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節
這也是為什么翰林院秘書處的職務,尤其是一等秘書這個級別的職務,被年輕中層官員視為最清貴,最核心的職務的原因。 至于秘書處處長……人家才不是中層官員呢,而是正兒八經的正三品大員,往往是各部司長、地方布政使里調任,后續外放就是從二品的侍郎或巡撫了。 不過正三品的官員,在今天這種場合里,還真就是只能擔任端茶倒水,順帶干一些會議記錄的事……雖然不用他親自動筆全程記錄,而是由四個一等秘書動筆記錄,但是他自己也需要記錄一些會議重點,并對會議中羅志學的做出的一些決斷形成正式圣旨文件。 蔣元加恭恭敬敬的站在,看到前方的太子羅戠坐下后,長方桌里的眾多閣臣們才陸續坐下。 此時,蔣元加也才帶著四個一等秘書坐在自己的小方桌后,各自拿起鋼筆準備記錄會議。 蔣元加記錄重點就行,另外四個一等秘書,則是分別記錄陛下、太子以及閣臣們的全程發言記錄,一個字都不會落下。 畢竟這種級別的御前戰略會議,其會議記錄是要形成檔案,最后進行保存,以便后續隨時調閱的。 眾人陸續落座后,羅志學首先開口:“今天會議開始前,先說個事!” “眾位愛卿也看到了,今天太子也過來了,從今天開始太子將會進入御書房觀政學習,太子年輕,經驗也不足,眾位愛卿們以后多多體諒,體量之余也要多多教導他?!?/br> 羅志學言罷,看了眼太子,太子羅戠當即起身道:“兒臣遵旨!” 隨即又轉頭對一票閣臣道:“孤以后就多多請教諸位閣老了!” 大楚帝國的御書房參務大臣之類的,雖然沒有任何正式的閣老稱呼,不過外界基本都把他們當成了閣臣,口語稱呼上多稱呼閣老。 太子這么說,多少有些抬高了眾人。 當即文官之首季德華就起身道:“太子言重了,微臣等人為陛下、為太子建言乃是人臣本分,臣等今后一定暢所欲言,不失陛下所望!” 季德華并沒有對羅志學口中的教導,太子口中的請教表示什么臣不夠資格,萬萬使不得之類的話……因為這是君上的話……說白了,人家皇帝給你分攤任務呢,豈有你推遲的道理。 任務分到你頭上,不管樂不樂意,不管你真心假意,都得接下來。 當然這也和羅志學的性格以及長期的行事習慣有關系……在涉及正式事務的時候,羅志學特別討厭臣子跟他玩謙虛,推遲不就那一套! 羅志學分派任務的時候,語氣再好,也那是在下旨,布置任務,身為下屬接到任務了,如果有困難你就說,沒啥事就乖乖接下來。 你要是跟羅志學玩謙虛,玩推遲不就那一套,惹毛了羅志學,他反手就能把你一腳踢到爪哇島去……這輩子你就別指望能夠回到京畿任職了。 羅志學在長期的政務處理里,養成的習慣就是這樣:時間寶貴,有事你說事,有困難你就說,沒事就閉嘴。 至于什么文人清高,面子之類的……在場眾人,包括那四個看似年輕,帝國政壇里小透明的一等秘書,哪一個不是政壇老油條啊……面子那玩意他們能夠自己扯下扔地上踩兩腳,還得再撒泡尿! 畢竟這要是沒過人的能力以及手段,他們豈能能夠從帝國海量的中層官員里脫穎而出,成為秘書處一等秘書,天天隨駕御前? 總之大家都是千年的狐貍,裝啥純情??! 說完了今后盡管御書房觀政學習的事后,羅志學才再一次開口:“今天這個會議呢,不為別的,就是說一說這南洋半島的情況,前些時候馬六甲巡撫以及孟加拉巡撫聯名上書,奏請加大南洋半島地區的移民開發一事,想必你們也都知道了?!?/br> “今天呢,就是議一議這個事,看看這個加大移民開發是否可行,如果要做,做到什么程度,具體怎么做,代價如何等等!” “老規矩,眾位卿家可暢所欲言!” 說完,羅志學就停下了話語,甚至眼睛都微微半閉,似乎開始了養身閉目…… 這也是大部分御前會議里的老傳統……羅志學只起個頭,剩下的就交給眾位臣子們自行討論了。 等臣子們討論的差不多了,討論出來的結果羅志學也認可的話,那么也就意味著一項能夠影響到帝國的新戰略決策也就形成了。 如果臣子們討論不出來一致的結果,那么就延后,會議結束后臣子們自行商議,利益交換等等……等到第二次會議里再達成統一的共識。 如果還不行……那就不行唄……羅志學一般不會太過干涉臣子們的討論以及最終的結果。 前提是他滿意這個結果。 如果不滿意……再議! 說白了御前戰略會議,就是臣子們自行討論,最后達成一個羅志學滿意的結果。 羅志學不說話了,不過眾位臣子們卻是沒有第一時間開口,而是看向了太子。 太子則是依舊一副謙虛好學的模樣道:“今天孤過來,就是旁觀學習的,諸位閣老們不用看孤啊……” 這說著,還帶了點玩笑的語氣! 聽了太子的話,這一票閣臣們這才陸續發言,進入了正常的御前戰略會議節奏! 什么節奏? 吵架唄! 大楚帝國那一次御前戰略會議不是吵來吵去去??! 任何一次的帝國戰略決策,往往都是關系重大,同時牽扯到眾多部門機構以及區域,這里頭可就有大量可供這些閣臣們爭奪的利益空間。 比如這一次的南洋半島加大規模開發一事,軍方就首先表態,軍事上不存在任何問題,唯一的問題就是軍費…… 這一次是帝國整體戰略決策,如果要采取軍事行動的話,內閣就要拿錢出來充當軍費,別指望軍方自掏腰包打仗! 想都別想! 內閣的那一票文官們,自然不同意,分管吏務的聶豐宇,作為新晉參務大臣,自然得在其他老資格文官參務大臣面前表現表現,至少要讓其他的文官大臣們知道他的堅定立場。 什么立場?和軍方勢不兩立! 所以很不客氣的反駁軍方的索要軍費的提議:“這每年一億多的軍費花出去,不就是為了今天這種事嘛,這不打仗的話,養著你們干啥啊,養一群狗都比你們靠譜,至少讓狗去咬人,都不用額外再給它扔個rou骨頭?!?/br> 然后軍方的那幾個將領就發飆了……拍著桌子就要沖出去干架,所幸被外頭的御前侍衛們跑過來攔住,這才組織了一場御前斗毆事件。 一票臣子吵架拍桌子要打架的時候,羅志學在上頭閉目養神,就連第一次來御書房參加會議的太子,對眼前的狀況都是無動于衷,一副神游太虛的模樣…… 君上閉目養神,臣子吵架乃至打架,這是大楚帝國政壇的老傳統了。 太子之前哪怕沒有經歷過,但是也多次聽聞,甚至都被羅志學事前專門提醒過,對于今天的狀況已經提前做了充足的心理準備。 絕對不會在這個時候親自下場參與,更不會當場笑出聲來。 倒是四等一等秘書里的剛成為一等秘書沒幾個月的蔣文鳴,看到這副場面有些目瞪口呆。 尼瑪,這御前會議比傳聞中的還要夸張??! 第816章 爾等欺人太甚 關于南洋半島大開發的御前戰略會議,盡管連續開了兩個多小時,但是并沒有達成什么關鍵性的一致意見。 共識倒是有了,那就是南洋半島大開發是時候進行了,畢竟經過大楚帝國在南洋半島地區持續多年的擴張以及滲透,對當地已經非常了解,進行擴張的話軍事阻力并不會太大。 同時隨著大楚帝國在醫療衛生行業的發展,尤其是金雞納樹,柳樹皮水楊酸等藥物的推廣和使用,使得了民眾在對抗瘧疾,日常感冒上有了更多的可行性。 還有更重要的一些醫學上的進步,讓人們知道了相當多的疾病都是因為病菌所引起了,同樣也知道了蚊子、蒼蠅、老鼠、臭蟲等害蟲會傳播多種疾病。 由此延伸來的是人們衛生觀念的改觀,比如飯前便后要洗手,生活居住的空間要保持干凈整潔并進行消毒,被服等日用品多用太陽曬等等措施。 這些不僅僅在帝國本土里有用,在海外殖民的時候發揮出來的作用還要更大一些。 尤其是在南洋這樣的熱帶雨林地區里,抗瘧疾的金雞納樹,鎮痛退燒的柳樹皮可謂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而良好的衛生習慣也能讓新移民們在新的生活環境里生存下去。 比如喝熱開水這一點,所起到的作用比任何藥物都要大! 順帶一提,古代國人里其實大部分沒有喝熱開水的習慣或者條件……一般都是上流社會才有的習俗,也多以喝茶為主,真喝開水的其實也沒幾個。 國人全民喝熱開水的習慣,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進行廣泛宣傳推廣后的結果……那個時候有個機構叫做“愛國衛生委員會”,國人絕大部分的衛生習慣都是該機構宣傳引導的。 而羅志學在大楚帝國里,也效仿后世,搞了個專門的衛生習慣宣傳引導機構,那就是衛生部衛生宣傳司……為了宣傳并引導民眾建立更加衛生健康的生活習慣,大楚帝國可是專門成立了一個正三品級別的司級機構! 這放眼歷朝歷代,除了后世華夏以及抄襲者羅志學,有哪家統治者會這么干??? 沒人的! 反正貴族老爺們是沒幾個喝生水的,喝生水的都是平民老百姓,喝生水導致一肚子的寄生蟲,十幾歲就變成大腹便便,然后死了關老爺們屁事! 醫療水平的進步,衛生觀念的進步,這些都讓大楚帝國的百姓們在對抗疾病上有了重大的進步,同時這也導致了大楚帝國在海外殖民的時候,因疾病而導致的死亡率就更小了。 這移民到海外死傷小了,民眾自然也就更會接受了。 否則的話,要是和現在歐洲人那樣,移民過去死亡率超高,動不動就被團滅,那還玩個屁。 歷史上,歐洲人為什么遲遲沒有在非洲以及南洋地區搞大規模的移民行動,而是以殖民統治,掠奪經濟為主??? 就是這兩地方的氣候不咋地,醫療水平不行的時候移民過去死傷比例特別大。 相對來說,在美洲地區,尤其是北美地區這種情況就要好得多。 這種情況在大楚帝國里其實也存在,移民們更傾向于去北美地區,就是因為當地的氣候良好,沒有眾多亂七八糟的疾病。 大楚帝國的移民們其次喜歡去印度,那地方也還算開發成熟,氣候不極端。 然而南洋哪怕距離本土更近,但是去的人也不多。 非洲就更不用說了,如果不是搞出來了個黃金,根本不會有幾個人跑過去。 就算現在跑過去的人,其實也不多,很多還是奔著黃金去,弄到黃金就回家的那種…… 現在大楚帝國要推動南洋半島大開發,那么衛生醫療條件就必須得到充足的保障。 為此,這一次的御前戰略會議里,眾多大臣們已經在衛生上達成了一致,那就是未來會增加在南洋半島地區的衛生醫療領域的投入,建立更多的官辦醫院,診所,確保充足的藥物供應等等。 這說起來似乎花錢不少,但實際上這些錢也不會太多,相對于其他方面的投資不起眼,內閣的官員們很快就能夠達成一致。 但是其他方面,官員們就分歧很大了。 尤其是軍費上。 軍方死活不愿意自掏腰包,內閣那邊也是嚴守‘和平’時期不給額外軍費的原則! 內閣方面的意見很清楚,這南洋大開發面對的也不是什么多強悍的敵人,只有已經半殘,沒啥抵抗能力的暹羅以及緬甸而已。 就這兩家,軍方隨便派點人過去來一次武裝行軍,基本也就差不多了。 就這還想要更多的額外軍費? 做夢呢。 文官領袖季德華在會議上明確提出:非國戰期間一律不給額外軍費! 然后軍方的態度更明確,這又不是我們軍方提出來的西征之類的戰事,也不是海外一些我們軍方自行發動的戰事,這南洋大開發,可是你們文官系統提出來了。 我們軍方好心好意幫你們玩擴張,幫你們打仗……你們竟然還想一毛錢都不出,非要我們縮衣節食省錢出來打仗,天底下哪有這么好的事。 緊接著文官頭號大噴子,吏務部尚書,新任參務大臣聶豐宇就很不客氣的嘲諷了:“縮衣節食?開什么蠻夷玩笑,別以為我們不知道,你們每年都往海外各地補充海量的軍馬,去年光是往印度那邊就運去了一萬多匹軍馬,還是從本土采購的上等好馬,在路上就死了一大半?!?/br> “難道印度當地沒有馬?當地的騾馬就不能用,非要大老遠從本土運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