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節
今上門拜見關羽,屬于霍峻私下二次拜訪關羽。 有上次的拜訪,關府侍從得知霍峻身份,當下急忙通知關平。在關平的引路下,霍峻得以見到臥榻休息的關羽。 相較上次相見,霍峻卻發現今下的關羽已無往昔魁梧之身形,取而代之的是削瘦的身軀。黑白參差的髯須,也已變成斑白。且臉上還因從馬背上摔下,從而留下的擦傷痕跡。 霍峻入了屋,朝著下榻的關羽行禮,拱手說道:“峻聞將軍身體不爽,今特來看望將軍?!?/br> “仲邈!” “咳咳!” 見到前來拜會的霍峻,關羽為了保持儀態,盡量從榻上起身,期間不斷在咳嗽。關平上前為關羽輕捶背部,方才讓關羽舒緩氣息,舒服許多。 “將軍若身體不便,可臥榻休息,不必起身?!被艟f道。 “不必!” 關羽從榻上坐起,披上外袍,在關平的攙扶下,來到外堂坐下。 關平為霍峻端上茶水,說道:“霍督,家父身體不爽,起動不便。今若照顧不周,還望見諒海涵?!?/br> 霍峻伸手接過茶盞,關切問道:“數日未見,將軍病情怎愈發嚴重?” 關平想說什么,則被關羽伸手阻止。 “無事!” 關羽盡量端坐身姿,說道:“羽病情久治不愈,當有勞仲邈掛念!” “將軍是為國之大將,宜當多保身體?!?/br> 霍峻讓侍從奉上人參,說道:“遼東人參,滋補血氣之物,是為峻心意。將軍若不嫌棄,可煮為藥湯服用?!?/br> 說著,便讓侍從交給關平。 關羽看了眼須長體黃的人參,拱手謝道:“多謝仲邈贈禮?!?/br> “區區小禮,不成敬意!”霍峻說道。 關羽喝著茶水,咳嗽幾下,說道:“羽近日來所讀兵書不少,縱觀兵學大家戰功赫赫,古來戰國用兵之強莫過白起、李牧、王翦、廉頗、吳起等寥寥數人。助高祖平滅天下,獨推韓信、彭越、英布三將?!?/br> “而仲邈暢曉兵學,著書立說,是為天下之名將。羽心存有一問,不知仲邈能為羽解否?” “關將軍請言!” 關羽微捋著髯須,說道:“先秦戰國諸多名將中,論戰功之顯赫,羽以為武安君白起是為魁首;高皇帝掃平天下,建漢家之基業,三將之中獨推韓信功高名盛。然不知仲邈以為白、韓二人孰強?” 聞言,霍峻露出深思之色,問道:“云長以為白、韓孰強?” 關羽笑了幾下,說道:“韓信用兵飄逸,聲東擊西,助高祖還三秦。奇渡大河,速下安邑,滅魏破代;背水一戰,破井陘,滅趙降燕;濰水淹敵,斬龍且,兵下齊國。與高祖合兵,兵圍項羽,四面楚歌,覆楚興漢?!?/br> “料觀白起雖有伊闕破聯軍,水淹鄢郢,長平破趙。然觀一生之功,下城七十余座,雖有不世之功,卻難及韓信?!?/br> 霍峻放下茶盞,笑道:“韓信之所以下河北諸國,多因高祖與項羽角力于滎陽。無高祖牽制重兵,韓信何以無后顧之憂,連滅河北諸國乎?” “白起,從軍戎伍,伊闕一戰,以半數之師,覆敗韓、魏聯軍;鄢郢之戰,將數萬之兵,深入楚境,水淹鄢城,兵破西陵,飲馬長江;華陽之役,白起長驅精兵破趙、魏。長平是役,將覆趙國。故觀白起用兵奇正皆備,論將兵之秀,不亞韓信?!?/br> “韓信將偏軍,能滅河北諸國,助高祖建漢三代之基業,功高而名盛。白起率大軍,長驅直入,弱楚,破三晉,助秦定鼎華夏。此二者各有所長,歷代兵家無出二人之右,皆為時勢之英豪?!?/br> “然欲深究白、韓孰強,峻以為當推武安君爾!” 關羽露出沉思之色,問道:“何以分之?” 霍峻摸著小胡子,說道:“韓信才華顯著,將兵飄俊,縱白起亦難及。然所歷戰事之多,所破敵軍之眾,當首推白起。韓信之所以不及白起,非兵略不足,而是為人心之所限?!?/br> “韓信下齊,反害酈食其;擁地觀戰,欲為假齊王。貪功而害大臣,握兵而不援主。武者,止戈也。故論武功言,是韓信不如白起之所在?!?/br> 酈食其可非小角色,其與弟弟酈商屬于是劉邦真正的天使投資人。在劉邦那堆謀士中,酈食其以謀士兼外交部長,乃是少有能與張良抗衡的存在。 韓信為了齊地功績,害死酈食其;又為假齊王,握兵不救。在霍峻眼中這可不是加分項,而是減分項。白起縱政治出色,但所思所得都從國家角度考慮。 關羽若有所思,咳嗽幾下,說道:“仲邈所言雖非功績之中,但所言卻又在人臣之中。韓不如白,羽以為然也!” 說著,關羽艱難起身向霍峻施禮,說道:“今后興復漢室,當多賴君也!” “不敢!” 第488章 遷都實邊 大漢,武漢行宮,大朝議。 殿內,劉備身襲冕服,端坐御榻上?;艟I著各級武官,坐于右側;諸葛亮手持笏板,與眾文臣坐于左席。 劉備環視眾人,咳嗽幾下,說道:“四月,江水洪澇,京師遭山水侵害,屋倒田淹,百姓流離。幸丞相與卿撫恤得當,方使京師肅然。然京師低洼,易遭水沒,唯望諸卿深戒洪澇?!?/br> 諸葛亮手持笏板,拱手答道:“啟稟陛下,武漢周遭湖泊群繞,境內大小湖澤多達千余片。臣已與漢昌尹發吏兵筑堤修圍,引水灌江,以阻洪水大濫。且臣已發徭役救濟孤苦,修屋建房,晾曬稻麥,以來恢復生產?!?/br> 武漢雖位于水路要沖,舟舸穿梭,交通便捷。南方錢糧可輕松匯于武漢,令發可號吳楚兵民。但武漢卻有嚴重弊端,則是地勢低洼,周圍湖泊濕地太多,非常容易遭洪水淹沒。 自劉備遷治所到武漢,武漢幾乎每年都有發生洪水四溢淹沒農田的故事。 起初,諸葛亮、潘浚等中樞官吏,為了解決洪水淹城的問題,修堤固壩,開渠引流,不僅暫時緩解了夏季淹城的問題,還灌溉萬畝農田。 隨著武漢人口漸漸增多,在官吏引導下向低洼地區開墾,則又引起洪水泛濫的問題。諸葛亮則與眾吏采用之前的作法,盡量疏導湖澤、河流,加固堤壩,雖是治標不治本,但卻是無可奈何之舉。 去年,初時漢水四溢,淹沒夏口,武漢位于西側僥幸躲過一劫;今年雨水連綿,長江泛濫,湖泊四溢,武漢難逃水災,洪水灌城,淹沒城外數萬畝農田,百姓因洪水而死難者,累計有六千多人。 除了死難的百姓,以及百姓損失的錢財外,南漢國庫也受到不小影響。如蛇山糧倉屯有上百萬石糧,仍因洪水問題,近半數糧草受潮。今武漢百姓每戶都需出徭役,將那些受潮的糧草曬干,盡量減少損失。 “善!” 劉備微微頷首,說道:“荊、江、揚三州凡有遭逢水災,可免今歲賦稅,明歲如常興發?!?/br> “諾!” 待諸葛亮答話后,文官中有士吏出列,奉上奏疏,響亮說道:“啟稟陛下,臣統有疏上奏?!?/br> 霍峻聞聲望去,卻見是尚書駱統。 駱統,字公緒,會稽烏傷縣人,其為陳國相駱俊之子。初仕孫吳,后二劉下江左,駱統為劉琦效力。二劉分家后,駱統則為劉備所用。歷任吳縣令、武漢令,及劉備稱帝,駱統累功遷任尚書,被諸葛亮所重。 “請言!” 駱統手持笏板,沉聲說道:“稟陛下,昔陛下遷治于武漢,所重者,無非因其為荊、揚樞紐,位處水陸要沖險地,襟帶江沔,依阻湖山,右控濡須、皖城,左連江陵、夷陵,上可望襄樊,下可視交嶺。欲守國門,以抗中原曹cao?!?/br> “幸經陛下南征北戰十余載,西土賓服,交嶺納土,江淮復土,襄樊歸統,故已無國門之大憂?!?/br> “然為王霸之業計,武漢非久居之所,其無形勝之險,亦無沃土良田可耕。民吏飽受江水之害,兵吏耕作多澇,唯賴漕運供給。陛下自遷居武漢以來,兵吏激增,口有二十余萬,糧蔬難以自足,江水調運,所耗錢糧數十億之多?!?/br> “江左為供京師,千艘舟舸逆江而進,所費錢糧不計其數。凡浪大風疾,舟舸多有顛覆江水,船夫葬身魚腹,計達數千之眾。江淮、江左國之半臂,武漢低洼洪澇,陛下久以武漢為都,非長久之見?!?/br> 說著,駱統躬腰而高舉笏板,說道:“秣陵,金陵者,天子氣所匯之所,得有山水形勢之險。水網密布,而無水澇之害;沃土萬畝,可得吳越錢糧自足。順江而下,可聚西土、荊楚之錢糧于金陵。欲興漢室,行師出合肥,可望中原?!?/br> “以臣之見,陛下為長久計,宜當遷都金陵。以金陵為基,勵精圖治,休養生息,觀望中國。時可將荊楚要地,委與大將治之,勵精圖治,與江淮呼應,興師北伐?!?/br> 駱統借洪澇之害,建議劉備遷都的言論一出,朝堂眾人多有議論聲。其中楚人的反應最為激烈,武漢雖被劃入江州,但明眼人都知道這是荊楚的地塊。 二劉借楚地平江東,昔劉琦治江東時,楚人為尊,吳人為次。這才多少年過去,這些吳人竟敢把主意打到遷都上,是可忍,孰不可忍! “諸卿有何意見?”劉備翻閱奏疏,問道。 “金陵偏安東南,豈能遷之?” 馬良站了出來,拱手說道:“陛下,陛下治京師十余載,之所以能舉兵平服四方,唯賴武漢控遏吳楚,舉重兵而御四方?!?/br> “今陛下東遷金陵,貪小利而忘大利?;蚩傻靡幌χ矘?,但于漢室而言,有害而無利。若陛下東遷,無兵威震懾西陲,則荊蠻欲動,西土有亂,望陛下三思而行?!?/br> “陛下若欲遷都,何不如擇江陵乎?” 龐林從席上而起,笑道:“楚人起于荊山之下,以郢城為都,披荊斬棘,以三百里之地而幾霸中國,問鼎周室,飲馬大河。今武漢若因水澇,不宜為都,何不如以江陵為都?!?/br> “江陵西威巴蜀,南控荊蠻,北望河洛,東引江左。舉江水之中,民有百萬,沃野千里,得江漢之靈氣,何以舍近求遠,東遷金陵乎?” “至于東南有天子氣?” 龐林環視在座眾人,笑道:“昔劉焉聞有西南有天子氣,莫非陛下亦要遷都到蜀地否?” “哈哈!” 在場眾人聞言,拍笏板而笑。 霍峻聞聲淡笑,他對龐林的言語頗是認可。武漢不適合作為都城,選擇江陵就行,何必東遷到金陵。 不說東遷金陵有損害到楚人的利益,且光說東遷金陵,對志在北伐的南漢而言,就不是個好選擇。 歷代南方政權,凡是遷都到金陵,必然會因路途遙遠之故,很容易對巴蜀失去掌控力?;蛟S武漢縱有百般不好,但相比成都、金陵,武漢卻是最合適作為南漢北伐基地。 至于吳越需逆江供給武漢,所耗錢財眾多,只能說這就是以武漢為京師的代價,而這代價必須要由吳越承擔。 劉備合上奏疏,笑道:“駱卿良言,朕多有贊同。然遷都金陵,所耗錢資不少,且襄樊初下,難以輕動京師。至于江水洪澇,朕年少多聞大禹治水而安天下,今集天下之力,我朝何不能治平武漢水害乎?” 吳越對南漢而言,不能說不重要,但比荊楚的話,則就有所不如。劉備深知南漢的根基在楚,而不在吳越。 且不說霍、葛、龐這些高官來自荊楚,單就說從地理優勢上,武漢遠勝金陵。這些年來,劉備辟地上千里,他已嘗到以武漢為都的甜頭,豈會因水災小害而舍棄武漢。 頓了頓,劉備透過冕旒,看向龐林,說道:“至于江陵,離疏江左。山越多叛,若是輕離,恐地方不寧。且襄樊初下,暫不宜為都城。我大漢舊都在長安,亦在洛陽?!?/br> “今以武漢為都,實為權宜之計。待北伐成功,朕當遷都長安。然若天命不在朕,北伐無所成,遷都之事當由太子與諸卿議?!?/br> 劉備不可能因為吳越舍棄荊楚,但也不可能因為荊楚而舍棄吳越。他采納霍峻的建議,將漢昌、長沙、桂陽劃入江州,又割豫章、廬陵、建安等揚州四郡入江州,其用意自然如霍峻所說那般,居中同時控制吳楚。 當然劉備也知道武漢缺乏作為首都的地理條件,然為了北伐,他必須將首都安在武漢。等到他去世后,遷都與否,全看劉禪與朝堂眾人了。 聽劉備這般言語,龐林、駱統二人無言,默默退回位置上。 見遷都議題結束,劉備環視眾臣,問道:“可有奏疏乎?” “稟陛下,漢襄都督文聘、襄陽都督呂蒙合名上疏,奏言自江陵往襄樊三、四百里間,人煙稀疏,田畝廢棄,軍糧調配,多賴江北,實非長久之計。為圖河洛計,文都督奏請實土漢南?!?/br> 王粲趨步出列,上奏說道:“疏言,今襄樊已下,文都督請發兵伐荊蠻,遷蠻民出山以實漢南。且準中樞下詔準舊民歸鄉,緣沔而居,以復漢鄉生機?!?/br> 實土邊境,屬于是霍峻早些年提出的戰略,欲伐中原,全靠吳楚供給,必然不足。且邊境無民,長期靠后方供給,也非長久之事。 那種數千人駐守城池,多是虛治這個地區,談不上實化。一旦有什么風吹草動,其勢力就會收縮。 多年前,南漢拿下江淮,經數年的發展計劃,郡縣人口漸漸充實,加上推行霍范的《淮南論》。 江淮不能難說百姓樂業,糧草滿倉,但可說已無往昔凋敝狼藉之貌,軍糧已能自給自足。軍士就地自守的話,江淮已不需揚州的糧草供給。 今襄樊被大漢拿下,襄陽到江陵的狹長的平坦地帶,土地肥沃,水網密集。如果開墾得當,加上之前南逃的士吏歸鄉,襄陽可以迅速恢復生機。 劉備看向諸葛亮,問道:“孔明秉持國政,不知有何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