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2節
歐洲遠征軍在攻克西班牙后,光是運輸將士們私人戰利品回國,就動用了好五六艘運輸艦……其中在很多歐洲人看來很珍貴的文化藝術品可以按噸來計算……如此龐大的戰利品都無法計算具體價值。 這說的還是將士們的私人戰利品……而大頭實際上是官方行為的大規模抄沒! 官方的大規模抄沒至少為帝國財政貢獻了至少七八千萬楚元以上的抄沒收入,這個價格還是以抄沒的金銀貴金屬以及能明顯計價的東西為主,還有很多東西都是附帶的根本沒算錢或者是隨便弄了個象征性的價格…… 比如文化作品不好計價,而且國內對歐洲人的文化作品也沒啥興趣,所以這些東西很難判斷價格,而且數量又太多,國庫那邊的人干脆不同材質按照重量算錢……一噸多少錢,紙質的東西折算下來的價格比糧食還便宜。 至于很多宮殿以及教堂里撬下來的石頭雕刻……直接按照石材價格算錢。 至于為什么連各種不好計價的文化作品也要算錢,哪怕只是給一個非常廉價的價格,那是因為這些大規模的官方抄沒,不僅僅是歸入國庫那么簡單,后期還要給軍方分成呢…… 正所謂親兄弟明算賬,更別說內閣和軍方了。 戰爭收入分成,這也是大楚帝國里的老傳統了,軍方是可以在外征召抄沒的各類戰利品,戰爭賠款里獲得分成的。 按照大楚帝國傳統,根據軍方和內閣那邊在戰前達成的臨時協議,這一次歐洲貿易自由行動,軍方能夠獲得戰爭收入百分之二十的分成,這些分成將會以臨時戰爭經費,專項研發經費等不同名義分批返回給軍方。 這個戰爭收入分成傳統,也是軍方特別喜歡在海外玩擴張戰爭的緣故,因為找對了戰爭目標的話,打一場很賺錢的,不過要是找了個窮光蛋打仗的話,也有可能虧本……比如在非洲那片鬼地方,打那些還處于原始部落狀態的土著的話,有時候毛都得不到一根,很虧的。 但是在印度以及歐洲這些地方,戰爭的收益就非常大了。 而戰爭收入除了直接的抄沒戰利品外,還有一部分是戰爭賠款。 沒錯,西班牙不單單被楚國人搶了個精光,而且還要背負大量的賠款……因為被搶光了也沒現錢支付賠款,他們又被迫找楚國人貸款,這些貸款又有著高昂的利息。 上述的這些如果還只是鎮痛,熬過去也就好了的話,那么真正致命的還是全面放開市場……西班牙方面剛簽署喪權辱國條約,大楚帝國的無數商品就涌入了西班牙,西班牙境內的大量的手工業者一夜之間盡數失業,無數貴族的產業破產! 而這,徹底摧毀了西班牙內的手工業以及整體的經濟模式……當然了他們也不是沒有任何活路,其實還是有的,楚國人在西班牙傾銷工業商品的同時,還無限量采購各類農畜產品,主要是小麥、羊毛。 楚國人認為西班牙除了部分地區比較適合種植小麥外,還有部分地區適合放牧綿羊產出羊毛,為此開始扶持了當地的羊毛產業聯盟,聯合那些歸順的要大貴族,要在西班牙建幾個超大型的牧場! 在全面開放市場后,在大楚帝國的工業商品傾銷下,西班牙方面只能是徹底轉型為農業國,甚至是結構非常單一的農畜牧業經濟模式。 未來的西班牙,將會徹底成為大楚帝國的農產品以及工業原料……除之之外不會有第二個可能性,除非他們能夠奮力抗爭把楚國人趕跑,擺脫楚國人的殖民。 而這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里都是不太可能的事。 大楚帝國的強大,遠遠超過這個時代的其他土著國家。 西班牙的慘狀以及未來,可以說嚇著了法國人……畢竟誰也不想自己的國家淪為殖民地不是。 所以哪怕是對楚國人有著諸多恐懼,更是信心不足,但是法國人依舊進行了抵抗。 巴黎保衛戰,就是在這種堪稱悲壯的背景下而爆發的! 當然,這種所謂的悲壯,是法國人單方面的感受,而對于殺到巴黎郊外的楚國人而言,這只是無數次的海外擴張戰爭中的其中一場……沒啥特殊的,甚至特殊意義還不如之前打西班牙……打西班牙是打樣板開個頭,同時獲得和歐洲軍隊大規模交戰的一些經驗,同時還想要獲得加的斯這個至關重要的殖民歐洲的戰略橋頭堡。 順便向諸多歐洲亂七八糟的國家威懾:我們楚國人來了,都老實點麻溜的開放市場,要不然就全部死啦死啦滴…… 但是打法國,打巴黎,那么就沒太多亂七八糟的戰略意義了,就是純粹的海外擴張戰爭而已,法國人不肯開放市場所以楚國人就打過來了,就是這么的簡單。 而類似的海外戰爭,楚國人每年都得打很多次…… 大楚帝國可以很驕傲的說,自從立國的那一天開始,他們一直都處于戰爭狀態,沒有一天是例外! 承順三十八年十一月七日,處于冬天之中的巴黎郊外盡管沒有下雪,但是也非常冷了,來自北方的冷空氣不斷的侵襲著這個城市。 巴黎的地理位置其實很不錯,氣候也很好,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城市,正常年份的年平均溫度能夠達到十度左右,但是四季溫差不大,夏天沒有酷熱,冬天也沒有嚴寒……如今的這種寒冷是不正常的。 在這個時代里的巴黎,整體上處于陰冷多雨的狀態,極端氣候比較多,一年里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下雨,部分年份會特別冷,甚至能夠達到零下一二十度。 這種反常的氣候,也是小冰河時期的主要特征……小冰河時期的最大特征并不是說有多冷,這是非常片面而刻板的說法……因為小冰河時期的溫度降幅是一個非常宏觀的數據,真要說起來其實也就比后世降溫那么一兩度而已,人體感受你甚至都沒多大感受! 只是這些看起來宏觀的數據,卻是會引起巨大的氣候變化,由此導致極端氣候頻繁出現。 小冰河時期里,對人們影響最大的并不是冷了那么一兩度,而是反常的極端氣候。 簡單來說熱的時候特別熱,冷的時候特別冷……一個地方年年干旱,另外一個地方年年洪澇。 但是你放大來看算年平均氣溫的話,其實和后世差不多,溫度相差也就一兩度…… 根據后世部分研究,十七世紀后期的巴黎年平均氣溫,和后世的巴黎都差不多……都在十度左右。 然而今年冬天的巴黎,卻是非常冷! 前幾天一場從北方南下的寒潮,直接給巴黎帶來了大幅度的降溫,溫度直接來到了零下……而看這天氣的變化,回頭直接下起鵝毛大雪也是有可能的。 隨著天氣迅速轉冷,哪怕是已經有諸多準備的楚軍也是不想繼續拖下去,而是想要盡快干掉前頭的法國人,然后結束戰爭……總不能真的在巴黎郊外頂著鵝毛大雪打仗不是,哪怕楚國人準備充分也不想這么做的。 這一次的冬季行動,時間上楚國人的諸多準備是非常充分的,將士們,哪怕是印度第四師那邊都是配發了厚實保暖的冬季軍服。 而第五十三師的將士們,一個個都是穿著厚棉襖大衣,長筒皮質細絨皮靴,戴著厚實保暖的軍帽,并且還配發了保暖面罩以及手套! 這手套還是兩雙……一雙是楚軍里制式的皮質細絨為材質的冬季戰術手套,穿戴后可以具備良好的保暖性能,同時還方便活動,可以直接穿戴后持槍作戰,這玩意在楚軍里大規模裝備,也是楚軍的標志性裝備?;旧铣娫谙奶?,熱帶等地區作戰使用半截戰術手套,而在冬天或其他常規地區里就使用這種全指戰術手套。 不過為寒冷地區,尤其是冬天作戰的作戰部隊,往往還會配發真正具有防寒保暖意義的厚實棉襖手套。 這玩意看上去就比較臃腫,主要是在極端嚴寒,同時不需要進行手指cao作的時候穿戴使用,主要是戴著這玩意沒辦法裝填開槍,只能在非戰斗時候穿戴。 以大楚帝國目前的紡織技術而言,還無法搞出來厚實那種既能極端防寒,同時又兼備耐磨,輕便等諸多特性的軍用手套。 所以只能多種手套一起搭配著使用。 出戰歐洲的第五十三師的將士們,就是同時配發三種手套,有通用半截戰術手套,全指戰術手套,還有防寒手套……同時考慮到了夏季作戰,常規秋冬作戰,極端嚴寒下作戰不同情況。 因為歐洲地區的戰事,只有第五十三師這么一支正規主力部隊,第五十三師的戰爭不僅僅是在酷熱的北非地區,還有溫和的西班牙等地區,未來更有非常含量的北歐地區。 因此第五十三師是帶了不同種類的裝備出戰歐洲的。 這一次在大冬天里打法國人,自然也是把各種冬季裝備準備妥當了……按照第五十三師的準備,別說在巴黎了,哪怕跑到北歐,俄羅斯這些地方的大冬天打仗都是夠用的。 然而即便如此,楚軍也沒打算在大雪紛飛的時候和法國人打仗,就算不怕冷,但是下雪后后勤運輸也會變得非常麻煩,同時也要防著特殊情況,比如極端嚴寒情況下塞納河冰凍。 別覺得不可能……就這年頭的極端反常氣候,別說巴黎了,哪怕是帝國本土,地處南方的廣州,偶爾都給你下一場鵝毛大雪…… 而巴黎的話,特殊年份里能給你干到零下二十度,塞納河冰凍也是存在可能性的。 盡管這個可能性不大,但是依舊需要考慮到! 所以為了避免冬季下雪的諸多麻煩,楚軍遠征軍方面決定既然都到巴黎了,那么也別等了,直接打上去吧,早點打完了事。 相對于楚軍那邊因為嚴寒而決定早點攻打巴黎,巴黎城內的法軍受到氣候的影響更大,很多士兵們在嚴寒下甚至出現了凍傷的情況。 這些法國人可沒有和楚國人那樣準備充分,或者說舍得下這個本錢,給士兵們裝備一整套上好的冬裝。 楚軍遠征軍第五十三師的士兵們那一套冬裝可不便宜……棉襖褲子上衣再加上長寬棉襖軍大衣,然后帽子和鞋子以及手套都還是上好的皮革、細羊絨等材料……這一身下來至少好上百楚元,這還是建立在大楚帝國的軍服都是大規模量產,成本相對土著手工生產大幅度壓縮的情況下。 那些土著國家根本不可能給普通士兵這么好的冬季裝備,不是不愿意,而是沒這個實力。 大楚帝國的很多戰斗力,其實簡單直白的說,都是拿錢堆出來的……伙食,穿著,武器裝備,以及平日里的各種日常訓練,演習等等,這些全都是錢…… 哪怕對面的法國人國家同樣拿著后裝線膛武器,但是第五十三師也能吊打他們……因為武器裝備只是實力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這有了后裝線膛步槍,你想要讓士兵打得準,你得讓他們進行實彈訓練吧,這訓練用的每一粒子彈,那都是錢…… 換成法國人,以他們的財力一年給士兵們打個幾發實彈估計都得心痛的不得了,不可能放開了讓士兵們進行實彈訓練的。 即便是楚軍為了減輕士兵們的實彈訓練成本,都特地開發了模擬實彈的空包彈,用于訓練和演習……當然了,后來發現這玩意因為只在近距離上有些許殺傷力,稍微一遠就沒殺傷力,在進行演習和訓練的時候比較安全。 但是從一開始,楚軍研發空包彈并不是為了演習安全……而是為了節約實彈訓練成本。 由此也可以看的出來,在這年頭想要讓士兵們進行密集的實彈訓練,成本是非常高的,大楚帝國自己都覺得貴,那些土著國家們就更別不用說了。 他們連燧發槍的那種鉛彈和火藥都在訓練的時候舍不得用幾次……很多走上戰場的新兵們,其實都沒打過幾次實彈。 法軍,或者說所有的土著國家的軍隊,和楚軍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并不是只有武器上的差距。 極端一點說,這一場巴黎戰役,楚軍就算拿著長矛刀劍弓箭這些冷兵器上去,估計也能干翻法軍,只是楚軍不會這么干,所以到底行不行,這也是個未知數。 十一月七日,楚軍遠征軍里的印度第四師率先朝著巴黎進軍,此時他們的前鋒部隊距離巴黎已經只有十公里。 而這一次印度第四師并沒有單獨行動,后方還有來自近衛軍的一個炮兵連,邊上還有海軍的內河炮艇部隊伴隨,隨時提供遠程火力支援。 在后頭,則是第五十三師的主力部隊以及第二十七軍直轄的一個一百五十毫米輕型榴彈炮營,總計大約萬人兵力沿著塞納河前進。 他們的前進方向簡單而明了,就是直接沿著塞納河一路前進,直接殺入巴黎城內……沒有迂回,沒有圍點打援等諸多戰術計謀,就這么光明正大的直接殺過去。 這也是楚軍在海外戰爭里的一大特征,那就是不搞那么多亂七八糟的戰術計謀,純粹靠著硬實力一路碾壓過去,效果相當好! 有時候一些年輕的基層指揮官們還會顯擺自己的所謂各種戰術戰略,在海外作戰的時候搞什么突襲,迂回……這種打法大多時候也很成功,但是偶爾也會陰溝里翻船遭到敵人伏擊之類的。 但是一些經驗豐富,熟悉那些土著實力和打法的楚軍指揮官,基本不會搞這些亂七八糟的戰術,往往都是朝著敵人的首都或其他重要城市一路平推過去,既避免了諸多不必要的風險,而且效果往往更好。 這一次楚軍在巴黎也是如此,根本不和你玩什么陰謀詭計,就是一路沿著河流平推過去,甚至為了避免任何不必要的風險,哪怕是河流彎彎曲曲,也是老老實實沿著河流走。 看似花了不少額外的時間,但是卻是杜絕了任何的意外…… 然后巴黎城內的法軍就發現,自己準備的諸多抵抗戰術,比如楚軍脫離河流后,分兵在北方等方向殺入巴黎,自己再派遣騎兵進行高速襲擊等等都沒用了。 人家楚軍根本不和你玩這些,就悶頭朝著巴黎殺過來。 如此情況下,法軍就剩下為數不多的幾個選擇了。 要么選擇主動出城,大軍擺開架勢和楚軍面對面打一場,利用更寬敞的戰爭發揮八萬兵力的優勢,形成以多打少,爭取在把楚軍擋在巴黎城外。 要么選擇龜縮在城內頑抗死守。 要么放棄巴黎逃跑。 放棄巴黎逃跑顯然是不行的,這年頭的法國人還不是二戰中的法國人,還沒那么的軟弱……如果他們想要放棄巴黎,也不會在巴黎集結八萬兵力了。 出城列陣頑抗,看似能夠發揮出來八萬大軍的兵力優勢,但是法軍是真心沒信心在野外正面作戰里抗住楚軍的火力……之前法國人其實已經和楚軍打過幾次野戰了,面對的對手還是印度第四師這種仆從軍,結果也是一敗涂地,累計損失一兩萬兵力呢。 如今人家楚國人的正規軍都殺上來了,你還正面野戰大概率會敗的更慘。 所以,他們的選擇看似還有三條,實際上只有一條,那就是靠著巴黎城墻進行頑抗死守。 這也是大多數土著國家面對楚軍入侵的時候,所作出的共同選擇……當然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土著國家能夠扛得住楚軍的強攻,只是能夠守多久的問題而已。 法國人就是想著守住巴黎一段時間,最好是能夠有幾個月的時間,讓他們爭取更多的時間來征召更多的兵力抗擊楚國人的入侵。 說實話,大楚帝國的入侵太快了,讓法國人有些措手不及。 從登陸開始到現在殺到巴黎郊外,前后不過半個月時間而已。 楚軍的推進速度太快,以至于讓法國人沒有足夠的時間調集更多的兵力,尤其是把南部邊境的軍隊調回來巴黎,更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深度的動員征召兵力,湊集各種物資。 因此法國人是希望依靠巴黎這個大城市,能夠拖住楚國人一段時間。 但是他們能做到嗎? 法國人自己不知道! 第924章 超越時代的 炮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