳廣的口號,瓦解了落后的貴族制。故劉漢再怎么神化,他始終背離不了人民。 凡漢室宗親有心于百姓,自然會效仿三代開國君主之所為;如果無心于百姓,如同曹cao般殘酷虐民,怪不了任何人。 劉禪安撫劉協之后,因擔心影響諸葛亮發揮,故主動到后方的汲縣督戰,將前線指揮權交于諸葛亮。 淇園,漢軍中帳。 諸葛亮端坐胡榻上,聽著俞韶匯報軍情。 “丞相,鮮卑帳下胡騎約有五萬,合曹魏所聚之兵四萬余眾,合有近十萬之數,與我軍兵馬數目相仿。觀其兵馬精銳,胡騎參差不齊,魏人兵馬不精,遠不如我軍矣!”俞韶說道。 霍峻雖離開軍中,但舊部依舊是遍布大軍上下。諸葛亮接手大軍,未有更改太多,而是直接構建以霍峻舊部為主的指揮體系。如俞韶依舊負責情報,蔣濟負責制定作戰,周魴負責諸軍調度。 當然不是沒有變化,負責主帥安全的羆虺軍,因非諸葛亮心腹關系,被安排‘保護’東漢末代天子劉協。 諸葛亮撫扇而冷笑,說道:“曹叡不識天命,一意孤行。今招鮮卑胡種南下,欲以胡騎御我,實屬可笑!” 俞韶拱手問道:“丞相,今敵軍騎多而步少,我軍將以何策破之?” 諸葛亮未有回答,而是看向蔣濟,問道:“蔣護軍,今可有破敵之策教亮?” 蔣濟沉吟少許,說道:“丞相,鮮卑非魏,無為曹叡死斗之心。魏兵雖為魏人,但因形勢分明,故無為曹叡奮死之念?!?/br> “胡見魏敗,知大勢已去,必出走漠南。魏卒不利,因鄉梓之故,必四散而走?!?/br> 頓了頓,蔣濟笑了笑,說道:“二賊既不能齊心,又無死戰之念,丞相不如施計以離二賊?!?/br> “哦?”諸葛亮神情略有所動,多打量了幾眼蔣濟,問道:“計從何出?” 蔣濟捋須而吟,說道:“丞相堅守不出,則能破敵!” “堅守不出,如何能破敵?”俞韶不理解地問道。 聞言,諸葛亮大笑幾聲,說道:“子通果是大才,今之形勢諳熟于心,此策深得亮意!” “這?” 俞韶用渴望的眼神看向周魴,希望能得到解釋。 周魴思慮良久,說道:“今時至三月,我軍堅守不戰,魏人無法春耕。胡騎兵馬眾多,其糧輜多從河北所得。我軍如若堅守不戰,魏、胡糧草日費巨石,河北之糧將絕矣!”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