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節
都督府正堂,霍峻端坐榻上,費觀坐于次席,劉忠、蔣濟二人陪坐在旁。 幾案上擺著鑲金鏤花的玄色漆盒,其中有印綬封誥等物。 費觀拱手施禮,笑道:“陛下聞霍督克復下邳、東海二郡,擴疆千里,大為贊賞。陛下言,下邳、東海,齊之西界,昔韓信取歷下以開基,耿弇破祝阿以發跡。陛下望都督效兩漢復興之途,季興漢室?!?/br> 劉邦、劉秀二人雖起家的地點不同,但在平天下的過程中,他們頗有相似之處。如劉邦圍殺項羽,與韓信平齊地關系莫大;劉秀之所以迅速平定天下,與耿弇平青徐有重要關系。 今劉備命費觀出使江淮,向霍峻傳達此番言語,實際上是寄托了他的美好愿望。希望霍峻能效仿韓信、耿弇二人獨平齊地,幫助南漢再造天下。 霍峻不敢含糊,向西面拱手,說道:“峻必以韓、耿二君為先驅,為我大漢謀取齊地?!?/br> “都督是有大志!” 費觀將案幾上的漆盒打開,說道:“觀奉陛下之命,授假節鉞,可誅持節督帥。特令都督節制青、徐、豫三州兵馬,加食邑兩千戶,轉江陵縣侯?!?/br> 霍峻拱手受璽,說道:“謝陛下恩典,峻當竭力盡忠以報大漢?!?/br> 霍峻收下印璽,問道:“除授我外,不知諸將是否另有表彰頒授?” 費觀微微頷首,說道:“稟霍督,觀奉陛下之令,再授龐副督假節,進遷護軍將軍,領豫州刺史;拜蔣長史兼領軍師,留居原職;將軍徐盛加蕩寇將軍,領下邳太守;征南將軍霍篤,拜東海太守……” 劉備從江漢回來,收到霍峻為諸將的表彰,特意讓費觀代他跑一趟,前往江淮冊封眾將,以及向霍峻傳達他的詔令。馬良貴為侍中,已是不輕易出使地方。 此番劉備封賞江淮諸將,并未有大的調整,僅是小范圍調整升遷諸將官職。其中對霍峻的封賞,除了從枝江侯調整為江陵侯,還封霍范為太子洗馬,霍弋為太子舍人。 太子洗馬者,是為太子侍從官。凡太子出宮,需騎馬為先導;太子舍人者,執掌東宮宿衛,與太子同進出東宮。顯然劉備通過冊封霍峻二子,從而保證霍氏的富貴不墜。 霍峻再次起身,拱手說道:“勞請費君遠道而來,為諸將頒布陛下之詔令?!?/br> “不敢!”費觀回拜霍峻。 二人重新就座,霍峻問道:“今歲北伐,我軍多有斬獲,我居江淮每每聞之,不甚歡喜。然不知有功諸將,今現居何職?” 費觀沉吟少許,說道:“稟都督,因陸巴梁(巴梁都督)遷任前將軍,黃護軍越拔代右將軍,文江漢特遷左將軍,糜南中任后將軍。除四方將軍外,劉副軍以鎮西將軍之職,鎮商於;鎮北將軍呂子明……” 長期征戰下來,南漢國中逐漸形成四方將軍督大區,四鎮、征將軍督領小戰區的作戰體系。 益州的巴梁、南中二軍區,荊州的江漢軍區,徐揚的江淮軍區。根據軍區責任輕重之分,管轄的疆域州郡不同。且劉備也會針對性的安排不同將領出鎮,且拜以不同官職。 如江漢軍區中,呂蒙以鎮北將軍坐鎮襄陽,受中樞指揮。開戰之時,襄陽、漢南二郡受江漢都督文聘節制。巴梁軍區,與江漢軍區類似。南中名為軍區,實為羈縻統治,不提也罷。 唯有江淮軍區,因遠離中樞,與魏境毗鄰,以及霍峻等因素,管轄面積最廣,治下兵馬數目最多,權利高度集中。 大別山以東,長江以北的廣闊疆域,有廬江、九江、淮南、廣陵、下邳、東海等六郡,皆歸江淮都督府治下。 此六郡太守分別為廬江太守高翔,廣陵太守劉基,九江太守蔣濟,下邳太守徐盛,東海太守霍篤,淮南太守全琮。 頓了頓,費觀說道:“至于朝堂,因法令君病逝之故,尚書令空缺。陛下本欲擇選徐江州出任尚書令,后經丞相舉薦,孫君長緒分繼之,仆射劉君子初(劉巴)與之分掌尚書臺?!?/br> 因諸葛亮領丞相之故,南漢的尚書令權柄不大。法正之所以權柄重,除了任尚書令外,實際上兼領護軍將軍。 護軍將軍,與領軍將軍有異曲同工之妙,僅是次于領軍將軍,但皆是幫劉備執掌中軍兵馬。 今法正去世,劉備將法正的權利一分為三,尚書臺由孫邵、劉巴兩人分掌,護軍將軍由龐統出任。 龐統任護軍將軍,非要回武漢任職,而是劉備應霍峻調兵益淮之疏,調五千中軍由太史亨統領,令其歸入龐統帳下聽令;委管承為渡海中郎將,領兵五千兵馬益淮東。 粗略了解朝廷近來的變化,霍峻心中大體有數。擇選要人上,劉備依舊襲承舊俗,北人與楚人共掌機密。 摸著小胡子,霍峻問道:“敢問費君,陛下君命如何?” 費詩說道:“今馬超臣服我國,都督兵下彭宋舊土。陛下恐曹丕有征討不平之意,特令霍督戒備邊境,以免賊兵南掠?!?/br> “都督所令淮民復歸舊土之疏,諸尚書有不同之見,其眾以為淮北臨處前線,如邊城有失,民眾必被賊所掠得,故以為不可令淮民復歸舊土。然丞相似以為可行,正與諸公商榷?!?/br> “善!” 霍峻微微頷首,說道:“請君回京轉言陛下,今江淮初安,諸將十余載未視圣顏,伸頸而望陛下。唯望陛下閑暇之余,攜駕東行江淮,峻與三州將士臨江恭迎圣駕?!?/br> 說著,霍峻補充說道:“皇后之梓鄉宅院,峻已命軍士修繕打理?!?/br> 費觀明白霍峻之意,拱手說道:“請霍督放心,觀必如實上報陛下?!?/br> “善!” 霍峻與費觀聊了些許,費觀以疲憊為由,請求退下。而霍峻則以接風為名,邀費觀今夜赴宴。 待費觀退下,蔣濟上前說道:“都督,今江淮兵馬數萬,時有都督坐鎮。賊無十余萬之眾,不足以南征下邳、鐘離。今陛下憂賊有征伐之意,濟以為賊兵不在淮,應在江漢或是隴右?!?/br> “商於雖處山嶺溝壑之間,但宛城未在我軍之手,其地臨近關中、弘農。如賊襲發輕兵,多道攻之,商於則是必失。濟以為都督當上疏陛下,求遷商於百姓至江漢?!?/br> 霍峻微微皺眉,頓時想起商於的地理環境。其地靠近關中、司隸,與南漢的江漢軍區太遠,尤其是南陽盆地還掌握在曹魏手上。如今丹水下降,屢屢吃虧的曹魏非常容易拿商於開刀。 “幸有子通提醒,峻險忘此事!” 霍峻提起筆架上的筆,說道:“冬季之時,河水干涸結冰,舟舸難以轉運。賊若發兵擊之,縱江漢欲發兵援之,亦是鞭長莫及。今當讓陛下詔劉封遷商於百姓至江漢,以免兵敗失民,被賊得利?!?/br> 別看南漢屢次北伐得手,但不代表曹魏無任何的反擊之力。君不見每逢河水下降,有干涸之風險時,南漢北伐各軍必須要撤退。而北魏南征,常常是選秋冬時節,河水結冰干涸之時。 劉備想留劉封在商於,經營上洛郡,以用于下次北伐。此戰略布局如果能成,效果會非常好。但別忘記了曹魏可非死人,其必不會坐視劉封在商於之地坐大。 趁著霍峻書寫奏疏,蔣濟說道:“費君遠道而至廣陵,多有疲憊新辛勞。以濟之見,都督當命人弄些江淮特產,好生犒勞費君?!?/br> “善!” 霍峻持筆而書,說道:“子通cao辦此事即可,今夜務必讓費君盡興!” “濟這就去cao辦!” 霍峻官爵:驃騎大將軍,錄尚書事,假節鉞(可誅持節督帥),徐州牧,都督江淮六郡,節制豫、徐、青三州軍事,江陵縣侯。 第538章 夯實根基 商於之地所面臨的危機,不僅是霍峻、蔣濟能感知,身居武漢的諸葛亮亦是有所感覺。 在整理完上洛郡詳細資料后,諸葛亮與從吏探討了下商於的地理架構。感覺不妙的諸葛亮,當即前往宮中拜見劉備。 當下的劉備得聞諸葛亮的求見,剛要出宮,便遇到了正在尋他的糜皇后。 劉備停下腳步,問道:“夫人有何要事?” 糜皇后露出傷感之色,說道:“陛下,妾自嫁與陛下以來,離家時有二十載。今聞朐縣已被我大漢所得。不知陛下能否準妾攜家人歸家祭祖,以了卻妾多年思鄉之情?!?/br> 劉備猶豫幾許,說道:“東海初克,夫人還鄉祭祖,恐有賊兵sao亂?!?/br> 糜皇后握住劉備的手,乞求說道:“霍督聲威蓋世,令其派兵護送,區區sao亂何懼之有?” 劉備見糜皇后露出可憐巴巴的神情,心頓時軟了下來,說道:“夫人欲率族人歸鄉祭祖非是不可,且容朕與仲邈書信知會一聲。令其所有布置,方可歸鄉祭祖?!?/br> 糜皇后當即笑了出來,施禮說道:“多謝陛下,子方居南中任職多年,今年歲漸老,腿腳愈發不便,能否將其招歸京師養老?!?/br> “子方嗎?” 劉備略有遲疑,說道:“子方自任都督以來,能和四夷,輕財而好義,多得土人之心。今若招其歸京,恐有損國事?!?/br> 怕讓諸葛亮久等,劉備拔腿就往前走,說道:“容朕思量幾日,屆時一并告與夫人?!?/br> “謝陛下!” 走了百來步,劉備轉入大殿,見到已在等候的諸葛亮。 劉備邀諸葛亮入座,問道:“孔明,是有何緊急之事?” “稟陛下,亮與諸卿深究上洛地理,竊以為陛下當令鎮西舍商於之地,遷郡中百姓至漢南、襄陽二郡,以免被賊所敗,失土喪民?!敝T葛亮將奏疏呈上去,說道。 劉備打開奏疏,說道:“朕已留有布置,如遇賊兵襲之,命封兒守上洛,據武關。呂蒙、廖化二將當會逆丹水而上,馳援上洛郡。商於地窄山多,不宜大軍作戰,賊當難以久持,唯有撤軍歸國?!?/br> 諸葛亮示意劉備看向殿外,說道:“陛下,我軍之所長者,唯恃河水也。今深冬水淺,干涸結冰,船不得行,欲救上洛,唯舍水相救。舍水就步,賊以騎擊步,斷我糧道,時援兵必敗?!?/br> 河水結冰不是什么笑話,不是所有的河流都如長江一樣不會結冰。實際上淮、黃二河在流經某些地段時,會因天氣寒冷之故,河面結冰而難以行舟。 “陛下如發重兵與其爭,賊兵四散而退。陛下若離上洛,賊兵而復至。水淺而進,水多而撤。重兵得勞無功,我軍則是為之疲矣!” 在沒有全面掌握南陽盆地下,上洛與江漢僅通過丹水連通。一旦丹水不足以支撐起行舟,上洛則會陷入以寡擊眾的環境中,除非南漢放棄水運,直接徒步前往救援。 若是徒步而進,曹魏利用己方所擅長的騎兵,在來路上埋伏設計,施行圍點打援的計策,輕松擊敗漢軍。 當然如果不想失去上洛郡,南漢則要再度征發大軍,與曹魏爭奪上洛郡。面對南漢的大軍,曹魏可以撤軍,不與劉備對峙。等劉備率軍撤回武漢后,再派兵馬去爭奪商於之地。來回折騰下,南漢大軍必然疲憊。 當然更重要的是,商於之地是否有必要讓南漢為他傾入那么多的心血? 答案:沒必要! 商於若是像襄樊這般軍事要塞,南漢必以舉國之力爭之。但可惜的是,商於僅是南陽盆地的邊角料。如能得宛城,以商於與南陽盆地的緊密關系,可輕松被拿下。 故而諸葛亮與霍峻的想法一致,不如放棄上洛郡,遷商於之地的百姓至漢水。 劉備有些猶豫,說道:“今魏人尚未來攻,則就舍城南遷民,太過可惜!” “不然!” 諸葛亮輕撫羽扇,沉聲說道:“圣人言,君子不立危墻之下。居危地則危,居安地則安。山水地形,兵者不得不察,關乎成敗之法。時又言,廟算多者則勝之,廟算少者則敗之?!?/br> “商於六百里地,民寡而兵稀,不足以蓄大兵。設賊以萬人猛攻商於,三萬人臨襄陽,兩萬人設伏于丹水。是問陛下,將何以救之?” 劉備的眉頭漸漸舒緩開來,不得不說諸葛亮說的非常正確。 “雞肋~” 劉備悠然而嘆,說道:“孔明不僅善政,亦知兵事。商於如雞肋,食之無味,失之可惜?!?/br> 言語初落,侍從快步入殿,說道:“啟稟陛下,廣陵八百里加急!” 劉備拆開木盒,得見信上竟是霍峻放棄商於的建議,不禁遞給孔明,感嘆說道:“孔明與仲邈所見相同爾!” “霍督居千余里之遙而憂心國事,蓋世之少有!”諸葛亮贊道。 見帳下兩大文武建議自己舍棄上洛,劉備也不猶豫,吩咐說道:“來人,書信鎮西將軍言,人與地二者,當先存人后存地。今商於孤懸漢北,令其速遷商地百姓至漢水。及克宛城,商於再得易矣!” “諾!” 侍從奉命而下,替劉備撰寫書信去了。 “對了!” 劉備想起一件事,問道:“仲邈欲令江淮舊民回居江淮,諸君以為江淮臨近邊事,常遭兵亂,難以樂業復土,有失民喪土之險。不知孔明以為如何?” 諸葛亮蹙眉而思,說道:“遷與不遷二者各有利弊,不遷者,欲令百姓樂業,出糧納賦,以助陛下北伐;遷者,除淮民思鄉之故,亦有進圖中國之念?!?/br> “自出淮水起,泗、沂二水因戰亂、屠城之故,百姓十不存一。陛下欲令霍督取齊地,江淮百姓不多,則不足以服徭役;徭役不足,則糧草有匱乏之險。今為中國長遠計,宜當令江淮民眾歸鄉,夯實根基?!?/br> 霍峻之所以提出要大規模復興江淮,實際上他看到了從青徐北伐的缺陷,漢末的情況不同于東晉、元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