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節
要不然,大楚帝國陸軍要是敢把軍級支援火炮,也就是三十四年式一百二十毫米榴彈炮拉到歐洲去……估計仗打完了這些火炮也抵達不了歐洲內陸地區的戰場! 因為玩意的行軍重量五噸多呢,就歐洲那邊的基礎交通設施而言,想要讓這玩意進行長途機動行軍那可麻煩了,不客氣的說,想要讓一個營的一百二十毫米榴彈炮營在海外地區上戰場,你得給它先配一個工兵營,這個工兵營里至少還得有一個專門修橋的舟橋連。 要不然,你基本別指望它能在海外上戰場…… 別說在海外了,就算是在本土地區,實際上這種火炮也只是作為軍級支援火炮使用,裝備數量并不多,目前為止,加起來也就裝備了一百多門,多裝備在地形平坦,交通比較好的的本土地區。 而西南,青康等地區里可沒有這玩意,而是以一百二十毫米輕型榴彈炮代替。 三十四年式一百二十毫米輕型榴彈炮也是在這個背景下,事實上取代了一百二十毫米榴彈炮,成為了主要的軍級支援火炮。 而在西班牙戰場里,一百二十毫米的輕型榴彈炮也是在后期逐步加入戰場,后期參與了馬德里戰役,在數十門七十五毫米野戰炮以及山炮的配合下,對馬德里進行了毀滅性的遠程炮擊。 最終為印度第三師攻克馬德里奠定了基礎。 為什么最終攻克馬德里的是仆從軍印度第三師,而不是楚軍在歐洲戰場上的核心主力第五十三師? 自然是因為楚軍將領不傻,可不會把自家的正規軍兵力投入到巷戰當中,承受不必要的戰斗損失。 大規模野戰里,第五十三師這種主力部隊完全能夠吊打土著,并且可以保證自身的傷亡非常少。 而巷戰的話,單兵的武器優勢會被極大程度的抵消,落后武器也是能夠殺人的。 畢竟人家西班牙人的士兵用燧發槍,在街頭巷尾的近距離開火一樣能夠把你射殺。 因此楚軍的正規軍,在歐洲戰爭里基本不打巷戰,都是讓仆從軍印度軍團去打的。 而這也是調集大量印度軍團來歐洲參戰的緣故,為的就是承擔巷戰,地方駐防,護送后勤等非正面,存在極大不確定性的戰斗任務,進而減少正規軍的傷亡。 當初進攻加的斯的時候是印度軍團,如今殺入馬德里的依舊是印度軍團。 當印度第三師拿下了馬德里后,提前出逃的西班牙王室終于是屈服,答應了大楚帝國提出的一系列和談要求。 全面開放市場,對楚國商品的關稅不得超過百分之十,部分商品不得超過百分之五,關稅的變動需要獲得楚國認可。 大楚帝國出資七百萬楚元,打包收購西班牙所屬的所有太平洋、美洲、大西洋、非洲等所有海外殖民地,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等地。同時西班牙方面需要向大楚帝國支付一千二百萬楚元的賠款。 這兩條,其實大楚帝國方面一開始要求的是五百萬楚元的賠款以及西班牙轉讓所有的海外殖民地……但是西班牙人方面的談判人員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認為無條件轉讓海外殖民地不好,提出了提高賠款總額,再把海外殖民地賣給楚國人。 核心沒變化,就是名義上變成了大楚帝國向西班牙人購買殖民地。 估計是西班牙人想要點心理安慰? 楚國人對此不在乎,反正他們只要五百萬賠款和西班牙人的所有海外殖民地。 這殖民地好說,而五百萬賠款的話西班牙人一時不會還真拿不出來……之前西班牙人為了抵抗楚國入侵實際,在持續幾個月的戰爭里花銷巨大,王室已經沒啥錢了。 無奈之下,只能是找到大楚帝國方面的制定戰爭賠款合作方財務銀行借款了! 而財務銀行在海外向土著國家提供的貸款,往往都比較黑,這一次給西班牙人提供的是年息七厘,九折交付……用西班牙人的海關關稅以及部分稅種作為抵押。 這已經算是比較良心的了,財務銀行去年給莫臥兒王國提供了一筆貸款,年息九厘,八點五折交付……講究的就是一個吃相難看。 咋一看,這年息只有百分之七,百分之九似乎還不高。 但是這個數據不能和后世相提并論,因為后世各國清一色的信用貨幣,這錢說是錢呢,但實際上只是一張紙,具體價值多少,全靠一張嘴。 而大楚帝國的錢,可是正兒八經的金本位貨幣,一楚元等于三點五克黃金呢。 而金本位貨幣有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很難出現通貨膨脹的的情況,相反,倒是經常會出現通貨緊縮……因為黃金的產量往往很難跟得上工業時代里的生產力提升,也就是財富增長速度,導致流通貨幣不足,進而出現通貨緊縮的情況。 大楚帝國為什么費盡心思滿世界找金礦挖黃金,不惜在非洲那邊搞了個南非領地啊,為的就是南非的黃金嘛,而要黃金做什么? 就是為了增加貨幣供應量,避免通貨緊縮。 實際上,在大楚帝國采用金本位制度后,全世界范圍內的黃金的實際購買力一直都是在上漲的,金銀價格比例甚至都已經突破一比二十了,而且還在繼續往上漲……按照國內一些經濟學家們的觀點,金銀價格比例有可能漲到一比三十……而且這個時間不用太久,十年內就有可能達到。 這對于世界上很多依舊使用白銀作為貨幣的土著國家而言,比如說歐洲那一票國家,在和楚國進行貿易的時候,結算起來就非常吃虧了。 采用金本位貨幣的大楚帝國,在諸多經濟模式上和后世現代國家是不一樣的,所以很多后世人可能習以為常的東西在大楚帝國里是不存在的,而在大楚帝國里經常出現的一些情況,在后世現代國家里反倒是很難出現、 比如當代的大楚帝國里,不存在什么通貨膨脹的經濟風險,反而是有通貨緊縮的風險。 在沒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大宗資金的貸款利息其實都比較低的,因為不需要考慮到通貨膨脹成本。 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一筆資產想要保值,光是抵消通貨膨脹保底都需要若干個點的年息,如果還想要抵消資金成本,人力成本等,還得再加若干個點……這些之后你才能考慮資產增值的事…… 而通貨緊縮的話……錢放在那里,啥都不干也會越來越值錢。 如此情況下,大楚帝國的財務銀行對外提供貸款的時候,依舊采取七厘到十厘之間的年息,再加上八九折交付……可以說已經是非常黑心了。 但是西班牙人沒得選……要么一口氣拿出五百萬楚元的現金,如楚元紙幣或等價黃金出來,要么就只能找楚國人制定的財務銀行進行貸款。 最后只能是簽訂了借款合同。 除了開放市場,賠款,出售海外殖民地外,西班牙人還把加的斯港附帶周邊的部分土地租借給大楚帝國一百年。 然后還有其他一系列零零碎碎的東西。 最終達成了《楚西加的斯條約》,大楚帝國和西班牙王國的戰爭正式宣告結束,雙方進入和平狀態。 隨同戰報一起送回來的就是這一份加的斯條約了,盡管在法律上這份條約,有著全權欽差的簽署,實際上已經生效并開始執行了。 不過羅志學還是下旨用印進行正式的批準,這是必要的程序。 如果羅志學不滿意的話,其實也可以對這份條約進行否定,直接拒絕。 只不過羅志學一般不會這么做而已。 條約正式簽訂后,羅志學指示各部門做好接下來的西班牙市場開發以及更重要的美洲殖民地接收工作。 根據大楚帝國和西班牙簽訂的條約,再加上之前和葡萄人簽訂的條約,大楚帝國獲得了上述兩國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其中的美洲殖民地是絕對的大頭。 這也意味著在整個美洲地區的大部分地區,都已經屬于大楚帝國,因為之前的美洲地區里,最大的三家殖民國家就是大楚帝國,西班牙,葡萄牙。 其中大楚帝國控制了北美洲大片的西海岸地區,并開始深入中部內陸,已經開始掌控密西西比河流域。 西班牙人控制了墨西哥以及中美洲還有部分南美洲的北部。 葡萄牙人控制的則是南美洲的東海岸地區為主,主要是巴西。 除了這三個國家外,剩下的國家則是英國以及法國,他們的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北美洲東海岸沿海地區。 而現在隨著大楚帝國登陸歐洲,并通過戰爭獲得了葡萄牙人以及西班牙人在美洲的殖民地后,如今幾乎絕大部分的美洲地區,包括南美洲地區都已經成為了大楚帝國的殖民地。 剩下的只有英法荷蘭等少數國家的殖民地了。 接下來大楚帝國對美洲地區的移民開發將會加快步伐,要接管葡萄牙人以及西班牙人的大片殖民地,并駐軍,移民,開發等等,這都是非常龐大的工作,需要帝國高層的全方面支持。 而針對帝國已經實施上控制了美洲的絕大部分地區,以往的單純一個北美巡撫已經不足以掌控這么大的地區。 因此經過參務院商議后,帝國正式把北美巡撫衙門一分為四,設立北美巡撫,東美巡撫,西美巡撫,南美巡撫……東南西北,簡單明了。 北美巡撫,轄區為北美洲西海岸大片地區,西至大西洋,下至墨西哥,北至白令海峽,東至密西西比河 東美巡撫,轄區西至密西西比河,東至大西洋,北至北冰洋,南至墨西哥灣以及墨西哥地區。 西美巡撫,轄區為西班牙昔日掌控的墨西哥地區以及中美洲地區以及部分南美洲北部地區,大概南至后世哥倫筆跡,委內瑞拉,厄瓜多爾一帶。 南美巡撫,轄區則是西美巡撫以南的所有南美洲地區,主要是葡萄牙人前殖民地巴西,西班牙人殖民地阿根廷、智利等地。 東南西北,四大美洲巡撫的格局就此成立……不過雖然這四大巡撫的統轄面積都很大,但實際上所轄人口都不算多。 最多的北美巡撫,好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治下楚國人口其實也就千萬人左右……真正意義上的地廣人稀。 而其他三個巡撫轄區里的楚國人人口就更少了,東美巡撫治下的楚國人口,頂多也就二三十萬。 西美巡撫治下的楚國人口,現在估計也就那么萬把人……南美巡撫的更是只有零星幾千人,而這些人乃是之前就已經在這里闖蕩的楚國人,以經商,開辟種植園為主。 所以別看這四大巡撫,尤其是除了北美巡撫以外的三大巡撫,雖然名頭很大,轄區面積更大,但是治下人口都不多,甚至還不如國內一個縣…… 因此對于大楚帝國而言,尤其是對于三個新設立的美洲巡撫而言,當務之急不是其他,而是移民……這手底下有了足夠數量的楚國人,這個巡撫才能當的名副其實??! 第903章 放牛娃娶大小姐 大楚帝國在歐洲貿易自由計劃里,通過葡萄牙以及西班牙獲得了大量美洲的殖民地,進而新設立了美洲三個巡撫轄區。 而要開發這三個新的巡撫轄區需要大量的人口,為此大楚帝國在承順三十八年夏四月,經過前期一系列商討后,正式頒發‘美洲開發計劃’。 該計劃以前期移民為核心,圍繞著移民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比如加大官方移民的扶持補貼金額,能夠讓官方移民完全免費的移民到美洲地區,而官方移民的針對方向,主要是人數不多,同時自然條件也更差一些的中美洲地區以及南美洲地區,即西美巡撫轄區以及南美巡撫轄區。 而東美巡撫轄區,也就是北美洲中部的密西西比河以東區域,則是沒有被納入官辦移民的扶持范圍內。 主要是東美巡撫轄區的自然條件更好,對移民的吸引力度本身就更大,之前的承順三十七年里,通過各種渠道,主要是從北美洲西海岸跨越內陸地區前往北美洲中部地區的自費移民,就已經超過二十萬人,這地方本身就已經成為了帝國移民的新熱土。 考慮到本身就有大量的自費移民前往北美洲中部以及東部區域,而官方的移民經費也是有限的,自然不會在這一區域耗費太多的經費,而是把更多的經費傾向于移民傾向比較小的中部美洲以及南部美洲地區。 這一系列的官方移民扶持政策,力度非常大,船票全免,抵達移民定居點還會免費提供臨時性的簡易房屋、提供免息貸款讓新移民可以購置耕種所需的農具,糧種以及未來一年的口糧。 這些免息貸款部分的償還也不用現錢,而是可以用未來數年耕種后所獲得的農作物抵價。 考慮到新移民過去免費獲得的土地,都會獲得三年或五年不等的免稅期以及后續幾年的半稅期,實際上新移民過去后耕種土地,前面幾年所謂的償還免息貸款,其實和繳納農業稅也沒啥區別。 帝國官府只是通過名義上的轉變,把農業稅變成了償還貸款而已。 之所以這么搞,而不是說搞純免費官辦移民,主要是移民費用還是比較高的,哪怕現在蒸汽輪船已經出現,大噸位的蒸汽跨洋輪船的運輸成本對比純風帆時代已經大幅度降低,但是也沒到廉價的程度。 同時移民口糧,農具、糧種這些都是需要錢的。 如果移民數量只是幾萬人乃至幾十萬人,帝國咬咬牙撥款幾千萬也夠了,但是如今帝國的海外移民數量是非常龐大的,帝國官方每年都會組織少則數十萬,多則甚至上百萬移民海外。 如果移民費用都讓帝國財政來承擔的話,那么家大業大的帝國財政也承擔不起。 因此這些官辦移民的經費,一部分是金陵方面的財政補貼,一部分移民目的地官府提供的移民補貼,還有一部分則是需要移民自己承擔一部分。 當然,這說的只是普遍,如果是條件惡劣,哪怕是普通官辦移民也不愿意去的地方,同時帝國又需要在這些地方保持一定人口的話,那么就會提供全程免費了,不過這些都是特例,規模也小,不能當做普遍來看。 因此如今大楚帝國的官方移民,實際上條件已經沒有十幾年前那么好了,十幾年前大楚帝國搞官方移民的時候,那可是全程免費……當然那個時候一年也沒多少官方移民就是了。 官方移民,這個政策對于大楚帝國而言,是具有一定軍事戰略作用的,往往也只會確實是需要移民的戰略地區里搞這些政策,至于其他絕大部分地方的移民,依靠的還是自費移民為主。 美洲移民也不例外……不過自費移民的話,帝國方面也提供了大量的扶持政策。 美洲開發計劃里,針對移民美洲地區的自費移民,提供了針對性的低息美洲移民貸款政策,移民可以向財務銀行申請移民貸款,利息非常低……這自然不是財務銀行做好人好事不要利息了,實際上這部分的利息支出是由中央財政承擔了。 除了金陵方面直接提供的移民貸款利息補貼外,實際上更大頭的還有海外移民目標地區的官府財政補貼。 各地區根據自身的情況,會提供一系列的移民補貼或其他優惠政策。 比如最基本的免費分田,三年免農業稅,兩年半稅一共五年的農業稅優惠期,這一條政策基本在所有的海外領地里都會施行,只是細節上有所差別。 再有提供低息貸款,供應移民們前期的開發耕地,維持生存,這些貸款一般都是用土地作為抵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