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節
劉備陵墓在劉備稱帝時修建,雖稱帝有五、六年之久,但陵墓常因戰事修修停停,正兒八經修繕的時間才一兩年。 故而劉備陵墓多有寒磣,加之劉備仿照漢文帝方式下葬,則就愈發寒酸。但按漢時喪葬觀念‘死時如生’,真不能那么寒酸。 考慮到后世盜墓賊問題,霍峻與諸葛亮、張昭商議,少放金銀錢財,多用兵馬土傭、大鼎金鐘陪葬。且為了讓后世人了解南漢,霍峻特意讓人在陵墓中放了大量竹簡書籍。 三天的喪事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三日喪事結束之后,劉備棺槨在群臣禮送下,以車載出城,五千甲士開道。途中,武漢士女為劉備送行,掛白哀哭,聲勢格外浩大。 因武漢潮濕低洼,為避免水淹,劉備陵墓依山而建,送葬人群走了三、四十里路才到目的地。 下葬之時,道士誦經,巫師做法,此事由張魯負責。禮畢之后,電閃雷鳴,天降大雨,似乎為劉備而悼念。 劉備雖是下葬,但不代表劉備身后事結束。 四月一日,劉禪第一次召集眾臣議事,封賞眾臣,及為劉備商定謚號、廟號。 是日,劉禪身著纁裳,頭戴冕冠,望著堂下眾人,乖靜坐在榻上。 摘去麻裳的霍峻、諸葛亮、張飛等人跪在殿上,聚精會神聽著由王粲撰寫,馬良誦讀的詔書。 不出意外,霍峻從驃騎大將軍,遷至大司馬,錄尚書事,持節鉞,徐州牧。步練師因梓鄉為淮陰,被封為淮陰君。 諸葛亮故領丞相,錄尚書事,江州牧,假節,封武鄉侯。 張飛從大將軍遷至驃騎大將軍,平尚書事,司隸校尉,假節。 陸遜以前將軍,遷升至車騎將軍,雍州牧,假節,封下辨縣侯。 徐庶以御史大夫,平尚書事,領虎賁中郎將,統率宮中宿衛親兵,關內侯。 趙云以領軍將軍職,遷至衛將軍,故領禁軍。 四方將軍,分別為前將軍文聘,左將軍黃權,右將軍賀齊,后將軍龐統。 余者官職少有變動,僅多封食邑,或百戶,或數十戶,以為聊表劉禪心意。當馬良讀完后,在霍峻帶頭下,眾臣向劉禪告謝。 當然這封賞出自誰手,霍峻、諸葛亮心中早已有數,這大概是劉備給他們頒布的最后一封詔書。 眾人各自坐回榻上,因霍峻沒有發話,朝堂中瞬間安靜下來。 霍峻望著笏板后記錄的內容,向劉禪拱手問好后,咳嗽幾聲,說道:“今先帝病逝,其謚號、廟號未定,不知諸君可有奏乎?” 何謂托孤大臣? 年幼的皇帝將權力轉交給權臣,霍大司馬代劉禪行事問話。 早有安排的張昭持笏板,說道:“稟陛下,回大司馬、丞相。昭與諸卿商議,以為追謚先帝為昭武皇帝,或光文皇帝,其廟號可擇中或顯?!?/br> “且先議謚號!”霍峻說道。 “昭者,是謂明也!”張昭說道:“謚號昭武,其意與光武。今陛下三興漢室,可言昭、光?!?/br> 諸葛亮沉吟少許,說道:“先帝重武而輕文,不宜用文。亮以為可為先帝上昭武皇帝,以彰其復興漢室之基業?!?/br> “可!” “議先帝廟號!” 張昭挺直腰背,說道:“廟號以太、高、世、中四者為最盛,中者,中興復興也;顯者,雖意與中相同,但功德弱于中?!?/br> 霍峻思慮半響,說道:“先帝功德雖亞于二祖,但于漢室而言,卻有立即開國之功,今當以中祖而冠先帝!” 謚號者,除秦始皇外,歷任帝王幾乎都有,是以謚號而評價先君一生之功績,分為上、中、下三等。 因祖有功,宗有德的要求下,廟號在魏晉之前,少有皇帝能有。當然兩漢不少皇帝有廟號,但因功德不匹配,后來被人廢除。如董卓廢東漢中后幾任皇帝廟號,南漢承襲董卓之所為。 而廟號中,太、高、世、中四者為最尊,實際上劉秀適合用中祖為廟號,然劉秀有傲氣,不愿襲承西漢之后,故而用‘世’而不用‘中’。 “亮與大司馬之意相同,先帝當尊中祖,而非顯祖?!敝T葛亮應和道。 霍峻露出和藹的神色,先問榻上劉禪,后問朝中眾人,問道:“今追謚先帝為昭武皇帝,議其廟號為中祖,不知陛下與諸卿以為如何?” 朝中眾人答道:“稟陛下,回大司馬、丞相。臣等無議!” 劉禪不太懂了廟號、謚號,但見眾人同意,則是應和霍峻,說道:“朕不知謚法、廟號之事,且如大司馬之言!” 頓了頓,劉禪看向霍峻,問道:“試問大司馬,可還有他議乎?” 霍峻拱手而拜,說道:“稟陛下,今先帝駕崩,如曹氏聞之,必有所動。峻以為當令江漢、江淮二地軍士,籌備軍事,以防曹丕異動?!?/br> “且據南中李嚴上報,自糜子方離任之后,南中豪強、宗帥多有不順,其唯恐有亂,請益兵至南中,以威南中土人!” “請大司馬下令!”劉禪非常配合,伸手請霍峻講話,說道。 霍峻持笏板拱手,說道:“丞相統理尚書事,如往昔之時。當令文仲業、呂子明率水師嚴待。至于江淮,臣以為可運三弓床弩至邊城,以為加固城防。南中之事,可益兵五千至朱提?!?/br> “諾!” 飲馬大河,紹興漢室 第573章 煬帝南征 章武六年,夏四月。 魏,洛陽行宮。 “陛下,大喜??!” 孫權笑容盈面,邁著急促的步伐在廊道間穿梭,繼而趨步直入宮殿。 見孫權滿臉的笑容,曹丕放下奏疏,笑問道:“何事讓仲謀如此歡喜?” 孫權朝曹丕拜了拜,笑道:“陛下有所不知,那老賊劉備于半月前去世,今其子劉禪繼位。臣恭賀陛下,老賊去世,我大魏去一心腹大患?!?/br> “劉備死了?” 曹丕瞪大眼睛,露出驚喜的神情,為防止孫權消息有假,問道:“仲謀從何處得來消息,可有辨過真偽?” 孫權手中奉上奏疏,笑道:“襄樊已為老革掛白,且據荊州刺史所探,武漢城中素白一片,老革去世非是謠傳。今其子劉禪繼位,霍峻、諸葛亮等為托孤大臣?!?/br> “哈哈~” “好!” 曹丕瞄了幾眼奏疏,興奮地用手摟住孫權的肩膀,大笑道:“老革病故,邊患驟消;幼主繼位,權臣當道,此乃天賜我也!” 劉備的去世,對曹丕來說屬實是個解脫。上次劉備興兵直逼長安,加之東西兩端戰火四起,把他嚇得不輕。 曹丕從去前年籌備南征,遲遲未興兵南下,除了新建舟舸外,還有忌憚劉備、霍峻二人。今劉備去世,曹魏不僅去掉一個心腹之患。亦如曹丕所言,劉禪年幼,權臣當道,非是什么好兆頭。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曹丕踱著步,笑著吩咐左右,說道:“劉備去世,是為我大魏之喜。今為慶賀劉備去世,朕于殿中設宴,與朝中諸卿同樂?!?/br> “諾!” 繼而,曹丕拉著孫權同坐,笑道:“仲謀,今主幼臣壯,可南征水賊否?” 孫權整理衣冠,問道:“不知陛下欲如何進軍?” “哈哈!” 曹丕取過早已準備好的輿圖,指點江淮輿圖,說道:“朕欲兵分兩路南征,偏軍一路出荊漢,南下襄樊;大軍一路出徐豫,南征江淮。時朕親統兵馬,率中國之師,順汝、潁、泗、渦南下,當先克下邳,而后收江淮?!?/br> 說話間,曹丕似乎想到了臨淮觀兵的場景,豪氣說道:“及徐淮諸郡歸附,朕再親至大江,收江北千里之土,而后成先帝未全之業,一統天下,封禪泰山?!?/br> 見曹丕志向這般遠大,孫權遲疑少許,說道:“陛下,今劉備病逝,南土短期難以用兵。陛下何不如行先易而后難之事,先取隴右,擒斬馬逆,既壯聲威,亦實國力?!?/br> “隴右蕩平之后,陛下觀敵形勢布置,或可取巴蜀,或可下江淮。今先難而后易,非是用兵之上策?!?/br> 孫權雖不擅長用兵征戰,但在國家戰略判斷上有可取之處。在他眼中,南征不如西進,劉備去世,南漢必會陷入短暫的混亂中,如果能趁勢西進,未必不能蕩平馬超,收復隴右。 相反南征江淮,且不說是否容易攻略。今大軍壓境之下,容易讓南漢上下齊心,南土集結重兵,隔淮作戰,未必不能與曹魏一戰。 曹丕不太樂意,批評道:“仲謀見識何以這般短淺?” “劉備病逝,南土上下失序。今不趁敵國亂之際南征,豈能西征隴右而令賊穩固朝綱。江淮凡能蕩平,則可遏賊北進之勢。隴右之土,豈不旦夕可平?” 孫權雖不滿曹丕的方略,但礙于曹丕是君主,唯有拱手拜道:“陛下方略英明,臣以為可行。今可于宴上,詢問諸公是否有不同之見!” “嗯!” 曹丕滿意地點了點頭,說道:“朕與仲謀有姻親,朕出征之后,洛陽當多由仲謀主持,為大軍都護糧道?!?/br> 初時曹丕與孫權見面,因孫瓔之故多有不好意思。今隨著時間的推移,曹丕則也是坦蕩以對。 加之,孫瓔撫養曹叡之后沒多久,因子嗣凋零問題,曹丕不得已封曹叡為太子。兩者關系之下,孫權愈發受曹丕的寵幸。 “諾!” 有了曹丕的宣揚,劉備去世的消息,幾乎在半日內傳遍洛陽城。相比南土官吏掛白哀悼,魏國官吏卻是彈冠相慶,紛紛上疏慶賀曹丕。 黃昏時分,隨著侍從的奔走相告,曹魏高官歡天喜地而至洛陽行宮赴宴。 宴上,絲竹鐘鼓之聲不絕,余音繞梁;歌姬翩翩起舞,恍如游龍。魏官觀賞著樂舞,觥籌交織,喝酒作樂,甚是歡樂。 “劉備有雄才而能得人心,今老革孤老驟亡,臣毗在此恭賀陛下!” 音樂間,辛毗舉著酒樽上前,禮敬曹丕,說道。醉意略有上頭的曹丕,用手摟住辛毗的脖子,說道:“老賊去世,辛君知我喜否?” 辛毗低著頭,扒拉著手,說道:“陛下,宴上宜重禮節,不可失禮!” “哈哈!” 曹丕飲下杯中酒,從榻上起身,欲說些什么時,卻見陳群略有不樂,當即問道:“陳令君何以獨坐不樂,莫非今日酒食不合卿之胃口?” 說著,曹丕語氣一變,沉聲質問道:“亦或是不為劉備猝死而喜?” 陳群臉色如常,微嘆道:“劉玄德雖為賊首,但卻有辟除臣為主簿之恩,與臣而言尚存情誼。今劉玄德身亡,臣實難飲酒慶賀?!?/br> “嗯?” 曹丕怒氣上頭,呵斥說道:“陳長文,我大魏與水賊勢不兩立,今豈能因舊情而恤賊首!” 陳群卻不畏懼,起身拱手而拜,說道:“稟陛下,臣他日侍劉玄德,猶今日之事陛下。如臣不幸被水賊所擒,而復罵陛下,可乎?” “臣自食陛下俸祿以來,兢兢業業,不敢偏私。今時亦不敢忘劉玄德之遺俸,望陛下能體臣謙卑恭順之心?!?/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