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節
最后如何讓子彈契合膛線,讓子彈出膛的時候進行高速旋轉,這也是個麻煩事……之前嘗試過直接裝填子彈,但是基本沒用。 如今有不少設計師們想要制造特制子彈,也就是讓子彈本身攜帶一定的凸凹,以契合同樣專門制造的膛線,然而這樣的話,裝填就非常的困難,好幾分鐘也裝填不進去。 而且子彈以及槍膛的加工成本也非常高,根本無法大規模裝備。 這個加工成本高,想讓特制子彈和膛線匹配,這對加工精度的要求非常高的,如今大楚帝國也不是說不能加工,但問題是這種加工精度對于大楚帝國而言,那都是屬于頂級的加工精度……成本高啊。 所以,特制子彈以及特殊膛線的技術路線并不可行,只生產了少量槍械作為收藏品外,根本就沒有實際裝備過。 以上,說的還只是前裝線膛槍的一系列技術難關,火炮還沒說呢。 簡而言之,以目前大楚帝國的工業技術水平,想要搞出來線膛武器難度非常大,設計出來也造不出來,勉強造出來那也是天價,根本不具備實際使用價值。 這種情況被反饋到了大楚帝國皇帝羅志學這邊后,羅志學也是稍微提醒了他們,什么亂七八糟的設計就別搞了,費時費力,直接搞標準線膛槍管,至于如何讓槍管和子彈契合,并且還不漏氣,直接在子彈地步打個小洞,在往這個小洞里塞一個木塞,這樣射擊的時候,地步的木塞受到高壓膛壓后,就會把鉛彈擠大,進而密封不漏氣的同時也能夠契合膛線。 羅志學說的這種設計方案,其實就是后世諸多穿越小說里經常用的米尼步槍,本來羅志學以為有了在個方案很快就能夠搞出來米尼步槍呢。 沒想到手底下的一群技術專家們仔細看過后,都沉默了。 再一問,技術專家們表示:陛下提出來的方案自然是好方案,非常非常的好,讓臣等大為震驚…… 但是…… 我們造不出來??! 這玩意對加工精度的要求太高了,子彈和槍管之間的間隙必須精準的控制在非常小的范圍內。 而這種間隙其實和大小也沒啥實際關系,間隙大一點,小一點無非就是影響初速。精度這些而已,間隙大的話導致的性能差一些也不是不能接受…… 真正的問題所在是,間隙再大那得有個限度啊,不然子彈就卡不住膛線了。 要想保障這個最低限度,你就得確保每一支槍,每一發子彈都處于如此嚴格的標準尺寸下,這樣到了戰場上,子彈才能夠通用的。 歷史上英國的p53米尼步槍,游隙為零點零一英寸,而沖壓制造的子彈,誤差為零點零零一英寸。 如此才能夠讓子彈通用,并具備大規模裝備的價值,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么你就只能為每一支步槍單獨制造一批專屬子彈了。 那簡直是災難。 大楚帝國的各大武器廠商為什么研究了好幾年,依舊搞不出來線膛武器啊……其實就是受限于這個問題,至于設計……說實話,技術人員又不傻,早就設計過多種類似的設計方案了。 因為知道了線膛武器的原理后,有著系統的研發體系,那么就會有眾多技術人員一天到晚琢磨各種設計方案,這么多設計人員,如此多的設計方案里,總能出現擊中靠譜的設計方案的。 然而還是那句話……你能設計出來,也可以在實驗室里打造那么一支兩支樣槍,并且測試表現會非常好! 但是你就是沒辦法進行大規模量產……因為大規模加工之后,難以控制這么小的誤差。 這才是困擾大楚帝國國防工業界的難題。 米尼步槍和滑膛步槍不一樣,這玩意想要大規模生產的話,對基礎工業的要求太高的。 你得確保制造十萬支甚至一百萬支的步槍,讓他們都處于零點零一英寸的游隙范圍內,你得讓生產出來的數千萬發甚至更多的子彈,其誤差都處于零點零零一英寸之內。 這就很不好搞了。 順帶一提,當工業技術水平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其實也不需要搞什么米尼步槍了,完全可以直接上馬早期型號的一些后裝線膛步槍…… 這兩者的技術難度基本處于同一個等級,甚至部分早期采用紙殼彈的后裝線膛步槍的技術水準,還沒p53要求高呢,比如德國人的德萊賽步槍,這玩意在1841年就定型了,光說加工精度這些還不如英國佬的米尼步槍p53呢。 而大楚帝國里目前正在量產的二十一年式系列擊發步槍,則是遠達不到這個加工精度……至于你說為什么現在的二十一年式火帽擊發槍也能用的好好的……那是因為人家對精度要求沒這么高??! 大楚帝國的二十一年式火帽擊發槍步槍,其槍管的加工精度其實不高,游隙大概只有零點零五英寸左右,當然了,子彈的尺寸其實也不是很標準,誤差極大……在前線的士兵們自己就能用模具制造鉛彈。 從本質上來說,二十一年式火帽擊發步槍和十幾年前的十三年式燧發槍的槍管以及子彈也沒啥區別。 這也是為什么火帽擊發步槍的生產成本,得以大規模生產并裝備的緣故,也是能夠對老舊的十三年式系列燧發槍進行改裝的緣故。 因為兩者就只有擊發機構不一樣,其他的沒啥太大的區別,技術非常成熟,成本也非常低廉。 但是你要現在搞線膛步槍的話,不管是不是米尼步槍,那么對槍管材料,加工精度的要求立馬就會上升到一個非常高的程度,目前大楚帝國還無法實現的程度。 當羅志學了解到這些技術難題后,也沒有太大的失望,反正現在的火帽擊發步槍已經領先了周邊敵人以及歐洲那些同行們至少兩代一樣,這米尼步槍一時半會搞不出來也沒事。 既然基礎技術還不過關,加工精度達不到要求,無法實現大規模量產和裝備,那么就慢慢等著唄,等到加工水平達到要求后再大規模量產并裝備。 不過在這之前,倒是可以小規模生產一些作為收藏打獵,以及作為特種作戰使用。 有了這個想法后,羅志學就吩咐了下去,讓隔壁的當涂兵工廠搞一批米尼步槍出來先試一試。 大規模量產不可行,但是可以小規模實驗室生產嘛,成本貴就貴,羅志學又不差這點錢,哪怕數百楚元一支也無所謂,反正也不用多,搞個幾百支就行了。 回頭羅志學自己拿走幾支收藏,后續打獵也用得著,剩下的幾百支可以裝備近衛軍的特種部隊,先行摸索試驗前裝線膛步槍的各種訓練方式以及戰術應用,為未來大規模列裝線膛步槍做準備。 甭管線膛步槍什么時候才能大規模裝備,總之試驗部隊先搞起來! 這也不是羅志學第一次搞這種實驗性質的小規模部隊了,實際上類似的事情他干過很多次了。 比如去年的時候,他就下令在近衛軍里成立了一支熱氣球飛行隊,本來羅志學想要搞飛艇的,奈何飛艇搞不出來,只能先用熱氣球湊合了。 該隊裝備了一些熱氣球,以求執行偵查、轟炸任務…… 想象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別說戰時執行任務了,有時候他們自己平時進行訓練飛行,本打算沿著固定航線飛行的,但是飛著飛著就偏離目的地十萬八千里了。 哪怕他們給熱氣球安裝人力螺旋槳……以求獲得水平前進能力,但依舊被風一吹就飄走了。 這支熱氣球飛行隊,目前最大的作用就是在節假日的時候給民眾表演熱氣球飛行表演…… 嗯,只能是在無風的天氣下,因為稍微風一大,他們就會被風吹走……就那點人力螺旋槳所產生的推動力,也就比沒有強那么一點點! 不過熱氣球飛行隊雖然很不堪,但總歸是個新鮮玩意,每次表演飛行的時候,都能吸引不少民眾觀看呢。 真說起來,大楚帝國雖然還沒有空軍,但是空軍表演飛行隊已經先行設立起來了,并且獲得了不少民眾的喜愛,在一些節假日,天氣無風的時候,不少人都很樂意去看熱氣球飛行隊的表演的。 這也算是意外收獲了。 第716章 線膛步槍的曙光 承順二十五年十月,金陵城近衛軍訓練場內,剛看過了近衛軍演習的羅志學,帶著一票將軍們到了隔壁的武器試驗場。 今天的活動里不僅僅是近衛軍演習,還有著觀看各類新式武器的環節。 羅志學一向來對軍方裝備都非常的重視,除了前往兵工廠進行視察外,羅志學還會定期舉辦一些新式武器的展覽觀看以及實驗環節。 今天就是如此,趁著出來視察近衛軍演習的時間里,國防工業界也想要向陛下展示自己這些年的研究成果,并獲得陛下的首肯。 畢竟軍方采購什么武器,雖然是各軍種自行決定,但是上頭還有一個皇帝羅志學呢,如果一種新式武器能夠獲得陛下的認可,那么訂單也就嘩嘩的來了。 因此今天的場合得到了七大武器公司的高度重視,各種新式裝備都拉了過來不說,甚至一些還處于研究階段的概念武器都是拉出來了。 如此羅志學也就看到了琳瑯滿目的各種裝備,不僅僅是武器,還有大量各種軍需裝備。 參觀是按照類別來進行的,進入會場后第一個所看見的就是槍械會場,各類槍支彈藥乃是大楚帝國軍方里當之無愧的核心武器。 其重要程度是和火炮以及戰艦足以相提并論的。 因此歷年的展覽里,槍械以及相應的彈藥都是在一個會場里。 進入槍械會場后,羅志學一眼望過去,看見了上百種各類槍械,有步槍,也有騎槍,還有手槍等等。 此時工業部尚書季德華正在羅志學身邊介紹著基本的情況,此人已經在一年奉旨入值御書房參贊軍政要務,成為了大楚帝國里權勢最為顯赫的九名參務大臣之一。 官做到這個程度,實際職務已經升無可升了,因為再上去,那就是羅志學的皇帝寶座了…… 不過需要競爭的東西依舊非常多,比如御書房內的權力斗爭,一些政治理念之爭,還有虛銜榮譽。 比如說目前的季德華以參務大臣的身份,去年獲封從一品的太子太師,這也是參務大臣們普遍能夠獲得的頭銜。 但是是否能夠再往上,獲封少師甚至代表著文官最高榮譽的‘太師’那么就要看成績了。 目前來說,大楚帝國的參務大臣們,在任的時候一般都會獲封從一品的太子太師、司法體系的官員則是獲封太子太傅、武將則是獲封太子太保。 通常來說,從一品這個頭銜就是極限了。 但是也有少數參務大臣,通過斐然的政績能夠讓自己的頭銜更進一步,進而成為正一品的少師、少傅、少保,更有極少數人能夠或者更高級的太師、太傅、太保。 如前大楚帝國太師、參務大臣、長期擔任吏務部尚書的郭全書,在今年年初年因病重無法理事致仕之前,羅志學授予他太師頭銜,以表彰他從龍后二十多年的勤勉工作,忠于君事。 太師,這是大楚帝國里一名文官所能夠獲得的最頂級的頭銜。 當然,這也和郭全書的身體已經很不好,太醫院那邊的說法是恐怕熬不了多久了,身為君主,羅志學自然知道郭全書這輩子念念不忘的是什么。 不外乎想要一個臣子的最高榮譽,太師之位而已! 這可是跟著自己后頭一起打江山的老資格臣子,二十多年來也沒有出過什么差錯,在吏治上也是相當配合羅志學,還為羅志學背了不少的黑鍋。 這樣的一個臣子,羅志學自然不會讓他到死都帶著遺憾。 因此才會在他病重致仕前,授予其太師頭銜,成為了大楚帝國政壇上,尚在人世的唯一一名太師。 之前羅志學也授予過幾次太師的頭銜,不過要么是死后追授,要么是臨死的時候授予。這也就導致了大楚帝國里還活著的太師,暫時也就只有郭全書一個人。 而季德華身為文臣,自然也是想要有朝一日和郭全書這樣,臨死之前獲得太師頭銜……嗯,雖然可能性不大,但是做人嘛,總得有點追求不是。 他都已經位極人臣了,如果不追求太師的話,說實話他也沒啥好追求的了,總不能去造反不是。 而這一點,羅志學也很清楚……所以這么多年里,他授予出現的太師頭銜只有五個! 生前授予的只有郭全書一人,其他四人都是死后追授。 別說太師了,就算是少師羅志學也是控制的極為嚴格,很少授予。 他必須把晉升太師乃至少師的難度給拉起來,而太師這個文官的終極頭銜,臣子就算資格有了,但是也得等死了追授,最大的恩典就是等你快死了授予。 少師的難度要低一些,但是也是超高難度。 如果把這兩個頭銜早早就授予出去,以后他拿什么給臣子封賞? 為君者,最怕的不是臣子立功,而是怕封無可封! 基于同樣的理由,司法體系里的太傅頭銜、武將的太保頭銜都是超高難度的。 帝國三師這三大頂級頭銜,甭管文武,甭管你功勞有多大,但是沒死或者即將死,就別指望了。 同時這三大頂級頭銜,某種程度上也是羅志學對一個政壇大佬最后的蓋棺定論。 沒有做出超然政績,就別指望這三大頭銜了,死了都不給你…… 季德華作為大楚帝國的現任頂級文官之一,內心里自然也是奢望著自己有朝一日能夠獲得臣子的最高榮譽,如此他這一生也就無憾了。 雖然難度很大,但是也不是沒有可能的,比如說如果能夠在擔任參務大臣期間,就獲封少師頭銜,那么等以后臨死了,也就有可能獲封太師頭銜了。 為了一個少師頭銜,這幾年季德華天天忙得團團轉,為大楚帝國的工業發展可謂是cao碎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