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節
劉備微微頷首,贊嘆說道:“朕本以為輕徭薄賦,析出人口,可為大治南土。今聽丞相之言,深感今大漢尚有不足?!?/br> 說著,劉備看向眾人,問道:“諸君以為丞相之見何如?” “臣附和!” 馬良率先拱手道。 “臣以為可行!” 繼而,孫邵、費觀、王粲等上卿附議諸葛亮之見。 “好~” 劉備剛想說什么,忽然感覺腸胃疼痛,有上廁所的欲望。 “諸君且先商議,朕去去就來!” 不待眾人答話,劉備盡量保持儀態,在侍從的攙扶下,前往廁所。 “陛下這是?” 剛至宮中的霍峻有些懵逼,問左右道。 “此是為陛下之疾!” 王粲湊到過來解釋,說道:“去歲以來,陛下舊疾加重,常常如此。醫師診斷不得要害,陛下已試各種藥方,但皆無用?!?/br> “陛下身形削瘦了幾分?!被艟f道。 “嗯!” 為了顧全霍峻的面子,諸葛亮持扇拱手,問道:“亮治郡吏之言,不知仲邈可有不同之見?” 霍峻沉吟少許,說道:“峻雖初聞孔明之言,但竊以為并無紕漏。僅是有淺薄之見,不知孔明欲聽否?” “仲邈但說無妨!” 霍峻摸著小胡子,說道:“之前朝廷收州刺史征辟之權,改為尚書臺委任。后又改孝廉之法,以試取孝廉。今二政初有成效,朝中已有不少補吏?!?/br> “今欲治郡吏,不如收郡太守委任郡吏之權,同州刺史舊事,官由京師委任??h中長吏或郡中俸少吏曹,可讓郡守征辟之?!?/br> 郡縣制實際上由春秋時期的封君制轉變而來,故而兩漢時期的郡縣制與后來的州縣制、府縣制不同,其保留濃厚的分封制特色,即郡太守如封君,執掌郡內絕大部分事務,且具有人事任命權。 從職位稱呼中即可見略知,稱太守,為府君;稱刺史,為使君;稱縣令,為縣君。君雖如‘先生’有普遍化的傾向,但在早期的稱謂對象中,非尊即貴者。 同觀稱亭侯及以上者為君侯,其亭侯以上可自命家臣,甚至膽大之人可以稱孤。如霍峻今為縣侯,自稱為孤,在禮節上沒有任何問題。 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央愈發集權,州郡的征辟權在南北朝時期陸續被廢除。故而到隋唐時期,他們所接手的制度,與兩漢時期有了不小的變化。 之前霍峻出于中央集權的考慮,建議諸葛亮收回刺史的征辟權。今霍峻既有為中央集權而考慮,又有為今下吏治而考慮。 “收郡守辟除之權?” 諸葛亮不由眉頭皺起,說道:“郡守辟除之權,已是沿用四百年。今時收之,改由尚書臺委任,于國而言雖有裨益,但卻不知諸郡太守是否愿遵之?!?/br> 兩漢時期,治理地方的主力抓手靠郡太守,太守賢則郡興旺,太守庸則郡頹廢。故而今南漢欲治天下,郡太守的想法至關重要。如果他們集體排斥收回辟除權,或是有異議,則是不好弄。 第563章 難以奉命 “霍督所言收郡辟除之權,鄉官由中樞委任,粲以為甚好,有攝地方之權而歸屬中央也之意。然漢之所以能安天下,或是之所以能興,多有賴諸郡太守效力?!?/br> 王粲思慮少許,說道:“故粲以為當下,宜當循序漸進,先察吏治,而后再議此事。不宜倉促廢黜舊政,以傷舊人之心,及讓從吏人人自危?!?/br> 漢之所以形成獨特的二元君主價值觀,與漢采用的征辟制關系莫大。因政治制度,引申出士人追求,從而形成相應的社會土壤。 郡太守猶如封君,代天子行事,具有辟除士人在任官的權利。故而大部分士人的價值目標追求,不是說要到中央出任丞相,而是‘為郡掾史,守墳墓,衣食無憂,鄉里稱善人?!?/br> 當郡太守任命士人出任屬官,士人在‘食君祿,忠君事’的價值觀下,郡太守對士人具有知遇之恩,士人要效忠或為郡太守效力。 在這種的政治制度下,形成獨有的二元君主價值觀,也是理所當然之事。如逢亂世,郡太守既能得官吏效忠,又執掌軍政大權,若有反叛之心,猶如小王國,非常容易形成割據勢力。 故而為了強化中央集權,征辟制的廢除,將郡縣委任的權利移至中樞,實際上是專制政治演進的必然趨勢。 當然趨勢歸趨勢,其抗拒力量之大,絕非一兩句言語所能搞定。 王粲這番言語,則就指出了執行難度所在,劉備之所以能興漢室,與諸郡縣長官有莫大的關系。今若改基層官制,容易在人心上形成動亂。 沉默寡言的孫邵說道:“鄉人任鄉官,雖有互聯宗族戚黨之嫌,但異域之人,欲治當地之難,多有不便。今之形勢,當以安天下為主,而治天下為次,為免頻生動亂,霍督之言,以邵之見當可后行?!?/br> 家鄉人任地方官吏,可以土官稱之,外任則可以流官稱之。 東漢時期,郡守為治郡縣,左右掾屬無不任命本郡士人出任。唯一例外之事,則就是三輔地區,京兆人可任扶風掾屬。欲用他郡人,甚至還要向上級打報告。 孫邵作為尚書令,看得更遠,收郡的辟除之權,改由尚書臺任命。實際上是將土官進行流官化,本郡士人大概率不會留在本地當官。 一旦流官化,雖能避免徇私舞弊,官吏與大族互相勾結。但地方上積時已久的難政,流官們則難以解決。且因流官非本地人,非常容易剝削地方,而不會因家鄉之故,而有所顧忌。 當然孫邵點出了今下的形勢,南漢當下是安天下為主,治天下在后,當下不應該有大變動,以免多生亂事。 “鄉官雖有弊政,但流官豈無弊政?!瘪R良蹙眉說道。 聽著以上言語,霍峻沉默下來。他之所以提出收郡縣辟權,多是為大漢而考慮。卻沒想到一提出,就遭到不少人的反對。 就在眾人互相討論時,劉備從外而入堂。 坐在榻上,劉備看向馬良,問道:“諸君今下商討何事?” “稟陛下!” 馬良朝著劉備拱手,說道:“霍督以為不如借肅清郡吏事,收君縣辟除權,將郡吏委任移至尚書臺。諸卿以為不可……” 馬良雖是不認同廢郡辟除權,但出于公事公辦的態度,依舊是一五一十的講了出來。 聽著來龍去脈,劉備捋著胡須,微嘆了聲,說道:“世祖皇帝以為地方之所以亂,多在兵權歸屬太守。然朕經歷亂世,如實而言,如收郡辟除之權,則如斷士子出仕當地之途,而賢士能者多歸京師?!?/br> “諸君所言不無道理,今安天下為主,而后以治天下為次。但朕以為安、治未必不可齊用,辟除之權不可驟收,今不如潛移默化,徐徐而圖之?!?/br> 說著,劉備看向諸葛亮,問道:“孔明以為如何?” 劉備雖不擅長治政,但他作為君主,擁有極高的敏感度,尤其是經歷過亂世逐鹿,對有些事深有感觸。 霍峻的建議如能徹底施行,配合之前革新的選官制,天下之有志之士無不向往京師。 有朝一日,大漢若能一統天下。大漢則能迅速安撫民生,而不是更多依賴地方大族,反而中國士族為了融入大漢,需要作出犧牲。 當下他的身體日漸衰老,疾病多生。為了后繼者受益,劉備需要開個頭。 諸葛亮遲疑良久,拱手說道:“慮政令之繁省,及漢室之昌盛。亮以為可如陛下之言,潛移默行,漸收辟權?!?/br> “如明歲整肅官吏,如有粗鄙、瀆職、懶政者,則是按律淘之。尚書臺則發補吏名冊至郡,由郡守擇吏補之。下選官吏,不限籍貫,唯避郡守鄉黨、友人、宗族?!?/br> “余者與舊事相同,可先觀諸郡太守反應,而后考課新吏,繼而再議此事,或從舊政,或行新法。如此為之,既可安天下,又可察新舊法令之不同?!?/br> 諸葛亮雖能感知廢郡守辟除權的好處,但對于未曾施行過的政治制度,諸葛亮不敢輕易推行,怕壞了大漢政治。故而一向謹慎的諸葛亮,選擇了潛移默化的政策。 “善!” 劉備滿意地點了點頭,說道:“明歲以肅清吏治為主,而后擇良吏至郡縣,以觀政令之成效如何!” “諾!” 有了劉備的拍板,眾人不再糾結廢郡守辟除之權,而是擇項匯報了下其余重要之事。 諸卿陸續退下之后,劉備終于有空與霍峻談事。 劉備讓左右為霍峻奉茶,笑道:“歲末之時,政務繁瑣,多被案牘所累。過些時日,你我相見則是易也!” 霍峻捧著茶盞,說道:“陛下外出則領兵作戰,入內則勞于案牘。陛下長期cao勞,宜當保重身體為上,臣之事為小?!?/br> “皆為興漢而已!” 劉備笑了笑,說道:“君不僅有韜略之能,亦有治國安民之才。今后君若有良言,當多多上奏,為朕分憂?!薄爸Z!” 在劉備眼中霍峻當真具備出將入相的能力,而非簡單的武夫大將。尤其是霍峻提出的幾件建議,為他解決了大量的麻煩。 第一件事,在他入主荊楚時,霍峻建議遷治武漢,避免重楚輕吳,荊、揚二州失控。 須知南朝之時,荊、揚之間爭斗非常劇烈。孫權身為強主,他看出了荊、揚二州會引發的問題,故而遷到武昌,欲齊治吳楚。隨著江東士人強盛,孫權不得已重新遷回建業,讓太子治武昌,理荊楚事。 劉備則用楚人而減少吳人的影響,成功將首都安在武漢,從而齊治吳楚。 第二件事,霍峻多次提出稻麥耕作,讓司馬芝為勸農使,百姓大力耕作田畝,革新生產力,極大豐富糧草儲備,讓南漢不再為糧所煩惱。 第三件事,霍峻提出強干弱枝的方針,檢選諸將部曲精銳,以供中樞,極大增強武漢的權威。 革新選官制,以及廢州、郡長官辟權則就不用多說。不是南漢正在推行的制度,便是即將推行的制度。 劉備通過這幾件事,不難看出霍峻的政治才能,即便不及諸葛亮,但也是當世拔尖水平。其高瞻遠矚性,非常人所能比。 劉備抿著茶水,問道:“仲邈遠居江淮,今時歸國,可知朕為何招君入京?” “陛下召臣,莫非是為北伐之事?”霍峻問道。 “然也!” 劉備如實說道:“朕欲興兵北伐,但孔明與諸卿以為今時政令初通,百姓漸安,不宜大動干戈,以免前功盡棄?!?/br> “那陛下之意是?” “孔明之言有理,今時之政,不宜前功盡棄。且朕疾病纏身,難以遠征中國。故朕深思想來,欲命仲邈出兵北伐,不知君以為可行否?”劉備問道。 劉備雖認可諸葛亮的話,放棄大規模北伐的念頭。但不代表劉備不想出兵北伐,他還想聽聽霍峻的意見。畢竟上次東巡江淮,霍峻曾向他提出與曹魏在江淮決戰的建議。 “臣以為難行!” “為何?” 劉備微微蹙眉,說道:“前年大戰初平,隱戶未析,山越逆服。君不思百姓之力,謂朕言有希冀破敵。今朕息民以養士,山越不時將順,蓄積糧食,隱戶析出,何以言難?” 霍峻斟酌幾許,說道:“臣昔言北伐,欲傾舉國之力,而與逆魏戰。今陛下獨令臣舉兵北伐,臣恐力所不能及?!?/br> “昔日之時,我軍大勝,河南空虛,賊人生畏。然今下之時,魏知河南之弱,耕田疾作以生糧,遷民南下以豐之,廣發軍士以守邊,修船營舟建水師。且壽春艱險而城大,轄民十余萬,糧積如山,遏江淮之咽喉?!?/br> “今發兵伐之,賊必固守,挑其軍戰,必不肯出;圍其壽春,必不可速克;攻其列城,軍傷半數亦不能拔;掠其郊野,必無所得?!?/br> “臣率兵久圍壽春,地勢低洼,易遭水患。時賊發舉國之眾而南下,臣進退不得,恐傷國體?!?/br> “邯鄲之戰,秦王欲伐而白起不愿伐,非白起畏敵,而是因形勢所迫,今壽春未必遜于古之邯鄲?!?/br> 霍峻在江淮多年,斥候對壽春城的內外早已探查的明明白白。壽春城太大了,其能容軍民十余萬。內有雙內城,外有八公山上的山城。 故而霍峻尋求出舉國之兵,圍繞壽春展開長期的作戰,尋求殲滅魏軍主力,從而通過圍困,或是他法,攻克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