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節
如今的印度半島上看似只有幾個大國家,但實際上有好幾百個土邦呢。 這些土邦都是擁有軍隊,獨立財政權力,人事權力的獨立政權,其中有一些規模和實力還不小,比如之前的馬杜賴,還有比賈布爾,邁索爾等等王國。 因為各種土邦實在太多,以至于到目前大楚帝國印度巡撫衙門,甚至都還沒能摸清楚印度那邊到底有多少個土邦……更別說搞清楚他們之間復雜無比的關系了。 如今的印度半島地區,比扶桑列島還亂…… 面對這種局勢,同時大楚帝國真正涉足并掌控印度半島的海外貿易時間也不算長,因此在這一地區里,主要采取的還是貿易為主的策略,不過在一些己方的沿海殖民地附近,則是采取持續吞并的模式。 直接吞并馬杜賴地區,算是一個嘗試,看看印度半島各國的反應,看看實際效果如何。 對于面積龐大,人口一兩億的印度半島地區,大楚帝國在此地的擴張政策是非常謹慎的,往往是好幾種方式同時施行。 有普通的貿易合作,比如和莫臥兒帝國以及幾個規模比較大的中南部土邦國家。 也有傀儡代理人模式,這主要針對幾個殖民地周邊的一些中等的土邦。 還要一些則是直接吞并,土地合并到殖民地里采取直接統治,主要是針對海外直轄領地周邊地區,如今還要加上一個馬杜賴。 而海外直轄領地,這也是大楚帝國在海外地區里的第三種擴張模式。 如一些小面積的殖民地,如暹羅地區的曼谷、緬甸地區的達貢、阿拉干地區的吉大港、印度半島地區的戈河州、比賈布爾地區的果阿、莫臥兒帝國地區的孟買。 再有就是一些面積更大,設立了省份的地區,如馬來半島上的馬六甲省、呂宋省、婆羅洲、爪哇島上的萬丹省、東丹省、印度洋地區的錫蘭省,太平洋深處的檀香府,北美洲地區的北美省。 在這些地區里,大楚帝國會設立標準的行政管理模式,然后從國內組織大量移民過來,從港口出發,沿著道路,河流逐步深入內陸并控制地方,久而久之這些地方就變成了楚國人的地方。到了現在,上述很多海外直轄領地里已經沒有什么土著的存在了。 當然了,到了最后,大楚帝國的當地官員們,還是會劃歸若干的土著保護區,讓殘存的土著們生活的。 如今,大楚帝國在印度半島上的幾個海外領地基本都是這個模式,比如錫蘭府,還有現在新增加的馬杜府,都是如此。 之所以這樣,除了一些地方比較重要,具有戰略地位需要全面控制外,其他更多的還是為了給國內的大量窮困民眾們尋找新的生存土地。 擴充生存空間,這才是大楚帝國進行海外擴張的最大動力,其他,包括所謂的海外貿易那都是附帶的。 在新占領控制的馬杜賴地區里,大楚帝國就是繼續奉行這一策略,直接設立馬杜賴府,然后組織大量移民過去,進而把這片地方變成大楚帝國人自己的地方。 而在馬杜賴地區的擴張,也可以看成是大楚帝國在印度半島地區徹底站穩了腳跟,并初步掌控了當地的局勢,如此才能夠掀開在當地的擴張。 為此,大楚帝國過去多年來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光是陸軍派遣的常駐兵力就達到了六萬多人。 海軍方面的水手以及陸戰隊員們,加起來也有上萬人了。 此外還有不算是正規軍的軍隊,武裝稅警。 最后,還有最基層的的移民群體里的民兵。 在大楚帝國內部里,民兵只是作為動員體系的一部分,早些年的時候還算是比較多,訓練也比較頻繁,極大的承擔了維持當地治安,打擊暴力犯罪。 但是隨著大楚帝國國內承平日久,各種土匪,地主武裝,幫派分子等大規模的持續剿滅,更重要的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持續增加,基層的民兵組織的重要性也在持續下降。 而等到大楚帝國大規模建立丙等守備部隊,并用丙等守備部隊用于彈壓廣大腹地后,國內本土的民眾組織的重要性進一步下降。 到現在,民兵組織已經是淪為了動員體系的一部分……但是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來,大楚帝國其實就沒進行過什么戰爭動員…… 當然了,作用小了,實際使用少了,不代表著民兵組織沒有了,或者不重視了。 國內本土該有的民兵組織依舊還有,并且還是會定期組織訓練。 甚至人員組成素質也相當不錯,大多數是退役將士。 不僅僅在鄉鎮里廣泛存在,甚至一些大型官辦企業里也會有民兵組織存在,比如北方的唐山煤鐵公司,他們就有足足一個民兵團的編制。 只是這些民兵組織雖然有,也定期訓練,但是裝備管理非常嚴格,同時現在也極少動用民兵組織從事一些什么作戰性的任務,使用的時候基本也是配合當地的守備部隊或巡警們,用于救災,搜索暴力罪犯什么的。 然而這種情況在海外就不一樣了,在海外因為正規軍的數量缺乏,難以覆蓋大量的移民定居點,因此移民們為了自保,就需要民兵組織了。 因此在海外直轄領地里,民兵組織是廣泛存在,并且承擔著比較重要的作用。 很多時候一些零星乃至小規模和土著之間的戰斗,其實都是發生在民兵組織里。 因此如此,大楚帝國對海外地區的民兵體系也非常重視,往往給他們配屬大量的武器裝備。 比如早期的燧發槍甚至到現在的火帽擊發槍,一些輕型的火炮,輕型板甲什么的都會有。 同時也會定期組織訓練,實彈射擊等,在部分動蕩地區的民兵訓練,其實彈射擊的訓練強度,比國內守備部隊的還要更高一些! 國內一些丙等守備部隊,士兵們日常訓練其實也很少進行實彈射擊的,大部分還是體能,戰術訓練,模擬射擊訓練這些。 但是海外領地的民兵們,因此長期受到土著的暴力襲擊威脅,因此實彈訓練就比較多。 甚至夸張一點說,在一些小規模、零星的戰斗里,國內本部的丙等守備部隊估計還打不過海外直轄領地的民兵們…… 部分海外地區的民兵,可是很彪悍的! 這是環境不同所造成的影響不同。 眾多的正規軍加上戰斗力也不弱的民兵們,讓大楚帝國在印度半島地區擁有了十幾萬人的正規以及民兵武裝力量,這份力量在過去數年來已經強勢壓制了印度半島地區可能出現對大楚帝國的對抗。 在強大的軍事保障之下,大楚帝國也開始了對印度半島地區的全面殖民擴張。 馬杜賴那邊的直接吞并只是其中之一,在其他地方里各種擴張行為也在迅速展開,只是沒那么激進而已。 不僅僅在印度半島地區如此,大楚帝國在西亞地區以及非洲地區也同樣掀起了新一輪的海外殖民擴張的浪潮。 尤其是非洲南部地區,大楚帝國可是對南非地區垂涎已久,早就想要從荷蘭人手中搶過南非了。 之前只是偷偷摸摸的在那邊搞了個落腳點,但是經過幾年發展后,當地的落腳點已經變成了大規模的軍事基地,同時又其他地方延伸,建立了多個沿海港口堡壘補給點。 經過數年的試探以及武裝沖突,打打談談之后,大楚帝國已經建立了一條從印度半島到西亞,到東北非,再到南非的完整補給線,沿線有著十幾個殖民地港口可以為沿途船只提供補給。 有了這么一條補給線后,大楚帝國方面也是對南非準備動手了。 但是在對南非動手之前,大楚帝國還準備先把東北非,東非等沿海地區的的葡萄牙人以及荷蘭人先給驅逐了。 畢竟總不能在南非那邊和他們開戰的時候,后腳被人家襲擊補給線不是,就算是他們的海上力量對大楚帝國的海上運輸造成不了什么實際性的威脅,但是也讓人惡心不是。 等解決了這些地方的歐洲殖民者,才是大楚帝國對南非動手的時候。 而這一天,不會太遠了。 第782章 楚國人不是綿羊而是熊虎 承順三十年秋,亞丁灣以及其東部海域,這個地方剛好位于紅海、阿拉伯海、印度洋三方交界之處,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多年前大楚帝國就借著貿易的借口,從當地土著手中租用了吉布提地區里的一個小港口‘紅口城’。 這也是大楚帝國在非洲地區上的第一個正式的落腳點,隨后開始在該城里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修建了港口設施、炮臺、軍營、倉庫等設施,陸續增派軍隊在這里駐防。 當然了,早些年的時候大楚帝國在這里的行動還是非常謹慎的,為了避免過分刺激到奧斯曼帝國,大楚帝國并沒有向周圍進行迅速擴張,而是只是經營紅口城,并且老老實實的和控制埃及以及阿拉伯半島地區的奧斯曼人做生意。 當年大楚帝國也沒有在印度半島里大動干戈,讓西亞的奧斯曼帝國沒有多少警惕,甚至讓他們認為可以和大楚帝國聯手驅逐葡萄牙人呢。 因此大楚帝國早些年和奧斯曼帝國的關系其實還不錯,西洋貿易公司的人員一度成為了奧斯曼帝國埃及總督的座上客呢。 在這種友好合作關系的基礎上,大楚帝國隨后租用了丕林島,隨后又租用了索科特拉島上的一片沿海小區域作為補給基地。 由此,構成了大楚帝國在這片三角區域里的軍事存在。 而在印度半島戰役之后,大楚帝國以紅口城為依托向阿拉伯半島以及非洲東北部地區的沿海地區進行擴張,并和葡萄牙人、荷蘭人乃至英格蘭人在當地進行了反復,持續數年的殖民地爭奪。 最終把這幾個歐洲國家的殖民者從阿拉伯海區域里徹底驅逐了出去,完成了對阿拉伯海沿海區域的航線控制。 順勢還從歐洲殖民者手中,以及從當地的幾個土著手中占領了多個沿海港口的,其中就在阿曼地區東部占領了一個片沿海區域,并修建了新的大型駐兵、貿易、補給港口,安西城。 由此形成了從孟買到安西城、再到紅口城的橫跨阿拉伯海的航線。 在這一區域里,大楚帝國派遣了太平洋艦隊下屬第九特遣艦隊長期駐防,巡邏,護航,其艦隊司令部就駐防在紅口城。 不過整體來說,大楚帝國在這一區域里的海外擴張,主要還是針對荷蘭,葡萄牙,英格蘭這三家歐洲殖民者,并不針對當地的土著勢力。 甚至為了避免當地土著,主要是波斯以及奧斯曼帝國兩國對大楚帝國的海外擴張有所警惕甚至是防范,大楚帝國之前對待他們都是比較積極的。 貿易上沒有什么苛刻條件,而且還放開了不少先進武器的出口授權,奧斯曼帝國就是在這一時期里,從大楚帝國手里獲得了大量的出口型燧發槍,波斯王朝也從大楚帝國手里進口了大約兩萬多支的燧發槍。 然后這兩國還從大楚帝國手里購入了一大批的各種板甲,刀劍等冷兵器。 還別說,大楚帝國雖然自己進入了全面的槍炮時代,西亞,歐洲地區的國家基本也是大量使用槍炮作戰,屬于火繩槍和燧發槍過渡的時期,但是冷兵器的使用量依舊非常大。 西亞和歐洲地區里的軍隊作戰,盔甲依舊是非常重要的裝備,而刀劍長矛也是屬于必備武器。 其實別說他們了,就算是大楚帝國自己也大量裝備腰刀以及刺刀,一般軍官和士官們會有佩刀,士兵們則是配發刺刀,這種刺刀其實平時里就是一柄短刀,也可以用來砍劈突刺,作戰的時候可以通過卡扣套在火槍槍管上。 而盔甲更不用說了,大楚帝國一直都有裝備大量盔甲,并且根據情況決定是否采用,在面對低技術水平,尤其是敵人還大規模使用冷兵器,尤其是弓箭的時候,大楚帝國的士兵們作戰,一向來都是穿著輕型半身板甲,拿著火帽擊發槍上去干架的。 如果遇上那種純火器部隊的話,楚軍則是會把盔甲直接扔掉,輕裝只帶著槍炮作戰。 所以盔甲用不用,取決于楚軍所面臨的敵人火力水平。 大楚帝國自己都還在用盔甲以及冷兵器,其他國家的軍隊就不用說過了,因此這年頭里,冷兵器和盔甲雖然重要性已經大幅度下降了,但是部分情況下依舊是剛需武器裝備。 而大楚帝國的武器裝備水平好,不僅僅體現在出口的槍炮上,也體現在冷兵器和盔甲上。 那些出口型號的板甲,那都是直接冶煉出來的鋼板,由機器制造的,性能可比這些土著們自己手工打造的還好得多,而且價格相對傳統手工生產的板甲也不貴。 因此大楚帝國的出口型板甲,在全球范圍內還是很暢銷的,每年都為大楚帝國帶來了大量的利潤。 奧斯曼帝國以及波斯王朝,同樣也采購了大量的大楚帝國生產的出口型板甲,這種出口型板甲雖然不如楚軍自己使用的好,但是也比他們搞的好。 再加上作為軍國利器的火炮以及燧發槍貿易,這讓大楚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波斯王朝之間的貿易關系非常的良好,由此也大幅度減輕了這兩個國家對大楚帝國海外擴張行動的警惕。 而沒有了這兩個在西亞地區的實力派后,大楚帝國在上述方向的海外擴張就顯得比較順利了。 之前的時候通過貿易以及物理脅迫的方式,逼迫阿曼地區的亞里巴王朝承認了大楚帝國在其東部地區哈德角地區的租借權,準許大楚帝國在該區域修建貿易據點,和當地以及周邊地區展開貿易。 如此才有了安西城。 但是獲得了安西城后,大楚帝國很長一段時間里并沒有繼續在該區域里,針對當地的土著進行大規模的殖民擴張,而是繼續以貿易合作為主。 哪怕是殖民據點的獲得,大多也都是通過攻擊荷蘭人、葡萄牙人、英格蘭人來獲得。 整體上來說,大楚帝國在該區域內奉行的是當年在印度地區的策略:只打歐洲殖民者,至于當地的土著,你要愿意和我做生意就做生意,不愿意做生意那就等一等,如果敢動手就把你干趴下。 對于大楚帝國在該區域的海外擴張而言,前期的主要敵人并不是當地的土著,而是同樣屬于外來者的歐洲殖民者。 大楚帝國要的是先把歐洲殖民者給驅逐了,把rou先扒拉到自己碗里,至于以后怎么吃,那當然是隨意了。 可以烤著吃,也可以燉著吃,還可以煲湯喝……方式多種多樣,想要怎么樣就怎么樣。 因此大楚帝國的海外擴張,其實一開始很具有迷惑性……并不是說傻乎乎的直接跑過去大喊我要在這里搞殖民了。 剛去的時候會喊著我們只是來做個生意,只需要一個很小很小的貿易補給站作為落腳點,并且愿意給出豐厚的回報……比如送一批槍炮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