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節
而當地則是會提供其他便利,尤其是航道疏通,確保船只通行無阻。 柳河貿易公司那邊已經答應了下來,準備增加部分班次,不過增加的都是和平到河源州治的小蒸汽輪船班次。 前往廣州的話,還要到河源州治換乘,因為直通廣州的大輪船,目前只通航到河源州城。 大船直通和平縣城的話,一方面是水道不能支撐通航,另外一方面和平當地的經濟以及人員物流運輸需求也支持不了,沒那個必要。 對此王圖也比較滿足了,起碼已經有了比較便捷的對外河運交通,這對未來的發展能夠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第694章 程永峰外放 就在王圖在粵北山區為當地工商經濟發展而四處奔走的時候,金陵城皇宮。 程永峰也是剛結束了面圣出宮,出宮后剛上馬車,放下了車簾后他就是忍不住露出了笑意。 多年努力,連接數月的謀劃終于獲得了回報。 就在剛剛,陛下召見他,但是卻沒有和往常那樣向他垂詢一些秘書處的要務,反而是和他討論了廣東那邊的發展問題。 并且重點詢問了他對于廣東那邊工商經濟以及民生發展的看法。 而對此已經準備了數月的程永峰自然是對答得體,并且詳細的向陛下闡述了自己的一些關于當地經濟民生事務的看法。 程永峰認為廣東位于南方沿海身份,既有海運之利,出口之便,又有珠江流域可深入粵北乃至廣西,依托海運和河運進一步發展工業,立足于目前發展良好的國防制造業、礦務鋼鐵、綜合機械制造業、造船業、紡織業、進一步擴大這些優勢產業的優勢,同時加強本地優勢產業鏈的上下游配套,以降低企業的供應鏈配套成本,物資運輸成本。 緊跟帝國海外擴張大方針,利用廣東靠近南洋的地理優勢以及自身工業基礎優勢,進一步發展對外貿易,除了繼續發展對外出口國防工業外,還有進一步重點發展以棉紡業、毛紡、瓷器、工具類鐵制品、小五金、肥皂等日用化工行業為代表的對外出口民用消費品工業,全面搶占南洋以及印度乃至西亞的民用市場。 最后,程永峰還體積了鐵路發展的重要性,認為鐵路發展乃是聯系廣東和臨近其他省份的重要工具,也是提升廣東以及周邊省份經濟的大動脈。 為此他提出了除了已經確定的廣湖鐵路(廣州-江西湖口)外,再修建一條從廣東到楚南的鐵路線,即廣州到衡陽的廣橫鐵路,如此廣州和楚南、楚北地區的聯系就能夠更加的緊密。 廣東方面的廣州這等工業重地就能夠源源不斷的獲得來自楚南、楚北地區的各類工業原料,同時湖廣地區也能夠更方便的獲得來自廣州的工業商品,資金等等。 這一次君前奏對持續了一個多小時,程永峰說了很多內容,但是這些內容都是圍繞著當地的經濟建設。 也不僅僅是工商業,還包括農業,漁業等方面,尤其是農業方面程永峰就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來闡述自己的想法。 他認為廣東雖然很多地方都是山區,農業耕種有所局限,但是在珠三角平原以及粵西地區的雷州府、高州府卻都是地形比較平坦,而且也是水資源豐富,非常適合種植水稻的地區。 同時在其他地方哪怕是丘陵山區多,但是丘陵山區之間也往往會有一些小盆地適合耕種,比如惠州府河源州治下的河源盆地,這地方就很適合耕種,其產出的糧食不僅僅能夠滿足自用,而且能夠往南輸送到廣州府。 偌大的廣東里,目前的農產業其實除了在珠江三角洲平原有著比較良好的開發外,其實在其他地方的開發都還比較原始的,尤其是粵西那邊。 雷州府以及高州府這地方的地理條件以及氣候還是非常優越的,不僅僅能夠大量種植糧食,而且因為氣候的緣故也非常適合種植甘蔗。 而甘蔗目前來說,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經濟農作物,乃是大楚帝國里第一大制糖原料,在很多地方乃至海外殖民地里都有廣泛種植。 對面程永峰的陳述,羅志學當時并沒有表達太多的意見,甚至都沒有仔細聽,程永峰的想法做法其實羅志學之前已經有所了解。 這一次垂詢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羅志學早就敲定讓此人去廣東了,甚至程永峰自己都知道……要不然程永峰沒啥事,干嘛收集那么多廣東的各種資料,費盡心思搞出來各種發展規劃啊。 因為……幾個月前羅志學就已經暗示過他,可能會把他外放到廣東去任職,不是干別的,就是去當布政使。 沒有外界想象的什么過渡期,直接連升兩級過去就是當正三品的廣東布政使。 因為羅志學已經即將調廣東現任巡撫李啟華入京了,沒多少時間給程永峰過渡。 李啟華在廣東任職布政使三年,巡撫五年,在廣東的八年任職時間里主導發展了廣東那邊的工商業大發展,積功甚厚。 對于有功之臣,羅志學一向來都不會吝嗇自己的獎賞。 李啟華五年巡撫任滿,羅志學已經準備調他回京,剛好可以接替工商部尚書一職,并進入御書房任協辦大臣。 那個啥,為了給李啟華騰位置,現任工商部尚書張文清都已經乞骸骨的奏折都已經上了第三次了……羅志學手里握著第三次的乞骸骨折子,隨時都可以批準。 張文清乞骸骨倒不是被排擠或斗爭失敗,而是他本來年紀就大,身體也不咋地,早幾個月前一病不起,雖然不到一名呼呼的地步,但是也已經無法正常理事了。 也是那個時候開始,羅志學才會準備調李啟華入京,并準備讓程永峰去廣東那邊當個布政使,進而會引起了這一連串的帝國高層官員職務變動。 其中影響最大的,自然是李啟華的入京。 按照羅志學對他的安排,先讓他在御書房當個協辦打熬個三五年,如果此人辦事還妥當的話,那么羅志學也會考慮著讓李啟華入值御書房參贊軍政要務,全面的參與帝國戰略決策。 大楚帝國最頂級的,位極人臣的職務不是尚書,不是部長,而是參務大臣。 準確的說不是職務,而是差遣,全稱為“入值御書房參議軍政要務”,也可以簡稱參務。 至于參務大臣……這個稱呼從來都沒有存在過官方文件上,官場內部也不這么叫,都是民間那邊的叫法,官場眾人一般稱呼參務大臣為‘參務’,下頭的官員為了以示尊敬,也有稱呼什么樞臣、閣臣之類的,嗯樞密不算。 樞密這個詞……這玩意在其他王朝里興許是指閣臣,權臣什么的。 但是在大楚帝國里,一般特指翰林院秘書處的那幾十個正式的一等、二等、三等秘書,出自秘書處大門口的一句警示語:“秘書處為樞密重地,非特有詔旨,不許擅入” 在粵北山區當個小縣令的王圖為啥說他背景深厚啊……因為這人就是個前‘樞密’,政治地位非常之特殊。 未來讓李啟華成為參務大臣之一,這是羅志學的初步想法,以后成不成先看未來幾年李啟華的表現再說。 現在嘛,自然是不會對外界透露絲毫內心想法的。 李啟華有功調入京畿,廣東那邊的新任巡撫的人選也好辦,那就是這些年來同樣干得不錯的廣東現任布政使唐天貴。 一個身形很矮小的瘦老頭子,但是辦事能力相當不俗,廣東這些年的工商業高速發展,李啟華固然是掌管大局,但是具體實施的還是這個唐天貴。 搞經濟,人家唐天貴才是專業的…… 為了政策延續性,加上唐天貴能力確實不錯,羅志學打算讓唐天貴升任廣東巡撫。 但是為了平衡,他又選擇從京畿空降一個布政使過去。 畢竟唐天貴和李啟華搭檔多年,李啟華入京后依舊少不了對廣東那邊會有極大的影響力,而作為他的老部下唐天貴又是原地升職,這長久以往很容易就出現問題。 但是吧,羅志學又卻是覺得這人挺適合當新廣東巡撫的,棄之不用又覺得有些可惜。 因此羅志學選擇了讓唐天貴升任廣東巡撫,同時從京畿空降一個布政使過去。 而秘書處副處長兼任一等秘書,侍講程永峰也剛好到了要外放的年限,而他本人也有外放的意愿,所以羅志學前期考察了他一段時間后,覺得這人還可行,因此就決定了下來。 讓程永峰去廣東和唐天貴搭檔。 這樣還不用擔心地方主義冒頭的問題。 畢竟全天下的人都知道秘書處的人是孤臣,再不濟也是自稱派系,不用擔心他們和地方官員或者什么各部官員相勾結。 廣東那邊的巡撫和布政使人選調整,是羅志學近期高級官員任免上的一系列調整之一,除了上述四人的職務調整外,其實近期羅志學還要對多個省份的巡撫、布政使以及多部尚書、侍郎的人員進行調整。 這倒不是說羅志學要搞什么布局之類的,純粹是正常cao作。 畢竟如今大楚帝國里,不算軍方的話,京畿方面光是正二品級別的機構,如各部、督察院、審判院、翰林院就有十多個,然后還有七八個獨立,主官從二品級別的局。 地方上的巡撫衙署有三十幾個。 這意味著光是正二品、從二品這兩個級別的現任官員就有大幾十個。 這還不包括一些加銜,或者位卑權重的部分重要職務。 如果算上正三品職務的那就更多了,京畿各種正三品司長、局長,地方布政使、省督察御史、稅務廳廳長,省判官等等,那可是好幾百號人呢。 如此多的高級官員,那么是正常人員調動每年也得調動一大批人,這些高級職務的調動都是需要羅志學拍板做決定的。 在大楚帝國里,可沒廷推這么個說法,所有高級官員的任命都是羅志學獨斷,頂多就是讓吏務部那邊配合提供候選官員的履歷質料而已。 雖然這樣會讓羅志學會把不少精力都放在人事調整上,但是即便如此羅志學也從來沒有想過把把人事權力下放。 因為這關乎到最核心的權力:人事權。 羅志學作為一個皇帝,他是怎么統治這個龐大的帝國的? 他是如何讓這個龐大的帝國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前進的? 制定了各項宏觀戰略后,是如何推動這些戰略施行下去的? 他一天到晚也就是見見大臣,批閱奏折,開會,真說起來其實也沒見他干啥事。更不會和某些穿越主角一樣埋頭搞各種研發,跑到前線和敵人打生打死,順帶玩一波特種作戰,然后和敵國的女間諜玩一玩曖昧什么的。 蒸汽機的研發,他其實也就早期的時候提供了一些思路資料,具體研發工作還是那些科研人員搞的,他頂多就是在后面要人給人要錢給錢…… 仗更是將領們打的,羅志學一般都是在后頭主持大局,往前線送人送武器。 當年和東擄干架的時候,羅志學連山海關都沒靠近過,甚至連滅掉東擄后十幾年,他都從來沒有去過東擄! 說真的,東擄人都被帝國將士殺絕種了,但是直到如今他連東擄人具體長啥樣還不知道,都沒有親眼見過鼠尾辮…… 在南洋都擴土千里,馬六甲省都建立起來了,但是羅志學連大海都沒見過幾次,只是之前去松江府吳淞海軍基地的時候,遙望過海邊……甚至嚴格上來說,那都還不算是大海,頂多算是長江入???,距離真正的海面還有幾十公里呢。 所以說很多事情上,羅志學都沒有親力親為,甚至很多事情都是臣子們報告上來了他才知道:哦,原來又打下了什么地方,又搞出來了什么新東西。 比如當初的鐵肋木殼船,乃至現在的高壓蒸汽機、火車這些東西。 羅志學知道鐵肋木殼的時候,人家海軍都已經做過好幾次試驗,都準備搞正式的試艦了。 羅志學知道火車研發成功的時候,人家廣州機械公司都把火車造出來內部試驗了好多次了。 但是這并不妨礙他統治著這偌大的帝國! 他是怎么通過統治的? 說起來其實很簡單:用人! 牢牢的把控住用人大權,把適合的人放在適合的位置上,進而確保自己的統治牢固,確保自己頂下的各項宏觀戰略能夠得到順利推行。 如果戰略推向不順利,那么羅志學就會換人繼續推行! 當然,有時候卻是是戰略本身不行,那么羅志學也會換個方向繼續推進。 而這一切,都需要用人。 通過人事大權,讓臣子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做得不對直接換人。 就這么簡單! 人事大權,在羅志學看來是比財政甚至軍權本身是更重要的權力。 因為財政大權也好,軍事大權也好,其實都是通過人員來掌控的,畢竟羅志學沒辦法直接管理龐大的稅收財務體系啊,更沒辦法直接指揮一百多萬將士啊。 他得有人幫他來管理錢袋子,幫他指揮軍隊。 這,又涉及到了人事權力。 因此,其他權利他都可以放開,哪怕是一些戰略大事他都可以不參與,但是人事大權他一向來都是牢牢的抓住,不容臣子插手的。 當然,也只局限于正三品以上的官員任免,連從三品這種級別的任免他也顧不上,畢竟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