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節
劉備切換話題,并轉了一個語氣,說道:“子義可知文舉公(孔融)當下如何?” 太史慈搖了搖頭,說道:“慈于興平二年(195年)下江東,已數年未曾見過文舉公。不過卻聽聞文舉公已出任少府,不知可有此事?” 劉備嘆了口氣,說道:“子義走后一年,袁譚舉兵來攻北海。文舉公兵敗而走,妻兒皆被袁譚所擄,奔走徐州。后天子臨幸許昌,征辟文舉公,其出任將作大匠,后轉升少府?!?/br> 太史慈也是頗有感觸,說道:“文舉公才高壯志,心懷仁義,志在靖難,然才器粗略,智謀短淺。今居許昌,出任上卿,高談清教,引經據典,免去兵戈之亂,對文舉公而言亦好事?!?/br> 這種與舊人會面的感覺,讓太史慈很放松。隨著話題的打開,二人聊得熱切,時而歡笑,時而唏噓,氣氛融洽。 談了約有半個時辰,得到消息的孫賁便來出營觀察起來,見二人時間越談越久,眉目也愈發緊蹙,心中有萬般思慮,又想起昨日太史慈追殺不成的場景,心中漸漸有了不安。 又談了半個時辰,在孫賁等不住時,太史慈與劉備終于結束了聊天,各騎戰馬回營。 孫賁策馬上前攔住太史慈,問道:“今日子義與劉玄德陣前所言何事?” 太史慈臉上仍帶著笑容,說道:“今只訴北海舊事,不言軍事?!?/br> 孫賁心生疑慮,說道:“今劉玄德遣人來報,言約戰之事,安得不言軍務乎?” 太史慈搖了搖頭,如實說道:“玄德公不言,我何獨言之。今僅談論私交,兩軍會戰,慈必不手軟?!?/br> 孫賁心中暗道,此前不曾廝殺,今見劉備先是卸去甲胄,又是好言好語,若你一箭下去,劉備安有活命機會? 心雖是這么想,但孫賁卻沒有說出來,唯有心中略生出些許疑慮。只望他的弟弟孫輔早日領兵而來,與自己匯合。 第77章 抹書 夜色深沉,陰云四合,難以見月,唯有點點星辰點綴夜空。 在昏暗的夜幕中,數隊步騎在火光中影影綽綽,從聯合營寨中開拔,往江東軍營寨而去。 領頭的軍隊打著‘關’旗,火把如群星閃耀,旗幟高舉如林,其隊伍隨著道路的狹窄起伏,時而拉長,時而收緊。一批批騎士從道路中間奔馳向前,鐵蹄踐踏地面的震動,隔著數十丈外都能感受得到。 除了這支步騎外,還有數支約千人的軍隊在他的東面穿行,諸部的軍旗搖曳,借著昏暗的火光依稀可見‘霍’、‘張’、‘文’、‘黃’、‘蘇’、‘甘’等七支將旗。 從天空往下俯視,只見關羽那支步騎結合的軍隊嵌入到孫賁、太史慈營寨的中央,然后‘霍’、‘張’、‘文’、‘黃’、‘蘇’、‘甘’等軍將孫賁大營圍住,準備猛攻營寨。 聯合軍營寨的望樓上,劉備、劉琦、霍峻三人夜觀戰事,談論著離間之策。 “這便是兵不厭詐嘛?” 劉琦望著遠方的燈光,問道:“仲邈怎料太史慈會輕服來見叔父,其孫賁又會中離間之策?” “子義信義之人,古有言君子可欺之以方,難罔以非其道。以軍事為由,邀子義赴約,其怎會不往?!?/br> 霍峻臉色如常,分析說道:“此離間之策,看似簡單,然終究在于人性之上。若是孫策,他必不中此計,其與太史慈有恩信之交,君臣信義厚重。但其乃孫賁,其與太史慈素無瓜葛,又有劉繇之舊事,雖能和睦共處,但事危之下,人心必異?!?/br> 離間計說實話就是放大兩個人之間的矛盾,讓一方不敢相信一方。就如霍峻所說,你把孫賁換成孫策,這計策怎么會成功?;蚴前烟反葥Q成親弟孫輔,離間之策也成功不了。 太史慈不是韓遂,他之所以能與劉備輕服相會,不是因為他有投靠劉備的念頭。而是太史慈是信義之人,以他的價值觀不會去做違背仁義之事。 就如‘君子可欺之以方,難罔以非其道’所說的意思一樣,對于正人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來欺騙他,但很難用不合情理的事情來欺騙他。 你騙君子說有人掉進井里,讓君子去跳井救人,這不合常理,君子不會相信。但你若說有人掉進河里,君子親眼看見,他又會游泳,這樣你試圖利用手段去淹死君子,君子必然會中你的計策。 劉備輕服見太史慈若不以約戰為借口,太史慈為避嫌大體可能不會赴約。 劉琦手撐在木欄上,好奇問道:“那今日夜襲能成否?” “成與不成皆可!” 劉備扶著腰帶,說道:“若今夜精銳能破孫賁營壘,其兵敗走,唯剩太史慈本部,此大事將成,不足為慮也。若不能破營,則也有助于仲邈后續謀劃?!?/br> 兩日前,劉備輕服見太史慈之時,徐庶輕舟拜會黃祖,曉以個人利弊得失,請求他派遣精銳支援戰事。 黃祖念及自己與孫權已經結下了不同戴天之仇,自己不僅殺了他的父親孫堅,兒子黃射還殺了孫權的岳父徐琨,江夏又吞并了柴桑城。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黃祖遂派蘇飛率精銳三千援助大軍。 有了這三千精銳,劉備采納霍峻的建議糾集精銳,讓霍篤、黃忠、文聘、張飛、甘寧、蘇飛分統千人精銳,趁夜色輪流猛攻孫賁大營。又派關羽屯兵于兩軍之中,多豎旗幟,多明火把,阻止太史慈的救援孫賁。 其目的就如劉備所說,其目的有二,其一,看能否攻破孫賁營壘,若攻破其營壘,太史慈將孤立無援;其二,若不能攻破孫賁營壘,則也能加劇孫賁與太史慈之間的間隙,為后續的離間計做鋪墊。 畢竟你就說哪個將領能夠毫無壓力地扛住黃忠、甘寧、張飛、文聘、霍篤、蘇飛這六名將領輪流進攻??赡苓@里面也就蘇飛的手下士卒弱,霍篤的勇武不及那四人,但其手下士卒的戰斗力卻是不弱。 承受了巨大的進攻壓力之下,若是太史慈受迫于關羽手下的步騎,又在黑夜當中,倉促之下不敢派兵救援。孫賁再怎么能理解,心中肯定也會生出不滿。 在此情況下,太史慈收到來自劉備的抹書,孫賁又怎么不會生疑。接下來,還有其他手段等著孫賁。 聽著劉備、霍峻二人的謀劃,劉琦也是有急智之人,也明白了這二人的謀劃,感慨說到:“叔父指揮有方,兵略過人,琦甚幸叔父相助;行三步能見五步之事,仲邈實乃國士。琦繼荊州大業,必不辜負叔父與仲邈相助?!?/br> 劉琦也是深感慶幸,若沒有劉備、霍峻二人的幫助,自己下江東謀取戰功的目標根本完成不了。 三人在望樓上觀望戰事,時而聽取戰報,時而談論戰況。 隨著戰事的進行,關羽所部在太史慈營寨周圍利用黑夜的優勢,多明火把,鼓聲大響,并且弄出夜襲的聲勢,嚇住太史慈所部。 不過黑夜對雙方有利有弊,關羽憑借嚇住了太史慈,六名將領雖連番強攻孫賁,但受限于黑夜,又是諸軍合作,實力難以全部發揮,還是讓孫賁憑借著兵力的優勢抗住了壓力。 見事難見效,天色漸明,劉備命令諸部撤軍。 望著陸續回營的軍士,霍峻扭頭對劉備,說道:“將軍可寫信與太史慈,以感謝其今夜相助之情,約定戰期,并于書信中上多涂抹字詞,需讓其詞不成句?!?/br> “可!” …… 次日,天色朦朧之際,一騎從營寨中奔馳而出,故意在孫賁營前路過將書信送到太史慈營中。 太史慈著甲一夜未睡,今見敵軍退走,忙完軍務,脫下甲胄,準備休息之際。侍從拿著書信入帳,說道:“將軍,劉備遣書信而來,言約戰之事,請將軍迅速回復?!?/br> 聞言,太史慈只得從榻上爬起,坐在案幾前,打開劉備寄來的書信。只見其書信上字詞涂抹,許多緊要地方看不見字詞,難成連貫語句,唯有在書信后約定三日后決戰。 太史慈皺著眉毛,嘀咕說道:“玄德公怎以涂抹書信送達?!?/br> 思索前后,太史慈還是提筆給劉備回信。但就在提筆沾墨之間,孫賁身著血跡斑斑的甲胄,氣勢洶洶地闖入營帳,問道:“可是劉備送書信來此,不知可讓賁看看其書信談了什么?” 若是平時孫賁不會那么在意書信內容,但是有了太史慈輕服見劉備之事。昨夜營寨遭受重大損失,卻不見太史慈救援。如此重重,孫賁有了疑慮,懷疑太史慈心懷異心。 “怎么將軍不愿否?” 太史慈聽出了孫賁的不相信話語,嘆了口氣,將書信交給孫賁,如實說道:“此便乃劉玄德書信?!?/br> 孫賁翻閱書信,心中疑慮愈重,問道:“為何要在緊要之處涂抹?” “原書如此,不知何故?!碧反纫荒樏H?,說道。 孫賁抬頭看去,卻瞥見太史慈剛研磨出的墨水,以及準備書寫的毛筆,目光打量間,又見太史慈身著內衫,像是剛睡醒的樣子,心生涌出一股不妙,開始懷疑太史慈了。 “劉備轉戰中原數十年,素有威望,怎會將草稿送與將軍?!睂O賁質疑說道:“昨夜我軍遇襲,將軍不曾救援,在這放心安睡。賁敢問孫討逆不曾對不起將軍,今何故如此?” 聞言,太史慈心中一緊,暗道不妙。他從孫賁這句話里,嗅到了質疑的味道,又聯想最近發生的一系列事情,看了眼劉備送來的抹書。 忽然間,他明白知道自己中計了! “昨夜關羽襲擾我軍,慈恐遇襲不敢相救。今見營寨安全,慈方敢入睡,孫豫章何出此言?”太史慈收斂表情,認真說道:“且我與孫討逆信義相重,其雖不幸棄世,但慈亦不敢違諾?!?/br> 頓了頓,太史慈說道:“慈以為必是劉玄德使得離間計,以來離間你我二人?!?/br> “離間計?” 孫賁念叨一聲,問道:“將軍何以自證清白?” 太史慈心中暗道,玄德公你置我于不義當中,今休怪慈違背信義了。 太史慈咬了咬牙,說道:“明日我邀玄德公出營相見,暗使弓箭射之,將軍可于從騎之中觀之?!?/br> “好!”孫賁大喜過望,說道:“將軍早當如此,使箭射殺劉備?!?/br> 困龍入海,席卷江東 第78章 栽贓 太史慈主動提出射殺劉備也是無可奈何之舉,縱觀江東各郡所任太守之人無不是孫氏族人。 除孫權任會稽太守外,廬陵太守孫輔、豫章太守孫賁、廬江太守孫河、丹陽太守孫翊皆是孫策近戚,唯有吳郡太守朱治、建昌都尉太史慈不是孫姓之人。 朱治何許人是也? 他雖不是孫氏族人,也不屬于孫氏外戚,但其地位卻與孫氏族人沒什么區別。 從孫堅起兵時,他便投身于孫堅軍中,隨其南征北戰。伐董之際,于陽人破董卓,攻入洛陽,后又拜為行督軍校尉,率步騎幫助陶謙征討徐州黃巾軍。 在孫堅死后,朱治被馬日磾表為吳郡都尉,屯兵錢塘,不僅照顧過孫氏母子,還建議過孫策下江東。當孫策下江東之時,從歷陽入丹陽,朱治則從錢塘攻吳郡,擊敗吳郡許貢,領吳郡太守職。 若從功績及資歷來看,朱治為孫氏效力十幾年,作為下江東戰略的發起人,又是攻克吳郡的主力,朱治早已成為孫氏的核心人員。 孫權上臺后為了拉攏朱治,干的第一件事便表朱治為扶義將軍,將婁、由拳、無錫、毗陵四縣作為朱治的食邑,允許他自行委任官吏,恩寵至極。 因而若把朱治算入孫氏族人中,唯有太史慈身份尷尬,他作為外姓族人,又是歸降將領,只不過受孫策恩寵,得以領兵萬人,統轄六縣,享太守之權。不知多少人盯著太史慈手上的兵馬以及地位,其中就包括作為君主的孫權。這也是為什么,太史慈在臨終前感嘆大業難成的遺憾。 他病故之后,孫權不像對待其他人一樣,讓其子太史亨繼承部曲,而是收了太史慈的兵權,讓其子太史亨出任文職。沒了兵權,太史一族在東吳國中地位的下沉屬于必然。 因而如果他不自證清白,等到孫賁上疏到孫權手上,即便太史慈是清白之人,也如同褲襠掉黃泥一樣,不是屎也是屎。 帶著自證清白的念頭,太史慈率百余騎出營,讓孫賁率親信數十人尾隨其中,請劉備出營相見。 營寨內,劉備收到太史慈見面的邀請,便喊來霍峻、徐庶等人商議這件事。 望樓上,劉備觀望太史慈的騎隊,問道:“諸君以為子義邀約是為何意?” 關羽捋著長須,微瞇眼睛,說道:“子義所帶兵馬太多,騎隊之中似有殺氣,兄長不可輕往?!?/br> 徐庶打量半晌,也說道:“主公,我軍前日夜襲孫賁營壘,太史慈今喚主公出營,當有自證清白之意,當小心行事?!?/br> 劉備在送完抹書后,不再隱瞞計策,而是將霍峻的離間計告知親信左右。當眾人了解霍峻所獻計策的內容,便感慨霍峻所獻計策之高明,其步驟之陰險,堪比戰國縱橫名士。 “仲邈以為如何?”劉備問道。 仔細打量觀察太史慈的騎隊后,霍峻說道:“實如關將軍、元直所言,將軍不可前往?!?/br> 說著,霍峻指著騎隊中騎著高頭大馬,被眾人隱隱簇擁著的孫賁,說道:“前夜我軍強攻孫賁營壘,太史慈不曾救援,已讓孫賁生疑。昨日將軍又抹書與太史慈,孫賁安會無動于衷?” “太史慈邀約必有害將軍性命,以求其無勾結我軍之意。若峻所料不差,孫賁必在騎隊當中,且那身著鐵甲,頭頂纓盔,騎乘大馬,居眾騎之中者,當是孫賁,今出營觀太史慈舉動?!?/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