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節
不過蘇門答臘島那邊就別指望了,這地方屬于南洋地區范圍,而整個南洋地區都被大楚帝國納入了直轄范圍,不可能給你留下一大片的保留地,還讓你保留政權體系的。 呂宋群島以及東印度群島等地區的保留地,只是準許土著生活居住而已,可沒說讓土著們建立政權,這些保留地的行政管理還是由大楚帝國設立的保留地管理衙門進行管理的。 所以就給了亞齊王國兩個選擇,一個是在蘇門答臘島西部地區設立一個亞齊人的保留地,但是保留地由楚國人直接管理統治,亞齊王室可以接受楚國人給的戶籍,為此楚國人甚至還能夠給亞齊王國一個子爵頭銜的優待。 當然,亞齊王室也可以不要楚國的戶籍,以普通人的身份繼續留在保留地里生活。 此外還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大楚帝國可以在印度東海岸地區給亞齊人劃一片保留地,并準許亞齊王室在這里重建王國,保留國王的頭銜。 嗯,印度要是不行,非洲也可以…… 不過只給地方,至于怎么去,能帶多少人跟你們一起去,那就是你們亞齊王國自己的事了。 嗯,你也可以雇傭楚國的輪船幫你們運人搬家。 只要給錢,啥事都好說! 反正大楚帝國之前在印度東海岸,也劃出了兩片地方用來充當暹羅人和緬甸人的保留地,如今加一個亞齊人也不是不可以。 不過亞齊人在詳細的考慮之后,他們王室還是放棄了搬家去印度的打算……他們王室同樣也打算放棄所有權利。 畢竟大楚帝國那邊給出了一個子爵頭銜的優待,這個爵位在亞齊王室看來還是很有分量的。 當一個天朝上國的貴族,哪怕只是個沒啥實權的低級貴族,那也比當人生抵不住的保留地里的國王強得多啊。 經過一番外交商討后,亞齊王國最終和大楚帝國達成了一系列的協議。 承順三十五年四月,雙方正式簽署了條約,亞齊王室以及王國內的十多戶實權貴族家庭共計一百多人舉家入籍大楚帝國,并遷往新加坡生活居住,亞齊國王被冊封為大楚帝國子爵,該爵位可減等承襲。 大楚帝國在亞齊王國西部地區,劃歸了一片地區作為保留地,準許亞齊人在該保留地里自由生活居住,并接受大楚帝國在保留地設立的亞齊保留地衙門的統治。 而其他地方則是由大楚帝國全面接管,并派遣移民過去。 由此,南洋地區最后一個土著政權亞齊王國正式成為了歷史。 南洋地區,徹底成為了大楚帝國的后花園,下一步大楚帝國則是要把這個后花園打造為本土腹地。 第828章 曼谷的惡性競爭 承順三十五年夏六月,羅志學在金陵城里再一次召開了關于南洋大開發事宜的御前會議。 不過和之前幾次會議里軍事議題占據了大量篇幅不一樣,這一次的會議里主要議題還是移民開發議題。 畢竟隨著亞齊王國的主動歸順,如今在整個南洋地區里已經不存在土著政權,更不存在大規模的軍事抵抗。 往后數年整個南洋地區去的軍事行動,都將會是治安作戰為主,這種治安作戰是屬于常態,主要也是由當地駐軍的丙等守備部隊以及民兵部隊所負責。 至于那些正規軍的話,甲等師干脆重新集中到了若干戰略要地,如第八師這個甲等師,完成了緬甸地區的軍事作戰任務后,就駐防在達貢港軍事基地。 而第十四師則是調回了新加坡。 畢竟這兩個甲等師是大楚帝國在整個南洋地區里僅有的甲等師,他們所負責的區域可不是區區一個暹羅或緬甸,而是整個南洋地區。 所以這兩個師是需要處于一種隨時能夠奔赴任何一個南洋地區的戰備狀態,如此情況下自然不能駐防在內陸,而是需要駐防在方便機動的沿海軍事港口。 倒是乙等師可能會參與后續的一些治安戰行動,如第三十六師,目前就是分別駐扎在曼谷等幾個暹羅地區的重要城市兼交通要道,負責彈壓暹羅以及周邊地區。 從云南調過來的第七十二師,則是駐防在西瓦城,緬甸東吁王朝遭到楚軍進攻后,在戰爭期間主動放棄了其首都阿瓦城(曼德勒近郊),并在撤離前進行了堅壁清野,主動焚毀了城內的大量建筑,楚軍占據此地后并沒有在其廢墟上建立新城市。 嗯,緬甸巡撫的駐地也不在這,其實是在南邊的達貢港,不過阿瓦城依舊是屬于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城市,位于緬甸地區的中心區域。 之前陸軍進駐該地后,在阿瓦城廢墟的西邊位置駐防,建立了軍事堡壘城市,該城也就被稱之為西瓦城。 而第七十二師的師部,就在這個西瓦城,當然了,偌大一個七十二師,其兵力也不可能都在西瓦城,實際上在周邊的幾個城市也有布防。 整體來說,七十二師是承擔了緬甸腹地地區的主要防務,同時也是應對莫臥兒帝國孟加拉方向的主要正規軍部隊。 緬甸西部就是孟加拉地區,該地區在近百年前就被莫臥兒帝國吞并。 而緬甸的西南部地區,則是阿拉干王國,不過該王國早已經是名存實亡,在十幾年前就被楚軍親自干趴下了,后續又遭到緬甸王國的多次入侵,到最后阿拉干王國只剩下極為狹小的區域,其大部分沿海區域都被楚國所獲得,大楚帝國以這些沿海殖民地,包括吉大港在內,再加上一部分從莫臥兒帝國里獲得的孟加拉沿海地區,尤其是恒河入??谝粠?。 最終設立了孟加拉巡撫地區,駐地吉大港。 之前的緬甸事務,都是由孟加拉巡撫所負責的,不過拿下緬甸后,大楚帝國已經在不久前正式設立了緬甸巡撫一職,駐地緬甸達貢。 從大楚帝國陸軍在孟加拉以及緬甸還有暹羅地區的軍屬部署就可以看的出來,大楚帝國陸軍認為當地已經不可能爆發什么大規模戰事了。 人家陸軍把第八師調往達貢駐防,就是想著以后孟加拉地區乃至印度半島地區有需要的話,可以就近把第八師這個甲等師也派過去。 甚至陸軍那邊也還在考慮,是不是把第八師的駐地再往西邊移動,駐防到孟加拉巡撫駐地的吉大港去。 只不過因為暫時吉大港那邊的基礎設施還不太行,再加上那邊也沒啥戰事,最關鍵的是人家第八師剛在緬甸打了一年多的仗,好歹要讓該部隊休整一段時間,再派往邊地啊。 因此該師的西調一事暫時也就落下了,但是……未來第八師肯定是用于孟加拉乃至印度方向的。 如今的陸軍,就沒想過說繼續在緬甸等地區里動用第八師這個精銳甲等師。 當地的治安作戰,有丙等守備師以及民兵足以,實在不行還有部分乙等常備師坐鎮,用不著甲等師這種耗費龐大的精銳部隊。 大楚帝國每年花費那么多的資金養著這些甲等戰備師,可不是讓他們打治安作戰,玩小打小鬧的。 如今大楚帝國對這些甲等戰備師的使用上,基本是不動則已,一動就是奔著滅國滅族去的。 第八師、第十四師滅緬甸和暹羅,北美第十六師下屬的新式混成營滅北美土著的一個數千人的部落等等,都是屬于這種情況。 如果不是奔著滅國去,那么這些甲等師還不如留在國內腹地訓練駐防呢。 因此目前大楚帝國里的二十幾個戰備甲等師(步兵和騎兵),基本都處于這種情況,一部分駐防在國內腹地的戰略要地,如西安、鄭州、徐州、漢天、九江、廣州、松江、天津、沈陽。 還有一部分則是駐防在邊地,如中亞、西伯利亞、南洋。 再有少數一部分則是駐扎在海外領地,如印度、北美、非洲。 不過在真正意義上海外領地的甲等師其實很少的……目前偌大一個非洲,只有區區一個營的甲等師部隊駐防在馬普托……呢,這個營就是專門奔著當地的黃金去的,充當戰略保護力量。 而印度連帶西亞,這么大一片地方,所有甲等師兵力加起來才兩個……其中還分調了一個混成營去非洲馬普托駐防! 倒是中亞和西比利亞那邊的甲等師兵力比較多,光是甲等騎兵師就有四個,這主要是當地以騎兵作戰為主,而騎兵部隊的話,大部分能夠作戰的騎兵部隊都是甲等騎兵師,乙等騎兵師的話,機動性差甲等師太多。 大楚帝國里的甲等師和乙等師,主要的差別就是配屬的騾馬數量的差別,由此帶來的機動性差別以及成本高低。 甲等騎兵師通常為重騎兵單騎三馬,輕騎兵單騎雙馬,同時還會配屬大量馬車,快速機動的騎兵炮,快速機動后勤部隊,其整體機動性非常強悍……具備獨立的作戰,甚至攻城能力。 陸軍對甲等騎兵師的要求就是:能夠獨自快速奔襲一百五十公里,然后對敵軍目標發起進攻! 之所以為什么是一百五十公里……那是因為楚軍目前在實戰中發現,當部隊脫離港口、火車站這些交通運輸節點后。 部隊依靠自身的后勤部隊,采用馬車運輸方式維持補給,這個補給極限是在一百五十公里左右! 這個一百五十公里,還得是平坦地形,有一定道路的情況下。 如果是復雜地形,交通不便,那么這個距離還要再往下降低。 一旦補給線超過這個距離的話,那么一線部隊自身的后勤部隊就不夠用了,只能依靠后方組織更多的專業輜重部隊,或者干脆征召民夫來運輸補給了。 所以這才有一百五十公里奔襲距離的標準! 戰爭這東西,其實很多看似普通的數據,那都是實戰中得出的總結,并不是拍腦袋而來的。 甲等騎兵師的奔襲距離一百五十公里就是如此。 而承擔這種奔襲任務的甲等騎兵師,其實也和傳統騎兵部隊也沒啥關系了,這都拉著火炮,帶著一大票輜重上戰場了。 而且甲等騎兵師,其實大部分作戰也不是在馬背上沖鋒,而是快速機動到目標后,下馬步戰……畢竟前方是敵人的城池或陣地,你總不能騎著馬沖上去砍城墻不是! 如此的大楚帝國甲等騎兵師,用更準確的軍事術語來說,應該是:快速機動部隊! 這也是為什么甲等騎兵師這么耗錢的緣故……為了那個一百五十公里的快速奔襲,且保持獨立作戰乃至攻堅作戰的能力,而且還得維持一定的補給自持能力……這所需要的馬匹太多。 然而乙等騎兵師的話,這就沒那么多要求了,乙等騎兵師基本都是單人單馬,也不具備獨立作戰能力,更沒有什么長途奔襲能力,其實這種乙等騎兵師,才是更符合近代騎兵部隊的定義。 但是在廣闊,人煙稀少的中亞以及西伯利亞地區,這種乙等騎兵的作用就不是很大了,畢竟活動范圍非常有限,也不具備長距離獨立作戰的能力。 這也是為什么在中亞以及西伯利亞地區里的獨立騎兵部隊,普遍是甲等騎兵師的緣故。 不過這種特殊情況也只局限在中亞以及西伯利亞地區,如果是在南洋地區的話,則是沒這種情況了。 實際上,楚軍在南洋地區里,連獨立騎兵部隊都沒有配屬,只有各步兵師里的師屬騎兵部隊。畢竟地形和環境不一樣,對兵種的需求也不一樣。 到了現在的話,那么就更不用什么專業的獨立騎兵部隊了,在這種常態治安作戰里,普通的丙等守備部隊乃至民兵就夠了。 畢竟楚軍打常態治安作戰的時候,也不會搞什么長途奔襲,深入土著聚集的腹地里搞什么中心開花。 楚軍的常態治安作戰,一向來都是非常保守的,就是從移民定居點里逐步往外推移…… 驅逐一地,占領一地,移民一地! 然后再重復這個流程。 至于遠離移民定居點的區域里,其實大楚帝國一般都不太關心,更不會貿然派遣兵力進入其中……除非當地出現什么土著政權,搞出來正式的大規模有組織的軍隊,但是這個時候往往出動的也不是什么丙等師和民兵了,一般都是乙等師調動主力部隊壓上去,直接把對面干趴下。 而這種常態治安作戰,自然是無法放在御前會議里進行反復討論,羅志學隨意吩咐了陸軍那邊幾句后,就把話題轉到了移民開發上。 想要把偌大的南洋地區真正的變成帝國腹地,軍事控制只是最開始的,大量的人口才是核心基礎。 然而大楚帝國在南洋地區里的人口其實不多,哪怕是開發最成熟的馬六甲省地區,目前總人口也就百來萬而已…… 截止到承順三十五年夏,大楚帝國在南洋地區,包括順化省、升龍省、暹羅省、馬六甲省、緬甸省、呂宋省、婆羅洲、萬丹?。ㄗν蹗u、東印度群島)、東丹?。ㄌK門答臘島)、再加上一個直轄的澳洲。 上述各地區在內,總人口也就三百多萬而已,而且人口主要集中馬六甲省省以及呂宋省兩地,其他地方的人口都不算多。 這么大一片地方,總人口才三百多萬,這顯然是不夠的。 要知道后世這一大片地方,能夠養活的總人口達到六億多人,差不多到華夏地區的一半了。 按照這個比例,目前大楚帝國本土區域有四億多人口,那么南洋地區進行充分開發的話,能夠承載的人口少說也能有一億多。 這一次的御前會議,討論的諸多話題其實就是和這個人口有關系。 如何讓當地承載更多的大楚帝國人口? 水利部的官員們最先提出來了核心的解決方案,那就是想要提高當地的人口承載能力,養活更多的楚國人,那么在南洋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水利設施建設是不可或缺的。 只是吧,雖然大家都認同要在當地建設水利設施,然而水利部的官員野心太大,動不動就說上億楚元的水利投資,然后一票內閣官員們就很不爽了。 你一弱勢衙門的負責人,哪來的勇氣一張口就是上億楚元經費??? 大楚帝國的財政預算可是有限的,除開軍費以及皇室經費之后,內閣能夠動用的經費也是有限的,而且絕大部分都得用在國內各方面的支出。 如各種農業補貼,水利建設,教育費用,部分工商業扶持等。 最后還有不可或缺的,行政本身的經費……統治本身也是需要成本的,這一大票官員總不能讓他們喝西北風啊,他們都是要拿工資的,也需要辦公經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