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2節
這可是白手起家賺來的上百萬身價??! 宋二牛有真本事,能賺錢,這是陳家上下都達成的共識,也是陳家之所以愿意和宋二牛進行聯姻的核心因素。 說的不好聽,只要雙方能順利聯姻,以后哪怕宋二牛隨便拉他們一把,這體面生活就又能回來了。 基于陳家目前的狀況,宋二牛的財力以及能力,雙方聯姻已成定局。 至于她小姑子怎么想,愿不愿意,其實已經不重要了…… 不過好歹是自家人,也不會說小姑子不愿意的話,直接強行把小姑子嫁過去……他們是體面人家,丟不起這臉。 所以早早就開始勸說,從陳母,再到她這個嫂子都在三番五次的勸說,一點一點的扭轉陳家嫡女對宋二牛的看法,降低她對宋二牛這個暴發富的抗拒心理,同時又不斷的說著家里的困難之類的。 最終讓陳家嫡女心甘情愿,最好是開開心心的嫁過去! 如此,對大家都好! 第914章 聯姻以及迎親 宋家和陳家的聯姻在一場郊游相親之后已成定局。 宋二牛對陳家嫡女還是比較滿意的,她有著自己所需要的東西,至于些許她對自己的一些負面看法,宋二牛也不怎么在乎。 他又不是楚元金幣,能夠做到讓所有人都喜歡! 而陳家嫡女方面,縱然對宋二牛的一些看似粗陋的東西有些反感乃至鄙夷,但是通過眾人的講述以及她自己在郊游游玩時期的接觸觀察,基本可以確定這個宋二牛是個有大本事的人,而且為人處事以及性格方面都很不錯,除了出身低一些,學歷低一些,相貌普通了些,偶爾失禮看上去跟個粗陋之人外,其他都還不錯。 再說了,宋二牛是真的有錢,非常有錢的那種有錢! 而且陳家嫡女對自己也是有些自信的,她多少覺得宋二牛偶爾的失禮行為,是因為成長時期過于困苦而導致,只需要有些時間,再有一些適合的人進行教導,潛移默化之下總歸是能夠改變的。 自己往后多花些心思,長久以往宋二牛的行為舉止必然會大有改觀。 綜合起來,陳家嫡女對宋二牛談不上什么喜歡,甚至內心里都有些看不起宋二牛這樣的人……但是并不排斥嫁給宋二?!?/br> 那可是貨真價實的百萬富翁,而且還處于上升期的百萬富翁,不是所有女人都有勇氣拒絕一個年輕百萬富翁的。 陳家嫡女可不是什么都不懂,只會看話本小說,向往情情愛愛的無知少女……她從小就成長于書香門第,而且作為嫡女,陳母也是在她很小的時候就言傳身教一些管家的方式方法。 她對上流社會里的諸多門道門清的很……而什么是上流社會?甭管是官宦世家,皇親貴族、書香門第,甭管他們是什么背景身份,但是都離不開‘錢’。 沒錢,你身份地位再高又如何,連上流社會該有的體面你都擺不出來。 而所謂的上流社會的禮儀,生活方式之類的東西,可全都是靠錢才能支撐起來的。 陳家嫡女很清楚,錢很重要。 除了言傳身外,陳家嫡女也不是什么大字不識,屁事不懂只會做女紅的女人,潁州女子中學畢業的她很清楚上流社會的基本準則:有錢才有體面! 大楚帝國老早就開始了普惠性教育,在承順十年后就展開了女校教育。 在承順二十年代的時候,大楚帝國已經建立起來了大量的女校,為女子提供從小學到中學,乃至到大學的教育,潁州女子中學就是這一時期里建立起來的。 只不過因為男女之防,大楚帝國里的學校一般分為男校以及女校,就算是男女同校的學校,但是也會分為男校區以及女校區。 雖然這會導致資源浪費的問題,但是很多傳統的東西是沒法短時間改變的,只能是慢慢來。 這個過程里,大量中上層階層的女孩子都獲得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如孫旭之妻孫孟氏,就是典型的中產家庭之女,從小上女校,最后中學畢業。 陳家嫡女自然也不例外,哪怕是落魄的陳家,那也比那些所謂的中產家庭強無數倍,陳家嫡女小時候接受家庭教育,稍微年長后入讀潁州女子中學,如今中學已經畢業。 值得注意的是,大楚帝國里的女性教育其推動者除了官方外,工商界也是在極力推動……至于為什么? 一名小學畢業的女工,比文盲女工更好用,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 男性青壯可以進入工廠,為資本家賺取利潤,女性自然也可以! 甚至一些工商界的大佬們在暢想:如果女性都接受了基礎教育,然后勞動力市場上除了男人外,還有無數的女人……這就相當于勞動力市場上的供應直接增加一倍,根據基本的供需理論,當供應大于需求的時候,這價格自然會下跌…… 這也意味著,企業能夠獲得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進而賺取更多的利潤。 就算是男工人的薪資,也會因為大量女工的存在而降低…… 所以,大楚帝國里推動女性教育的最大社會團體,是“大楚帝國紡織業協會”,每年都會卷子大筆資金用于發展女性教育,尤其是建立了大量的女子小學……至于女子中學這些,乃至女子大學,他們就不搞了……畢竟紡織業需要的是大量的且廉價的低端女工用來取代男性紡織工人,不太需要什么女性管理層和女性技術骨干。 再順帶一提,工商界推動女子教育的過程里,遭到了很多階層的反對……其中一部分是真的保守派的老頑固,說什么女子無才便是德。 但是另外一部分是認為,讓女人接受基礎教育后再把她們送進工廠,是一種非常不道德的行為,他們強烈建議禁止女工……女人在家里做家務帶孩子就行了,在外頭累死累活賺錢那是男人們的事。 還有一些人認為女子需要接受教育,但是接受的教育要和男性有所區別,比如說男人的學習是比較傳統的文理科,但是女子的學習內容可以更傾向于管家以及提升自身素養,比如學習管理家庭資產、禮節、女紅、琴棋書畫,然后再學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識,如數學,經書,天文地理等。 陳家嫡女就讀的女子中學里,其實教授的課程里,就是比較偏向于這種管家以及提升文化素養的課程…… 總之,目前大楚帝國里的女子教育,還處于比較混亂的狀態,官辦女校的規模還不算太大,不是官方不想要建更多的基礎女校,而是很多家庭不會把女孩子送來學校上學……而帝國目前的教育體系里,施行的是普惠性教育,盡可能的降低教育成本,讓更多普通家庭能夠供養孩子上學。 并不是強制性的義務教育……畢竟一旦強制性的話,那么里面就涉及到一個教育費用問題。 你收費的話,你強制性要求所有孩子上學,人家給不起學費怎么辦?民眾們會怎么看待? 免費的話……民眾肯定開心啊,上學不要錢,但是帝國財政撐不住啊……這年頭的生產力就那樣,并不足以讓擁有五億多人口的大楚帝國實施全面的免費義務教育。 所以目前來說,帝國在基礎教育方面的政策就是,采取普惠性教育制度,盡可能降低教育成本,降低成本之后,你愿意來上學就來,不來也沒辦法! 這種措施是男女學校一視同仁,不管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來上學,那么都采取同樣的政策。 同時教授的課程內容也是一樣的,不存在男女偏差的問題。 只是,目前大楚帝國里的適齡男孩子其實入學率都還遠遠無法達到百分之百,而女孩子的入學率就更低了。 相對于入學率低的問題,其實問題更嚴重的是如何確保學生入學后繼續學下去,直到小學畢業。 這個問題,對比單純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其實更加嚴重。 松江府是大楚帝國里最為富裕的地區里,適齡男童的入學率不說百分百,但是也能偶達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但實際上,這些男學生里,最終能夠小學畢業的只有百分之八十左右…… 六年小學過程里,會有諸多學生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無法繼續學業…… 這諸多原因里,家里出不起學費只是非常低的原因,最主要的理由說起來也荒唐:普遍是父母不讓孩子繼續上學,認為上了三年初小學點常用字,知道基本數字也就夠了,然后這個時候普遍也有十一二歲了,可以幫家里干活了……至于高小就不上了。 這說的還是松江……大楚帝國最為富裕的地方。 如果是換成其他地方,其實情況更加惡劣。 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是底層家庭出身的孩子,能夠順利讀完六年小學其實已經很幸運了,至少能夠超越一半同齡人。 這說的還是男孩子……如果是女孩子,這種情況還要更加嚴重一些。 不過隨著社會的持續進步,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未來帝國財政持續好轉,教育投入逐步加大,上述這些情況會逐步好轉。 就和過去三十幾年一樣! 在三十幾年前帝國剛開辦普惠性教育,建立大量官辦基礎學校的時候,適齡男童的入學率連百分之五都還不到呢……那個時候,普遍是一個鎮上才會有一所官辦初小,縣里才會有一所高小,初中要州府才會有。 而高中……那個時候被稱之為大學預備學校,往往一個省才設立一兩所而已。 可見當時的教育普及率之低。 但是現在……基本上大規模一些的村子都會有一所三年制初小,規模小一些的村子和周邊村子聯合辦一所初小。 一個鎮里,最少都會有一所提供三年制教育的高小,一些人口多的鎮往往還會有好幾所。 同時大楚帝國教育界,開始在一些地方,主要是人口密集的區域里開始把初小以及高小進行合并辦學,雖然還按照傳統分為初小和高小,但實際上一起辦學,直接提供六年制的完整小學教育。 而縣上,普遍設立了三年制初中,有些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縣甚至還會提供三年制的高中教育或中專教育。 府一級保底會有一所高中教育以及配套的中專。每個省都會有若干四年制大學或三年制大專。 簡單來說,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大楚帝國的教育普遍下沉了一個行政等級,做到了鎮辦小學,縣辦初中,府辦高中/中專,省辦大學/大專的官辦教育模式。 別看只是下沉了一個行政等級,但是兩者的差距,尤其是財政需求是數十倍的差距。 這背后,是需要大楚帝國強悍的財政支持的,而這種支持又是需要工商業,農產等全面發展所帶來的稅收增加的。 就這還是普惠性教育呢,如果是要搞義務教育,那么所需要的財政資金更大……以大楚帝國目前的國力一時半會是搞不了的。 畢竟人口大國的義務教育太難,后世華夏都得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才真正意義上做到九年義務教育呢……那可是二十一世紀,生產力爆炸的年代啊。 而當代的大楚帝國,生產力就這么點,能夠做好普惠性教育就很不錯了,再多就無法強求了。 所以對于當代的大楚帝國而言,普惠性教育雖然已經規模很大了,但是依舊談不上能夠讓所有人都接受完整的六年小學教育,而女性就更少了,通常都是中產家庭的女孩子才有比較大的機會上完小學,不過有機會上女子中學的也不多。 當然,這些對于上流社會而言自然是不存在這些問題的。 陳家嫡女就是小時候在家里接受家庭教育,然后直接去報考女子中學入讀的,她入讀的女子中學,實際上是一所貴族模式的私立女子中學,其教授的課程和官辦女子中學不一樣。 接受了教育,再加上家庭氛圍影響等,導致了陳家嫡女和普通家庭出身的女孩子不一樣,甚至因為最近這些年陳家逐漸沒落的緣故,反而讓她更加深刻的認清楚了什么是上流社會。 這樣的她,注定是和普通家庭出身的女子不一樣的,或者說她更加清楚現實,更加理智一些。 至少,她從來沒有奢求過所謂的愛情……那玩意距離她太遙遠了,甚至她都不相信這玩意。 這樣的她,在充分認識清楚了宋二牛的情況后,最終做出了嫁給宋二牛的決定……并不是單純為了陳家,為了父母大哥一家子。 她也是為了自己! 當宋二牛以及陳家嫡女都對這一場聯姻表達認可之后,這一場婚事也終于是進入了正式的流程。 僅僅三天后,宋家請來當地一位頗有名望的致仕官員,代表宋家前往陳家正式提親。 開始提親這個流程后,從傳統角度來說,其實陳家嫡女已經是宋二牛的未婚妻了,名分已經定下,這接下來就是按部就班走流程最終完婚。 因為宋二牛不可能在本土待太久,畢竟美洲那邊還有偌大一片產業等著他打理,自己離開太久的話也怕公司出現問題。 即便是在本土的時間里,他也要分出一些時間來敲定在本土投資的時間,不可能一直都在老家這里待著的。 宋二牛的時間有所緊迫,所以想要加速婚事的流程……傳統婚禮其實還是比較麻煩的,需要經過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前面的五個步驟,最后才能迎來人們觀念里的婚禮,也就是第六步迎親。 但實際上,前面五個步驟,也是整個婚事程序里的一部分,同樣很重要。 作為體面人家,宋陳兩家的聯姻自然不能簡略瞎搞,所有的傳統步驟都得一步不少的走完。 所以宋二牛的想法是該有的步驟自然是一定要搞,但是要壓縮時間……盡快的完成所有步驟。 陳家那邊自然也沒意見……甚至有些歡迎,那個啥,一方面是陳家的紡織公司越來越困難了,而且為了嫁女又得一大筆的支出,陳元祥之妻不得不又賣掉自己嫁妝里的一家店鋪。 這失血太厲害,早就苦巴巴等著宋二牛的資金支援了。 所以也傾向于快速走完婚事流程,然后得到宋二牛的大筆聘禮以及后續更重要的在紡織公司里投入資金進行合作經營。 沒錯,宋二牛需要為這一場婚事是要花不少錢的。 各種聘禮就價值一萬多楚元,而且為了方便陳家變現,宋二牛還很貼心的把諸多聘禮中,除了一些傳統風俗里必不可少的東西外,其他大部分貴重聘禮都是弄成了容易變現的禮物……比如不動產,國債卷,黃金裝飾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