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節
基本上,兩門鐵鑄火炮才能頂的上一門青銅火炮。 最后青銅火炮哪怕報廢了,也可以直接拉回去融化后繼續制造青銅火炮,而鐵鑄火炮報廢后連買廢鐵都不好搞……在資源回收上青銅火炮又能節省一筆。 最后算下來,大楚帝國這邊使用青銅火炮,整體的使用成本其實只有鐵鑄火炮的兩倍多點。 但是卻帶來了更加優越的作戰性能,不管是精度還是威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所以,大楚帝國陸海軍,寧愿使用看似昂貴的青銅火炮,也不愿意使用生鐵鑄火炮。 然而,如果能夠鐵鑄造的火炮性能能夠跟上的話,哪怕不用青銅火炮相提并論,只要能夠有個七八成的性能,那么海軍也能夠下決心大規模采用鐵鑄火炮。 以前的生鐵火炮是不可能的,但是熟鐵火炮卻是有這個希望達到。 海軍想著,采用熟鐵鑄造火炮,以減少火炮的成本,畢竟海軍所需要的火炮太多,而且都是中大口徑的火炮,如果能夠采用熟鐵火炮大量節省成本的話,海軍還是很樂意的。 當然,前提是熟鐵制造的火炮在性能上不能太拉跨! 對此,羅志學還有啥好說的,支持唄……用熟鐵生產火炮,這是火炮發展的大趨勢,現在剛好煉鋼工藝有所突破,而大型設備的加工能力也有所提升,正好可以試一試。 就算一時半會的工藝技術還無法解決,但是多嘗試幾次總能成功的。 再說了,試一試也不會懷孕不是,大不了就是不成功而已,撐死了損失點試驗經費,也不會有什么太大的損失。 而且羅志學也期待著,現在是搞熟鐵火炮,但是等鋼鐵技術以及加工技術進一步發展后,后頭說不準就能夠搞出來真正的鋼炮了。 第624章 鋼產量暴漲的連鎖反應 承順十五年,隨著大楚帝國工業界的冶煉技術進一步發展,搞出來了大冶攪拌法(普德林法)后,大楚帝國得以能夠大量工業化生產對整個工業發展而言極為重要的低碳鋼。 這也是直接帶動了國防工業的發展! 海軍方面最先跟進,在秋天的時候率先提出了采用鋼鐵取代木材,作為戰艦的部分承重結構使用。 試圖利用鋼鐵的優秀性能,來獲得比木材更加優秀的一系列承重性能,繼而推動戰爭的整體性能發展,比如利用熟鐵的優秀性能,建造更加大型化的戰艦,比如三千噸以上甚至更大噸位的戰艦。 同時利用鋼鐵的優秀性能,在保證船只結構強度的前提下,盡可能的進行減重。 這聽起來似乎很奇怪,畢竟木頭要比鋼鐵輕,為什么用鋼鐵建造船只反而更輕,道理很簡單的,那就是如果要確保一定強度的話,比如戰艦的船肋對強度要求就非常高,而木材自身性能有限的情況下,為了保證強度,就需要更粗更厚的木材,并且鋪設更加密集的船肋。 木材本身雖然更輕一些,但是為了保證船只的強度,卻是需要更多的木料。 而熟鐵雖然更重,但是強度更好,可以使用更少的熟鐵就確保船只的整體強度。 當然了,這也對鋼鐵冶煉工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生產出來的熟鐵零部件具有更高的性能,并且在確保強度和韌性的前提下,還要保證可加工性…… 也就是含碳量要控制在一定的水準,不能太低,那樣性能無法保障,也不能太高,太高的話以大楚帝國目前加工能力無法進行加工…… 所以這就很矛盾了,哪怕是鋼鐵廠能夠生產出來更加優秀的高碳鋼,但是也用不了……因為根本就無法對高碳鋼進行大規模的機械化加工。 所以,材料的含碳量多寡,要取決于加工水平以及應用需求,不能隨便來的。 這也是大冶鋼鐵公司生產的熟鐵有十幾種不同規格的緣故,不同行業對鋼材的強度、韌性、可加工要求都是不一樣的。 而零部件的大小也直接影響到了加工水準。 越是大型的零部件加工起來就越是困難。 當然了,這些也都是因為大楚帝國的整體冶煉水平還是比較有限,比如爐溫這一明顯指標,經過了十幾年折騰后才勉強做到一千四百度。 如果能夠把爐溫做到一千五百多攝氏度,那就不用那么麻煩了,直接搞出來純鐵水,因為鐵的熔點就是1538度。 搞出來純鐵水后,后續就簡單了,完全可以根據材料的需求來進行滲碳cao作,適當添加碳元素就能夠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鐵碳合金,也就是鋼。 到時候你要低碳鋼就有低碳鋼,要有高碳鋼就有高碳鋼。 而且還能根據需求添加其他亂七八糟的各種元素,制造出各種不同的鐵合金材料。 此外,爐溫達到要求后,就能夠采取直接澆鑄成型,以獲得性能滿足要求的大型鋼鐵零部件,而不是和以往一樣只能得到硬而脆的生鐵…… 尤其是超大型鋼鐵零部件基本只能依靠澆鑄成型,而大型鋼鐵零部件的生產加工水平,往往也代表了一個國家重工業的基礎能力。 哪怕是后世里,也只有少數真正的重工業強國,才能夠直接澆鑄那些動不動就幾百噸重的超大型零部件……不說幾百噸,就算是幾十噸的澆鑄能力也不是什么國家都能玩得轉的。 至于如今的……大楚帝國,距離這個程度還需要走很久的道路,至少目前來說還無法做到,他們連最基礎的爐溫問題都還沒有解決,無法徹底的融化純鐵呢。 所以他們只能采用更加原始的辦法,先搞出來含碳量更低的低碳鋼在進行澆鑄或鍛造,并在后續過程里適當通過添加碳元素來提升性能。 但是不管怎么說,大楚帝國還是初步解決了剛才的量產問題。 為此,海軍也正是啟動了鐵肋木殼船計劃,這個計劃里不僅僅要探索研究鋼鐵作為船只承重結構,尋求進一步提升戰艦性能,降低成本的任務,更要承擔取代以鋼鐵取代木材作為船肋的重任。 而這一點,倒是和性能什么的沒有關系,只要是因為大楚帝國海軍使用的戰艦以及大型武裝商船,清一色的是新船型,而這種新船型是根據蓋倫船型改進而來。 這種船型好壞先不去說,但是他們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船只框架里,是有大量船肋存在的。 而這些船肋并不是平直的,而是帶有彎曲幅度的。 由于木材的可塑性很差,因此很難把原本筆直的木材搞成彎曲的,只能是選擇天然就存在一定彎曲的木材作為船肋材料所用。 可以想象的,這種材料很不好找,而在木材生產過程里就通過人工干預的話,,這就需要漫長的時間,不是幾年……幾十年! 艦政部里就提交過一份報告,說是船肋必須天然的彎木,而本土產量極少,相當一部分還需要從南洋各地搜尋進口,但是數量也不多,哪怕帝國如今已經滿世界搜羅這種天然彎木,但是長此以往,恐怕數年后造艦就湊不出足夠的船肋材料了。 而鐵肋,卻是能夠完美的解決這個玩意。 鋼鐵這玩意對于大楚帝國而言多得是,那么是造船用的鐵肋要求更高,生產也比較麻煩一些,但還是那句話,這些只要付出一定代價那么都是能夠得到解決的。 諸多因素最后都導致了海軍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鐵肋木殼船計劃。 而后還更進一步,準備在十多年后再一次重啟鐵鑄火炮計劃,試圖通過熟鐵鑄造火炮來降低火炮成本。 不過,雖然海軍啟動了所謂的熟鐵鑄造火炮計劃,陸軍那邊卻是無動于衷……不是陸軍不關注熟鐵,不清楚熟鐵的情況,實際上陸軍其實比海軍那邊更早知道并關注大冶鋼鐵公司的熟鐵量產,甚至都更早使用上,如今新生產的新式火炮的炮架,就已經開始使用這些熟鐵了。 但是……這些只局限于炮架上! 至于炮管,陸軍方面依舊堅定的使用青銅炮管! 陸軍又不是海軍,雙方對火炮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海軍要求的是威力,精度這些,但是對重量不敏感,同時因為海軍的火炮都是大家伙,對成本也更加敏感。 所以海軍那邊才表示,那么鐵鑄火炮能夠達到青銅火炮七八成的性能,他們都敢直接大規模裝備。 但是陸軍呢,他們對火炮的重量非常敏感,相反威力什么的都還是其次,重量才是陸軍最看重的。 至于成本,陸軍的火炮都是口徑不大,身管相對比較短的火炮,和海軍的大口徑長身管加農炮比起來,本來就便宜得多。 海軍的一口大口徑火炮,光炮管重就有兩三噸……但是陸軍的一門常用的115毫米野戰炮,炮管不過幾百公斤而已。 數量上也是差距很大,海軍的戰艦動不動就裝備幾十門火炮,一等戰列艦更是超過百門火炮。 而陸軍呢,那么是戰備甲等師,火炮的數量也才幾十門而已。 所以陸軍的火炮看似多,但實際上海軍才是用炮大戶…… 因此相對來說。陸軍對火炮的成本上沒有海軍那么敏感。 再加上對精度,使用壽命以及重量上的要求,陸軍是堅定的選擇了青銅火炮。 除非鐵鑄火炮能夠在性能上跟上來,否則他們是不會選擇鐵鑄火炮的。 不過,在火炮上陸軍雖然堅定的繼續沿用青銅火炮,但是在火槍上,陸軍方面的意見卻又不一樣了! 陸軍方面雖然沒有和海軍那樣搞什么轟轟烈烈的大動作,但實際上陸軍的很多武器裝備都已經從熟鐵的量產中獲益。 怎么說呢,但凡是和鐵沾邊的武器裝備,其采購成本都出現了大幅度下降。 以前的熟鐵產量低,成本高,而現在大冶鋼鐵公司的攪拌法一搞出來,熟鐵的產量出現了跨越式的增加,同時成本也大幅度下降。 這也反應到了作為終端產品的各類鐵制品的武器裝備成本上來。 畢竟如今幾乎所有的鐵制品,都是以熟鐵為原料進行加工的,熟鐵產量高了,成本降了,那么鐵制品的價格也會相應的降低。 陸軍也好,海軍也好,幾乎整個國防工業都從大冶鋼鐵公司的技術突破而獲益。 而國防工業其實上還是小頭,真正獲益的其實是大楚帝國的整個工業界。 鋼鐵和煤炭這兩樣東西,其產量被視為工業化的重要指標,就是因為這兩樣東西極為重要。 而嚴格上來說,煤炭這東西也是為了鋼鐵而服務的。 因此,如果你要衡量近代時期,嗯,特指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及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某一國家的國力如何,直接看他們的鋼鐵產量多少就行了。 簡單明了! 這個是時期里,鋼鐵產量多的國家基本都是列強。 而最多的那個則是毫無爭議的世界老大! 哪怕是等到第三次工業革命時期里,鋼鐵產能雖然不是最重要的指標了,但是依舊是衡量國力的重要指標。由此可見鋼鐵的重要性! 在如今的大楚帝國里,鋼鐵行業的發展同樣也極有具有極大的戰略性作用。 而隨著大楚帝國的鋼鐵工業的持續發展,大楚帝國的國力也在持續增加。 最開始的時候伏牛山乃至正式稱帝建國的這頭兩年里,大楚帝國都不具有什么鋼鐵行業,連打造武器所需要的鐵料都是走私采購外住。 而等渡江攻占武昌,乃至拿下了大冶后,大楚帝國才算是正式開始發展鋼鐵業,那個時候也談不上什么技術,無非就是砸錢砸人,依靠最原始的辦法強行提升產量。 大冶鋼鐵公司就是在這個時期里建立起來的。 那個時候,大冶鋼鐵公司的技術含量很低的,冶煉鋼鐵用的都是老一套的辦法,尤其是熟鐵的生產還是依靠原始的炒鋼方法,為了獲得足夠多的熟鐵,那個時候大冶鋼鐵公司的炒鋼工廠規模極為龐大,工人規模非常多,密密麻麻全都是炒鋼用的爐子! 后來通過了持續改進,引入水動力,并建設了更大型的鐵爐子,雖然用的還是炒鋼法,不過用機械設備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力,產能規模有所提升。 這點產能,其實基本上也只能滿足國防需求以及基本民生需求,整體產量還是很低的。 但即便是只有這點讓羅志學看不上產能,依舊讓大楚帝國擁有了吊打其他國家的熟鐵生產能力,這些熟鐵不不僅僅滿足了國內的國防以及必要的民生需求,還生產為各種鐵制品,尤其是以武器為主大量出口,為大楚帝國帶來了數量龐大的外匯收入。 而現在……大冶鋼鐵公司半年生產的熟鐵產量,比去年全國各鋼鐵公司所生產的熟鐵產量加起來還要多…… 短短一年內,大冶鋼鐵公司憑借一己之力,就把全國熟鐵產量強勢提升三倍還多,更重要的是,這還只是個開始而已。 大冶鋼鐵公司內部的擴產計劃還在推行當中,一旦擴產成功,僅僅是大冶鋼鐵公司的熟鐵產能,就相當于承順十四年里全國熟鐵總產量的兩倍! 而大楚帝國可不止有大冶鋼鐵公司,還有當涂鋼鐵公司、遼東鋼鐵公司、遼陽鋼鐵公司、瓊州鋼鐵公司、天津鋼鐵公司等十多家中、大型的鋼鐵公司。 并且這些鋼鐵公司都是屬于工業部直屬管轄,而工業部方面已經牽頭聯系了這些工業部直屬的鋼鐵公司進行了協商,各鋼鐵公司通過支付專利費的方式,獲得了大冶鋼鐵公司的大冶攪拌法的專利授權,如今也都在展開相關的技術準備。 今年估計是搞不定的了,但是等到明年,這些鋼鐵公司也將會陸續采用大冶攪拌法進行生產熟鐵。 到時候,大楚帝國的熟鐵產能將會呈現爆炸式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