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節
所以到了最后,就把西洋貿易公司的一批東臨牌特香rou罐頭給用上了,這玩意要便宜一些。 這個便宜,也是相對而言,其實哪怕是東臨牌特香rou罐頭這種在大楚帝國本土以及海外直轄領地都被命令禁制銷售的玩意,到了海外也不算便宜……印度軍團也就在第一天的時候有機會嘗個鮮,往后的日子里,除非緊急作戰任務,補給不通常的情況下,不然連這種特香rou罐頭都不可能吃到。 畢竟西洋貿易把這種東臨牌特香rou罐頭往外賣的時候,那也是不便宜的,印度當地的土著哪怕是那些首陀羅那些家庭,也不見得能經常吃,更別說什么賤民了。 而真正能大量吃得起的土著,人家也用不著吃這些rou罐頭,他們可以直接吃各類新鮮美味的rou。 因此東臨牌特香rou罐頭,哪怕是到了海外,其實就是中等階層的消費品,而且還是屬于輕奢消費品,大部分人其實都吃的不多。 而大部分消費者都吃的不多,這也是東臨牌特香rou罐頭在海外市場賣的挺火爆,但是偏偏沒有吃死人的重大原因。 因為吃得少,這里面的各種添加劑自然也就沒啥大用處,畢竟哪怕是真正的毒藥也得講究劑量啊,更何況只是一些添加劑! 關于東臨牌特香rou罐頭這東西嘛,如果讓一個人敞開了吃,那么大概率會吃死……經常吃的話,長久吃下來也會導致身體出現一些毛病。 但是海外的這些土著們,包括印度這邊的土著們,顯然是沒機會多吃東臨牌特香rou罐頭的。 他們吃不起…… 因此,東臨牌特香rou罐頭在海外市場持續火爆,并且沒有太多的消費者吃出毛病來,偶爾有那么幾個……你自己生病和我的罐頭有什么關系? 一罐東臨牌特香rou罐頭,就讓萊哈爾在內的四十幾個土著士兵們回味無窮,同時心中對大楚帝國的強大也是有了更加直觀的認知。 這是一個能夠給他們這么一群賤民們吃rou罐頭的強大帝國! 而跟著這樣的強大帝國混,不敢說前途不前途,但是肯定能吃飽飯活下去,乃至過上人上人的好日子。 加入印度軍團的六百多名土著士兵雖然都是賤民,但是絕大部分人,或者說出了萊哈爾外,其他人加入印度軍團的理由很簡單:楚軍給的待遇足夠好! 哪怕是萊哈爾,他加入印度軍團有一部分理由是為了報仇雪恨,但是更多的理由,其實和其他賤民士兵們一樣,都是為了吃飽飯而已。 吃飽飯,這才是他們最迫切的需求! 而楚軍的一票軍政軍官們,顯然對此非常的清楚……所以印度軍團剛成立的第一天里,沒有宣講什么大道理大政策。 直接發軍服,吃飯,甚至發特香rou罐頭。 先把好處拉出來,把這些人給鎮住或者說吊住,接下來就可以講大道理玩洗腦那一套了。 大楚帝國的軍政軍官們,對這一套路熟悉的很,對自己人都玩了二十幾年了,如今在土著身上自然也能玩。 至于什么刺頭,硬茬子之類的,這個也不用擔心! 楚軍挑選人的時候又不是隨即亂跳的,而是從兩三萬土著民夫里精挑細選出來的,這里頭的每一個土著士兵,或多或少都是獲得了楚軍管理士兵的認同,這才能獲得舉薦并加入。 為什么印度軍團只有六百多人啊,不是編制不夠,耗費太大等問題,而是因為經過挑選后,符合條件的土著士兵只有六百多人。 那些刺頭或者腦子太靈活的連加入的機會都沒有,更別提什么搗亂了。 因此軍政工作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好做的。 而萊哈爾他們,自然不知道上頭的這些考慮,他們只是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夠加入印度軍團當中來過上好日子。 同時有吃飽穿暖,再加上少許薪資補貼吊著,這些人往后幾天在編練的時候哪怕再苦再累也沒人敢廢話! 按照白振陸軍少將對這支補土著仆從軍的定位,這支仆從軍將會先裝備冷兵器以及部分燧發槍以及輕型火炮。 所有武器裝備都是大楚帝國里的各種出口裝備,比如燧發槍就是之前曾經出口過給奧斯曼帝國的‘西洋燧發槍’。 西洋燧發槍也是大楚帝國里目前唯一的一種專門用于出口的燧發槍,改進自早期的二年式燧發槍,全天候擊發率百分之七十,看似擊發率不高,但依舊比歐洲一票國家自行生產的燧發槍強了不少。 這玩意的原型,也就是二年式燧發槍在大楚帝國里,連民兵都已經不再使用了……目前只用于出口。 不過就算是這種出口專用的西洋燧發槍,每一次的出口都是需要國內審批的,不是隨便什么土著國家都能購買到這種燧發槍的。 就算是有資格采購的土著國家,為了獲得這些先進燧發槍,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奧斯曼帝國為了獲得這一批燧發槍,可是租借了好多個沿海港口給西洋貿易公司,并開放了部分市場,讓大楚帝國的機制布得以進入奧斯曼帝國的市場。 另外南洋的幾個屬于大楚帝國傀儡國的土著國家有所采購,不過都不多,只有數百到一兩千支而已,主要是以前的時候,大楚帝國對這玩意管控的還比較嚴格,數量多的話帝國不賣…… 往外賣限制比較大,但是用來裝備自己的仆從軍雇傭兵肯定是沒什么問題的,西洋貿易公司這邊有不少這種西洋燧發槍的存貨,可以直接拿來用。 除了燧發槍外,還有出口型板甲,出口型輕型火炮等各種出口武器裝備。 這沒幾天功夫,光看外表的話,印度軍團的裝備水平直接超越了一大票各種土著國家的軍隊……哪怕是奧斯曼帝國花費巨大代價打造的所謂禁衛軍,在裝備水平上也不如印度軍團。 在裝備上,楚軍方面還是比較舍得的,不會說故意讓這些仆從軍使用冷兵器或者什么火繩槍。 畢竟武裝炮灰,那也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而且現在這都十七世紀中后期了,哪怕是土著國家的裝備水平也不算太差的,再不濟也有個火繩槍! 印度軍團如果拿著火繩槍和長矛打仗,還真不一定能夠打得過土著軍隊! 而連土著都干不過的仆從軍,要之何用? 但是武裝炮灰仆從軍,也不能給他們裝備的太好,一方面是花費太貴,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這些仆從軍以后出現什么問題,鎮壓的時候不好搞。 自家的正規軍在裝備上乃至戰術上,需要保持對這些仆從軍的絕對優勢,不然的話后續麻煩事太多。 當敲定裝備和其他基礎事務后,印度軍團也算是初步搞起來了,接下來就是需要進行持續的訓練,逐步形成戰斗力了。 萊哈爾這個時候也知道了,接下來楚國長官們,會從表現出色的士兵里挑選一部分晉升為下士,并且擔任各小隊隊長,萊哈爾對此很心動! 第733章 英軍的勇氣 印度派遣軍在孟買嘗試設立了大楚帝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土著仆從軍:印度軍團,但是這事并沒有影響到印度派遣軍對孟買的攻勢。 自從重炮到位后,楚軍就開始針對孟買的城防工事,主要是英軍的城防炮臺進行丁點清理炮擊。 不過這年頭的炮擊威力和后世的火炮炮擊威力對比起來不怎么樣,哪怕是有著熱氣球進行引導觀瞄,命中率上不錯,但是炮擊效果其實也比較有限,只能依靠數量堆上去,或者干脆是一點一點的磨。 主要是人家英軍的火炮陣地應該吸取了荷蘭人,葡萄牙人的教訓,部署有防榴彈的環形工事,以至于榴彈炮擊的效果大大降低。 至于實心炮彈……那玩意就更沒什么用處了,人家的炮兵陣地直接建立在小矮山上的,地基穩固的很,同時火炮前方也有厚度好幾米的防御工事……哪怕是150毫米重炮的實心炮彈打過去所造成的傷害也有限。 因此針對這種有堅固防御工事的炮臺的打擊,沒什么太好的辦法,只能是動用更多更大的火炮,然后進行反復持久的炮擊。 這也是楚軍為什么如此注重火炮的發展,并大規模配屬火炮的緣故。 面對這種堅城要是不拉出去幾百門火炮,并且里頭還得有一大堆重炮的話,還真不好搞。 如此也導致了楚軍的火炮裝備數量極多,并且口徑普遍都偏大。 楚軍里的主力戰斗部隊,也就是各甲等師光是各種火炮就有上百門。 其中平原型甲等師,其師屬炮兵團里轄三個營,每個營轄八門115毫米野戰炮,四門150毫米輕型榴彈炮。 山地型或其他交通不便地區所部署的甲等師,往往會用更輕量化的115毫米山炮,替換一部分,也就是十二門115毫米野戰炮,即十二門115毫米野戰炮,十二門115毫米山炮,十二門150毫米輕型榴彈炮。 不過不管是什么類型的甲等步兵師,其師屬野戰炮兵團都會有三十六門火炮。 此外師屬騎兵團會轄有單獨的一個小編制炮兵營,標準為八門的90毫米野戰炮,山地師所屬的騎兵團,則是配屬更加輕量化的115毫米山炮。也是八門。 各步兵團、輜重團會各自轄有八門65毫米野戰炮,四門115毫米輕型榴彈炮短管(屬于輕量化曲射中近距離火炮,嗯,也作戰定位類似迫擊炮或者是步兵臼炮) 師部衛憲營也會轄有兩門65野戰炮,兩門115毫米輕型榴彈炮。 步兵團以及輜重團還有衛憲營里的這兩種火炮,都是屬于標準的步兵火炮。 如今楚軍裝備的這些步兵炮,全都采取輕量化可拆卸設計,日常行軍狀態下,可以用雙劣馬拉著走,單馬也能湊合……實在找不到馬力,幾個士兵也能直接拉著走! 遇上山地也可以拆分后用騾馬進行馱運,甚至干脆多個士兵們輪流抬著走。 為了方便緊急情況下讓士兵們可以拆分后抬著走,還有專門的有幾個小圓環,可以很方便的插上多條木棍讓士兵們抬著走。 這兩種專門為步兵設計而裝備的火炮,都很輕便,火力也算湊合,因此在楚軍里裝備數量非常大,不管什么類型的部隊都裝備,不分什么山地平原還是海軍陸戰隊。 而上述的正規火炮以及步兵炮加起來,不多不少,剛好一百門! 這一百門口徑不等,身管長度不等,作戰定位也不一樣的火炮,就是支撐起來一個甲等戰備師的作戰底氣。 更別說楚軍打仗的時候,除了師、團級別自身攜帶的火炮外,還特別喜歡給前線負責攻城的部隊額外加強炮兵部隊。 加強的往往還是中大口徑的加農炮或大口徑短管榴彈炮,比如印度派遣軍就加強了一個第二十七重型炮兵團,轄有三十六門攻城專用的重炮。 同時有海軍協同作戰的話,海軍往往也會直接把艦炮拆下來一部分,然后運上岸,組建為臨時性的海軍炮兵營或團進行參戰。 就和現在的孟買城外一樣,除了第七十二師自身的部分火炮外,還有第二十七重型炮兵團的兩個營,海軍的一個重炮營。 同時海軍還派遣了戰艦冒險抵近海岸線,直接用戰艦上的大量艦炮對岸上目標進行遠距離炮擊,這種炮擊雖然為了確保自身安全,不可能靠的太近,以至于炮擊精度不咋地,但是楚軍的炮擊,很少追求什么精確炮擊,往往都是覆蓋式炮擊! 鋪天蓋地的炮彈炸過去,命中率差一些也無妨…… 如今在孟買城外,楚軍依舊是這么干的,陸海軍一起上陣,每天都會動用上百門火炮進行炮擊,最多的一天海軍更是派出了十幾艘戰艦,讓參與炮擊的火炮數量提升到了三百多門! 沒辦法,海軍的戰艦就是火炮多,隨便拉一艘三等戰列艦出來就有七八十門艦炮,而一等戰列艦更是上百門。 哪怕是側舷炮擊,只能動用一部分艦炮參與炮擊,但是數量依舊不是陸軍那點火炮能夠相提并論的。 楚軍就是想要靠著這種鋪天蓋地的猛烈炮擊,摧毀英軍的防御工事,擊垮他們的抵抗信心,直到他們不敢再上城頭反擊為止。 英軍一開始還挺英勇的,剛開始幾天冒著楚軍的炮擊也要反擊。 尤其是楚軍挖掘交通戰壕的那幾天里,英軍的炮兵部隊打的非常的勇敢,冒著楚軍的炮擊也要上炮臺進行開火還擊,而且挖掘戰壕的那些土著民夫們也缺乏必要的戰術素養,經常傻乎乎的跳出交通戰壕往后跑……然后就挨炸了。 如此先后也導致了數百名土著民夫死傷。 但是英軍炮兵部隊也不好受,因為楚軍也會趁著這個時候對著英軍的炮兵陣地進行猛烈炮擊,還專門發射榴彈,以求殺傷英軍的炮兵。 哪怕單門火炮炮擊效果不明顯,命中率很低,偶爾有命中了還會被他們的環形工事給吸收了沖擊破以及彈片。 但是架不住楚軍的火炮多??! 這動不動就是上百門火炮的炮擊,這些英格蘭人就算準備充分也依舊不可避免的會遭到大量的人員傷亡。 尤其是他們的熟練炮手們,今天被打掉幾十個,明天再被打掉幾十個,不用幾天功夫下來,英軍就發現自己手頭上連炮手都已經湊不出來了。 然后他們就很尷尬了……火炮還有幾十門,大部分都是好端端的,少數炮架被打壞了也能緊急修理,儲備的彈藥也很充足,問題隨著炮手的持續死傷,他們可以cao作火炮的熟練炮手卻是沒有多少了。 反觀對面的楚軍呢,楚軍仗著自家的火炮有射程優勢,基本都把中大口徑的直瞄火炮,也就是野戰炮、加農炮的炮兵陣地部署千米以外……英格蘭人人的火炮性能太差,超過千米外的炮擊也只能聽個響了。 同時楚軍抵近數百米距離進行炮擊的火炮,則是曲射榴彈炮,不管是150毫米輕型榴彈炮還是115毫米山炮或干脆是115毫米輕型榴彈炮,基本都是躲在反斜面上進行炮擊的……對面的英軍打過來的實心炮彈基本不可能對他們造成什么威脅。 至于榴彈……英軍又沒榴彈,撐死了也就弄幾個臼炮發射火繩引信榴彈而已,而且威力也就那樣,于大局無補。 一票歐洲國家,尤其是和大楚帝國接觸比較多的荷蘭人,葡萄牙人以及西班牙還有英格蘭人這四個國家,其實他們老早就知道楚軍的新式榴彈了,他們也想要仿制,但是仿制不出來啊…… 一方面是楚軍目前升級換代使用的金屬圓盤引信不好搞,當然這個東西手工小規模生產其實也可以。 但是彈殼他們搞不了??!楚軍的榴彈,真正的核心技術其實都不是在金屬圓盤引信上,而是在彈殼上……而彈殼涉及到材料以及加工。 楚軍的榴彈,彈殼可是用特制的鋼材制造的,可不是什么普通的生鐵熟鐵,因為只有用鋼制的彈殼,才能夠做的更薄,并且承受膛壓能力足夠高,以確保一定的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