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節
霍峻顧不上吃飯,仔細看了軍報,說道:“潦口大捷,孔明得勝,魏荊宛之兵守有余而攻不足,賊專一破我之策破滅。我軍短時之內,將可全力經略青齊?!?/br> 說著,霍峻忍不住點評說道:“孔明夾水立營,以浮橋為誘,伏兵藏于蘆葦,其之用兵甚是出彩!” 諸葛亮的潦口大捷實在打得漂亮,諸葛亮之前那些cao作都是屬于鋪墊。如諸葛亮為何要打淯陽,非是淯陽太過重要,而是淯陽以南的潦口是諸葛亮所精選的戰場。 如諸葛亮為何親自去割麥,非是割麥好玩,而是誘張郃、司馬懿南下至淯陽。 至于諸葛亮為何夾水設營,為的就是司馬懿出兵來打他的浮橋。而后針對浮橋這一戰場,諸葛亮詐敗而佯設伏兵,從而反殺大敗魏軍。 不僅于此,諸葛亮除了戰場選得巧妙,他在用兵前竟能洞察出曹魏用兵的對象會是他,且魏軍將會求戰心切。 一環套一環,諸葛亮深慮之遠,非常人所能想象??v是霍峻點評,也不得不稱贊諸葛亮所用戰術精彩。 潦口之役的影響,不僅讓諸葛亮掌握了荊宛戰場的主動權,更讓霍峻無后顧之憂,可以專心攻略齊魯。 可以這么說,潦口之役讓南漢在北伐態勢上掌握了主動權,除非曹叡有援兵可以調遣,否則他就要乖乖地等三地的戰報,指望有一路兵馬取勝,抽出富余之兵馳援二地。如果有一路敗績,曹魏局勢將會進一步惡化! 蔣濟替霍峻收起書信,問道:“都督,今丞相大破魏寇,是否書信一封?” “可!” 霍峻咀嚼魚rou,笑道:“順便告訴丞相,其鄉梓我已派人打理。今時北伐之后,他將能歸鄉祭祖。且孤獨領縣公寂寞,望能與丞相同領之!” “諾!” 諸葛亮對霍峻收復家鄉瑯琊有來信詢問一二,不過因諸葛亮離家鄉太早,因記憶太淺,僅簡單詢問了下情況。 而在諸葛亮詢問前,霍峻在閑暇之余,就已經派諸葛誕歸鄉,讓諸葛誕為諸葛亮兄弟打理家鄉,且替諸葛亮兄弟好生祭祀了下他們的父母。 南逃士人太多,霍峻北伐以來,如有收復郡縣,聽聞朝中有高官是本地人,霍峻都會派人去祭祀,或是打理其家鄉宅院,算是盡同僚之誼。不過也因此件事,徐淮士人甚是支持霍峻北伐。 當下收復諸葛亮的家鄉,不用諸葛亮書信來說,霍峻自然會派人去打理。 第681章 劉憂孫愁 穆陵關,魏寨。 大帳內,使者荀俁奉曹叡詔令,向孫權、劉曄二人宣讀詔令。 “……荊宛遭敗,諸軍退守淯水……無余兵可用。車騎將軍忠體為國,宜當恃險,堅守拒戰;軍師劉曄進策有誤,……” 聽著使者宣讀曹叡的詔令,孫、劉二人對視一眼,皆從對方臉上看出不妙之感。 “臣孫權/劉曄謹遵詔令!”孫權、劉曄行禮而拜之,說道。 孫權收下詔書,與荀俁拉攏關系,說道:“今有勞荀使奔波,權今晚設宴款待,還望足下赴宴!” “不必了!” 荀俁微嘆了聲,說道:“今值大戰,俁豈敢打擾孫車騎?!?/br> 說著,荀俁將袖子里的錦囊交予孫權,說道:“俁從京畿而出,臨行之前太妃讓俁代傳此信?!?/br> “有勞荀使了!” 荀俁遲疑少許,說道:“今戰事不利,張將軍無法東援,孫車騎切不可有失。陛下臨行有言,當下無可用之兵,穆陵需守至明歲,不求勝敵,唯望自守險關?!?/br> “至于朝堂之事,料太妃書信中盡有提及,俁不便明言。望孫車騎、劉軍師好自為之,守住穆陵為今下首要之事?!?/br> “多謝荀使!” “不敢!” 荀俁,荀彧次子。在荀彧去世后,加之荀彧長子荀惲被曹丕所記恨。荀氏一族已無昔日之盛,依靠先輩的舊時之功,勉強位居朝堂之上。 孫權為了擴展人脈,在京中與荀氏一族關系尚可。今荀俁屬于偏向孫氏,否則也不會幫孫瓔帶信與孫權。 待荀俁離開之后,劉曄神情不太好看,憂慮說道:“曄獻策推將有失,已被陛下告誡。今若非正值用人之際,恐陛下早已降罪責怪!” 因田忌賽馬之策以及張郃用兵的失敗,曹叡已沒像當初那樣器重劉曄。在下達的詔令中,曹叡輕微責備了劉曄,讓劉曄繼續努力,不要辜負他的期望。 曹叡的本意或許是敲打劉曄,讓他繼續努力。但在敏感的劉曄心里,他已在懷疑曹叡是否怪罪自己,且在擔心他是否已經失去了曹叡的寵信。 孫權了解劉曄心態,安撫說道:“君多有奇策,今國中用兵強者,除大司馬、驃騎將軍二人,僅前將軍張郃。君不舉張郃,莫非舉夏侯楙乎?” “諸葛亮初出茅廬,今合司馬懿、張郃二人之力,尚不能敗之,與君有何關系?” 盛贊謀士之語,常為算無遺策,但是天下哪里算無遺策的謀士? 強如張良,劉邦遇彭城之敗、被圍滎陽時,他在干什么? 孫權深知史家在傳記中常會為傳主美化,既然張良做不到算無遺策,那么劉邦為何沒有去怪謀士張良? 因為劉邦深知謀士就是提出建議,需要由君主直接采用計策。若君主用策失誤,自然是自己的問題。反之,為了聚攏人心,謀士獻策成功,應當不提自己功績,當著眾人的面去夸耀他。 如今在孫權眼里,曹叡當下怪劉曄獻策出錯,在根本上就有問題。劉曄僅是謀士,其非統帥更非君主。君主、統帥的責任在于采納建議,以及選人去執行。豈會自己抉擇出錯,而后去怪謀士無能? 用張郃出錯,或是說強行讓司馬懿出擊的鍋,需要曹叡自己背,而不是去扔給屬下。 今有了孫權安慰,劉曄心里勉強好了些許,說道:“今陛下不信我,唯車騎將軍信曄。曄當好生為君獻策,以退漢賊軍兵馬?!?/br> 孫權拍了拍劉曄的肩膀,說道:“子揚信權,權自不負君也!” 說著,孫權看了眼手中錦囊,說道:“太妃少有托人寄信與我,此次托荀俁送信,料來朝中多有動蕩!” 帶著憂慮的心情,孫權打開錦囊。只見孫瓔在信中說,因張郃兵敗之故,司馬懿已全權執掌荊宛兵馬。 且吳質借張郃一事發揮,向曹叡上奏,表示張郃無法支援齊魯,孫權擊敗霍峻的方案已是無法成功,當下為求保險不如換上他將,以確保齊魯不會被霍峻奪取。 在吳質的奏疏下,曹叡略有意動。幸曹叡因擔憂臨陣換將,對戰事不利,并且孫權至今未有過失,曹叡放棄了換將這一念頭。 看著書信中的論述,孫權臉色沉了下來,罵道:“吳質匹夫竟敢蠱惑陛下,此人當殺之!” “何事?”劉曄見孫權有如此反應,好奇問道。 孫權毫不避諱,將書信交予劉曄,說道:“吳質言我無將略之才,為避張郃兵敗之前事,請求陛下召我回京,更替大將繼之?!?/br> 劉曄瀏覽書信內容,直言說道:“車騎將軍缺軍功傍身,故才有吳質言語中傷!” 孫權多有些氣悶,說道:“吳質與我有間,昔初入鄴城時,我與先帝交好,吳質常言語誹我,言我不可深信。今十余年來,權為大魏殫精竭慮,而吳質卻還在用言語中傷?!?/br> 說著,孫權為了證明自己的話可信,說道:“吳質與司馬懿交好,常言司馬懿忠君為國,為國中棟梁。其與陳群交惡,則言陳群為昏庸之士,非國相之才?!?/br> “殊不知吳質因貪戀富貴,致名聲臭惡,鄉人親友不愿近之?!睂O權長嘆口氣,感慨說道:“他年階下囚,今朝座上客。權非魏之舊臣,但因略有才德,深受諸帝寵愛,得以榮登高位。然盛極為衰,權已招人嫉妒,倘不謹慎行事,恐將有禍上身?!?/br> “悲哉!” 孫權抬頭而望,悲憤說道:“權為托孤之臣,竟不能制吳質惑主,是為權之過矣!” 見孫權為國憂慮,劉曄反過來安慰道:“今國事艱難,司馬懿之所以受人推崇,實因手握軍功。將軍如能立有戰功,非吳質所能中傷!” “哎!” 孫權再次嘆了口氣,說道:“權有破敵之大志,但卻不知如何著手!” 劉曄沉吟少許,說道:“今清時分,城陽來報,賊有大批軍糧至郁洲,不日將送往大營。將軍不如派精騎從旁海道南下,劫掠賊糧,以為建功!” “劫糧?” 孫權來回踱步,問道:“上月劫糧被賊軍所驅,今月安會無備?” 劉曄緊隨孫權身側,說道:“上月我軍雖被賊軍所敗,但今月劫糧,可先以少騎襲之。如賊軍擊還擊,我軍則可退走。賊軍見我軍兵少且退,自會心驕少備?!?/br> “我軍重兵集之,待敵歇息時,我軍發精騎殺出,賊軍必大敗而走。其部糧輜不可帶走者,就地焚燒之?!?/br> 頓了頓,劉曄笑道:“將軍立下劫糧之功,又斬首數千級,何不能令陛下悅之!” 孫權眼睛一亮,笑道:“計為良策,用軍師之策,必能有所斬獲?!?/br> 繼而,孫權話鋒一轉,疑惑問道:“僅運糧一軍,何能斬首數千?” 劉曄笑了笑,說道:“陛下有雄心壯志,諸將貪圖功利。自武皇帝起兵時起,諸將斬獲以一為十,??浯蠊?,一為鼓舞軍心,二為大張功勛?!?/br> “今將軍缺立新功,不如以劫糧殺敵為功,而后美言報與陛下。陛下既鼓舞歡喜,而將軍亦能得軍功,何樂而不為!” 謊報軍功蓋是古代軍中常見cao作,將領為了自己功績,也為了手下將士的封賞,常會往多了匯報。在曹cao起家時期,便有如此cao作,更別說曹cao收編更多部隊之后,謊報軍功之事發生更為頻繁。 其如劉曄所說一樣,謊報軍功除了對將領有好處外,對威懾百姓、盜賊亦有幫助。 早期史書亦是如此,為了吸引不知細節者,常會夸張去描寫,如劉項爆發彭城之役,楚軍殺敵三十余萬。然而有趣的是,在彭城之役的兩年后,漢軍出動五十余萬包圍項羽。 秦滅六國到西漢建國的數十年間里,若依照史記去統計所發動戰役的兵馬數量。其數目縱不到千萬之數,亦有超過五百萬之數。畢竟光白登山之圍,漢匈就貢獻了七、八十萬之數。 老實的孩子不是沒有,如楊廣征高句麗拿出實打實的百萬大軍,號稱兩百萬大軍。然如以曹cao、霍峻之所為,估計敢稱四百萬大軍。 得聞劉曄之語,孫權放下心中的顧慮。 不是孫權不知道謊報軍功,而是他還沒做過這件事,難免有些不習慣。當下有劉曄這般寬慰,孫權算是敢放開膽子干了! 停下腳步,孫權問道:“以子揚之見,此次劫糧不知出多少兵能成?” 說著,孫權略有顧慮說道:“霍峻非比他人,還需小心行事!” “將軍勿憂!” 劉曄笑道:“昔成安君不守井陘之關,終屈于韓信;趙括不守長平,卒亡于白起。今霍峻用兵雖強,但已被穆陵關所阻。故天時、人和不如地利,阻守大峴為根本之策?!?/br> “我不失穆陵關,僅出輕騎劫抄,如能得勝,賊軍失糧;我軍如敗,退守城陽足已?!?/br> 考慮少許,劉曄說道:“今曄之見,將軍可命戴陵率步騎五千南下,以為劫掠賊軍糧隊?!?/br> “好!” 有了劉曄這般言語,孫權徹底放下心來,說道:“命戴陵率步騎五千,出旁海道南下,劫掠賊軍糧草?!?/br> “將軍英明!” 第682章 淮陰侯舊策 江東為供應霍峻大軍北伐,漕、海二運雙軌并行。 海運航道,以金陵、吳縣為起點,沿海岸而行,運抵郁洲島。轉由兵民押運糧草,經五蓮山區南側,行兩百余里,送至莒縣。 海路運糧對南漢來說,算不上那么困難,甚至此航道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夫差伐齊,有瑯琊海戰;越國爭霸,遷都瑯琊臺。 航道路線成熟六、七百年,加之漢軍經略郁洲多年,水師擁有遠行遼東實力。沿岸而行千余里運糧,算不上什么高難度cao作。 因青州臨近海濱之故,曹魏對這條運糧路線頗有了解,劉曄口中劫抄兵糧,則是劫掠上岸的海運糧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