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節
十三年式燧發槍的高擊發率,是初始陸軍停產二年式燧發槍,轉為大規模裝備十三年式裝備的決定性原因。 而且也別覺得這個數據低……這個擊發率,指的不僅僅是在普通天氣下的測試結果,而是全天候測試,包括良好天氣以及各種大風下雨惡劣天氣的綜合結果,旨在盡可能的模擬戰爭期間的實際擊發率,即戰時擊發率。 畢竟打仗不可能天天都是好天氣,也不可能都是惡劣天氣,因此全天候下的擊發率測試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如果是良好天下下的測試結果,那么這個數據會高得多,怎么說呢,天氣稍微好一些都能給你弄百分之九十的擊發率,甚至連火繩槍都能給你弄百分之百的擊發率。 但是這些沒有實際意義。 難不成你還要指望打仗的時候戰場上陽光明媚,無風,空氣濕度適中啊……又不是去度假。 因此楚軍的擊發率測試,采用的就是全天候測試。 至于歐洲那邊的早期燧發槍……楚軍也通過渠道獲得了一些并進行了測試,全天候擊發率連百分之六十都不到,有一些更是因為沒有防風蓋,連百分之五十都夠嗆,下雨天甚至都沒辦法作戰。 總之數據感人的很,要是換成楚軍這邊那都是殘次品,根本不可能裝備軍隊。 而準格爾人使用的火槍,依舊是火繩槍為主,再加上部分的騎兵使用的遂發手槍以及早期一些歐洲傳過去,不算成熟的遂發步槍。 在武器裝備乃至戰術應用上,準格爾距離楚軍還差老大一截呢。 因此對上準格爾,陸軍方面是有絕對信心的。 第606章 戰爭的陰云 燧發槍這東西,其實如今歐洲已經有軍隊裝備,甚至在二十年代的時候瑞典就開始大規模使用燧發槍了,不過那個時候的燧發槍技術都不咋地,擊發率比較低。 瑞典人當時使用這種早期的燧發槍,純粹是因為他們國內缺乏優秀的火繩槍以及火繩,他們使用早期燧發槍屬于被迫無奈……并且那個時候也沒有搞線列作戰,也沒有刺刀這玩意,因此早期燧發槍對比火繩槍其實沒什么優勢,反而劣勢一大堆。 所以在三十年代之后,瑞典人解決了火繩槍來源問題后,就毫不猶豫的把原先裝備的早期燧發槍給拋棄了,大部分火槍手重新換裝火繩槍,只剩下少許特殊兵種還在使用。 不過進入四十年代后,技術持續進步,如今的歐洲國家又開始大規模使用燧發槍,三十年戰爭的末期里,歐洲不少國家的軍隊已經裝備了燧發槍,不過依舊沒能全面取代火繩槍。 這個時期的歐洲,燧發槍和火繩槍是屬于混裝的,沒能完成徹底的統一,主要還是歐洲人的工藝技術有所缺陷,生產出來的燧發槍的擊發率依舊比較低。 同時沒能大規模引入刺刀以及線列戰術,這一點對燧發槍的普及裝備影響更大。 刺刀以及線列戰術,才是體現燧發槍優勢的關鍵,沒有這兩樣東西,燧發槍其實還不如火繩槍好用的 而這個時期的歐洲人還是把燧發槍當火繩槍用,并繼續和長矛手進行混編的,只不過長矛手的數量已經大幅度削減,從二十年代的一比一,已經發展到了如今的二比一甚至三比一了。 作為和外界交流比較頻繁,又直接接觸俄羅斯,并獲得俄羅斯扶持的準格爾,他們自然也通過一些渠道獲得了燧發槍,不說歐洲人裝備的一些擊發率不高的燧發槍,就連楚軍裝備的二年式燧發槍,他們其實也通過一些地下渠道獲得了少許。 其實他們也嘗試過想要仿制楚軍的燧發槍,但是他們仿制不了……其他的一些細節上的改進倒是可以搞,比如防風蓋,刺刀,標尺,槍托這些東西其實都能照這樣子抄。 當年明軍和東擄人都能抄襲楚軍的火繩槍,如今準格爾抄襲楚軍的燧發槍也不奇怪。 但是有一點他們是抄不了的,那就是彈簧! 大楚帝國的燧發槍,其實和歐洲的燧發槍的最大區別是在槍機上,而槍機上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彈簧。 大楚帝國采用的是短彈簧,歐洲國家的燧發槍上的槍機采用的是長彈簧…… 為什么會有一長一短……因為材料問題。 大楚帝國花費巨資,動用了無數人力物力,專門為了燧發槍而研發出來的彈簧更加堅韌,使得能夠以比較短的彈簧作為擊發動力,并產生足夠的火星點燃火藥。 而歐洲的同行們,顯然是沒有國家或大型企業專門花費巨資和召集技術人員,去研發更優秀的彈簧,因此他們只能使用性能差一些的彈簧,為了盡可能的確保彈簧力度,他們的彈簧往往也比較長。 就是這么一個小玩意的區別,直接導致了大楚帝國和歐洲的燧發槍出現了巨大的性能差距,擊發率相差比較大。 如此也就導致了楚軍敢全面列裝燧發槍,而歐洲的同行們只能猶豫糾結,沒膽子全面換裝燧發槍。 歐洲軍隊尚且如此,準格爾就更不用說了,他們更不可能解決燧發槍的技術難題,根本不可能和大楚帝國一樣大規模的全面列裝燧發槍。 他們要是真大規模列裝不成熟的燧發槍,真打起來還沒有直接使用火繩槍好使呢。 這……也是歷史上滿清王朝沒有大規模裝備燧發槍的緣故,不是他們不想,人家也不傻,就算防漢不給綠營使用,但是給八旗用也是可以的啊…… 不用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技術太渣,造出來的燧發槍不好使。 這在清緬戰爭,準格爾平叛戰爭里都有所體現,清軍其實好幾次嘗試過在前線使用燧發槍,奈何性能太差,實戰表現更差,前線將領寧愿使用火繩槍也不用燧發槍! 清軍其實也知道燧發槍好使,但是造出來徒之奈何……再加上還有火炮或騎兵上的優勢,再加上背后有著龐大的華夏錢糧人口兜底,這用火繩槍打仗也能贏。 戰爭一結束……既然戰爭都結束了,還折騰什么燧發槍啊,不要錢???繼續回家抱著小老婆睡覺不香嗎? 于是乎燧發槍的研發以及換裝就這么一次一次的拖下去了…… 然后一不小心又過去了幾十年,就在第一次鴉片戰爭里被英國佬教做人了。 這也是封建王朝官僚體系的通?。旱眠^且過。 不挨打根本不想著提前改進武備,等到打仗了,唉呀媽,才想起來要更新武器裝備了,而這已經晚了。 并且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先進的武器裝備短時間內根本研發不出來,于是乎就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 大楚帝國是有野心的,因此在武器研發上一直都沒有落下,哪怕國內統一戰爭結束,也把東擄滅掉后,國內的武器研發依舊沒有停下步伐。 十三年式燧發槍的研發成功并且開始列裝,這就是持續多年研發的成果。 而除了十三年式燧發槍外,大楚帝國的國防工業在這些年也持續推出來了一系列的新式武器并裝備軍方。 其中的核心就是火炮了。 楚軍的火炮技術,在早期的時候其實不咋地,那一堆的野戰炮的鑄造技術,雖然采用了大量的機械生產,但是本質上還是和之前的技術沒太大的區別。 真正的革新是榴彈的研發成功并使用,采用木制彈托,并使用木制引信的榴彈成為了楚軍的大殺器,在統一戰爭時期就開始裝備使用,如今已經成為了楚軍不可或缺的重要彈重。 而在火炮上生產工藝上,尤其是在化學方面得到了一定的突破,使得了楚軍方面的材料技術以及加工技術也獲得了一定的突破。 同樣是青銅火炮,但是如今楚軍生產的青銅火炮,在性能上已經比以往有了巨大的進步,主要就是青銅材料上的進步以及加工火炮的工藝有著巨大的進步。 因為青銅本質上是一種銅合金,而不同比例的銅合金在性能上是有著比較大的差異的,大楚帝國的研究人煙根據多年的反復試驗,如今搞出來的青銅合金在性能上已經大幅度超越了舊式的青銅合金。 同時高強度鐵合金材料的持續突出,也讓機械設備出現了較大的進步,這使得了加工火炮的大型機械設備能夠做到效率更高,加工精度更高。 而這些最終體現出來的就是,楚軍新研發生產的青銅火炮,在性能上已經比國內統一戰爭時期的青銅火炮強了一大捷,在最大射程、末端動能、射擊精度以及重量上都有卓越的進步。 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承順十二年研發成功并開始裝備陸軍的十二年式115毫米野戰炮。 這也是大楚帝國軍方,對火炮型號進行全面改革,把火炮的區分從炮彈重量改為口徑后的第一款新列裝的火炮。 由于榴彈的大規模裝備并使用,繼續使用炮彈重量為標準進行區分火炮種類變的復雜而且不直觀,比如十八斤榴彈炮,其發射的榴彈炮實際上沒有十八斤…… 哪怕是實心炮彈,因為材料的變化,其重量也會不一樣。 因此,早些年楚軍內部就有以口徑進行火炮劃分的說法,等到承順十二年后則是開始在新研發的火炮上采用新編號,并把舊式火炮也改為新式編號。 不過因為習慣的問題,很多人在口頭依舊使用多少斤火炮。 但是官方文件上,現在已經開始使用年份 口徑 種類的劃分方式了。 十二年式115毫米野戰炮,則是第一種采用全新編號的新式火炮,定位于師屬主力火炮,用以取代大量的老舊九斤野戰炮,嗯,九斤野戰炮也是115毫米口徑,兩者其實屬于同一種火炮。 十二年式115毫米野戰炮,采用了全新的青銅合金材料為炮管,采用了更高強度,重量更低的鐵碳合金炮架,嗯,其實也就是鋼。 炮管加工上,采用新式的水動力大型趟車對內壁進行加工,使得內壁更加光滑,精度更高。 再配合專門高精度生產的炮彈,那么密封性更好,動能更加充足,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精度也更高。 最關鍵的是,新式材料因為性能更加優秀,在保證同等射程和威力的情況下,重量還能夠做到更輕。 所以光看表面的話,十二年式115毫米野戰炮也早期生產服役的九斤野戰炮區別不大,都是一個炮架再加個炮管,但實際性能差距較大,而且不是一項兩項的性能差距,而是全方面的性能差距。 同樣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藝生產并裝備的還有十二年式90毫米野戰炮;十二年式六十五毫米野戰炮,這兩種火炮也就是相當于以前的五斤野戰炮、兩斤半野戰炮。 上述三種,也是楚軍目前的主力野戰火炮。 此外還有榴彈炮,同樣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藝的十三年式115毫米輕型榴彈炮、十三年式150輕型榴彈炮,這兩種榴彈炮,乃是楚軍師一級的主力榴彈炮,主打輕量化設計。 可以說,在承順十二年開始,楚軍就開始使用一系列新的青銅火炮了,畢竟材料以及工藝技術上的突破后,也是能夠迅速應用到所有青銅火炮上的。 除了這些常規的師屬火炮外,楚軍還有不少的重型火炮也陸續采用這些新工藝。 包括獨立重炮部隊使用十四年式130毫米加農炮、十四年式170毫米榴彈炮、十四年式兩百毫米榴彈炮,這些火炮一般不用于野戰,主要用于攻城,畢竟都比較沉重。 不過青銅新工藝和技術主要適用于陸軍,畢竟青銅火炮比較貴,而陸軍的火炮為了追求輕量化,同時更多數量的陸軍火炮也都是一些中小口徑的火炮,用料不多,所以才使用青銅火炮。對于陸軍而言,在鋼炮大規模出現并使用以前,青銅火炮是最優解,除了貴沒啥缺點。 而海軍方面,則是陸續使用鐵鑄造的火炮,主要是海軍火炮的口徑打,材料使用量多,都使用銅炮的話,成本太貴了。 此外海軍使用的艦炮,也不追求輕量化,所以使用更加沉重的鐵炮也能接受。 因此,如今大楚帝國海軍火炮主要還是以鐵鑄火炮為主。 而大楚帝國的鐵鑄造的火炮,在技術上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采用了更加優良的鐵材料進行鑄造,雜質更少,能夠鑄造出來更加優秀的炮管,并且水動力大型鏜床對內壁進行加工。 在性能上,已經能吊打多年前楚軍最早時期裝備的那些泥范鐵炮了。 材料和加工工藝的進步,使得了大楚帝國的槍炮上得到了幾乎是跨越式的發展。 甚至不僅僅是在槍炮上,就連冷兵器上也是如此。 比如盔甲! 盔甲這東西,其實對材料的性能要求更高,畢竟盔甲是有著嚴格的重量限制的,如何在有限的重量內得到更好的防護能力,這就相當考驗材料水平了。 楚軍在材料上的進步,已經讓大楚帝國的盔甲升級換代好幾次了,從最早的普通鐵片打造的布面甲,再到初代的板甲,再到現在的新一代板甲,其防護性能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如今楚軍大規模使用的板甲,主要是火槍手使用的輕型板甲,這玩意其實很薄,但因為是采用了強度比較高,近乎中碳鋼的材料打造的,因此防護能力相當優秀,抵擋各種冷兵器或弓箭是不在話下。 至于子彈嘛……都輕型板甲了,還指望著抵擋子彈的,楚軍給步兵裝備的盔甲,從來不以抵擋子彈為目標,那太不現實了。 如果對方大面積使用火槍,沒有弓箭等冷兵器的話,楚軍的步兵們一般都是直接扔下盔甲,端著火槍列陣上去打排槍,根本就不使用盔甲。 倒是騎兵采用的胸甲,因為厚度足夠,倒是能夠抵抗中遠距離上的子彈,但是近距離的也擋不住。 話說,大楚帝國的板甲不僅僅自己裝備,還和火繩槍一起成為了出口的重要武器,每年都給大楚帝國帶來豐厚的海外貿易利潤。 一套造價不過二十多楚元的重步兵全身板甲,出口離岸價直接上百楚元,至于那些貿易公司把這套板甲運輸到海外市場銷售去賣,又會翻好幾倍。 不客氣的說,大楚帝國如今生產的板甲,基本代表著盔甲的最高水平,哪怕是采用次一等材料生產,專門用來出口的板甲,性能也遠超其他國家的盔甲,除了貴,沒啥缺點…… 如果你覺得貴,可以買更便宜的半身甲甚至胸甲嘛,普通步兵配個胸甲就差不多了,那些全身甲都是給精銳的重步兵或騎士老爺們使用的,你給普通大頭兵使用,那不犯傻嘛! 技術的進步,使得大楚帝國陸軍的武器裝備,從槍炮再到盔甲,再到冷兵器,比如馬刀,刺刀,單兵腰刀,再到一些輔助用品,比如鐵鏟、水壺、帳篷乃至軍糧如各種亂七八糟的罐頭等等。 都是出現了長足的進步,如今的大楚帝國的軍隊,在裝備上和十年前相比已經截然不同。 而這些,都是大楚帝國對外擴張的底氣所在。