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節
接下來的雙方演習,采用的都是演習訓練專用的空包彈,你來我往打的挺熱鬧的。 畢竟參加演習的舊式部隊足足有三師一騎兵旅,處于兵力上的巨大優勢,盡管武裝裝備上處于劣勢,但是依舊依靠兵力上的優勢進行多種方式的抵抗。 尤其是利用騎兵部隊進行襲擾打擊。 這打起來還是挺熱鬧的。 不過到最后,第一師還是依靠著絕對的火力優勢一路平推……硬生生把數倍己方兵力的舊式軍隊給干翻了。 尤其是最后的攻防會戰,密集的炮兵火力以及步槍火力,直接打的對面抬不起頭,只能依托防御工事進行抵抗。 這一次演習結束之后,羅志學給予了雙方指揮官高度評價。 陸軍內部也是根據這一次的演習結果,部分將領提出來了給師級部隊裝備更大口徑的后裝線膛火炮。 一百二十毫米的榴彈炮太重裝備不了,但可以高一種一百毫米左右的榴彈炮嘛。 畢竟當敵人躲進防御工事的時候,七十五毫米口徑的炮彈雖然威力也不錯,但還是差了些,如果能夠有一百毫米左右的榴彈炮,那么炮彈威力更大,足以大量殺傷躲在防御工事里的敵人。 對此,羅志學懶得搭理。 因為放眼全球,不可能有第二支軍隊能夠和楚軍這樣,勾構筑出來如此完善的防炮工事,并且裝備大量的先進前裝滑膛炮。 別看舊式軍隊武器落后,但那也是相對而言,實際上參加演習的所謂舊式軍隊,他們配屬了大量的115毫米野戰炮,這玩意的有效射程也能夠達到一千五百米,并且大量發射木制彈托圓球形榴彈。 而且還能性能更加先進的火帽擊發槍。 躲在戰壕里進行反擊作戰,威力還是相當靠譜的。 而這些條件,各國土著都不可能達到。 因此陸軍那邊說的新式軍隊的火力還是不夠猛,羅志學都懶得搭理他們。 新舊演習結束之后,這一次的實彈演習并沒有完全結束,因為還有一場新式軍隊之間的實彈演習呢。 那就是第一師和近衛軍第一師之間的演習。 只不過這一次的演習并沒有雙方全軍參與,而是各自抽調了部分兵力,各自組成了一個大約四千人規模的混成部隊,模擬野外遭遇戰。 這一次演習,雙方的裝備幾乎一模一樣,都是十八型步槍加上七十五毫米山炮,訓練水平雙方其實也都差不多,采用的戰術也相當。 而士氣和勇氣這些東西,畢竟演習嘛,士兵一個個都是不怕死的超人! 所以演習打起來就比較有看頭了,只是打著打著,羅志學就發現雙方的遭遇戰變成了壕溝戰。 因此演習一開始,雙方遭遇作戰的時候,任何一方都沒有絕對的優勢占據先手……打起來勢均力敵。 為了避免損失后,不約而同的開始就地構筑野戰工事。 隨后你來我往又開始進行迂回作戰……但是迂回過去也打不過去,導致迂回過去后往往就變成了陣地戰。 這一次演習也證明了,火力密度大幅度提升的情況下,在缺乏大規模騎兵力量以及大口徑火炮下,單純的步兵進攻,很難突破防線。 演習結束后,陸軍那邊倒是挺滿意的,但是近衛軍那邊就悄悄的向羅志學提出,加強近衛軍炮兵火力的建設! 七十五毫米系列的火炮不夠,得多裝備中大火炮才行。 因為近衛軍的假想敵,從來都不是什么土著,而是陸海軍! 這一次演習打下來后,近衛軍發現自家竟然沒能獲得什么優勢,這哪里能忍??! 更多更大的火炮必須安排上,要不然近衛軍怎么控衛京畿? 同時他們也對現在使用的十八型步槍有些不滿了……因為陸軍也用這玩意,這讓近衛軍最近幾年倡導的步兵火力優勢落空了。 近衛軍,迫切的需要一種火力更強悍的新式步槍! 對此……羅志學也是沒搭理! 因為對面的可是陸軍第一師……陸軍在本土腹地其實一共也沒幾個這樣的戰備甲等師,但是近衛軍八萬多人,可都是一樣的。 再說了,近衛軍雖然主要任務是防備國內叛軍……但這種防備,主要還是防備中小規模,突發的部分軍隊叛變,而不是說防備整個陸軍! 如果一百多萬的陸軍都集體造反了,羅志學還當個毛線的皇帝,回家玩泥巴算了。 再者,近衛軍自認為是控衛京畿,防備造反的……但實際上在羅志學的心里……近衛軍和陸軍以及海軍,其實是相互牽制,平衡的關系。 平常時候,近衛軍駐防應天府各地,但是陸軍在九江和鎮江以及徐州,各有一個甲等師駐防,三個甲等師隱約對應天府形成了戰略包圍! 同時在松江海軍基地里,也有兩個海軍陸戰團常駐,在海軍艦隊的掩護下,隨時都能沿著長江朝著金陵城進軍。 并且三方駐軍的主要將領,都是屬于關系不咋地的那種……羅志學不可能把幾個彼此間關系很好的將領,都放在這些關鍵位置上的。 在羅志學的刻意安排下,陸軍、海軍以及近衛軍,其實是形成了一個相互牽制的關系,不管誰動都會引來另外兩方的劇烈反彈。 這也是羅志學這些年來所追求的軍隊平衡策略。 再加上一個和軍方有些關系,但是又歸屬稅務部直接領導的武裝稅警,這也就讓大楚帝國內部,形成了一個復雜且穩定的軍事派系各系。 如今羅志學要做的是維持這種微妙的平衡,讓各方相互牽制,而不是去主動打破平衡! 因此近衛軍那邊想要把武器裝備再領先一代……暫時就別指望了,容易打破平衡。 再者近衛軍前腳要升級裝備,后腳陸軍和海軍也會吵著要升級裝備了。 這后裝線膛武器的全面換裝都還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完成呢,哪有多余的錢搞這些亂七八糟的。 所以,武器裝備什么的就先這樣,誰也別提升級裝備的事。 結束了御前合肥演習后,羅志學倒是沒有第一時間乘坐御用專列返回金陵城,而是順便在安廬幾個城市進行了簡單的視察,看了看當地的經濟發展。 第830章 鄉鎮小工業模式 御前演習結束之后,羅志學就近視察了當地的發展情況。 前兩天重點看周邊地區的農村情況,農業發展。 安廬地區的農業發展還是可以的,糧食產量有著比較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黃河人工改道后,再加上持續多年在淮河流域大量投入的基礎水利工程,讓淮河流域洪澇情況大為好轉,從以往的年年小澇,三年大澇變成了風調雨順。 淮河流域真正意義上成為了安廬高官江以北地區的發展源泉。 這也讓安廬地區的農業發展速度比較快,糧食產量提升巨大。 羅志學沿著鐵路線,視察了幾個縣的農業生產情況后,對安廬巡撫衙門的農業生產工作表示了肯定。 同時也能對安廬省最近這些年圍繞著農村地區所展開的一系列小工業表示了肯定。 這糧食產量增加了,讓民眾吃飽了,還要想方設法探索讓農民們的收入進一步增加。 如何讓廣大的農民們增收,這是一個非常龐大乃至困難的問題。 各種各樣的方法都有,比如推廣收益更高的經濟農作物,組織農村多余勞動力前往經濟發展地區進行勞務輸出等等,其實都是辦法之一。 但是,最有效,同時也是最困難的方式還是在當地發展工商業,增加當地的工作崗位,就地吸收當地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讓當地農民獲得更多的的額外收入。 只是發展工商業搞工廠,哪有這么容易??! 全國各地的官府都在搞,但是說實話真正能夠搞起來的并不多,尤其是安廬這地方……地理位置有些尷尬! 安廬橫跨長江兩岸,而帝國在長江兩岸的工業布局,剛好完美的繞過了安廬……安廬西邊有漢天府的大冶工業區,東邊有應天府的當涂工業區……再加上還有發展的還算不錯的九江以及南昌。 更不要說更東邊的江南地區如同超級漩渦一樣,吸收著周邊地區的資金和人才以及各種資源。 然后最近這些年在安廬的東北部地區,又新崛起了徐州這個新型工業城市,就連北部中原的鄭州也發展的挺好的。 唯獨安廬……完美的錯過了大楚帝國過去三十五年來任何一次工業騰飛! 早些年都還好,工商業發展還處于萌芽階段,安廬那邊搞了個淮南煤礦以及銅陵銅礦,再加上一些零零碎碎的輕工業發展,經濟數據倒也能看的過去。 那個啥,那年頭大家都不咋地,而且還有一大票處于戰后恢復階段,曾經遭到了嚴重破壞的北方省份作為對比,還有一些西南地區的偏僻落后省份墊底。 因此大楚帝國成立的前十多年里,安廬省地區雖然沒啥大發展,但是憑借著早發優勢,再加上長江水運優勢等等,發展勉強還行,經濟總量最好的時候,一度處于第八名的位置。 排在前頭的是江南、浙江、應天、漢天、楚北、楚南、江西……光看這份排名,就知道哪怕很早的時候,安廬經濟發展就已經非常尷尬了! 因為你細看這份排名,就會發現這些地區除了浙江外,其他都是長江沿岸地區……而長江安廬地區里,安廬的經濟發展是墊底的那一個! 安廬的經濟發展,長期以來都是處于非常尷尬的狀態……這一點在工業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目前安廬地區,除了一個淮南煤礦和一個銅陵銅礦外,就沒什么能夠拿得出手的大型企業了。 而這兩個企業,還是屬于典型的礦務企業……挖礦賣資源的那種。 至于機械制造這些搞的不咋地,而輕工業發展也不行。 整個工業布局看著似乎啥都有……但是啥都不咋地。 如此一來,這發展速度自然也就不咋地了,雖然整體的經濟總量是持續增長的,但是奈何其他省份增加的更快了。 幾個經濟強省/直轄府,如江南,應天、漢天、廣東、河北等地就不說了,就算是普通省份的經濟發展速度也相當快,并且把安廬拋在后頭。 如楚北,楚南,江西,浙江等地。 就連曾經遭到巨大破壞的陜西,人家靠著西北重地的地理優勢,傾力發展西安,硬生生搞出來了一個西北重工業基地,經濟數據迅速超越安廬…… 還有后來者的遼東省,這個在二十多年前還是一片荒涼的地方,靠著當地的豐富資源迅速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了整個北方地區里的經濟重地。 你發展快,但是別人發展的更快,這就顯得你落后了不是! 安廬地區就是如此,這看上去發展的似乎不錯,每年經濟數據也在增長,但不知不覺的,在本土諸省的經濟排名里就排在了下游…… 甚至一些悲觀的人士認為,如今這個局面繼續這么下去,恐怕不用幾年都要被新納入帝國本土腹地統治的南洋的部分省份給超越了……比如馬六甲省最近幾年的發展速度非???。 人少地多,資源豐富,而且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不說的別的,靠著一個新加坡人家做一做港口貿易生意都能活的很滋潤。 面對這種困局,安廬地區在這幾年也是探索了諸多不同的發展途徑。 比如重點布局安廬的新省城合肥的工業發展,通過承接應天府以及江南地區的一些工業轉移來發展當地。 應天府以及江南地區的工業發展是非常迅速的,這不可避免的會導致在當地的一些企業成本上漲,而安廬地區本身就是勞動力輸出省份,當地用工便宜,并且安廬本身也是一個大市場,就近在當地設立工廠的話,對于企業而言也能夠有效降低運輸成本。 這也讓安廬地區最近幾年的工業發展有所增速。 不過羅志學最關注的并不是安廬巡撫衙門,圍繞合肥打造新興工業城市的路子。 這種所謂的新興工業城市,重點城市戰略在大楚帝國里已經太多了……幾乎每一個省都會想方設法發展工業,為此不惜通過搬遷省城,重點扶持一個城市等等。 在鐵路時代到來后,過去十幾年里為了經濟發展而搬遷省城的省份,可不在少數……安廬可不是唯一的一個。 東北遼東,省城從遼陽遷移到了沈陽、遼北的省城從吉林遷移到了長春,黑水的生產從雙江城遷移到濱江(哈爾濱),高麗半島的東海省也從北部平壤遷移到了更南邊的漢城。 江北的省城則是從淮安遷移到了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