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節
“都督,我軍圍困壽春多時,今城中士氣渙散,為免夜長夢多,不如尋機破城?!备呦枵f道。 霍峻擺了擺手,拒絕高翔的建議,說道:“當下壽春之敵,內被水澤所困,外無大軍來援。內憂外患之下,無需急于破城!” “都督,莫非是畏壽春城堅?”高翔壯起膽子,說道:“今翔愿為先登,率本部兵馬破城?!?/br> 霍峻未怪罪高翔,而是笑了笑,淡然說道:“為將者,當有怯時,不可擅兵專勇,一意孤行。今我之所以不破壽春,而是憂大軍四面攻城,帳下將士死傷甚多。今為破將破之城,何需空費將士性命,以圍城之法,足以破其城!” 黃崇遲疑少許,反問道:“昔孫子亦有言,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br> “敢問大司馬,用兵之道,以快為上,以慢為害。今大司馬久屯兵馬于城外,將士銳氣漸消,豈不有違用兵之理乎?” 見是女婿提問,霍峻耐著性子,解釋說道:“孫子亦有語曰,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今我軍之兵十倍與敵,既無外憂,又無內患,怯弱以保將士性命,有何不可乎?” 說著,霍峻提點眾人,說道:“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徐晃有勇略,其憑險而守,自恃城堅。故雖遭雨圍,未肯束手。今起兵而圍急攻,非萬全之策,不如修繕營壘,以待秋水之后?!?/br> “大軍長屯駐兵,其所耗之糧,多出江淮府庫。且行輪休之制,可令老弱且耕且戰,反哺大軍所耗之糧?!?/br> 背景不同,其選擇用兵執法自然要有所不同。如霍峻所言,今下壽春城被破,僅是時間問題,而非戰術用兵問題。故而對將下之城,沒必要為了提前破城,從而讓將士白白犧牲。 至于大軍出征太久,所消耗的物資輜重太多,僅能說有利有弊,且所幸壽春離江淮近。今時大軍所消糧草,幾乎是從江淮、江東二地供給。 黃崇依有疑惑,問道:“昔邯鄲之戰,秦久圍邯鄲不克,大司馬如何篤定壽春城必下?” 黃崇所問的問題太經典了,在中國古代戰爭中例子也太多了。如何能保證,你所率之兵圍城,能圍下城池,而非被敵寇所解圍。 如以鄭成功為例子,他發起南京之戰,則是因攻城手段有失,最終被清軍擊敗。 “好問題!” 霍峻贊揚了句,說道:“凡大軍欲以久圍而破城者,當據外圍之險,而后修繕長壘,深察援軍所來之向。而后行圍城打援之策,或是行阻援破城之計,此將不敗矣!” “今下之勢,逆魏被我大軍所敗,兵馬死傷慘重,短時之間,不足以用兵。而后我命龐、陸二督封鎖淮水上下,斷絕壽春大道,加以肥水淹城,洞察城中士民之心,足以知壽春必被我軍之所有!” 以霍峻的角度去分析,鄭成功兵敗南京的原因,其原因有不少。以當時的局勢而言,鄭成功需要速下南京,而非類似壽春之戰般,長期包圍破城。 若鄭成功非要用圍攻的形勢破城,則要占據南京外圍的險要據點,斷絕外部兵馬支援南京,如可以采用圍城打援之法。 古代圍城打援之法中,以陸抗的西陵之戰最為經典,不僅破了西陵(夷陵),而且還擊敗增援的晉軍。 失敗的例子有,洮西大捷后,姜維所發起的狄道之戰,因被判斷錯誤陳泰的增援路線,最終無功而返。 在軍事作戰中,有非常多既似非似的作戰局面,為將者如何選擇用兵方針,往往是非常關鍵。一旦選擇失誤,所造成的損失,非同小可。 幸霍峻對山水地理、敵我形勢,有異常敏銳的洞察力,在復雜的軍事沖突中,往往能做出較為正確的選擇。 聽著霍峻深入淺出的言論,眾將各有所思。 黃崇似乎略有所得,向霍峻拱手稱謝,說道:“大司馬答疑之語,當開崇之困頓?!被艟χ聪蚋呦?,問道:“不知豐露以為何如?” 高翔紅著臉,拱手說道:“都督之高遠之見,非翔所能比之。壽春既為手中之物,今為將士性命而憂,怯弱一時亦未嘗不可!” “此話尚早!” 霍峻強調說道:“欲下壽春,還需諸君協力!” “諾!” 話音稍落,侍從順山道而來,語氣加急,說道:“稟大司馬,據斥候來報言,荊宛兵馬異動,司馬懿似有南下救援壽春之念!” “可還有其他緊急之事?” “未有!” “子通。公衡,可有不同之見?”霍峻問道。 蔣濟沉吟少許,說道:“都督,自鐘離大敗,魏軍已無多余之兵,唯有抽調他處兵馬增援。司馬懿之前向南用武,兵馬多有疲憊,于我軍而言,不足為懼?!?/br> 頓了頓,蔣濟說道:“然濟恐曹魏將會抽調河朔或關西之眾,以南下解壽春之圍。據在下之見,大司馬不如令江漢出兵北伐,再讓葛相命馬超出隴右,令曹魏為四方兵事所困,從而難以顧及壽春!” “然也!” 黃權捋著胡須,贊同說道:“權以為蔣長史所言有理,司馬懿率部至壽春,我軍足以退之。但卻恐河朔之兵南下,兩軍匯合,其兵馬甚眾。加之滿寵、曹洪二將,僅憑龐、陸二督阻敵,恐有不足?!?/br> “故以權觀之,魏雖經鐘離兵敗,但尚有余力。今不如讓江漢、隴右出兵,牽制荊州、關西之兵,以為我軍分壓??茨芊癯媚嫖撼鯏≈?,有所斬獲?!?/br> “二君所言,正合我意!” 霍峻負手踱步,說道:“馬超素有謀逆之心,今見逆魏兵敗江淮,其必有所圖。而關西受圍,魏必救之?!?/br> “至于荊宛之兵,因宛城為洛陽屏障之故,若我軍兵出江漢,司馬懿必不敢輕離之!” 說著,霍峻看向人群中的費觀,問道:“今可否讓葛相督軍,令文聘、呂蒙二將出襄樊,以威新野、宛城。且書信與馬超,讓其出兵隴右?!?/br> 在鐘離之戰后,因考慮到壽春未下,不宜大封諸將。為了激勵眾將破城,諸葛亮派費觀出使江淮,以為勞軍之用。當下欲調動江漢兵馬,以及讓馬超出兵,需由武漢方面協調。 費觀向霍峻拱手,說道:“回大司馬,葛相居京調度,江漢各部空閑可用。如欲令江漢諸軍出兵,當是可行?!?/br> “至于馬超,因隴右缺糧,形勢未明等原因,馬超尚未有動兵之念。若我軍能撥錢糧與隴右,馬超必欣然而動?!?/br> 隴右地廣而民少,馬超為了與漢魏抗衡,爆出了三、四萬兵馬。因他不善治政,以及隴南二郡被陸遜所奪。 馬超被糧草所困,平時兵馬不出動,尚能自產自足,一旦遠征涼州或關中,馬超則陷入了缺糧狀態。 出兵少,則不足以動搖曹魏的關西;出兵多,則會被糧草所困。這大概是馬超所沒想到的地方,他兩面跳反,好不容易占據了隴右。卻因隴右缺糧而難以成事。 霍峻沉吟少許,說道:“讓葛相盤算下府庫兵糧,看能否從巴蜀中抽調與隴右。馬超如能在關西有所作為,壽春必被我所有!” “諾!” 費觀應了下來,說道:“觀明日歸京,向丞相上報此事!” “善!” 第613章 與鮮卑盟 武漢,黃鵠臺。 夏季炎熱之時,劉備常在夏秋時,為了避暑、避雨水之潮濕,率文武到黃鵠臺辦公。在劉禪上位后,朝堂沿襲舊制,尚書、御史二臺依舊至黃鵠臺辦公。 今費觀正向劉禪、諸葛亮二人匯報壽春戰事進展,且向二人傳達霍峻的需求。 “相父,今司馬懿蠢蠢欲動,如真與河朔之士相匯,恐對我江淮大軍不利。為防有失,或可從仲父之語,令江漢、隴右出兵,以為牽制之用?!眲⒍U思慮少許,說道。 “陛下之語,正切今下之要!” 諸葛亮撫扇而思,說道:“今可遣使至隴右,說服馬超出兵隴右。其間有姜冏父子勸諫,加之馬超常有不軌之圖,令其出兵不難!” “至于江漢,呂子明染疾病重,今歸江陵調養,僅憑文仲業獨自出兵,恐非司馬懿之敵!” 曹魏南征期間,呂蒙率兵御敵。然在司馬懿退兵之后,呂蒙則患疾病,無法處理襄樊軍事。今下呂蒙從襄樊至江陵養病,而后文聘從江陵到襄樊,代呂蒙履職。 諸葛亮似乎明白霍峻之意,說道:“臣雖非沙場宿將,但卻粗知兵事。今下之事,亮愿將寡兵,出兵江漢,以為牽制司馬懿之用?!?/br> “相父率兵牽制?” 劉禪愣了愣,遲疑說道:“相父,魏賊與蠻夷不同。賊將司馬懿詭計多端,用兵出眾。昔以詐計誘破元公,而后又堵先帝于白鹿原。今下不如令趙老將軍與文將軍同出江漢,以牽制司馬懿?!?/br> 諸葛亮雖領過兵馬,且有不俗的戰績,如降服南中蠻夷與五溪蠻。但論實力而言,司馬懿與魏兵遠比蠻夷強多了。 今下諸葛亮欲率兵北伐,讓劉禪心間難免有所疑慮。但疑慮之余,劉禪卻又有些相信諸葛亮。畢竟劉禪與諸葛亮相處多年,深知諸葛亮為人謹慎,絕不會無的放矢。 “陛下放心!” 諸葛亮撫扇而笑,說道:“臣雖粗知兵略,但卻深諳孫子之語。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今若率兵出江漢,非為破敵,而是為牽制司馬懿!” “趙老將軍雖膽略達人,但卻寡將大軍。臣幸有領兵平蠻之經驗,曉兵馬布置輕重,今愿領兵北上?!?/br> 今下霍峻讓他督兵江漢之語,加上昔日送別之語,諸葛亮能體會霍峻用意,即讓他嘗試與魏軍交手,感受司馬懿的用兵風格。 畢竟霍峻雖信任諸葛亮用兵能力,但不代表諸葛亮初領兵,便能具備其巔峰時刻的水平。 大部分將領非生而知之者,而是需要軍事經驗喂養。昔平南中,霍峻讓諸葛亮練手;今出江漢,則是讓諸葛亮感受下司馬懿的用兵風格。 在霍峻眼里,歷史上一伐隴右失敗,除了諸葛亮用人不當外,余者則是諸葛亮經驗尚淺,以及其兵馬戰斗力尚不足以與魏軍較量。 等到諸葛亮在漢中練兵講武多年,而后再出兵隴右時,諸葛亮已是能在野戰中擊敗司馬懿。 若將三伐、五伐時期的諸葛亮換到一伐時期,蜀漢斷絕隴右,幾乎是大概率之事??上r間不能回流,當然若沒有一伐的經驗教訓,或許未有三伐、五伐時期的諸葛亮。 今南漢之國力遠勝歷史上蜀漢,今之北魏亦非歷史上強盛的曹魏。但為確保諸葛亮在接下來的北伐中,能在中路戰場牽制曹魏兵馬,今讓諸葛亮初出江漢,則是非常有必要。 劉禪沉吟幾許,說道:“相父既有出兵之念,朕別無異議。僅是相父離朝之后,國中軍政大事交由何人負責?” 頓了頓,劉禪說道:“尚書令李嚴初入中樞,不宜執掌政權?!?/br> 諸葛亮蹙眉而思,說道:“徐公元直為先帝托孤之臣,可由元直協理尚書臺之事。如有軍國之大事,軍事可問大司馬,政事可問臣下?!?/br> 說著,諸葛亮說道:“潘君承明治蜀多年,功績卓著。今歲可讓潘君歸京,與元直、正方同輔陛下理事?!?/br> “善!” 隨著老一輩的人才凋零,如劉巴、孫邵等人去世,今下適合輔政的人愈發地少,唯有將之前外放出去任州刺史的潘浚調回中樞。 “賓伯,可還有余事未言?”諸葛亮說道。費觀拱了拱手,說道:“稟葛相,大司馬言魏卒降者眾多,今選江淮降卒留居外。余者不下三萬人,今需由中樞分配?!?/br> 那些魏卒歸降之后,霍峻與諸葛亮溝通了下,將籍貫在壽春或是在江北的兵馬留了下來,加上選了不少老弱用于軍屯外。余者降兵上交與武漢,由南漢統一分配。 諸葛亮輕搖羽扇,笑道:“有勞大司馬知會,明后日則會舟舸至廣陵?!?/br> “諾!” 說話間,諸葛亮似乎想起什么,問道:“不知賓伯可有聽聞北疆鮮卑否?” 費觀蹙眉而深思,說道:“略有耳聞,據觀今下所知,北疆鮮卑自檀石槐身亡之后,鮮卑諸部離散。鮮卑東部以素利為首,中部以軻比能、步度根為雄。然軻比能熟知漢法,屢次擊敗素利、步度根,今之實力最為興盛!” 軻比能常有統一鮮卑之念,在曹cao時期,趁著曹cao無暇顧及漠南,一邊向曹cao臣服,一邊吞并周圍部落。如曹彰擊代郡烏桓,其中則有軻比能的影子。 自曹丕繼位之后,軻比能復行舊策,一邊成為曹魏的附義王,一面加快速度吞并鮮卑諸部。 為了遏制軻比能統一草原的速度,曹丕用田豫、牽招、解俊統兵坐鎮邊疆。然南漢一波接一波的攻勢,讓曹魏中原吃緊,屢次派邊軍南下,讓曹魏無法有效遏制軻比能。甚至曹丕為了與南漢作戰,不乏向軻比能借兵讓步。 曹魏與南漢作戰的屢敗,讓軻比能有所洞察出其虛弱的內部。軻比能加大力度兼并鮮卑諸部,中、東二部鮮卑,非降魏,則降軻比能。 如泄歸泥,其父被軻比能所殺,但依舊臣服軻比能;步度根屢被軻比能所敗,最終率部逃到太原、雁門二郡。東部鮮卑素利,被軻比能所敗,率余部逃到幽州。 當軻比能得知曹魏兵敗鐘離,愈發不把曹魏放在眼里,率兵殺入并州劫掠,甚至擊敗躲到太原郡內部的步度根。如此大規模的入寇行動,縱是在南方的諸葛亮亦有所聞。 諸葛亮停下手中的羽扇,問道:“今軻比能有騎多少?部中有多少落兵馬?比檀石槐何如?” 費觀回憶有關鮮卑的記憶,說道:“稟葛相,昔檀石槐威震大漠,東起遼東,西至西域。而軻比能東僅至遼西,西僅達河西。河西鮮卑尚未歸軻比能所用,其遠不如檀石槐?!?/br> “至于其兵馬,應當不下三、四萬騎,多者七、八萬騎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