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節
看完手槍后,又看了不少的其他槍械,比如騎兵款,還是喇叭口的前裝線膛騎槍,還有其他比較奇葩的武器,比如為近距離作戰設計的一種大口徑霰彈槍,這玩意就是一種火帽擊發的前裝滑膛大口徑霰彈槍。 但是這些都沒有能夠引起羅志學的太大注意,走馬觀花一樣看過后,就直接到了火炮展區。 火炮乃是戰爭之神,也是現代戰爭里最不可或缺的武器,你可以沒有火槍,但是你不能沒有火炮! 羅志學希望今天的武器展覽里,那些新式火炮能夠給自己帶來一些驚喜,哪怕是一些實驗室裝備或概念裝備。 不過讓羅志學失望的是,相對于槍械武器的迅速發展,火炮的技術推進顯然要更緩慢一些。 火炮的發展到了這個時候,其實也來到了推動線膛火炮的時候了,但是相對于槍械的技術難度而言,火炮的線膛化還要更加艱難。 光是給炮管刻上膛線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畢竟火炮可都是大家伙,加工本來就不容易,如果還想要給火炮刻上膛線的話,加工難度不小。 但是真正關鍵的問題不在這里,而是在于炮管材料問題。 想要刻上膛線,不管是槍支也好,火炮也好,那么強度首先要保證,如果強度不達標的話,線膛火炮用不了幾次就會被磨光膛線,而磨光膛線的線膛火炮也就沒什么用了。 如果是槍械的話,盡管以大楚帝國目前的冶煉水準還無法一次性澆鑄出來足夠強度的槍管,但是依舊可以熱鍛加工的方式加強槍管的強度,再進行加工。 但是炮管的話,以現在的技術水平想要進行大規模鍛造,并提升炮管的質量就很困難了。 大楚帝國目前的火炮制造,其實還是以鑄造為主。 先搞出來一個模型,然后進行澆筑,澆筑成型后再對炮管進行擴徑加工以及表面加工,最終讓炮管變的光華。 不管是青銅火炮還是鐵鑄火炮其實都是這么搞出來的。 然而這樣搞出來的鐵制炮管,刻上膛線后的使用壽命非常的差,同時成本也比之前的滑膛鐵鑄火炮大幅度增加,哪怕是能夠承受較高成本的海軍也覺得吃不消,遲遲都沒能下決定裝備前裝線膛鐵鑄火炮。 至于陸軍那邊,人家就更不愿意了,寧愿繼續使用青銅火炮。 如今大楚帝國陸軍所裝備各類新式青銅野戰炮,性能可是相當不錯的,115毫米標準野戰炮,發射實心炮彈的時候有效射程能夠達到一千兩百米左右呢。 這個性能其實已經足以確保陸軍在面對土著軍隊時候的絕對優勢了。 受限于材料的不足,加工水平的不足,目前大楚帝國在鐵制線膛火炮上還是困難重重。 這也就導致了今天的火炮展覽上,沒有一種能夠立即投入實用的線膛火炮。 羅志學詳細了解了情況后,倒也沒有覺得奇怪,畢竟大楚帝國的工業基礎水平就擺在這里,水平還是比較有限的,哪怕是特別領域里發展的不錯,但是工業是一個體系,不是說單獨某個行業發展的可以的,而是需要整個工業體系都發展起來。 決定工業體系水平高地的,并不是最好的領域,而是最差的領域。 對此,羅志學對國防工業界進行了鼓勵,讓他們不要灰心,要保持斗志,繼續鉆研各項技術難題,爭取早日把線膛火炮給搞出來。 不說后裝線膛火炮,哪怕是前裝線膛炮也要先搞出來用啊。 看過火炮后,羅志學又看了其他諸多的軍需裝備。 軍事裝備,可不僅僅是槍械火炮那么簡單,還有諸多其他一大堆東西呢。 比如目前大楚帝國陸軍,武裝一個普通的士兵,除了火槍外,還需要配發冬夏軍服,軍服有常服,有禮服。 然后還有帽子和鞋子,戰術手套,防雨披風,綁帶,水壺、飯盒、武裝帶、子彈袋、毛毯、背包等一大堆東西。 同時實行戰斗任務的時候,還需要給士兵配發應急干糧、糖果、香煙這些補給品。 視情況還會配發步兵專用的輕型半身板甲,頭盔,是否配發,主要看敵人的裝備水平,如果對方還大量裝備冷兵器,尤其是弓箭的話,那么就會配發。 如果對方比如和俄羅斯人這樣大量裝備火器了,那么就不配發。 武裝一個士兵的成本,可不僅僅只有一把步槍那么簡單,還需要一大堆東西呢。 而這些東西雖然看起來似乎沒有槍炮那么重要,但是也會極大的影響到軍隊的戰斗力。 因此大楚帝國的軍需采購,除了槍炮外,還有大量各種各樣的軍需物資。 如今羅志學就簡單看了眾多的各種各樣的軍需品,從帳篷到嚴寒氣候下的保暖軍服、再到小小的軍用干糧,糖果這些,羅志學都是走馬觀花一樣看了一遍。 甚至還親自嘗試了幾種的軍糧……這些軍糧自然不是普通的米面之類的,而是說的是能夠長久儲存,方便攜帶,能夠及時投送到前線的軍用口糧。 而大楚帝國軍方采用的軍用口糧,基本都是各種各樣的罐頭,從早期的玻璃罐頭再到現在的makou鐵罐頭。 makou鐵罐頭不用什么防腐添加劑,生產也非常簡單,只需要把熟食放進罐頭里然后完全密封,最后來個高溫殺菌就行了。 絕大部分細菌在高溫下都得死。 因此這種makou鐵罐頭能夠擁有相當長的保質期,這種獨特的優勢也讓各種各樣的makou鐵罐頭,成為了軍方不可或缺的軍糧。 從各類rou罐頭再到水果罐頭應有盡有。 此外各類的餅干也是軍糧的一種。 整體來說,大楚帝國的軍方,已經是盡可能的向前線執行戰斗任務的士兵們,提供更好的應急軍用口糧。 從各類罐頭到餅干以及巧克力還有糖果、茶葉都有。 但是上述所謂的軍用口糧,都是屬于應急類軍用口糧,只有在作戰的時候,后方的補給線不通常,伙夫兵無法為士兵們供應正常飲食的時候才吃的。而正常駐扎、行軍的時候,士兵們其實還是吃普通的飯菜,也就是大米或包子饅頭之類的主食再加上華夏的傳統各種菜。 在吃這一方面,大楚帝國軍方,不管是陸軍還是海軍又或者是近衛軍,那都是相當不錯的。 哪怕是工業化二十多年的今天,大楚帝國的普通人群里,吃的最好的依舊是那些光頭兵們。 底層民眾別說了,就算是一些城市里看似體面的中產階層,鄉村地區里的所謂小地主們,在伙食上也無法和一名普通的陸軍士兵相提并論。 士兵們不僅僅能吃飽,而且還吃得好…… 別的不說,光是巧克力這么個玩意在市面上你都見不到多少,普通中產家庭連聽都沒有聽說過還有這玩意,但是在三年前的時候,這東西就已經成為了大楚帝國的軍用應急口糧之一,開始為執行戰斗任務的士兵們配發巧克力。 不為別的,可就因為巧克力能夠快速為士兵們補充大量的能量。 類似的還有糖果。 這年頭的巧克力貴,糖果也貴,普通人其實很難吃到的。 還有各種罐頭,你別看只是個罐頭,似乎不覺得有什么,但在如今大楚帝國的市面上的各種罐頭其實不便宜,尤其是各類的rou罐頭。 要知道,大楚帝國的rou罐頭可都是貨真價實的rou罐頭,可不是后世美軍搞的什么午餐rou罐頭……不是不想搞,而是技術還沒那么牛逼,搞不出來豈能吃飽肚子還吃不死人的午餐rou罐頭來。 普通人家里也就逢年過節才舍得買上幾個罐頭,或是給人送禮,或一家老小聚在一起后,開個罐頭解解饞,吃完了罐頭瓶子還留著裝東西呢。 但是那些大頭兵們在前線的時候,因為吃不到正常的飯菜只能吃罐頭,長期吃下來能把自己吃到吐…… 這也是為什么大楚帝國每年招募新兵的時候,從來都是人滿為患的緣故。 在承順二十五年的今天,從軍依舊是大楚帝國里無數人出人頭地的最佳途徑,包括那些中上層子弟也不例外。 中上層子弟,他們想要報考軍校,然后去當軍官,能夠在軍隊里混下去最好,混不下去也可以等退役后轉業到地方繼續當官,對于提升自己乃至家族的社會地位都是有極大好處的。 而底層子弟,他們之中除了極少數有天賦一路報送過去的人能夠當軍官外,絕大部分人則是想要當兵……當兵雖然很累很苦,但是各種待遇沒得說的。 四年當兵下來,能夠把一個農家小子養成一個壯實年輕人不說,而且還能夠在從軍期間通過軍隊內部的學習班學習,通過考試后獲得高等小學乃至初中文憑。 至于初等小學……現在大楚帝國軍方招募新兵需要初等小學文憑,已經不要純文盲了。 四年后,能夠繼續留在軍隊內當士官的不去說,只說退役的。 當士兵在服役三年后,可以在軍隊內的職業技能培訓班里進行學習,以方便在退役后某省,選擇轉業的可以安排到各大官辦企業工作,也可以各行政機構里當一些輔助類工作,比如保安,司機之類的。 不愿意接受轉業安排的也可以直接拿著一筆不菲的退役補償金開啟你的新人生。 總體來說,當兵對于很多貧寒的農村子弟而言,這是一個他們擺脫貧困,躍升階層的寶貴機會。 正因為參軍有這么大的好處,所以在大楚帝國里的從軍熱情是非常高的。 不過這也有負面效果,那就是每年軍費嘩嘩的流…… 承順二十五年,大楚帝國的常規軍費,因為最近幾年高壓蒸汽機的快速普及,火車和輪船以及工業用高壓蒸汽機的大規模使用,拉動了大楚帝國國內經濟的爆炸式發展,繼而導致大楚帝國的稅收也是節節攀升,達到了四億多楚元。 如此一來,常規軍費也是增加了不少,今年已經突破六千萬大關,達到了六千三百萬楚元! 這是一個相對恐怖的數字! 作為對比,十八世紀的清王朝,也就是清王朝中期的時候,算是已經進入了穩定時期,嗯,就是所謂康乾盛世的時候,乾隆三十年左右,其中央財政收入也就五千萬兩上下,只少不多! 還沒大楚帝國的常規軍費多! 而且,乾隆王朝時期的白銀,可沒大楚帝國如今的楚元值錢,因為大楚帝國的楚元如今奉行的是金本位。 大楚帝國的楚元在早期的時候雖然施行的是銀本位,但是沒幾年就發現銀本位很不靠譜……進而迅速改為了金本位,哪怕當時的黃金儲備還不充足,但是還是直接改為了金本位,為了避免黃金擠兌,還特地搞了個間接金本位呢,也就是只有銀行才能夠拿著鈔票去央行兌換黃金,普通機構和個人不行。 導致大楚帝國當年在確定銀本位后,迅速又轉為金本位的原因就是國內和國際上的金銀比例差距太大。 在歐洲各地,金銀比例長期維持在一比十五左右,但是在大楚帝國國內金銀比例卻是只有一比十左右。 這導致了巨大的利潤空間,那些跑到大楚帝國來貿易的歐洲商人們,都是裝著一串串的白銀來采購大楚帝國的貨物,甚至有時候他們干脆直接購買黃金回去…… 當時雖然為了應對,大楚帝國還特地搞了個對外貿易黃金結算制度,但是其實也很難讓眾多貿易公司們施行,因為人家也要利潤的…… 當初楚元還是銀本位,對于商人而言自然是白銀越多賺得越多,而黃金那只是一種貴金屬商品而已,不是錢! 大楚帝國本來還想要通過對外貿易獲得更多的黃金,準備搞金本位呢,沒想到搞了幾年,國內的黃金儲備不多反少,反倒是白銀大量的流入,一度給大楚帝國的金融環境造成了比較大的麻煩。 最后大楚帝國高層干脆一咬牙,直接來了個提前實施金本位,按照當時國內的金幣比例,規定每楚元值三點五克黃金。 更換為金本位后,國內的白銀則是持續貶值,到了現在后基本上和國際上的金銀比例持平,大概是一比十五左右。 不過哪怕是到了現在,大楚帝國也很少說帶著一大票的白銀和土著們做生意,利用當地的低金銀比例掠奪他們的黃金。 不是說不想,而是沒這必要! 因為大楚帝國這么多年來,一直都是屬于貿易順差,而且還是極大的貿易順差……絕大部分時候其實都是那些土著們拿著黃金白銀或各類土特產來采購大楚帝國的商品。 哪怕具體到商人頭上,你帶一船工業商品出去,比帶一船白銀出去貿易更方便,賺的還更多。 因此,哪怕如此,大楚帝國國內的白銀儲量其實也越來越多……而且貶值的越來越厲害,再過多幾年恐怕就金銀幣就只有一比十七八,甚至一比二十去了…… 同時國內的黃金儲備也是越來越多,對外貿易獲得了大量的黃金,尤其是從扶桑、美洲等地方,獲得了大量的黃金,這些黃金最終進入到大楚帝國金融管理司下屬的中央銀行金庫里,作為金本位的儲備金使用,目前規模已經突破了五百噸,并且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往上漲。 值得注意的是,大楚帝國所發行的楚元紙幣,已經遠遠超過了五百噸黃金的價值……這也是為什么大楚帝國要搞間接金本位的緣故,因為真要是放開了黃金兌換,大楚帝國定金本位制度分分鐘要完蛋。 而間接金本位的話,其實也就等于沒有兌換……因為本國銀行不可能真拿著一大堆鈔票去兌換黃金的,沒那必要。 而國外的話……大楚帝國殖民地里自然不用多考慮什么,而商貿往來的土著國家,比如歐洲那一票國家,人家其實也不會在手里留著大楚帝國的紙幣,往往當場就購入各類工業商品了。 大楚帝國可是貿易順差,而且這個順差還特別大,絕大部分和大楚帝國做生意的國家,除了拿各種土特產商品外,都得拿黃金白銀來支付。 所以現實里也不存在什么國外拿著紙幣來兌換黃金的情況……因為他們自己都用黃金給大楚帝國商人付款! 采用金本位制度后的大楚帝國,楚元的幣值得到了保障,避免了大規模的通貨膨脹。 而采取了間接金本位后,又避免了因為黃金儲備不足而導致的通貨緊縮。 只不過這也就導致了不少新問題,那就是大楚帝國自身的黃金產量還是比較有限,哪怕控制了部分北美洲以及東南亞地區的黃金產量,但是大楚帝國的黃金產量依舊不多,這么多地盤加起來的黃金年產量也不過幾十噸而已。 倒不是說大楚帝國本土以及外頭控制的那么多海外領地、殖民地里沒有足夠的黃金儲量,實際上多著呢……但問題是還沒有勘測出來或者是采礦技術不達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