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節
其中的遼河機械公司,雖然其農機業務在國內排名第三,但實際上這不是遼河機械公司的主營業務,人家遼河機械公司,主要業務是各類工業設備的研發和生產,尤其是鋼鐵設備以及采礦設備,然后他們的造船也很不錯,擁有渤海地區里的最大的造船廠:東北蓋州造船廠。 他們的農機業務,只是他們眾多業務里不起眼的一部分而已。 而上述三家公司的農業業務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其實都是因為東北地區的地廣人稀……大量的待開發土地再加上緊缺的勞動力,導致東北地區里對農業機械設備的需求量非常大。 這要是換成關內那些人多地少的地方,這些什么蒸汽犁地機,聯合收割機之類的根本就沒市場……因為關內的農業模式,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超微型農場……用不起,也不需要昂貴的收割機。 甚至連馬耕都沒搞不了……因為馬耕的成本其實也很高的,養一匹馬的開支,相當于養四五個人,同時采用馬耕的話,也只能采用粗放式耕種,這樣會導致畝產降低。 如果耕種的土地數量不多的話,采用馬耕是會餓死人的…… 關內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魚米之鄉,比如江南,贛北,湖廣等地,這些地方采用牛耕,進行精耕細作才是比較良好的耕作模式。 如此情況下,在關內哪怕是蓄力脫粒機,蓄力搖臂收割機這些都不好賣……倒是一些人力農機設備可以賣出去,比如人力踏板脫粒機,這玩意就很受關內諸多農民們的歡迎。 并且這東西也沒有專利,技術也很簡單,別說工廠了,就算是小作坊也能夠搞,這些簡單的基本農機,也是各大官辦小型機械農機廠的主要產品。 這東西搞起來很簡單的,主要零部件也就是一個滾筒再加上個踏板,有技術含量的是軸承。 但是軸承這東西,也不需要你自己造啊,直接找專門的軸承廠家采購就是了。 因此這些人力踏板脫粒機,在短短十幾年里就風靡大楚帝國各地,成為農民們的好幫手。 所以縱觀大楚帝國的農業結構,其實發展的也不算均衡。 在東北那邊都開始玩機械化種植,估計明年連蒸汽拖拉機都能用上了,但是北方不少省份連蓄力收割機這些都還用不上。 而南方省份里,機械化也只有一個人力踏板脫粒機了……大部分工序還是農民們親力親為完成的。 如果是一些比較窮苦的偏僻地方,部分農民家庭連耕牛,人力踏板脫粒機這些都還沒有,其農業生產還停留在傳統時代。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畢竟大楚帝國是如此的龐大,經濟發展也是有好有壞,大楚帝國不可能把所有地方都發展的那么好的。 第714章 傲慢的遼河機械公司 孫奇很快就帶著兩臺小型蒸汽機的樣機抵達了河口,他們一路上乘坐的乃是北方航運公司所運營,定期往來天津和河口這兩個重要工業城市之間的機帆船航班。 雖然說蒸汽機在遠洋航行的時候還不靠譜,續航距離短,故障也很頻繁,動力也不大。 但是用在近距離航行的近海船只以及內河船只上,卻是多少能夠把這些缺陷所掩蓋,因為近?;騼群哟徊幌袷沁h洋船只一樣,十天半個月都看不見陸地,難以靠近港口獲得補給。 內河或近海船只,可以航行數百公里后就??扛劭谶M行檢修以及補充煤炭,如此續航距離短的缺陷問題也就不大了,而頻繁的檢修也能夠及時的解決問題。 當然了,即便如此,大部分在內河以及近海航行的船只依舊是采取機帆混合動力的模式,一方面是混合動力能夠讓船只跑的更快,另外一方面也是避免蒸汽機出現問題后船只不至于徹底失去動力,好歹還有個風帆可以使用。 因為相對于遠洋航行而言,內河或近海航行更加有利于蒸汽動力,因此在大楚帝國里的輪船發展上,實際上是內河或近海船只要快于遠洋船只的。 目前來說,只有部分海軍的戰艦以及兩大武裝貿易公司的武裝商船裝備了部分蒸汽機,然而大部分遠洋運輸艦之類的普通遠洋船只,甚至很多海軍的戰艦其實都依舊是純風帆船只。 之前和荷蘭人的戰爭就是如此,帝國動員了包括海軍戰艦在內的數百艘船只,但實際上只有十多艘軍艦配屬了蒸汽機而已,其他的都是純風帆船只。 然而在帝國近海以及各大河流上,蒸汽船只卻是已經非常常見了。 自從柳河航運公司率先把裝備了蒸汽機的機帆船投入到珠江流域的商業運營后,其他的各大航運公司也是迅速跟進,改裝也好,新建造也好,在短短幾年內就是冒出來了至少上千艘各類蒸汽輪船,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機帆船。 這些船只基本上也都是幾十噸到幾百噸不等的小船,采用的高壓蒸汽機其實都是小型蒸汽機,生產周期短,三大蒸汽廠商都能夠大批量生產。 不像是那些上上千噸甚至更龐大的戰艦一樣,需要的數千匹馬力的超大型蒸汽機組,對技術要求非常高,暫時只有廣州機械公司那邊才具備制造能力。 充足的小型艦載蒸汽機供應,讓國內的內河以及近海船只也是得以配屬大量的蒸汽機,讓大量的機帆船出現在國內各地。 北方航運公司,也是在這個大浪潮下訂購以及改裝了六十多艘機帆船,主要用于近海運輸以及內河運輸,尤其是用來天津、河口這兩大工業城市之間的定期航班運營。 這兩個城市可是北方地區里最為重要的工業城市,尤其是天津對東北地區的鋼鐵等各種工業原料需求量非常大,平日里這兩個地方的人員以及貨物往來是非常多的。 而這兩個城市之間的海上運輸,也是各大航運公司的主要競爭路線。 北方航運公司作為大楚帝國工業部直屬的大型綜合航運公司,雖然家大業大,但是面臨一大堆的航運公司的競爭,也是壓力非常大,因此蒸汽輪船出現后,他們也是毫不猶豫的投身其中。 只不過早期的時候國內的民用艦載蒸汽機的產能幾乎都被柳河貿易公司給包圓了……而江南地區的當涂機械公司以及柳河貿易公司松江蒸汽機工廠的產量,又是被南方的其他一票航運公司給搶走了。 北方航運公司雖然也獲得了幾套蒸汽機裝備了幾艘船只,然而這遠遠不夠。 他們足足兩年后,等到天津機械公司那邊大規模量產民用艦載蒸汽機后,這才獲得大量供貨,這才開始大規模改裝或新建造蒸汽船只,并投入到商業運營當中。 所以說,在蒸汽輪船領域里,北方航運公司已經落后于國內的那幾家競爭對手了。 不說柳河航運公司那龐大無比,足足有兩百多艘各類輪船的龐大船隊,就算是其他航運公司的船隊規模也不小,比如江南航運公司就有一百多艘輪船,金陵航運公司也有上百艘,湖廣航運公司也有上百艘。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家航運公司的主要業務都是集中在長江流域,為了爭奪長江流域的航運市場,已經是打出腦漿子了。 而近海航運市場的競爭也非常龐大,各家幾乎是亂戰開啟,就連柳河航運公司這個扎根于珠江航運市場的公司,都把近海定期航運開通到天津以及河口了。 因此最近一兩年里,北方航運公司的壓力其實非常大,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也就更加重視自家的基本盤,也就是環渤以及遼河這兩大塊的航運市場了。 尤其是天津-河口的這一條重要航線,更是投入了大量的船只進行運營,并盡可能的提升服務質量,力爭獲得更多商旅人士的認可。 其他人不知道,但是孫奇對北方航運公司的服務還是很滿意的,不僅僅頭等艙的服務好,而且對方還主動派遣人員幫他調運那兩臺蒸汽機樣機,甚至到了河口港后,還主動聯系了運輸公司幫他們把蒸汽機直接運輸到了河口農業機械公司。 全程都不用孫奇cao心! 帶著隨從以及蒸汽機樣機抵達了河口農業機械公司后,他們受到了河口農業機械公司的極大歡迎。 對方已經提前得到了消息,知道孫奇會帶著最新型的蒸汽機過來。 這種最新型的蒸汽機,也是河口農業機械公司方面最急需的。 他們的蒸汽聯合收割機已經研發多年,很多問題其實都解決的差不多了,就差個拖拉機…… 當然了,拖拉機也有很多系統,不僅僅是一個蒸汽機,但是蒸汽機作為最核心的零部件卻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出問題的,同時很多拖拉機的設計也是需要根據蒸汽機的各項性能數據來進行配合調整的。 這沒有核心蒸汽機的話,他們的很多設計研發工作都無法進行下去了。 如此情況下,戰略合作方天津機械公司帶著樣機上門,他們自然要表現出足夠大的善意。 一番熱烈歡迎,晚上又來了一頓接風洗塵后,第二天孫奇就和河口農業機械公司的一票高級管理人員以及眾多的技術人員們出現在了他們的一個研發樓里。 不過在這里,孫奇自然是不可能看到實際的裝機測試的,因為河口農業機械公司的拖拉機原型還沒有完成呢,還需要一段時間進行設計,如此才能夠制造出樣機來。 接下來的好幾天時間里,就是雙方的技術人員們進行相互探討,確保天津機械公司提供的小型蒸汽機能夠完美的適配河口農業機械公司的蒸汽聯合收割機上。 趁著這個時間,孫奇還去拜訪了遼河機械公司,他們的農機也是也是國內前三的存在,肯定是對天津機械公司的小型蒸汽機有需求的。 不過也許是對方家大業大,對只是小業務部門的農機業務不太重視,又或者是對蒸汽農機的未來不看好之類的,對孫奇的到來雖然表示了歡迎,但是從接待他的只是一個農業業務分公司的協辦……他就知道,對方就沒把自己放在心上。 果然,后續談到合作的時候,對方表面說的好聽,說什么以后有需求一定采購之類的,但是對簽署戰略合作合同,進行預購,投入資金共同研發之類的半句都不答話! 對此孫奇表面笑呵呵,但內心里多少有些不滿…… 等我完成了全部研發,量產后你直接訂購?想得真美! 一種全新設計,采用大量新技術的蒸汽機研發難度極高,后續建立生產線進行投產的投資成本也大,天津機械公司為什么找到唐山機械公司以及河口農業機械公司進行戰略合作啊,就是為了讓他們掏錢。 唐山機械公司那邊是一起分攤部分的適配研發投入,而河口農業機械公司那邊則是采取簽署預購訂單的方式……也就是東西還沒見著,就已經下了上百臺的預購訂單,給了一筆預付資金。 不同的合作方式,最終價格自然也不一樣,但是不管如何,都得先出錢才行。 因為這涉及到了適配研發投入。 他們的小型蒸汽機要想完好的適配這些農機,多少要做一些技術調整的。 唐山機械公司和河口農業機械公司這邊就是,他們兩家的拖拉機看似表面差不多,但是實際上內部差距極大,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技術路線,對蒸汽機的尺寸以及其他要求也是不一樣的。 嗯,他們也沒辦法走同樣的技術路線,因為有專利的限制。 如此情況下,很難用同一款蒸汽機同時適配兩款不同的拖拉機,后續還是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以一機兩型的模式來進行適配。 而為了適配所進行的研發投入,天津機械公司那邊可是希望和戰略合作伙伴們一起分攤的。 直接出適配研發資金可以,下預購訂單也行,總之就是要先掏錢,要不然我搞一個適配型號出來,你不要我怎么辦豈不是把錢打水漂了? 然而遼河機械公司這邊,顯然是不愿意先掏錢,只是說等他們的蒸汽機量產后,他們可以采購。 一開始孫奇還以為對方是吝嗇或者謹慎之類的,但是仔細一打聽,好家伙,作為國內排名第二的農機廠商,對蒸汽農機領域的研究雖然也有好幾年了……但是研發投入并不大,到現在連個拖拉機的基本設計都還沒完成。 看看人家唐山機械公司,為了把蒸汽機搬上農機,相關的研發工作可以追溯到七八年前。河口農業機械公司也差不多,重金投入至少持續了三四年。 而遼河機械公司這邊,在蒸汽農機領域的研發,遲早落后了這兩個競爭對手三四年……并且研發投入也不大,按照這么下去,估計五年后都不一定能夠完成蒸汽農機的核心產品,也就是蒸汽拖拉機的延發。 蒸汽拖拉機的核心雖然是蒸汽機,但是行走結構,傳動結構,轉向結構以及其他眾多系統也是非常重要的,而這些也都是這些唐山機械公司以及河口農業機械公司的核心技術,擁有大量完善的專利。 至于收割機結構以及脫粒機結構還有犁鏵結構這些東西,這些倒是沒什么技術壟斷,很多農機公司都有相關的技術專利。 因為最早的時候,這些農機設備的相關研發,都是皇家理工學院那邊搞出來的原始設計,各大農機公司也是購入了通用專利后,再進行深入的研究改進。 這一點和蒸汽機的專利情況非常類似,國內可是有上百家公司擁有蒸汽機的專利授權呢,各大蒸汽廠商所獨有的技術專利,基本都是自己后續深入研發后所獲得的專利,和蒸汽機的早期核心通用專利不是一回事。 按照遼河機械公司這么拉跨的情況下來,孫奇判斷他們至少五年內都搞不定拖拉機的研發,而且越往后越難…… 因為拖拉機這個東西,基本原理其實很多工程師也能夠說得上來,而具體實現的技術路線真說起來,那也是有限的。 在前面的廠家把可用的技術路線都給用了,并申請了大量的專利,建立起來專利壁壘后,后來者想要繞過這些專利壁壘可就非常難了。 這一點,和高壓蒸汽機的情況依舊很類似。 從研發難度而言,其實最開始廣州機械公司的研發難度最低,因為他們不用擔心什么專利壁壘。 但是后來者天津機械公司以及當涂機械公司,想要沿著廣州機械公司的技術路線進行研發的時候,就非常困難了。 比如一種零部件設計,你明明知道要這么做,但是你就是不能這么做……因為這種設計是人家廣州機械公司的專利,你敢用就是侵權。 所以他們只能找其他辦法繞過專利限制。 而當天津機械公司以及當涂機械公司,繞過了廣州機械公司的專利限制,構建出自己的技術路線,并申請了大量專利構筑了新的專利壁壘后。 那么這三大蒸汽機商場,圍繞著高壓蒸汽機而構筑的專利壁壘已經非常嚴實了,后來者想要進入這個市場,想要繞開他們的專利難度也就更大。 這也是為什么直到現在,大楚帝國里依舊只有三大蒸汽機廠商的緣故,因為其他公司一時半會的繞不過他們的專利……哪怕是國內一些很著名的大型企業也是如此。 比如李氏制鐵公司,這可是民營資本里的龍頭企業,技術能力相當雄厚,三年前他們也宣布過投入重金研發高壓蒸汽機……結果三年過去了……已經沒人記得他們曾經說過要研發高壓蒸汽機的口號了。 還有漢天機械公司,松江機械公司等機械公司,他們其實都嘗試過研發高壓蒸汽機,奈何發現專利壁壘實在是不好繞過去。 這說的還是最基礎的高壓蒸汽機,而實際上三大蒸汽廠商的技術研發一直都在持續。 廣州機械公司的水管鍋爐,天津機械公司的多脹式,當涂機械公司的超高壓蒸汽機等等研發項目,可都是走在了當代技術的極限。 其他公司實際上已經很難跟得上他們的技術進步了。 哪怕是持續投入重金多年,最終搞出來基本的高壓蒸汽機,最終也是賣不出去的賠錢貨。 如今,孫奇在蒸汽拖拉機領域里,也是看到了這種跡象,唐山機械公司和河口農業機械公司圍繞著拖拉機已經申請了大量的專利,并且還在持續研發并申請大量的專利當中,其他公司如果不抓緊步伐,恐怕以后想要進入這個市場都進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